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09 毫秒
1.
2.
CT冠状动脉血管成像(computed tomography coronary an-giography,CTCA)作为显示冠状动脉心脏病(coronary cardiac disease,CAD)检查技术在临床得到越来越多的应用。An-dreini等发现CTCA可以提供疑似 CAD 或者其他心脏病患者的预后信息,当没有动脉粥样硬化的证据时则显示预后很好;而当发现CAD时,则可以提供危险度分级。由于较高的辐射剂量对于乳腺或者肺部存在潜在致癌风险,低剂量仍然是在应用CTCA中最为关注的问题。  相似文献   

3.
目的评价高清CT自适应统计迭代重建技术降低冠状动脉CT成像辐射剂量的临床价值。方法采用GE公司宝石能谱CT,选取100例临床拟诊为冠心病的患者,随机分为两组,研究组50例,采用AsiR重建技术回顾性心电门控扫描;对照组50例,采用传统回顾性心电门控扫描。对比分析两组冠状动脉可评估率及辐射剂量。结果研究组血管可评估率为95.0%,对照组为95.8%。两组冠状动脉段图像质量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研究组平均有效辐射剂量为(2.90±0.37)mSv,对照组为(10.33±1.65)mSv,两组辐射剂量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高清CT自适应统计迭代重建技术回顾性心电门控扫描在保证血管可评估率及图像质量的前提下可降低72%的辐射剂量。  相似文献   

4.
目的 评价减小心电脉冲窗范围对降低双源CT冠状动脉成像辐射剂量的价值及对图像质量的影响。方法 120例心率稳定的患者接受双源CT冠状动脉检查。根据心率和心电脉冲窗的范围分成4组:心率<70次/min,心电脉冲窗范围为61%~77% R-R间期组;心率<70次/min,心电脉冲窗范围为25%~80% R-R间期组;心率>80次/min,心电脉冲窗范围为31%~47% R-R间期组;心率>80次/min,心电脉冲窗范围为25%~80% R-R间期组。记录各组的辐射剂量参数,并对图像质量进行评分。比较两个慢心率组间、两个快心率组间图像质量和辐射剂量。结果 4组的平均有效剂量依次分别为(7.06±2.13)、(11.34±3.65)、(6.67±1.97)和(9.92±3.15)mSv,慢心率患者和快心率患者使用较窄的心电脉冲窗时分别减少约37.74%和32.76%的辐射剂量,而两个慢心率两组间图像质量比较及两个快心率两组间图像质量比较均无明显差别。结论 运用较窄的心电脉冲窗可以明显降低心率稳定患者双源CT冠状动脉成像的辐射剂量,而图像质量不受影响。  相似文献   

5.
双源CT冠状动脉成像时间窗设置与辐射剂量关系的探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宋少娟  黄玲  张翼 《医学影像学杂志》2009,19(10):1281-1283
目的:双源CT冠状动脉成像时,通过对心率与全剂量时间窗关系的研究分析,来有效的降低患者的辐射剂量。方法:双源CT在心脏序列DEMO模式下,对插有左冠状动脉的胸部模体(RS-330)进行扫描。扫描参数中,只有全剂量时间窗的宽度从15%、20%、25%、35%、40%到48%不断增加,其他参数均固定不变。记录每次扫描的辐射剂量(容积CT剂量指数CTDIvol、及剂量长度乘积DLP),每种全剂量时间窗的宽度重复扫描5次,计算5次剂量的平均值。利用SPSS11.5,得到DLP与全剂量时间窗的宽度(W)的拟合方程及拟合曲线。随机统计日常双源CT冠状动脉检查者200例,分析200例患者的心率与最佳重组期相的关系。结果:全剂量时间窗的宽度从15%、20%、25%、35%、40%到48%,其对应的DLP分别为643±7.07mGy、680±10.44mGy、712±14.58mGy、786±13.04mGy、821±9.12mGy、878±9.57mGy。利用spss得出的拟合方程及拟合曲线均为线性的。通过对200例患者的统计,心率≤65bpm时,最佳重组期相在65%~75%之间;心率≥85bpm时,最佳重组期相在35%~50%之间;心率介于65bpm~85bpm之间时,最佳重组期相在35%~75%之间。结论:全剂量时间窗的宽度越宽,患者的辐射剂量越高;患者的心率不同,则最佳重组期相不同,心率越快,最佳重组期相在一个心动周期内的位置越靠前。  相似文献   

