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刘青  冯来会 《中原医刊》1999,26(5):56-56
随着溶栓疗法在AMI治疗领域的广泛应用,极早期,早期,快速准确地从心源性的胸痛患者中找出AMI病人显得尤为重要。AMI生化诊断指标CK-MB活性很难在极早期(<4小时)诊断AMI,本文采用心肌肌钙蛋白T(CTnT)定性试验对心源性胸痛患者进行快速诊断...  相似文献   

2.
①目的观察急性心肌梗塞(AMI)病人血清肌酸磷酸激酶(CK)及其亚型的变化,以探讨对AMI早期诊断及病情变化的意义。②方法应用琼脂糖凝胶电泳法检测20例AMI病人血清CK总活力及其亚型MM变化,并与对照组和心绞痛组进行了比较。③结果AMI发病3h内,CK总活力和CK-MB与对照组和心绞痛组均无明显改变,而MM3及MM3/MM1比值则明显高于上述两组(t=7.81,10.08,P均<0.01)。AMI发病后,CK总活力和CK-MB达到峰值时间分别为23.2和21.6h,而MM3/MM1则在12.3h达到峰值,MM3/MM1比值达峰值时间明显缩短(t=7.45,P<0.01)。④结论检测CK及其亚型的变化有助于对AMI的早期诊断和病情判断。  相似文献   

3.
本组22例老年AMI并发早期左心衰时间多在AMI发生后3天以内。症状体征不典型,但若能结合胸片、心电图及血液动力学监测,则较易发现早期左心衰竭。  相似文献   

4.
急性心肌梗塞(AMI)后猝死大都见于AMI早期,其原因绝大部分是原发性室颤〔1〕。本文测定112例AMI患者QT离散度(QTd)和JT离散度(JTd),旨在探讨QTd、JTd与AMI早期猝死的关系。1资料与方法1.1观察对象112例AMI...  相似文献   

5.
对UA和AMI病人血浆PAI-1活性水平及其动态变化进行了观察研究。结果显示:血浆PAI-1活性UA组(932±2.60AU/ml)及AMI组(10.2±1.59AU/ml)均高于对照组(6.75±2.60AU/ml)(P<0.05);AMI病人血浆PAI-l活性在治疗早期有一过性下降,以后均高于正常水平。  相似文献   

6.
目的 观察急性心肌梗塞(AMI)病人血清肌酸磷酸激酶(CK)及其亚型的变化,以探讨对AMI早期诊断及病情变化的意义。方法 应用琼脂糖凝胶电泳地检测20例AMI病人血清CK总活力及其亚型MM变化,并与对照组和心绞痛组进行了比较。结果 MAI发病3h内CK总活力和CK-MB与对照组和心绞痛组均无明显改变,而MM3及MM1比值 于上述两组。AMI发病后,CK活活力和CK-MB达到峰值时间分别为23.2和  相似文献   

7.
对急性心肌梗塞(AMI)患者80例发病48小时内首次心电图(ECG)和发病三周以后ECG的QTc离散度(QTcd)分别进行了测定,并以40例正常人作对照。结果:AMI组QTcd显著高于对照组(P<0.01),AMI早期发生室性心律失常组QTcd显著高于非心律失常组(P<0.01),提示QTcd愈大,室性心律失常发生的可能性愈大。发病三周以后患者QTcd显著小于AMI组(P<0.05),并提示QTcd持续显著增大者,可能发生心源性猝死。不同部位AMI患者之间QTcd无显著性差异(P>0.05)。认为,AMI可致QTcd增大,而且QTcd可作评估AMI早期以及远期预后的重要参考指标  相似文献   

8.
急性心肌梗塞死亡相关因素探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急性心肌梗塞(AMI)病人早期死亡的相关因素。方法选择AMI患者101例进行临床分析。结果早期死亡组16例,存活组85例,早期病死率为16%;年龄为66.1±9.8岁,较存活组大;且心率、血压、心梗面积、心功能及并发症情况均与存活组有显著差异。结论年龄较大、入院时心功能较差、并发症较多、血压较低、心梗面积较大的AMI病人,发生早期死亡的可能性较大。  相似文献   

9.
许宗托 《右江医学》1997,25(3):128-129
无痛性心肌梗塞八例心电图分析广西靖西县人民医院(533800)许宗托急性心肌梗塞(AMI)是心血管内科常见的急危重症,而无痛性AMI易漏诊、误诊而贻误治疗,如何对无痛性AMI作出早期诊断、及时治疗,对预后有着重要意义。笔者对我院1995年1月~199...  相似文献   

10.
本文对AMI268例患者,依据心电图ST段有无墓碑样改变将其分成A(n=41)组及B(n=227)组。AMI后一周内发生并发症及死亡率进行两组对照,结果表明,一周内并发症及死亡率A组均高于B组,P均小于0.01,揭示AMI早期ST段呈墓碑样改变者并发症多,预后亦较差。  相似文献   

11.
目的 探讨重组组织型纤溶酶原激活剂(rt-PA)对急性心肌梗塞(AMI)早期静脉溶栓以及延迟用药的疗效。方法 对36例AMI患者,用rt-PA进行静脉溶栓治疗,检查治疗后冠状动脉造影评价冠状动脉开放率。结果 24例AMI患者发病后6h内溶栓,冠状动脉开放率为70.83%,12例发病后6 ̄12h时溶栓,冠脉开放率为33.33%,结论 溶栓疗法能使AMI的预后完全改观。  相似文献   

