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星状神经节阻滞治疗颈源性头痛的临床疗效观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星状神经节阻滞对颈源性头痛的临床治疗效果。方法选择56例颈源性头痛患者进行星状神经节阻滞治疗,观察其临床治疗效果。结果56例患者中有40例治疗后获得明显的治疗效果,治疗前后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0.01)。结论颈源性头痛的产生与颈部的交感神经受激有关,星状神经节阻滞是颈源性头痛的一种有效的治疗方法。  相似文献   

2.
随着生活节奏和压力的增加,颈源性头痛日益多见,并影响患者的生活质量。本研究对1998年6月~2003年8月118例确诊的颈源性头痛患者的临床资料回顾性分析如下。  相似文献   

3.
目的观察不同剂量、浓度利多卡因联合氟美松治疗颈源性头痛的疗效。方法分析我院110例颈源性头痛患者,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治疗组56例与对照组54例。2组均给予氟美松注射,对照组加用0.5%的利多卡因40mL,治疗组加用0.1%的利多卡因80mL注射。每周给药1次,连续应用1个月。比较2组临床疗效及治疗前后疼痛视觉模拟评分(VAS评分)、颈椎活动度评分(ROM评分)。结果对照组与治疗组临床总体疗效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2组VAS、ROM评分治疗前后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治疗组VAS、ROM评分均显著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颈源性头痛应用大剂量低浓度利多卡因治疗,疗效确切,值得临床推广。  相似文献   

4.
椎旁神经阻滞治疗颈源性头痛对比观察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目的 探讨椎旁神经阻滞治疗颈源性头痛的临床疗效.方法 76例颈源性头痛患者随机分为椎旁神经阻滞联合星状神经节阻滞(A组)和星状神经节阻滞(B组),每组38例.星状神经节阻滞1次/2 d,5次一个疗程;椎旁神经阻滞1次/5 d,3次一个疗程.结果 A、B两组治疗后显效率分别为89.4%和68.4%,两组疗效比较有显著性差...  相似文献   

5.
儿童头痛性癫痫诊断问题的探讨   总被引:13,自引:1,他引:13  
目的探讨头痛性癫痫的诊断及与偏头痛的鉴别诊断。方法分析由院外诊断为头痛性癫痫的102例患者的临床资料,详细询问病史,进行仔细的体格检查,复查EEG1~3次后,重新确定诊断,实施治疗并进行临床随访。结果102例患者中,68例为偏头痛,34例为神经性头痛。复查EEG结果显示大部分在正常范围,部分异常EEG中以弥散性慢波增多为主,仅有3例EEG显示有散在癫痫样波,但临床表现却符合典型偏头痛的诊断。结论头痛性癫痫临床少见,单纯以头痛诊断为癫痫是不可靠的,必须依靠临床表现、EEG检查结果综合判断,并和偏头痛进行鉴别。以头痛为主诉的儿童不应轻易诊断为癫痫。  相似文献   

6.
国际头痛学会相继提出“偏头痛癫痫”和“发作性癫痫性头痛”等概念和诊断标准,并在临床上广泛应用。笔者认为上述诊断标准均有值得商榷之处。头痛可以作为癫痫发作的症状,也常见于癫痫发作后,偏头痛和癫痫可以共病。从癫痫专业角度来看,偏头痛癫痫也许是一种局灶性癫痫。医学观点百家争鸣,癫痫和头痛亚专业组应加强对话,科学地制订癫痫和偏头痛相关诊断标准。  相似文献   

7.
<正>以站立位出现或加重,卧位减轻或消失为特点的体位性头痛是低颅压(intracranial hypotension,IH)最典型的临床表现[1]。国际上已将这一类型的体位性头痛作为必备条件之一列入IH的诊断标准中[2]。当患者以体位性头痛为主要症状而就诊时,临床医生常高度怀疑IH,并针对IH给予相关治疗。然而,我院发现2例以上述类型的体位性头痛为主要临床表现的非IH患者,现将临床资料及分析报道如下。  相似文献   

8.
儿童偏头痛与国际头痛协会标准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儿童无先兆性偏头痛诊断的理想标准至今仍有争论,为了研究国际头痛协会(IHS)以症状为基础的诊断标准与小儿神经科专家设计的临床诊断标准在不同病例的一致性。  相似文献   

