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71 毫秒
1.
异氟醚麻醉深度的多指标微机实时判断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编制一套多指标监测、微机统计和评分程序,用于术中随时判断麻醉深度。方法:手术病人32例,15项指标同时监测,当需要判断麻醉深度时,输入全部指标值,微机计算出总分值(M),根据M的增减来判断麻醉深度的相对变化。为验证M的可靠性,测定血浆环磷酸腺苷浓度,计算二者的相关性。结果:其中22例的M与cAMP的个体相关系数(r)的均值为0.81±0.08,有显著意义(P<0.05)。结论:本研究拟订的评分法能在70%的病人中较准确地判断麻醉深度,尤其显示微机判断的实时性。  相似文献   

2.
紧闭式氧化亚氮麻醉方法的探讨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25例选择期手术病人采用紧闭式氧化亚氮麻醉方法,术中持续监测呼气末氧和氧化亚氮浓度,脉搏血氧饱和度和呼吸循环指标,术中观察紧闭式麻醉后呼吸末氧化亚氮,氧浓度变化,结果:紧闭式麻醉1,2,3h后氧化亚氮浓度分别为52.7%,56%,64.9%,氧浓度为42.1%,34.4%,30.8%,随麻醉时间的延长,气道压力先降后回升,约3h恢复至紧闭麻醉前的水平,紧闭式麻醉前后在本组观察时间内动脉血气分析提示  相似文献   

3.
198 4年Evans[1] 等首先提出应用食管下段收缩性 (Low eresophagealcontractility ,LEC)作为麻醉深度的监测指标。其后的研究表明LEC与麻醉深度相关 ,可作为麻醉深度判断的指标[2 ] 。迄今为止 ,有关研究多为吸入麻醉药与LEC的关系  相似文献   

4.
双频谱脑电分析技术在麻醉监测中的作用与评价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本文综述双频谱脑电分析技术在麻醉监测中的应用,双频谱指数(BI)可以对麻醉深浅作出定理判断,简便实用,在判定镇静程度和麻醉后苏醒方面价值较大,BI越小,病人对手术刺激的反应越小,反之亦然,两者有良好的相关性,但由于镇静药物和镇痛药物对BI的程度不一,所以尚不能以BI作为判断麻醉深度的唯一指标。  相似文献   

5.
七氟醚麻醉对犬肾脏血流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选择8条杂种犬观察七氟醚麻醉的肾血流改变。静脉麻醉下完成外科准备。给犬吸入七氟醚。调整呼气末浓度依次为1%、2%、3%和4%,监测如下指标:肾血流、平均动脉压、心率、中心静脉压、心输出量和每搏量。与对照值比较。结果显示,随着麻醉的加深,RBF、MAP、HR、CO以剂量相关方式被抑制。呼气末浓度超过2%,MAP降至9.3kPa,此时RBF开始显著减少。停药后30分钟,RBF尚未能随血流动力学的改善而  相似文献   

6.
背景脑电双频指数(bispectralindex,BIS)可监测患者在全麻状态下的意识水平。在不影响麻醉深度的情况下,有些因素可影响BIS数值。本实验目的在于观察改变患者体位是否对BIS值有影响。方法选取40例在全麻下行短小手术的患者。首先将患者置于平卧位(仰卧位)15分钟,记录BIS值、平均动脉压、心率、呼气末二氧化碳分压和呼气末异氟烷浓度。然后改变患者体位,将患者置于头低仰卧位(30°)。最后将患者置于头高仰卧位(30°)。每种体位保持15分钟并记录数据。结果与平卧位相比头低位的BIS值显著增高(中位数47VS40),而头高位的BIS值显著降低(39VS41)(P〈0.05)。结论患者体位的改变明显影响了BIS值,由此可影响对麻醉深度的判断。  相似文献   

7.
在过去的50年来,随着新的麻醉药物与技术的发展,麻醉深度一直是一个不断更新与发展的话题。随着20世纪初各种镇静催眠药、阿片类药物广泛用于临床麻醉,麻醉及麻醉深度的概念被进一步完善。我们认为镇痛药物与催眠药物之间的相互作用是理解和定义麻醉深度的基础。我们总结定义麻醉深度必须的组成部分:传人刺激,传出反应,镇痛成分的平衡浓度,催眠成分的平衡浓度,其他相关药物的平衡浓度(如阻滞剂、肌松药、局麻药等),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数量化脑电图与七氟醚麻醉深度的关系。方法:62例腹部手术病人,常规麻醉诱导、气管内插管。机械通气,潘库溴铵或阿曲库铵维持肌松。手术探查毕,调整每个病人的七氟醚呼气末浓度依次达2%→1.5%→1%,每种浓度维持至少15分钟,记录3分钟数量化EEG及MAP、HR变化。结果:随七氟醚呼气末浓度降低,原始脑电波逐渐由低频高振幅波转变为高频低振幅波;SEF和MF趋势曲线明显右移;SEF、MF、BIS、δR明显差异(P<0.01)。血流动力学的变化仅在七氟醚呼气末浓度1%与2%时有明显差异(P<0.01)。结论:数量化脑电图能监测不同七氟醚麻醉深度时大脑皮层电活动变化,而MAP和HR只能区别极深和极浅的麻醉状态。  相似文献   

9.
体感诱发电位、数量化脑电图与异氟醚吸入浓度的关系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目的 探讨短潜伏期体感诱发电位和数量化脑电图监测异氟醚吸入麻醉深度的可行性.方法 选择全麻患者30例,麻醉诱导后吸入异氟醚,依次增加呼气末异氟醚浓度为0.4、0.7、1.0、1.3和1.6 MAC,记录麻醉过程中MAP、HR、数量化脑电图(BIS、95%SEF和MF)和体感诱发电位(LP15、LN20、LN11和CCT),计算各监测指标与异氟醚吸入浓度的相关性.结果 患者HR、LN11与呼气末异氟醚浓度变化无直线相关关系;MAP、BIS、95%SEF和MF与呼气末异氟醚浓度变化呈负相关关系(P<0.05),而LP15、LN20和CCT与呼气末异氟醚浓度变化呈正相关关系(P<0.05).结论 BIS、95%SEF、MF、LN20和CCT是监测异氟醚吸入麻醉深度的较好指标.  相似文献   

10.
实时B超定位垂直锁骨下喙突入路臂丛阻滞麻醉   总被引:8,自引:2,他引:6  
目的介绍在超声定位下行锁骨下喙突入路臂丛麻醉的安全性和阻滞范围。方法对40例手术的患者,应用B超在患侧喙突内下处探到腋动脉第2段,将超声探头置于腋动脉的正上方(前胸壁的点),测量该点与喙突的距离、腋动脉的深度及其同胸膜的位置关系。其中20例上肢手术患者在B超引导下进行锁骨下臂丛神经阻滞。结果B超不能清楚地显示锁骨下臂丛的结构,但选择喙突内下2cm作为锁骨下臂丛阻滞的穿刺点是合理的。在该点腋动脉第2段的深度,左侧是2.84cm,右侧是2.78cm。穿刺点到胸膜的水平距离,左侧为8.1mm,右侧为7.7mm。腋动脉的深度和穿刺点到胸膜的距离均同病人的体重呈正相关。20例B超实时定位下行锁骨下臂丛神经阻滞的麻醉效果达95%,臂丛发出7根神经的阻滞率为40%,但其中5根神经(肌皮、正中、尺、桡、前臂内侧皮神经)的阻滞率为85%。结论在B超定位的帮助下,锁骨下入路臂丛阻滞麻醉可以达到上肢广泛区域的阻滞并可避免气胸的并发症。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