6.
目的 分析心律不齐患者行冠状动脉CT血管成像检查中采用前瞻性心电触发扫描的应用效果。资料与方法 前瞻性选择2017年5月—2020年5月首都医科大学宣武医院收诊的心律不齐患者124例,随机分为两组,对照组58例采用回顾性心电门控冠状动脉检查;研究组66例采用前瞻性心电触发扫描,比较两组诊断结果、图像质量评分、对比剂用量和辐射剂量情况。结果两组诊断准确率均在95%以上,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研究组患者左前降支、左回旋支、右冠状动脉图像质量与对照组一致,平均主观评分分别为4.16比4.07、3.98比4.22、4.03比4.01,但对比剂用量、有效辐射剂量均明显低于对照组,分别减少29%和39%,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t=32.811、9.119,P=0.001)。结论 对于心律不齐患者,前瞻性心电触发扫描窄窗技术保证冠状动脉成像的图像质量,与常规回顾式扫描诊断准确性相当,同时能提高检查安全性,减少辐射剂量。  相似文献   

7.
目的 探讨直接屏气方式在降低冠状动脉CT血管成像(CCTA)辐射剂量的可行性.方法 选取40例(心率<75次/min)临床拟诊冠心病行CCTA检查者.冠状动脉钙化积分(CS)采用吸气后屏气方式扫描,标记为A组;CCTA采用平静呼吸下直接屏气方式扫描,标记为B组.对比研究2组受检者平静呼吸时心率(基础心率)、扫描期间屏气...  相似文献   

8.
目的:初步探讨双源CT前瞻性心电门控冠状动脉成像的图像质量和辐射剂量。方法:对50例临床怀疑冠心病的受检者进行双源CT自适应前瞻性门控冠状动脉成像,检查前均未服用琥珀酸美托洛尔。图像质量分4级,依照美国心脏病协会(AHA)冠状动脉分段标准分别评价各个冠状动脉节段的图像质量,分别计算每例的有效辐射剂量(ED)。结果:50例受检者平均体重指数(BM I)为(25.00±2.58)kg/m2,扫描时平均心率(71.13±9.63)次/min,平均有效辐射剂量(3.31±1.08)mSv,显示了94.76%能满足诊断要求的冠状动脉节段,图像质量优秀占79.49%。结论:双源CT自适应前瞻性心电门控冠状动脉成像对于无严重心律失常的受检者都可得到满足诊断要求的图像,辐射剂量低,具有广阔的应用前景。  相似文献   

9.
目的 探讨心房颤动单心动周期绝对时相收缩末期冠状动脉CT血管成像的可行性.资料与方法前瞻性纳入临床疑似冠心病且心房颤动受检者208例,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分为两组,两组均行绝对时相冠状动脉CT成像检查.研究组107例,在收缩末期(260~360 ms)采集数据;对照组101例,根据心率变化选择采集期相(心率<65次/分:4...  相似文献   

10.
目的 研究受检者不同心率宽体探测器CT单个心动周期冠状动脉CT成像(CCTA)的图像质量和辐射剂量。方法 连续选取泰达国际心血管病医院临床疑似冠状动脉病变行CCTA检查的患者821例,检查前均不给予降心率药物,根据心率不同将受检者分为6组,A组(心率≤65次/min)132例;B组(心率66~75次/min)244例;C组(心率76~85次/min)145例;D组(心率86~95次/min)101例;E组(心率96~105次/min)101例;F组(心率106~135次/min)98例,比较6组CCTA图像主动脉根部CT值、前降支(LAD)和右冠状动脉(RCA)中段CT值、信噪比(SNR)、对比噪声比(CNR)、有效辐射剂量(E)客观指标差异,以及6组冠状动脉可诊断血管和评分等主观指标的差异。结果 6组图像质量客观指标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6组LAD、LCX和RCA的可诊断血管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但6组LAD、LCX和RCA 4分(优秀)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27.614、58.475、39.571,P<0.05);6组辐射剂量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F=37.32,P<0.05),B组辐射剂量最高,D组、E组和F组辐射剂量较低。结论 不同心率宽体探测器CT单个心动周期CCTA成像可以满足临床诊断,但是随着心率的升高图像质量下降,高心率组(心率>85次/min)辐射剂量最低。  相似文献   

