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59 毫秒
1.
阻塞性黄疸临床诊断中比较影像学的应用价值分析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探讨比较影像学在阻塞性黄疸病因诊断中的应用价值。方法对45例阻塞性黄疸患者的影像学资料并进行分析、总结。结果阻塞性黄疸经B超(BUS)、CT、磁共振胰胆管成像(MRCP)、经皮肝穿刺胆管造影(PTC)、经内窥镜逆行胰胆管造影(ERCP)及PTC下胆道活检(PTCB)的总体术前诊断率分别为71.1%、82.2%、91.7%、76.5%、83.3%及89.7%。结论BUS可作为阻塞性黄疸诊断的首选筛选性检查,但准确率不及CT、PTC和ERCP、MRCP、PTCB确诊率最高。联合应用两种以上的影像学检查方法有助于提高诊断的准确率。  相似文献   

2.
对 44例临床拟诊阻塞性黄疸患者进行磁共振胆道成像 (MRCP)检查 ,并与B超、CT、ERCP和手术病理结果对比分析。结果示MRCP图像较好 ,对胆管梗阻的诊断定位准确率为 10 0 % ,定性准确率为 85 % (37/ 44 )。说明MRCP是临床阻塞性黄疸患者的首选影象学检查手段 ,对阻塞性黄疸的诊断、鉴别诊断具有重要的价值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磁共振胰胆管水成像(MRCP)与内镜逆行胰胆管造影(ERCP)对阻塞性黄疸病因诊断的应用价值。方法对358例临床诊断为阻塞性黄疸病例行MRCP和ERCP检查。对MRCP和ERCP结果与临床/病理诊断比较,对比2种检查方法差异。结果 MRCP诊断梗阻病因与临床/病理对比,准确率90.8%;ERCP诊断梗阻病因与临床/病理对比,准确率98.0%。结论MRCP在阻塞性黄疸的病因诊断中具有较高价值,可作为阻塞性黄疸的首选检查和ERCP的术前筛选,是一种可靠、安全、无创的检查技术。  相似文献   

4.
对34例阻塞性黄疸(恶性19例,良性15例)应用1.5T磁共振成像仪进行常规MRI,2D HASET序列MRCP检查。结果:MRI和MRCP对阻塞性黄疸定位诊断准确率分别为96%和100%,定性诊断准确率分别为88.2%和82.3%,MRI MRCP定性诊断准确率提高到94.1%。结果表明,高场强MRCP对阻塞性黄疸具有重要的定位、定性诊断价值,结合MRI和MRCP可提高定位和定性诊断准确率。  相似文献   

5.
B超、CT及MRCP诊断胆总管结石的评价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目的探讨胆总管结石的超声、磁共振胰胆管成像(MRCP)及X线计算机(CT)的影像学特征,并对比分析3种检查方法的诊断能力及价值。方法52例病例均有完备的超声、CT与MRCP资料。结果以内镜下逆行胰胆管造影术(ERCP)治疗及手术结果为标准,根据诊断试验计算B超、CT、MRCP诊断胆总管结石的敏感度、特异度、假阴性率、假阳性率和准确率。结论诊断胆总管结石CT价值有限,超声与MRCP结合,是诊断胆总管结石的最佳手段。  相似文献   

6.
MRCP对胆道系统结石的诊断及应用价值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评估MRCP对胆道系统结石的诊断及应用价值。方法对于40例手术确诊为胆囊及胆管结石患者,且同时具有手术前B超、CT和MRCP检查资料作一回顾性分析,评估不同影像学的诊断率。结果在胆囊结石的诊断中,超声和CT的诊断率(89.2%、91.89%)明显高于MRCP的诊断率(72.97%),超声诊断胆囊结石有优势。B超、CT和MRCP对胆管结石的显示率分别为35.7%、32.1%和92.9%。MRCP对胆管结石的显示率要显著高于B超和CT。结论在显示胆总管结石上,MRCP的临床应用价值远高于B超和CT。  相似文献   