9.
头晕或眩晕与头痛是神经科学和耳鼻咽喉科学最常见的主诉之一.临床上有涉及头晕或眩晕与头痛交叉症状的患者,随着学科的发展进步,曾经先后被诊断为前庭性偏头痛、偏头痛相关眩晕、偏头痛相关性前庭病、偏头痛性眩晕等.这不仅是2个症状之间的交叉,还是2个学科之间的交叉.视觉、前庭觉和本体感觉共同作用以维系机体平衡,前庭外周刺激信号通过前庭感觉通路传递到中枢的过程中与头痛的相关通路有可能产生交互,病理状态下有可能引发头晕或眩晕合并头痛,临床上有可能为"一元"疾病,也可能是"二元"疾病共病,因而存在争议,引发关注.2012年中华神经科杂志组织青年医生进行了关于患者偏头痛合并眩晕时应诊断为前庭性偏头痛还是偏头痛性眩晕的辩论[1];在国际上,国际前庭学研究领域权威——Barany学会(为纪念因从事前庭学研究获1914年诺贝尔医学或生理学奖的奥地利学者Barany而命名)和国际头痛学会(IHS)共同探讨制定了前庭性偏头痛诊断标准,并于2012年在前庭研究杂志上发表[2].解读该诊断标准,同时了解与其进行鉴别诊断的相关头晕或眩晕疾病的特点及研究进展,将有助于我们在临床上对头晕或眩晕、头痛相关疾病的诊断和鉴别诊断.  相似文献   

10.
紧张型头痛发病机理和治疗的研究进展   总被引:19,自引:1,他引:18  
紧张型头痛 (TTH)是最常见的一种头痛类型 ,一般认为其患病率高于偏头痛 ,约占门诊头痛病人的半数。 TTH是 1988年国际头痛协会 (IHS)在“头痛疾病 ,颅神经痛和面部疼痛分类和诊断标准”中制定的诊断名称 ,现已在国际上广泛采用。 TTH包括了 196 2年由 AdHoc委员会对头痛分类中的肌收缩性头痛和精神性头痛 [1 ] 的内容。对既往曾使用的“紧张性头痛”则认为描述性强 ,作为疾病的定义 ,不适合临床应用 ,故 IHS提出“紧张型头痛”作为疾病名称。紧张型头痛的临床特征 [2 ,3]是头部呈钝痛 ,无搏动性 ,头痛位于顶、颞、额及枕部 ,有时上…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国际头痛学会2004年发布的《头痛分类和诊断标准》第2版(ICHD-Ⅱ)与儿童偏头痛临床特征的关系。方法回顾性分析2008-05-2013-12入住儿科或神经内科的200例原发性头痛患者临床资料。结果 200例原发性头痛患者中,由临床医生经验性诊断为偏头痛130例,其他类型的原发性头痛70例。偏头痛中符合ICHD-Ⅱ儿童偏头痛诊断标准者60例(46.15%,男31例,女29例),可能性者70例(53.85%)。≤10岁年龄组和10岁年龄组患儿的单侧、双侧疼痛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卡方值分别为5.54、7.19,P值分别为0.02、0.03),疼痛部位具有年龄依赖性,单侧性疼痛与年龄呈正相关(r=0.25,P=0.004),双侧性与年龄呈负相关(r=-0.24,P=0.007)。搏动性疼痛的发生率为41.54%,≤10岁年龄组和10岁年龄组患儿搏动性疼痛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0.80,P=0.37),搏动性疼痛与年龄无相关性(r=0.17,P=0.06)。结论 ICHD-Ⅱ诊断儿童偏头痛严格而繁琐,儿童偏头痛的疼痛部位具有年龄依赖性,头痛的性质与年龄无相关性。  相似文献   

12.
头痛为最常见症状之一,在美国每年有1,600万病人因头痛就诊.1973年CT问世以来,短时间内即广泛应用.本文对CT应用于门诊头痛病人检查的实际效果加以评价,还对常用于检查头痛的各种神经诊断性检查方法以及与之有关的有效费用作了比较.选择标准是①头痛为起始主诉,②有神经系统检查及记录,③接受过其他的神经诊断性检查(如脑扫描、脑血管造影、头颅X光片、颈椎X光片、腰穿、气脑造影、脑电图等).符合此标准的161名头痛病人进行了三次分析,第一次在1974年9月第一代CT问世以前,其他二次分别在CT问世后及一年后进行,前后作了对比.同时,对目的在于检查头痛病人的各种神经诊断性检查所花费用账单亦分别统计加以对比.161名头痛病人中神经系统检查异常者共16名,  相似文献   

13.
原发性头痛的最新国际分类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头痛是神经内科门诊就诊患中常见的症状,因而一种系统的头痛分类及诊断方法对恰当的临床诊治必不可少。过去的15年里,由国际头痛协会(IHS)在1988年制定的分类原则作为头痛的诊断标准,曾翻译成22种语言使用。2004年,头痛的国际分类的第二版(ICHD-2)出版,对于原有的诊断标准做了部分修改,增加了一些新内容。现将再版的国际头痛分类中有关原发性头痛的内容做以介绍。  相似文献   

