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25 毫秒
1.
目的 探讨系统护理对预防ICU术后患者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DVT)的效果.方法 以我院ICU收治的80例患者为对象,分为对照组与观察组.比较两组下肢DVT发生率.结果 观察组患者下肢DVT发生率为2.50%(1/40),低于对照组15.00%(6/40)(P<0.05).两组干预后股静脉峰速度、平均速度均升高,观察组高...  相似文献   

2.
ICU患者深静脉血栓形成的原因分析及护理预防对策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李玉芳 《当代医学》2010,16(12):102-103
目的通过对ICU患者深静脉血栓形成的原因分析,探讨深静脉血栓的预防和护理。方法将患者的年龄、卧床时间、心肺功能、动静脉采血次数、机械通气时间和镇静/脱水药物的使用作为危险因素进行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导致ICU患者DVT的发生与多重危险因素相关,患者年龄、卧床时间、动静脉采血次数、镇静/脱水药物、机械通气等均使DVT的发生增加(P〈0.05)。结论ICU患者发生DVT存在着多个危险因素,主动积极采取各种预防措施,可有效降低ICU患者中DVT的发病率。  相似文献   

3.
ICU患者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的原因分析及护理对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重症监护室(Intensive Care Unit,ICU)患者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Deep venous thrombosis,DVT)的原因及预防护理措施。方法对ICU科2003年11月-2007年10月收治的18例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的原因作单因素分析,并以此为依据制定预防措施。结果静脉采血次数与ICU患者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的发生有关(P&lt;0.01);长期卧床、心肺功能衰竭、呼吸未正压机械通气及镇静和肌松药的使用均使下肢深静脉血栓的发生率增加(P&lt;0.05)。结论ICU患者存在多种增加下肢深静脉血栓发生率的危险因素,提高医护人员对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机制的认识,有针对性制定预防措施可以减少ICU患者下肢深静脉血栓的发生。  相似文献   

4.
通过分析我们科室ICU患者特点及导致发生深静脉血栓的危险因素,护理方面采取针对性的预防和护理使ICU病人致死和致残率下降.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究ICU患者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的主要原因及护理方法.方法:选择该院2014年1月至2016年6月并发下肢深静脉血栓的23例ICU患者,采用单因素方法回顾性分析患者年龄,卧床时间、静脉采血次数、镇静药物使用及机械通气时间等.结果:23例患者中年龄≥65岁患者比例显著多于其他年龄(P<0.05);卧床时间≥7d的患者比例显著多于<7 d(P<0.05);每日静脉采血≥10次患者比例显著多于< 10次(P<0.05);镇静药物使用患者比例显著多于未使用患者(P<0.05);机械通气时间<72 h的患者患者比例显著多于≥72 h(P <0.05).结论:年龄,卧床时间、静脉采血次数、镇静药物使用及机械脱失时间均为下肢深静脉血栓发生的危险因素,护理人员要积极主动采取预防措施,开展体位护理、功能锻炼、心理护理、溶栓药物护理等,减少ICU患者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  相似文献   

6.
目的预防ICU患者下肢深静脉血栓发生的早期护理干预措施。方法对ICU患者实行健康教育、局部观察、实验室监测、心理护理、一般护理、双下肢空气波压力治疗、功能锻炼、药物治疗等早期护理干预。结果早期护理干预可有效预防下肢深静脉血栓的发生。结论对ICU患者实施早期护理干预,可有效预防下肢深静脉血栓的发生,从而有效避免肺栓塞等并发症,减少医疗纠纷。  相似文献   