7.
B超、CT和MRCP对原发性胆囊癌的诊断价值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比较B超、CT和磁共振胰胆管成像(magnetic resonance cholangiopancreatography,MRCP)检查对原发性胆囊癌的诊断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49例经手术及病理证实的胆囊癌患者B超、CT和MRCP资料,对其进行归纳总结。结果胆囊癌影像学直接征象可以分为厚壁型、肿块型、结节型和混合型四类,间接征象为周围组织浸润及淋巴结转移。术前B超诊断符合率为45%(18/40),CT为60%(18/30),MRCP为46.2%(13/23),B超结合CT为70.8%(17/24),B超结合MRCP为65.2%(15/23),CT结合MRCP为63.2%(12/19),三者联合为73.3%(11/15)。结论 B超可以对胆囊癌起到初步筛查作用,CT及MRCP诊断胆囊癌转移的价值要比B超高,联合三种检查方式对胆囊癌的诊断符合率最高。  相似文献   

8.
目的:评价口服枸橼酸铁铵MRCP在低位梗阻性黄疸诊断中的应用价值. 方法:对36例拟诊低位梗阻性黄疸的病人行口服枸橼酸铁铵前后MRCP及常规胆胰系MRI,据此进行定位、定性诊断,并与B超,CT,ERCP 及手术和病理结果相比较.结果:口服枸橼酸铁铵后MRCP图像质量明显提高,对低位梗阻性黄疸的定位定性诊断准确率达97.22%,优于B超(P<0.05),与CT,ERCP无显著差异.结论:口服枸橼酸铁铵后MRCP结合常规MRI在低位梗阻性黄疸的定位、定性诊断上具有很高的准确性,是一种安全、简便、无创伤的诊断方法.  相似文献   

9.
欧娅  聂玉强 《广州医药》2006,37(5):9-11
目的 评价内镜逆行胰胆管造影(ERCP)和内镜括约肌切开术(EST)在诊断及治疗胆胰疾病中的价值.方法 对比分析ERCP及EST术与术前B超、CT及MRCP检查的准确性.结果 61例中58例ERCP造影成功,造影成功率95.1%,2例取石失败,3例未取净,其中9例行CT,25例行MRCP检查.B超、CT和MRCP与ERCP的总符合率分别为67.2%、77.8%和92%(23/25),其中MRCP对结石诊断符合率93.3%(14/15),对炎性狭窄诊断符合率100%(9/9).ERCP检查术后并发症发生率为3.3%,MRCP术后无并发症发生.结论 ERCP和EST诊断胆胰疾病准确率高,患者痛苦小,对胆总管结石的治疗安全有效;MRCP为无创检查,对胆管内疾病的诊断几可达到ERCP诊断水平,但不能进行治疗.  相似文献   

10.
目的 探讨以磁共振胰胆管成像(MRCP)和磁共振弥散加权成像(DWI)诊断梗阻性黄疸病因的应用价值.方法 方便选取2014年5月—2016年1月该院收治的62例梗阻性黄疸患者为研究对象.全部患者均以MRCP联合DWI进行病因诊断.以手术或ERCP病理诊断结果 为金标准,观察MRCP联合DWI诊断梗阻性黄疸病因的定性准确率.结果 手术病例结果 证实,良性梗阻51例,恶性梗阻11例.MRCP定性准确率85.48%(53/62),MRCP联合DWI定性准确率93.55%(58/62),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MRCP联合DWI诊断准确率与手术病理结果 (100%)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MRCP联合DWI序列图像分辨率高,以此定性梗阻性黄疸病因的准确性良好,可为临床诊治梗阻性黄疸提供价值较高的参考依据,值得推广使用.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超声、核磁共振胰胆管成像(MRCP)检查方法对梗阻性黄疸的诊断价值。方法:选择2008年1月~2013年5月确诊为梗阻性黄疸的患者,比较分析各种检查方法对梗阻部位及梗阻病因的准确率。结果:确诊为梗阻性黄疸的患者为73例,彩超梗阻部位的显示率为79%,MRCP梗阻部位的显示率为91%。而梗阻原因有:胆总管结石、胰头癌、壶腹周围癌、、胆囊癌、胆管癌等。结论:各种诊断方法各有其优缺点,MRCP在梗阻性黄疸的诊断上具有较大的价值。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磁共振胰胆管成像(magnetic resonance cholangiopancreatography,MRCP)联合磁共振冠状位成像在胆管梗阻中的诊断价值。方法选择经病理证实的70例胆管梗阻性黄疸病人作为研究对象,所有病人术前均进行MRCP及MRI冠状位成像(平扫+增强)序列扫描,分析MRCP、MRI冠状位及两者联合3组检查方法对胆管梗阻的定位及定性诊断准确率。结果3组检查方法对胆管梗阻的定位诊断准确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对胆管梗阻的定性诊断准确率分别为71.4%、82.9%、94.3%,联合检查准确率高于MRCP、MRI冠状位单一检查方法,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 0.05),其中良性胆管梗阻的定性诊断准确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恶性胆管梗阻的定性诊断准确率分别为58.7%、78.3%、93.5%,联合检查准确率高于MRCP、MRI冠状位单一检查方法,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 0.01)。结论在胆管梗阻的定位诊断方面,MPCP与MRI冠状位成像均有较高的诊断准确性;在胆管梗阻的定性诊断方面,MRI冠状位对恶性梗阻的定性诊断准确性优于MRCP序列,且两者联合可显著提高对胆管梗阻的定性诊断,为临床明确梗阻性黄疸的病因提供较高价值的参考依据,值得推广使用。  相似文献   