11.
目的:比较双源CT冠状动脉成像(CTCA)前瞻性心电门控与回顾性心电门控扫描的辐射剂量及图像质量。方法:以相同纳入标准,选取50例行前瞻性心电门控扫描的患者作为前瞻门控组,另选取50例行回顾性心电门控的患者作为回顾门控组。由两名CT医师分别对两组CTCA图像进行评估。记录并比较两组患者一般临床资料、辐射剂量及图像质量评分。结果:两组患者性别、年龄、体重指数、平均心率、心率波动、扫描范围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前瞻门控组有效辐射剂量(3.80±0.46)mSv,回顾门控组有效辐射剂量(20.64±3.14)mSv,两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01)。两组图像质量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2=1.166,P=0.761)。结论:前瞻性心电门控较回顾性心电门控技术能够在保证图像质量的同时明显降低辐射剂量。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256层螺旋CT低管电压、低对比剂用量(“双低”)扫描在冠状动脉疾病诊断中的应用价值。方法52例临床疑诊冠状动脉疾病于本院行256层螺旋CT前瞻性心电门控冠状动脉成像双低扫描(管电压80kV ,对比剂用量0.8ml/kg)的患者资料(A组),均采用迭代重建算法iDose 5进行图像重建;50例行64层螺旋CT常规冠状动脉成像的患者资料作为对照组(B组),两组患者均行传统冠状动脉血管造影(CCG )检查。2名有经验的放射科医师按照15段分段法采用4级图像质量评分法评价两组患者的冠状动脉图像质量,并记录对比剂用量及辐射剂量,以CCG为准,评估两组冠状动脉C T成像的诊断准确率。结果所有患者均成功完成256层CT及64层CT 冠状动脉成像。A组患者共显示冠状动脉677节段,以CCG为标准,敏感度为94.5%,特异度为97.4%,阳性预测值为92.7%,阴性预测值为98.0%,诊断准确率为96.6%。B组冠脉成像患者共显示冠状动脉631节段,敏感度为89.1%,特异度为96.4%,阳性预测值为89.9%,阴性预测值为96.1%,诊断准确率为94.5%。两组患者的平均对比剂用量分别为56.8ml和82.2ml ,辐射剂量分别为1.46mSv和8.37mSv。结论256层螺旋CT低管电压冠脉成像技术结合低对比剂用量及迭代重建算法可实现冠状动脉成像的“双低”扫描,与CAG对比有很好的一致性。  相似文献   

13.
前瞻性心电门控在64层CT冠状动脉成像的初步应用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 评价前瞻性心电门控64层CT冠状动脉成像的可行性和临床应用价值.方法 60例患者进行前瞻性心电门控64层CT冠状动脉成像检查,分析有效辐射剂量,并采用多平面重组(MPR)、最大密度投影(MIP)、曲面重组(CPR)及容积再现(VR)技术显示冠状动脉,评价其成像质量.结果 平均辐射剂量(2.7±0.2)mSv;符合诊断标准的冠状动脉节段为93.3%(720/772),44.2%(341/772)质量优秀,49.1%(379/772)质量中等,6.7%(52/772)质量较差.冠状动脉重度狭窄(>75%)或闭塞5例(8.3%),中度狭窄(50%~75%)17例(28.4%),管腔不规则或轻度狭窄(<50%)18例(30.0%),冠状动脉正常者20例(33.3%).结论 前瞻性心电门控64层CT冠状动脉成像的影像质量能达到诊断标准,大大降低了辐射剂量,具有很好的临床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心律不齐患者采用前瞻性心电触发扫描模式行冠状动脉CTA检查的可行性。方法:回顾性搜集本院行冠状动脉CTA检查的13例心律不齐患者的病例资料。所有患者均行双源CT扫描结合前瞻性心电触发扫描模式,每个R波后250~350ms采集,管电压120kVp,自动毫安。对比剂采用碘克沙醇(270mgI/mL),注射30mL。记录所有患者的辐射剂量。将冠状动脉分为15个节段,由2名影像科医师进行图像质量评价,并测量cT值。对结果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13例患者均一次完成检查,平均有效辐射剂量为(2.61±1.29)mGy。主观评估了冠状动脉CTA的172个节段,有163个节段达到诊断要求,94.77%满足临床诊断要求。80.12%的节段管腔内CT值〉250HU。结论:心律不齐患者应用前瞻性心电触发扫描模式时,行冠状动脉cTA检查可以得到较好的图像质量,基本满足临床诊断要求。  相似文献   

