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腓总神经麻痹为下肢周围神经病中常见的病症,典型症状为足下垂,并转向内侧。不能背曲,走路时须用力提高下肢,呈跨越步态,小腿前外侧。足背和足1—4节趾背面有感觉减退,小腿外侧有肌肉萎缩,腓深神经麻痹则足不能内翻,腓浅神经麻痹则足不能外翻。  相似文献   

2.
足下垂、足趾不能背屈并伴有小腿外侧、后面和足背局部感觉缺失,为腓神经麻痹的主要症状。在祖国医学书籍中,本病似属痿病范畴,如《素问·痿论》云:“故阳明虚则宗筋纵,带脉不引,故足痿不用也。”我们在临床上以针刺治疗腓神经麻痹6例,获效显著。现简介如  相似文献   

3.
<正>腓总神经麻痹多因外伤、体位不当或局部肿物压迫腓总神经所致,或由感染、中毒、糖尿病等引起。临床表现为患侧小腿酸软无力、前外侧麻木,足背皮肤感觉减退,足和足趾下垂不能背屈,走路高举足,足尖先落地,不能用足跟行走,呈跨越步态等。2010至2011年,笔者用电针配合远  相似文献   

4.
傅海扬  盛灿若 《吉林中医药》2010,30(10):884-884
腓总神经麻痹临床比较常见,其临床特点是患侧足和足趾不能背屈,足下垂,足跟行走不能,伴小腿前外侧和足背感觉障碍的一组症状和体征.笔者临床运用针刺加艾灸治疗32例腓总神经麻痹,预后良好,报道如下:  相似文献   

5.
腓总神经沿腘窝外侧缘下行,绕腓骨头下外方至小腿前面,分为腓浅神经和腓深神经.腓总神经位置表浅易在胭部及腓骨小头处损伤,多以外伤、牵拉、压迫等引起小腿前外侧伸肌麻痹,出现足不能背屈,足下垂并内翻,形成"马蹄内翻足",以及小腿前外侧面和足背皮肤感觉障碍.如不及时治疗,将会影响患者的生活质量,甚至致残.笔者在跟师临床实践中,采取针刺加穴位注射疗法治疗腓总神经损伤的患者1例,收到了显著的疗效,报道如下.  相似文献   

6.
闫毓茜 《河北中医》2013,(12):1844-1845
腓总神经为坐骨神经的分支,沿胴窝上外侧缘下降,绕腓骨颈达小腿前面,分为腓浅神经和腓深神经。腓总神经绕胫骨颈处,位置最浅,易受损伤。常因过度的非正常姿势(如强力的足内翻、长期反复蹲位劳动)所致受压、局部的占位性病变、小腿上端骨折、医源性损伤(如全膝关节成形术后、石膏或小夹板使用不当)而发病。表现为足下垂、不能外翻足底及足背屈、小腿外侧面和足背感觉麻木、肌肉萎缩等一系列症状。2010-10-2012-12,我们应用针刺联合梅花针循经叩刺治疗腓总神经麻痹23例,结果如下。  相似文献   

7.
腓总神经为坐骨神经的一个主要分支,在大腿下1/3,从坐骨神经分出,在腓骨头前方分出腓肠外侧皮神经,分布在小腿外侧面,然后形成腓浅神经和腓深神经。腓总神经,位置表浅易受撞击、挤夹、受凉,也可能为代谢障碍,结缔组织疾病引起。腓总神经损伤引起腓骨肌及胫骨前肌群的瘫痪和萎缩,患者不能伸足,提足扬趾及伸足外翻,呈马蹄内翻足。步行时病人高举足,使髋关节、膝关节过度屈曲,当足落地时先足尖下垂,接着用整个足趾着地,似马或鸡的步态,或称跨阅步态。感觉障碍分布于小腿前外侧和足背,包括第1趾间隙,仅腱反射不受影响。诊断:根据典型的垂足证状,…  相似文献   

8.
外伤性足下垂是由于下肢外伤而致腓总神经麻痹出现的足背下垂,足趾不能伸直的病症。笔者采用针刺手法治疗,取得满意疗效。现介绍如下。1 临床资料1.1 一般资料:18例患者中,男性15例,女性3例;年龄最小20岁,最大40岁;病程最短10d,最长3个月。1.2 诊断要点:1足和足趾不能伸直,足不能外展,足下垂并转向内侧,成为马蹄内翻足,足趾亦下垂;2小腿前外侧及足背感觉迟钝;3病理反射阴性。2 治疗方法2.1 取穴:主穴:陵后穴(位于阳陵泉后方,腓骨小头后缘凹陷处)。配穴:足三里、解溪、阳陵泉均取患侧,穴位常规消毒后,深刺陵后、阳陵泉、足三里约2.5寸左…  相似文献   