13.
马丽 《医学综述》2014,(15):2853-2855
目的探讨经内镜逆行胰胆管造影(ERCP)在梗阻性黄疸诊断中的应用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2009年1月至2011年1月在北京军区总医院消化内科住院治疗的172例梗阻性黄疸的临床资料,对比较B超、CT、磁共振胰胆管造影(MRCP)、ERCP对梗阻性黄疸病因诊断的正确率。结果四种检查正确率由高到低依次为ERCP、MRCP、CT、超声,其中超声的诊断率最低,与其他3种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ERCP的正确率优于MRCP,但两者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43例患者均行胆管细胞刷片活检,结果显示:胆管细胞刷片活检对于良、恶性胆关系狭窄的鉴别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9.68,P<0.05)。结论 ERCP技术以其创伤小,安全有效等特点成为梗阻性黄疸微创治疗的首选。  相似文献   

14.
不同影像学检查方法对梗阻性黄疸诊断价值的比较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探讨梗阻性黄疸病人的病因及评价超声、腹部CT(CT)、核磁胰胆管成像(MRCP)、经内镜逆行胰胆管造影(ERCP)和经皮经肝胆道造影(PTC)五种检查方法对梗阻性黄疸的诊断价值。方法选择2003年1月-2009年l1月在我院住院确诊为梗阻性黄疸的患者,比较分析各种检查方法对梗阻部位及梗阻病因的准确率。结果确诊为梗阻性黄疸的患者为473例,B超、腹部CT、MRCP、ERCP及PTC对患者梗阻部位的显示率分别为59.6%(257/431),80.9%(106/131),88.8%(326/367),84.2%(64/76),100%(31/31),而梗阻的原因有:Mirrizi综合征、胆道感染、胆道蛔虫、胆囊癌、胆总管结石、胆总管囊肿、肝内外胆管细胞癌、壶腹癌、十二指肠乳头癌、十二指肠乳头憩室、十二指肠乳头炎、术后胆管狭窄、胃癌术后肝门淋巴结转移、胰头癌、肿块性胰腺炎。结论各种诊断方法各有其优缺点,MRCP在梗阻性黄疸的诊断上具有较大的价值,但必要时仍需进行其它检查方法加以鉴别诊断。  相似文献   

15.
目的:比较磁共振、CT两种影像手段诊断胆道梗阻性疾病的差异。方法:收集40例临床诊断为梗阻性黄疸的患者,行64排螺旋CT腹部扫描检查,同时行MRCP、MRI检查,所有病例均行手术或ERCP检查获得病理结果。利用多平面、曲面重建技术对所得CT增强图像进行胰胆管重建,与MRCP、MRI检查结果对比,并与手术病理结果对照。结果:MRI结合MRCP、CT定位诊断的准确率分别为95%(38/40)、82.5%(33/40);定性诊断的准确率分别为92.5%(37/40)、90%(36/40)。两种影像学在定位方面具有统计学差异(χ2=5.124,P<0.05),但在定性方面则不具有统计学差异(χ2=1.848,P>0.05)。结论:MRI结合MRCP判定疾病部位的准确率最高,CT则快速、方便,在临床上应结合不同的患者的实际情况进行不同的检查。如果二者结合判断梗阻性黄疸的病因十分精确。  相似文献   