7.
目的:低分子肝素(LMWH)配合其他方法预防老年人髋部术后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DVT,deepveinthrombosis)的作用。方法:采用皮下注射低分子肝素(LMWH),配合股四头肌舒缩、CPM机(肢关节功能恢复器)功能锻炼等机械措施预防髋部术后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结果:本组40例患者髋部术后下肢深静脉血栓的发生率为2.5%。结论:低分子肝素(LMWH)配合其他措施是预防髋部术后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的有效方法。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究早期系统性护理干预在预防ICU患者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中的效果。方法选择152例ICU患者为研究对象,将其分成两组,观察组实施早期系统护理干预,对照组实施常规护理干预,对比患者入住ICU第1、7、14天时股静脉血流速度比较情况,治疗期间发生DVT的概率。结果观察组患者股静脉血流速度为(15.2±2.5)cm/s,(27.6±8.8)cm/s,(35.6±7.8)cm/s;对照组为(14.8±2.2)cm/s (21.3±7.4)cm/s(23.5±7.6)cm/s,和对照组相比,观察组治疗期间发生DVT数量较少,组间数据存在统计学意义(t=1.694,t=7.821,t=9.914,P<0.05)。两组患者入住第1天时,股静脉血流速不存在统计学意义,在第7天和第14天时,组间数据存在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对重症监护室患者实施系统性早期护理干预,可全面降低其发生下肢深静脉血栓的危险,这对于患者疾病转归,缩短治疗时间来讲,有着非常重要的现实意义存在,值得进一步在临床治疗中推广使用。  相似文献   

9.
目的分析护理干预对骨科患者术后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的预防效果。方法选取许昌县人民医院收治的82例手术治疗骨科患者,手术后根据护理干预方式分为对照组(41例)和观察组(41例)。对照组接受常规护理,观察组接受针对性护理干预。比较两组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率和护理满意度。结果观察组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率低于对照组,护理满意度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均<0.05)。结论骨科患者术后实施针对性护理干预可有效减少深静脉血栓形成,提高护理满意度,具有临床推广价值。  相似文献   

10.
目的观察分析重症监护室(ICU)老年肺部感染患者采用不同剂量低分子肝素(LWMH)预防下肢深静脉血栓的效果及安全性。方法选取80例老年肺部感染患者为研究对象,随机分为两组,常规组40例给予5000 U/dL WMH皮下注射,低剂量组40例给予2500 U/dL WMH皮下注射,观察比较两组患者深静脉血栓及出血事件发生情况。结果两组患者下肢DVT发生率无明显差异,而低剂量组较常规组在轻微出血及总出血发生率明显较低(P<0.05)。结论低剂量LWMH能够有效的起到预防ICU老年肺部感染患者下肢深静脉血栓的效果,同时有效的减少出血事件的发生,安全性良好。  相似文献   

11.
王建新  薛滨勇  苏艳 《海南医学》2011,22(15):11-13
目的探讨低分子肝素对中老年骨折患者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的预防作用。方法对2000~2005年未应用低分子肝素的骨折患者(单纯运动组)及2005年后应用低分子肝素预防DVT的患者(LMWH组)的临床资料进行分析统计。结果单纯运动组DVT发生率为15.8%(38/240),LMWH组为1.4%(4/279),两组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6.34,P〈0.05)。手术后,单纯运动组APTT、Fig均较前显著增加(P〈0.05),LMWH组APTT、Fig稳定(P〉0.05),手术前后上述指标前后差值组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术中出血量、术中输血量、术后引流量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低分子肝素干预预防中老年患者骨折术后DVT形成效果确切,可显著降低骨折术后DVT形成发生率,安全性好,值得进一步探讨推广。  相似文献   

12.
《中国现代医生》2020,58(21):31-34
目的 探讨温针灸结合低分子肝素钙对ICU患者下肢静脉血栓形成的影响。方法 对照组2017年1~12月共纳入患者348例,采用常规低分子肝素钙预防下肢静脉血栓形成;观察组2018年1~12月共纳入患者362例,采用温针灸联合低分子肝素钙预防下肢静脉血栓形成。比较两组下肢静脉血栓发生率,治疗前、后股总静脉管腔直径及最大血流流速,股总静脉平均血流速度,D-二聚体、纤维蛋白原、内皮素-1、凝血活酶时间(APTT)、凝血酶原时间(PT)、凝血酶时间(TT)、血清缺氧诱导因子1α(HIF-1α)水平及不良反应。结果 (1)观察组血栓形成发生率显著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2)治疗后两组股总静脉直径较治疗前显著下降,血液最大流速、平均流速较治疗前显著增加,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观察组股总静脉直径显著低于对照组,血液最大流速与平均流速显著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3)治疗后两组纤维蛋白原、D-二聚体、内皮素-1、HIF-1α水平较治疗前显著下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观察组纤维蛋白原、D-二聚体、内皮素-1、HIF-1α水平显著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4)两组治疗前APTT、PT、TT水平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治疗后APTT、PT、TT有所延长,但与治疗前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5)两组均无严重不良反应发生。结论 温针灸结合低分子肝素钙可显著降低ICU患者下肢静脉血栓发生率,改善股总静脉血流动力学指标。  相似文献   