12.
本文对73例青年心肌梗塞(AMI)患者进行分析,结果表明青年AMI具有多病因、临床表现典型、死亡率低、预后相对良好等特点。本组有38人(52%),患有梗塞前心绞痛,然而大部分未及时就医以至发展为AMI;66例(90%)存在着各种冠心病危险因素。15例(20%)梗塞后并发了动脉栓塞。注意以上这些特点对早期防治青年AMI,改善预后,减少死亡率、致残率十分必要。  相似文献   

13.
急性心肌梗死(AMI)出现不同程度的二尖瓣返流(MitralRegurgitationMR)是一种常见表现,但AMI早期并发MR与梗死部位的关系及其对预后的影响,国内资料较少。我们用彩色Doppler血流显像仪观察不同部位早期AMI并MR的程度,并对患者进行短期随访,旨在探讨AMI的部位与MR的关系以及对患者预后的影响。1 对象和方法11 研究对象我院自1986年4月至1998年10月期间,根据典型胸痛、心电图和血清心肌酶改变确诊为AMI的93例患者,除外以下病例:①AMI合并瓣膜病或失天性心脏病;②AMI伴严重阻塞性肺气…  相似文献   

14.
柴枝楠  赵君 《当代医学》2000,6(10):12-14
急性心肌梗塞(AMI)的早期诊断和治疗是急诊医师关注的热点,心肌生化标志物肌钙蛋白Ⅰ在AMI发生后4 ̄6h可在血中检测到,其特异性高达93% ̄99%,持续时间达10d,故对AMI早期诊断有银大的参考价值。6h内是溶栓的黄金时间,而且越早越好。研究开发更新的、特异性更好的、损伤更简便的生化标志物是21世纪临床生化学家的任务。  相似文献   

15.
通过15例肺源性心脏病(简称肺心病)合并急性心肌梗塞(AMI)病人的临床观察表明,肺心病合并AMI多表现为无明显诱因的喘憋、胸部压迫感、迅速出现的心力衰竭,少有典型心绞痛。治疗是在AMI一般治疗的基础上,早期应用肝素抗凝及扩血管药物,尤其是辅以开搏通,降低肾素-血管紧张素-醛固酮系统(RASS)活性,纠正心力衰竭,效果较好。  相似文献   

16.
科素亚对急性心肌梗死患者早期神经内分泌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何建新  邱健 《广东医学》1999,20(11):897-898
目的 研究科素亚对急性心肌梗死(AMI)病人早期神经内分渥的影响。方法 常规组13例科素亚组12例(25mg,每天1次),分别观察治疗前后血浆PRA,AⅡ,ALD,NE,E,CK-MB的变化,心功能皖Killip法分级,结果 AMI后上述指标显著升高(P〈0.01),且 功能越差,和蔼同越明显‘;科素亚经且治疗后上述指标均显著降低(P〈0.01)。结论 科素亚明显减轻AMI病人早期神经内分泌紊乱的  相似文献   

17.
文献报告[1]急性心肌梗死(AMI)患者中约25%并发房室传导阻滞(AVB),并常发展为Ⅲ度房室传导阻滞(AVB-Ⅲ),使AMI患者病死率升高至50%,病情极为凶险。1997年1月~2001年12月,我院收治15例AMI并发AMI-Ⅲ患者,对其临床资料进行回顾分析,目的在于提高对AMI并发AVB-Ⅲ的认识,以便早期采取适当的预防性治疗措施,以降低患者的病死率。1 临床资料1.1 一般资料 本组15例,男12例,女3例,年龄34~78岁,其中50岁以下1例(34岁,男性),平均年龄65岁。活动状态下…  相似文献   

18.
急性心肌梗死(AMI)早期血糖应激性升高很常见。本文对1995年6月~1998年5月收入本院的94例无糖尿病史的AMI患者根据其早期空腹血糖水平进行分组分析,探讨应激性高血糖对临床及预后的影响。1对象与方法11病例选择入选病例均为曾住院的AMI患者...  相似文献   

19.
急性心肌梗塞(AMI)患者常因严重室性心律失常而猝死,为减少室性心律失常的发生率和降低病死率,测定了84例AMI患者的血清镁浓度,结果表明,AMI患者血清镁浓度明显降低,静脉点滴硫酸镁后室性心律失常的发生率为52.2%,而非硫酸镁组为90%,差异有显著性(P〈0.01)。硫酸镁组病死率为0,非硫酸镁组为10%,提示硫酸镁可防治AMI早期室性心律失常和降低病死率。  相似文献   

20.
摘要为了选择急性心肌梗死(AMI)诊断和治疗的监测指标,观察了AMI患者QT间期离散度(QTD)变化及静脉溶栓治疗对QTD影响。选择发病12h内AMI患者36例与不稳定性心绞痛(UAP)患者30例,分别测量QTD,对AMI患者应用尿激酶(UK)静脉溶栓,比较冠脉再通组与未通组及再通组溶栓前后QTD变化。结果:AMI组溶栓前与UAP组QTD比较,P<0.001。静脉溶栓再通组与未通组QTD比较,P<0.01,再通组溶栓前后QTD比较,P<0.01。结论:①QTD增加可作为AMI早期诊断参考指标之一;②溶栓后QTD下降可作为溶栓成功的间接指征之一;③QTD下降说明心室肌复极化不均一性改善,其可能是溶栓疗法降低AMI死亡率的机制之一。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