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09 毫秒
1.
目的:验证眼针穴区与脏腑功能相关性,为眼针疗法辨证取穴原则提供理论依据.方法:将60例脑梗死患者按照中医分型辨证取穴,主穴:上焦区、下焦区;配穴:风痰火亢型加肝区、肾区、脾区,风痰瘀阻型加肝区、脾区,痰热腑实型加胃区、大肠区,气虚血瘀型加心区、脾区,阴虚风动型加肝区、肾区.利用单光子发射型计算机断层扫描(SPECT),观察眼针治疗前后病灶局部脑血流量变化.结果:眼针前病变区与对侧相应区域的感兴趣区(ROI)摄取比值为0.74±0.12,眼针后为0.91±0.08,眼针前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眼针治疗后脑血流量明显增加.结论:眼针疗法辨证取穴可增加脑梗死患者局部脑血流量,改善脑缺血状态,从而证明眼针穴区与脏腑具有相关性. 相似文献
2.
目的通过观察眼针对腹泻型肠易激综合征患者中枢脑血流的影响,探讨眼针治疗肠易激综合征的可能机制。方法将58例肠易激综合征患者按照中医分型辨证取穴,主穴取大肠区、脾区、下焦区;肝郁脾虚型加肝区,脾胃虚弱型加胃区。利用单光子发射型计算机断层扫描(SPECT),观察眼针治疗前后各脑区脑血流量变化。结果眼针治疗后,双侧丘脑血流均较治疗前有明显下降(P<0.05)。结论眼针辨证取穴可减少腹泻型肠易激综合征患者特定脑区局部脑血流量,可能是眼针治疗腹泻型肠易激综合征的作用机制。 相似文献
3.
目的用单光子发射计算机断层显像技术(SPECT)及临床神经功能评价的方法探讨通心络胶囊对急性脑梗死短期内局部脑血流量(rCBF)影响及临床疗效。方法选择初发急性脑梗死患者60例,随机分为基础用药对照组(对照组)和通心络治疗组(治疗组)。两组患者治疗前后均行SPECT脑灌注显像和临床神经功能评价(欧洲脑卒中评分及Barthel指数),观察治疗前后患者rCBF(用RI值进行分析)及临床神经功能缺损症状的改变。结果治疗组治疗后RI值明显高于治疗前(P〈0.01),对照组则无明显改变。治疗后治疗组RI值、欧洲脑卒中评分(ESS)及Barthel指数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或P〈0.01)。结论通心络胶囊能够有效地改善急性脑梗死患者的局部脑血流量,减轻急性脑梗死患者神经功能缺损症状,降低残疾水平,提高患者的长期生活质量。 相似文献
4.
眼针疗法对缺血性中风患者脑血流量的影响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眼针疗法对缺血性中风患者脑血流量的影响张明波辽宁中医学院附属医院(沈阳110032)眼针疗法是彭静山教授创立的诊疗方法[1],对缺血性中风偏瘫的治疗,疗效显著[2].脑血流量是反映大脑供血状况的直接的客观指标。研究发现缺血性中风患者的脑血流量较正常人... 相似文献
5.
目的观察眼针疗法对脑梗死急性期患者内皮素(ET-1)、降钙素(CGRP)的影响,探讨眼针疗法的作用机制。方法将120例脑梗死患者随机分为眼针组、对照组,眼针组在药物治疗基础上,根据中医分型辨证取穴治疗;对照组采用单纯药物治疗。结果眼针组急性期总有效率为88.3%,愈显率为71.7%;对照组总有效率为81.7%,愈显率为53.3%,经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可见眼针组的疗效明显高于对照组。从血浆ET-1、CGRP含量变化看,治疗后两组血浆ET明显降低,血浆CGRP明显增高(均P〈0.05),治疗后组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眼针疗法辨证取穴,可以调节脑梗死急性期患者血浆ET、CGRP的含量,增加脑梗死病灶局部脑血流量,改善脑缺血状态,是眼针疗法治疗脑梗死急性期的作用机制之一。 相似文献
6.