13.
目的比较低分子肝素联合右旋糖酐与单用低分子肝素应在妇科术后下肢深静脉栓塞治疗中的临床效果。方法选择2011年1月~2013年6月浙江省舟山医院收治的妇科术后下肢深静脉栓塞患者100例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每组各50例。在常规治疗基础上,对照组给予低分子肝素治疗,观察组在对照组治疗基础上加用右旋糖酐。比较两组患者治疗前后凝血指标的变化、患肢肿胀的改善程度及临床疗效。结果①观察组患者的总有效率(88.0%)明显高于对照组(64.0%),差异有高度统计学意义(P〈0.01);②治疗后观察组患者的凝血酶原时间、活化部分凝血酶时间及凝血酶时间明显低于治疗前及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⑧观察组治疗5~7d后患肢的肿胀消退率(74.0%)明显高于对照组(32.0%),2~3周患肢的恢复正常率(90.0%)明显高于对照组(62.0%),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低分子肝素联合右旋糖酐治疗妇科术后下肢深静脉栓塞,具有临床疗效显著、安全可靠等优点,值得临床推广和应用。  相似文献   

14.
【摘要】 目的 观察小剂量尿激酶联合低分子肝素防治伴高凝状态妇科肿瘤患者术后深静脉血栓(DVT)形成的临床效果。方法 按照入院顺序将140例行手术治疗的伴高凝状态妇科肿瘤病例进行编号,将其分为观察组(单号)与对照组(双号)各70例,对照组只给予低分子肝素治疗,观察组给予小剂量尿激酶联合低分子肝素治疗,比较两组术后1h、术后7d凝血系统分子[纤维蛋白原(Fbg)、D 二聚体(D D)、血管性假性血友病因子(vWF)、抗凝血酶复合物(TAT)、抗凝血酶(AT)]水平、凝血酶原时间(PT)与部分凝血活酶时间(APTT)、血小板聚集率、下肢周径值及血流速度、并发症情况、DVT发生率。结果 术后7d,观察组Fbg、D D、vWF、TAT水平、血小板聚集率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AT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PT、APTT明显长于对照组(P<005),下肢周径值与血流速度均明显优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术后并发症总发生率为143%、DVT发生率为000%显著低于对照组的1000%和571%(P<005)。结论 伴高凝状态的妇科肿瘤患者术后接受小剂量尿激酶联合低分子肝素治疗,能显著改善其凝血功能,有效抑制血小板大量聚集,优化下肢血流状态,降低DVT风险,且并发症少。  相似文献   

15.
彭凤  杨敏  杨红胜  席小燕 《西部医学》2017,29(8):1085-1087+1091
【摘要】 目的 探讨低分子肝素钠联合红花注射液预防下肢骨折术后深静脉血栓形成的临床效果。方法 158例下肢骨折术后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对照组78 例给予低分子肝素钠治疗,观察组80例给予低分子肝素钠和红花注射液治疗,疗程均为14天。观察两组患者深静脉血栓发生率、血液流变学指标和凝血功能变化。结果 观察组深静脉血栓发生率为375%,低于对照组的1410%(P <005);观察组的血浆粘度、全血高切粘度和全血低切粘度指数均明显低于对照组(P <005);观察组的D 二聚体较对照组下降明显(P <005),而PT及APTT较对照组升高(P <005)。两组均未见明显不良反应患者。结论 低分子肝素钠联合红花注射液能够降低下肢骨折术后深静脉血栓发生率,改善血液高凝状态。  相似文献   