9.
宋沙沙 《吉林中医药》2011,31(5):449-450
腓总神经麻痹是临床常见的一种周围神经损伤,其特点是患侧足和足趾不能背屈,足下垂,足跟行走不能,伴小腿前外侧和足背感觉障碍的一组症状和体征。[1]笔者在随杨白燕教授出诊时观察到腓总神经麻痹后,使用循经排刺配合电针治疗,获得比较满意的效果,现报道如下。  相似文献   

10.
腓神经麻痹是周围神经麻痹中较常见的病症,属祖国医学“萎症”范围。近年来,我们用电针治疗了38例腓神经麻痹病人,效果满意,现报告如下: 临床资料 38例病人中,男31例,女7例:年龄7~57岁平均年龄36岁病程4天至3年不等;有外伤或压迫史病人27例,无明显诱因者11例;其中腓总神经麻痹6例,腓深神经麻痹32例。治疗方法 1.选穴:患肢条口、太冲。 2.方法:用30号1~2寸毫针,太冲穴要略向拇趾侧斜刺。刺条口时,要求针尖要刺入拇长伸肌中,接通电针治疗仪后,瘫肢拇趾随间  相似文献   

11.
腓总神经是坐骨神经主要分支之一,腓总神经麻痹又称腓神经瘫痪、腓总神经瘫痪,多由压迫、牵拉、摩擦、外伤等所引起,少数因代谢障碍(糖尿病)、结缔组织疾病(结节性多动脉炎)和麻风等造成.本病属神经系统疾病,主要临床症状为足下垂,行走时足不能举起,通常用力提高下肢,髋关节、膝关节过度弯曲,呈跨阀步态.笔者采用针刺为主治疗腓神经麻痹验案1则,获得较好疗效,现介绍如下.  相似文献   

12.
1病例患者,男,35岁,2013—05—02初诊。双足不能翘起,右侧为重,走路困难1个月。患者自诉1个月前无明显诱因自觉双下肢麻木,右侧为重,而后双侧小腿不同程度的疼痛伴轻度肿胀;肿胀消失后即出现双足不能翘起,走路困难;否认外伤史。查体:一般情况可。症状:双足下垂,行走困难,行走时足尖先着地,而后足外侧缘着地。双侧踝关节背伸及外翻困难,足趾不能背伸,小腿外侧及足背皮肤感觉减退,未见胫前及小腿外侧肌肉萎缩。膝腱、跟腱反射正常,病理反射未引出。肌电图检查示双下肢腓总神经损伤。  相似文献   

13.
正腓总神经在膝后方自坐骨神经发出后,沿着股二头肌肌腱深侧面向外下行,绕腓骨颈至其前方分为了腓浅、腓深神经,腓浅神经支配小腿外侧及足背部皮肤感觉;腓深神经支配小腿外侧肌肉。腓总神经于腓骨颈处位置最表浅,其深面有腓骨做衬垫,因此该处最容易受压迫。自体压迫性腓总神经损伤是由于一些不良的姿势,如长时间"跷二郎腿"、极度屈膝位"盘腿"时间过长、长时间侧卧于硬板床而造成腓总神经损伤。随着经济  相似文献   

14.
笔者自2001年以来,用电针配合穴位注射治疗腓总神经炎32例,效果满意,现报道如下。1临床资料本组32例均为门诊病人。男21例,女11例;年龄最小27岁,最大68岁;病程最短20d,最长5个月;劳损后引起25例,感受风寒湿邪而发病7例。初期为小腿前外侧面和足背皮肤感觉障碍,继而出现足下垂;行走先足下垂落地,后足底着地,似马或鸡的步态,或称跨阈步态。严重者可出现足内翻、足趾不能背屈。根据典型的垂足症状、肌肉瘫痪的特点及其感觉障碍分布范围,即可诊断为腓总神经炎[1]。2治疗方法2.1电针患者仰卧位,膝关节下适当垫高,取患侧足三里、阳陵泉、悬钟、跗…  相似文献   