以单光子发射计算机断层摄像观察针刺对局部脑血流量和脑功能活动的影响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采用单光子发射计算机断层(SPECT)摄像技术对11例健康人和9例脑血管病患者针刺前后局部脑血流量(rCBF)及脑功能活动进行对比观察。结果表明:留针和电针刺激对对侧大脑半球皮质、对侧丘脑、同侧基底核和双侧小脑的作用有显著性差异(P<0.01),电针者血流功能变化率高于留针者。推测针刺肢体穴位对脑血供的改善和激发脑神经细胞功能活动有赖于中枢神经的调节,主要是通过特异感觉和非特异感觉传入系统,同时亦有锥体外系和小脑的参与。脑血管病患者对电针刺激比健康人敏感。 相似文献
7.
眼针对急性脑梗死患者神经功能缺损及血浆纤维蛋白原水平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 观察眼针对急性脑梗死患者神经功能缺损及血浆纤维蛋白原(TIB)水平的影响,探讨眼针治疗急性脑梗死的可能机制.方法 选取自2004年12月-2006年12月在我科住院治疗起病7天内的12.0例患者,按随机原则分为眼针加基础治疗组和基础治疗对照组,采用神经功能缺损评分判断疗效;应用凝固法定量测定血浆FIB水平.结果 眼针组总有效率95.0%,基本痊愈和显著进步之和占50.0%,对照组总有效率65.0%,基本痊愈和显著进步之和占26.7%,经统计学处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提示眼针加基础治疗疗效优于基础治疗;血浆兀B水平,眼针组由(3.89±1.02)g/L降至(2.53±0.81)g/L,对照组由(3.91±1.04)g/L降至(3.17±0.94)g/L,治疗后两组血浆纤维蛋白原水平经统计学处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论 眼针降低急性脑梗死患者血浆FIB水平可能是其治疗急性脑梗死的机制之一. 相似文献
8.
目的观察眼针对急性脑梗死患者神经功能缺损及血清C-反应蛋白水平的影响,探讨眼针治疗急性脑梗死的可能机理.方法选取自2005年12月-2006年12月在我院神经内科住院治疗起病3天内的90例患者,按随机原则分为眼针加基础治疗组和基础治疗对照组,采用神经功能缺损评分判断疗效;应用免疫比浊法定量测定血清C-反应蛋白水平.结果眼针组总有效率82.22%,对照组总有效率66.67%,经统计学处理有显著差异,提示眼针组疗效优于基础治疗组;血清C-反应蛋白水平,眼针组由28.24±6.02mg/L降至12.79±3.87mg/L,对照组27.98±5.74mg/L降至18.65±4.26mg/L,治疗后两组水平经统计学处理有显著差.结论眼针降低急性脑梗死患者血清C-反应蛋白水平可能是其治疗急性脑梗死的机理之一. 相似文献
9.
石青 《中国实验方剂学杂志》2013,19(8):290-292
目的:研究中药三联疗法对急性脑梗死治疗效果及对脑血流量的影响.方法:286例急性脑梗死患者随机均分为观察组与对照组,各143例,观察组予以中药三联疗法治疗,包括自拟中风方煎服,1剂/d;直肠滴注中风方500 mL,1剂/d;银杏叶注射液10 mL,静脉滴注,1次/d.对照组以静脉滴注银杏叶注射液10 mL,1次/d;胞磷胆碱0.5g,静滴,1次/d.两组疗程均为14 d.比较两组的治疗效果及脑血流量变化.结果:观察组总有效率88.8%(127/143),对照组74.1%(106/143),观察组高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患者治疗前后脑血流量为(583.1±114.2),(663.5±99.3) mL· min-1,对照组患者治疗前后为(594.1±105.9),(615.47±96.5) mL·min-1,治疗后观察组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中药三联疗法治疗急性脑梗死,能够改善脑供血,促进神经功能恢复,值得临床进一步推广实践. 相似文献
10.
11.