16.
目的观察低分子肝素联合苦碟子治疗下肢深静脉血栓111例。方法将111例下肢深静脉血栓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和两个对照组,治疗组给予低分子肝素和苦碟子,第一个对照组应用传统低分子肝素加尿激酶,第二个对照组单纯应用低分子肝素。结果三组临床疗效分别为85%、87%和46%,出血发生率分别为2%、7%和1.5%。结论低分子肝素联合苦碟子治疗下肢深静脉血栓疗效不亚于传统溶栓治疗,且出血等不良反应显著降低。  相似文献   

17.
赵伟  曲虹  丁美精  胡小辉 《安徽医学》2016,37(8):979-981
目的 比较达比加群酯与低分子肝素预防髋关节置换术后并发下肢深静脉血栓(DVT)的疗效与安全性的差异。方法 选择2014年1月至2015年10月在宣城中心医院住院的单髋或双髋关节置换术患者73例,随机分为基础治疗组(对照组)24例,达比加群酯组(DE组)25例,低分子肝素组(LMWH组)24例。置换后行双下肢彩色多普勒检查评估DVT形成情况,并观察比较各组患者治疗前后血小板计数,凝血酶元时间(PT)变化情况及安全性。结果 DE组和LMWH预防DVT效果优于对照组(P<0.05),而DE组和LMWH组患者在预防DVT发生上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DE组和LMWH组在治疗期间均无严重出血。结论 达比加群酯与低分子肝素均具有较好的预防髋关节置换后DVT的发生,达比加群酯疗效及安全性与低分子肝素作用相当。  相似文献   

18.
目的 观察丹参联合低分子肝素(LMWH)预防妇科盆腔术后下肢深静脉血栓(LEDVT)形成的疗效.方法 将256例患者随机分为低分子肝素钙预防组(对照组)和丹参联合低分子肝素钙预防组(观察组)各128例,观察两组LEDVT发生率、血液流变学、血浆凝血酶原时间(PT)及血浆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APTT)等指标变化.结果 两组 LEDVT发生率分别为8.59%和0.78%,观察组显著低于对照组(P < 0.05);观察组血液流变学指标、PT及APTT改善方面优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 < 0.05).结论 丹参联合低分子肝素可有效预防妇科盆腔术后LEDVT的形成,且不良反应少,值得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19.
【目的】通过对经住院治疗后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deep venous thrombosis,DVT)患者院外分别继续应用低分子肝素(low molecule weight heparin,LMWH)或维生素K拮抗剂(vitamin K antagonists,VKA)的效益-风险比的对比研究,探讨较为有效、安全、简便的抗凝方案。【方法】将2008年12月-2011年3月符合纳入标准的患者随机分为A组(应用低分子肝素钙)和B组(应用华法林),并随访6个月,期间通过定期监测凝血功能及血小板计数,调整用药方案;每2个月做1次全面随访,包括有无出血、肝素诱导的血小板减少和复发事件的发生。【结果】两组均取得有效的抗凝效果,并且A组副作用发生率在各监测点明显低于B组(P<0.05),随访中发现两组DVT复发率无差异(P>0.05),但随着抗凝时间延长,两组患者出血发生率增加。在DVT复发患者中,髂股深静脉血栓形成者复发率最高,其次是股静脉、腘静脉。患者对应用A治疗方案的依从性较高。【结论】DVT患者院外继续应用LWMH抗凝效果可靠,用药安全性高,副作用较小,操作及监测简单,与应用VKA相比效益-风险比较高。  相似文献   

20.
目的 观察低分子肝素钙治疗不稳定型心绞痛的疗效。方法 选择不稳定型心绞痛住院患者85例,随机分成两组,A组42例给予常规抗心绞痛治疗;B组43例给予常规抗心绞痛治疗同时加低分子肝素钙5000AxaIU,皮下注射,每12h1次,7d为一疗程。观察心绞痛缺血性心电图的变化。结果 治疗组心绞痛改善,心电图ST—T改善,明显高于对照组(P〈0.01)。结论 低分子肝素钙对控制不稳定型心绞痛效果显著,而且使用安全方便。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