15.
腓总神经麻痹的预防和护理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朱彩香 《中医正骨》2002,14(7):58-59
腓总神经在膝部穿越腓肠肌外侧头肌腱及跨过腓骨小头处 ,因其位置表浅 ,易受石膏、夹板及肢体自身等压迫而麻痹。若受压时间过长 ,将使腓总神经麻痹不能恢复而致残。在近 5年的临床护理中 ,曾遇到 14例腓总神经麻痹患者。由于及时发现、及时处理 ,取得了较好的临床效果。现总结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腓浅神经营养血管皮瓣修复小腿胫前、踝周、足近端大面积软组织缺损的临床效果。方法采用腓浅神经营养血管皮瓣,修复小腿胫前、踝周、足近端大面积软组织缺损16例18处创面。近、远端蒂最大皮瓣面积分别为7 cm×13 cm和8 cm×15 cm。术中皮瓣周缘扩大切取宽约1 cm筋膜脂肪瓣,从肌膜下游离掀起皮瓣,切取前外侧和外侧2个肌间隔组织,分层缝合深筋膜和皮肤。结果2例皮瓣边缘约2 cm坏死,经换药治愈;其余皮瓣均成活。随访3~18个月,足踝部皮瓣臃肿5例,行皮瓣修整术后行走功能明显改善;痛性神经瘤1例,行神经松解包埋术治愈;与肌腱粘连1例,松解术后足趾运动功能改善。功能优良率81%。患者主观评价满意11例,一般4例,不满意1例。结论腓浅神经营养血管皮瓣血供可靠,切取面积大且方法简单,吻合神经可恢复皮瓣感觉,是一个修复小腿、踝、足部大面积软组织缺损的良好选择。  相似文献   

17.
笔者应用经络输声法治疗疑难病三则,效果满意,报道如下。1腓神经麻痹案李某,女,36岁。1993-07-03来诊。自诉昨日作画时,两腿交叉而坐,连续8小时未动,画毕自觉右足麻木,足趾不能背屈,右足行走困难而来门诊。刻诊:右足下重,右小腿前外侧和足背感觉...  相似文献   

18.
1病例资料 患某,女性,43岁,2011年5月10日初诊.诉"左小腿外侧及足背疼痛、麻木1月".1月前散步时不慎扭伤左踝关节,当时左踝关节疼痛、肿胀,并出现左小腿外侧及左足背疼痛、麻木、无力,行走困难.肌电图检查诊断为左腓总神经损伤.予以中频脉冲治疗后左踝关节肿胀消失,但左小腿外侧及左足背疼痛、麻木未有改善,左踝关节处也仍有疼痛感.体检:患者左小腿外侧、左踝关节、左足背部压痛,左小腿外侧及左第一趾蹼皮肤感觉减弱并有麻木感.左踝关节及左拇趾不能背伸,行走呈跨越步态,无肌肉萎缩.肌电图检测结果示:左腓总运动神经传导速度减慢.左腓总(腓骨小头处)神经运动传导诱发电位波幅降低.左腓肠感觉神经传导速度减慢.左胫骨前肌检肌重收缩时运动单位数量减少,峰值电位降低.诊断:左腓总神经损伤.  相似文献   

19.
抱膝圈是一种广泛用于治疗髌骨骨折的外固定方法,其优点报道较多,但临床上由于固定不当而致腓总神经麻痹也常见。我科曾收治17例病人,现予报告。临床资料 1.性别与年龄:男14例,女3例;年龄最大54岁,最小18岁。 2.患侧及骨折类型:左侧12例,右侧5例,其中粉碎性骨折10例,横断骨折7例;新鲜骨折15例,陈旧性骨折、骨不连2例。 3.症状与体征:除有骨折的肿痛、功能障碍之外,本组病人均有患侧小腿前外侧麻木感,其中2例出现主动背伸踝关节及跖趾关节障碍,垂足及轻度足内翻畸形,所有病人于腓骨颈处均可见索状压迹。  相似文献   

20.
【例 1】徐某 ,男 ,34岁 ,因左小腿麻木 6个月 ,跛行 1个月 ,于 1996年 9月入院。6个月前患者感左小腿麻木 ,以小腿外侧为著。曾行 CT及 X线检查 ,排除椎间盘脱出及左小腿骨质病变 ,服用维生素及活血化瘀等药物 ,效果差。但期间麻木感无明显加剧。1个月前因醉酒 ,晨起后出现左下肢跛行 ,且麻木加剧 ,来诊。查体左小腿皮肤粗糙 ,肌肉无萎缩 ,左足轻度下垂 ,足背伸肌力减弱 ,左小腿外侧皮肤感觉迟钝 ,膝及跟腱反射减弱。细询患者既往体健 ,无外伤史 ,但有嗜酒史 12年 ,每日饮酒 30 0~ 75 0 ml,诊断为酒精性腓总神经麻痹。给予当归四逆汤合…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