14.
传统上认为临床上检查脑电图(EEG)对头痛患者是一项有价值的指标。 该文通过对1941~1994年有关EEG与头痛的文章进行了回顾,删除了个案报道,EEG异常的病例报告及缺乏原始数据和详尽分析的综述和文摘后,共选用了40篇文献,其目的是为了证实常规EEG检查对头痛患者有无实际价值。将这些文献与被认为符合诊断性试验的下述6条标准进行比较。即:1.与金标准比较。2.设立对照组。3.控制偏倚。4.EEG报告应为单盲。5.对EEG异常比较合理的解  相似文献   

15.
硬脑膜动静脉瘘是发生在颅内硬脑膜动脉和静脉之间异常交通的脑血管畸形。头痛作 为其常见症状,临床表型多样,可表现为偏头痛样头痛和非偏头痛样头痛,并常伴有搏动性耳鸣、眼 肌麻痹等,为诊断增加了难度。目前DSA仍然是硬脑膜动静脉瘘诊断和表征的“金标准”。保守治疗 和血管内栓塞治疗减少硬脑膜动静脉瘘分流可有效缓解头痛症状。本文旨在对硬脑膜动静脉瘘的头 痛表型特征、可能机制及治疗转归进行综述。  相似文献   

16.
丛集性头痛42例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总结了42例丛集性头痛(CH)的临床特征,辅助检查及药物治疗体会。讨论了CH的诊断标准,和偏头痛的鉴别诊断及可能的病因。发现CH发作间歇期有局部脑血流(RCBF)改变。认为过敏素质可能是发病的一个致病因素。钙通道阻滞剂对阻断丛集头痛有一定的疗效。  相似文献   

17.
偏头痛是一种慢性进展性疾病,其发展成难治性偏头痛的危险因素有可变的和不可变的两种。目前难治性偏头痛缺乏一个可操作性的定义。2006年,美国头痛协会难治性头痛专家小组制定了难治性偏头痛和难治性慢性偏头痛的定义和诊断标准,为临床治疗和研究提供了依据,此标准很有希望被列入未来的国际头痛学会头面痛分类中。本文综述了难治性偏头痛的定义、诊断标准、影响因素等。  相似文献   

18.
睡眠性头痛是临床上较少见的一种头痛征候群 ,患者常于睡眠中发生头痛且在梦中痛醒。目前认为 ,睡眠性头痛是独立于原发性头痛之外而无脑内结构损害证据的临床症状 ,不属于三叉神经自主性头痛的范畴 ,国际头痛协会制定的头痛分类标准中也不包括此种类型的头痛。临床上给予锂盐治疗能取得明显疗效 ,消炎痛、氟桂嗪、咖啡因也有某些疗效。由于睡眠性头痛的原因和发病机制不明而未引起临床重视。本文就有关睡眠性头痛的临床表现、病理生理特点及治疗进展做一综述 ,与同道共享。1 流行病学特点自 1988年Raskin首次报道睡眠性头痛以来 ,陆续有…  相似文献   

19.
自 1996年 11月至 1998年 8月 ,应用我院自行研制的纯中药制剂脑复清胶囊治疗血管紧张性头痛 2 7例 ,取得较好疗效 ,现小结如下。1 临床资料1 1 病例选择 选择符合全国中医学会脑痛学术委员会制定的顽固性头痛的诊断标准和A .P .Friedonen提出的偏头痛七条诊断标准的血管性头痛病人 2 7例[1] 。特殊型偏头痛如肌紧张性偏头痛、丛集性头痛、颅内占位性头痛不在观察之内 ,用药期间停服任何治疗血管性头痛的其它药物。1 2 一般资料 血管性头痛病人 2 7例 ,男 6例 ,女 2 1例 ,年龄2 3~ 5 4岁 ,平均 42 .7± 9.8岁。病程 3个月…  相似文献   

20.
丛集性头痛是最常见的三叉自主神经性头痛, 表现为在丛集期内频繁出现的剧烈单侧头痛。疼痛部位多位于一侧眼眶或者额颞部, 且大多数患者伴发头痛侧自主神经症状, 如结膜充血、流泪、面部出汗、头面部水肿等。丛集性头痛具有较高的致残性, 及时正确的诊断与治疗有助于缩短病程, 减轻患者痛苦。近年来, 国际上对丛集性头痛的诊治有了更多的循证医学证据。为进一步提高临床医师对丛集性头痛疾病的认识、管理与规范化诊疗, 中华医学会神经病学分会头痛协作组的相关专家结合国内外临床实践, 经过反复讨论后制订本指南。指南的内容包括丛集性头痛分类、诊断与鉴别诊断及治疗。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