针刺对急性脑梗塞患者脑血流量的影响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本文报告采用头针结合体针配合电针疗法对33例急性脑梗塞患者脑血流量(CBF)治疗前后对比观察P<0.01,有显著变化。治疗前,33例患者中有30例患者CBF低于45ml/100g/min,22例低于40ml/100g/min,15例低于35ml/100g/min。治疗结果:33例患者中有16例CBF低于45ml/100g/min,8例低于40ml/100g/min,4例低于35ml/100g/min。具体数据经统计处理显示:针刺对本病患者CBF有良好调节作用,这种作用是针刺治疗急性脑梗塞的重要机理。 相似文献
12.
血塞通注射液对老年脑梗死患者血液流变学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观察血塞通注射液对老年脑梗死患者945血液流变学指标的影响。方法:以自身对照方式,观察47例老年脑梗死患者接受血塞通注射液治疗前后的945血液流变学指标。结果:血塞通注射液治疗前后,男性组红细胞压积、低切变率全血粘度、红细胞变形能力及纤维蛋白原均有明显变化,存在显著差异(P<0.05),特别是低切变率下的红细胞变形能力的变化具有显著差异(P<0.01);女性组血浆粘度、全血粘度、红细胞变形能力及纤维蛋白原均有明显变化,具有显著差异(P<0.05)。结论:血塞通注射液能显著降低纤维蛋白原及低切变率条件下的全血粘度和血浆粘度,具有改善脑缺血、减轻临床症状的作用。 相似文献
13.
14.
目的研究复方丹参注射液对外伤性脑梗死患者凝血功能的影响。方法将64例外伤性脑梗死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每组32例。治疗组给予复方丹参注射液加西药常规治疗,对照组仅西药常规治疗;观察用药前后患者症状改善程度及血浆P-选择素(P—selectin)、血管性血友病因子(vWf)和D-二聚体(D—dimer)水平的变化。结果两组格拉斯格恢复评分(Glasgow Outcome Scale,GOS),治疗组优于对照组(P<0.01)。外伤性脑梗死患者血浆P—selectin、vWf和D—dimer治疗前明显高于健康人,治疗后两组患者P—selectin、vWf和D—dimer水平均下降,治疗组优于对照组。结论外伤性脑梗死患者体内存在着凝血功能障碍,复方丹参注射液可改善外伤性脑梗死患者的凝血功能,可能在一定程度上减轻外伤性脑梗死患者的脑损害。 相似文献
15.
16.
目的 探讨眼针对中风偏瘫患者脑血流及肢体功能的影响.方法 90例中风偏瘫患者随机分成两组,各45例,两组均予以有针对性的对症治疗,对照组予以体针治疗,主穴:内关、极泉、尺泽、委中、足三里、三阴交;配穴:合谷、手三里、曲池、肩髃、环跳、阳陵泉、阴陵泉、风市、绝骨.上述诸穴日1次,1周7次,1次留针30 min.观察组在对... 相似文献
17.
18.
目的:优选脑梗死上肢瘫针刺治疗方案,分析优选方案获效机理。方法:以脑梗死上肢瘫为观察对象,以Fugl-Meyer肢体运动功能积分、血清内皮素(ET)为指标,应用正交设计法,对影响脑梗死针刺疗效的4因素3水平搭配组合方案进行优选。结果:在脑梗死病程3天内,采用头穴加阴阳经体穴交替针刺的针刺方法,并予中刺激量刺激法,可分别获得最佳的Fugl-Meyer积分效应和调整血清ET水平的效应。结论:在脑梗死病程3天内,采用头穴加阴阳经体穴交替针刺可列为优选方案,其优点可能是通过调整血清ET水平,舒张脑血管,改善脑血流,达到其治疗作用的。 相似文献
19.
目的:探讨调任通督针刺法治疗脑梗塞恢复期的临床疗效。方法:63例脑梗塞恢复期患者随机分为调任通督针刺组(调任通督组)和传统针刺组(传统对照组)。调任通督组32例接受调任通督针刺和常规基础治疗,传统对照组31例接受传统针刺和常规基础治疗。治疗4周后,进行两组神经功能评估。结果:治疗后,神经功能缺损评分(NIHSS)、卒中量表(css)的改善调任通督组优于传统组(P<0.01)。结论:调任通督针刺在改善神经功能缺损评分方面明显优于传统针刺法。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