16.
76例胆道梗阻的影像学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半傅立叶单次激发快速自旋回波序列(HASTE)磁共振胰胆管成像(MRCP)对胰、胆管疾病的临床诊断价值,并与其他序列及影像学检查比较。方法通过Siemens 1.5T Vision Plus扫描仪,采用自控阵表面线圈,加脂肪抑制和图像预饱和技术,以HASTE序列重T2加权相多层扫描,进行三维重建,多角度多方位观察。结果本组76例病人,胰胆管良性梗阻16例,表现为胆总管近端扩张,远端逐渐变细,边缘光滑,全层无中断,呈不全梗阻,胰腺的良性梗阻表现为“管道穿通征”阳性;恶性梗阻28例,梗阻端形态以截断状最多见,其次为乳头状和“鼠尾征”。另外胰头癌和壶腹癌可见“双管征”即梗阻平面以上胆总管和胰管均扩张。本组MRCP的敏感性、特异性和准确性分别为91.0%、96.5%、94.7%。确诊率:MRCP 94.7%,超声77.7%,CT76.3%,ERCP(逆行内镜胰胆管成像)90.0%。结论HASTE MRCP作为无创性技术,成像速度快,空间分辨率高,能完整显示胰胆管系统结构,优于ERCP和PTC,是目前理想的成像方法。初步认为,“双管征”多见于恶性梗阻,“管道穿通征”见于良性梗阻,可作为鉴别良恶性梗阻的重要指征。  相似文献   

17.
76例胆道梗阻的影像学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半傅立叶单次激发快速自旋回波序列(HASTE)磁共振胆管成像(MRCP)对胰、胆管疾病的临床诊断价值,并与其他序列及影像学检查比较。方法:通过Siemens1.5T Vision Plus扫描仪,采用自控阵表面线圈,加脂肪抑制和图像预饱和技术,以HASTE序列重T2加权相多层扫描,进行三维重建,多角度多方位观察。结果:本组76例病人,胰胆管良性梗阻16例,表现为胆总管近端扩张,远端逐渐变细,边缘光滑,全层无中断,呈不全梗阻,胰腺的良性梗阻表现为“管道穿通征”阳性;恶性梗阻28例,梗阻端形态以截断状最多见,其次为乳头状和“鼠尾征”。另外胰头癌和壶腹癌可见“双管征”即梗阻平面以上胆总管和胰管均扩张。本组MRCP的敏感性、特异性和准确性分别为91.0%、96.5%、94.7%。确诊率:MRCP94.7%,超声77.7%,CT76.3%,ERCP(逆行内镜胰胆管成像)90.0%。结论:HASTE MRCP作为无创性技术,成像速度快,空间分辨率高,能完整显示胰胆管系统结构,优于ERCP和PTC,是目前理想的成像方法。初步认为,“双管征”多见于恶性梗阻,“管道穿通征”见于良性梗阻,可作为鉴别良恶性梗阻的重要指征。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磁共振胰胆管成像(MRCP)对梗阻性黄疸疾病的诊断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经手术或ERCP病理证实的梗阻性黄疸患者资料119例。该119例梗阻性黄疸患者用西门子1.5T超导型磁共振成像仪行常规MRI及MRCP检查。常规MRI包括轴位T1WI、T2WI及T2trufi冠状位扫描;MRCP检查包括3DMRCP和二维厚块MRCP检查。结果良性病变98例,其中胆系结石80例,胆管炎性狭窄12例,胆总管蛔虫4例,胆总管囊肿2例。恶性病变21例,其q1胆管癌11例,壶腹癌3例,胰头癌7例。MRCP能清晰地显示正常胰胆管树结构,能直观地显示胰胆管扩张和梗阻的部位、形态、范围,对梗阻性胆道疾病的定位诊断准确率为100%。定性诊断准确率为94%。结论MRCP对梗阻性黄疸定位、定性诊断准确,特别是对结石的诊断,能清楚地显示梗阻部位、原因、病变形态、病变与周围结构的关系及周围病变性质,为临床手术方案提供可靠依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