15.
目的 测量冠状动脉造影8个投照体位在有与无床旁防护装置防护下术者所受辐射剂量,为冠心病介入治疗中减少术者辐射暴露提供参考。方法 在第一及第二术者站位,距地面20至180 cm处,每隔20 cm放置一个实时剂量测量仪。采用冠状动脉造影8个体位投照,测量在有与无床旁防护装置防护下,术者在不同投照体位的不同高度接受辐射剂量情况。结果 在第一术者位,除1.2 m高度仍可测到较高剂量(剂量率0.35~4.78 mSv/h,屏蔽率27.67%~89.33%),其余各点屏蔽率均在91%以上。左前斜尾位、左前斜位、左前斜头位辐射剂量较高。第二术者位屏蔽率较第一术者位低,剂量峰值可出现在0.8、1.0及1.4 m高度(剂量率0.27~1.86 mSv/h,屏蔽率30.34%~92.13%)。右前斜尾位、左前斜尾位、正头位、左前斜位辐射剂量较高。结论 床旁防护装置防护下,术者在左前斜尾位、左前斜位、左前斜头位、右前斜尾位的辐射暴露较高,应尽量少采用上述投照体位长时间曝光。同时应加强0.8~1.4 m高度的辐射防护。  相似文献   

16.
目的 评价320层CT冠状动脉成像中前瞻性轴面容积扫描不同kV设置对辐射剂量及图像质量的影响,探讨<1 mSv冠状动脉检查的可行性及应用价值.方法 从拟行冠状动脉成像的患者中连续选取80例,随机分成A、B两组各40例,A组扫描时管电压为100 kV,B组为120 kV.A组经AIDR软件重建后成为A1组.比较A、B两组升主动脉根部平均强化CT值(SI)、噪声(SD)、信噪比(SNR)、对比信噪比(CNR)、有效辐射剂量(E)及图像质量评分.分别比较A、A1和B、A1组间患者SI、SD、SNR、CNR及图像质量评分.结果 A组有效辐射剂量为(0.67±0.18) mSv,B组为(3.08±1.04)mSv(t=- 14.30,P<0.05),平均减少了78%.A、B两组的图像质量评分分别为(4.57±0.57)和(4.59±0.59)分(t=-1.17,P>0.05).A、B组SI、SD、SNR、CNR分别为(570.8±131.5)HU、25.1±6.9、24.5±9.1、19.8±6.1和(460.6±14.3)HU、15.1±3.6、31.7±7.7、29.3±6.8.两组SI、SD比较,A组大于B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4.49、8.18,P<0.05);SNR、CNR A组小于B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4.24、-6.19,P<0.05).A1组SI、SD、SNR、CNR、图像质量评分(557.9±24.5)HU、21.1±6.0、27.7±10.0、23.4±7.8、(4.60±0.56)分,与A组相比,SI、图像质量评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t =1.09、-1.90,P>0.05);SD、SNR、CNR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5.97、-4.18、-6.22,P<0.05).结论 320层CT冠状动脉成像前瞻性轴面容积扫描中,采用100 kV管电压扫描,其辐射剂量可降到1mSv以下,并且图像质量达到诊断要求.  相似文献   

17.
目的 评价320排CT容积扫描在心律失常(房颤和室性早搏)患者冠状动脉CT血管成像(CTCA)的可行性及其图像质量.方法 31例持续房颤和8例室性早搏患者.经320排CTCA检查.由2名有经验的放射科医师对CT图像质量(4级评分)进行评价,分析图像质量与患者的辐射剂量.2名评价者之间的一致性采用Kappa检验.结果 31例持续房颤和8例室性早搏患者中可评估的冠状动脉血管510段,其中496段(97.2%)达到诊断要求.患者的平均辐射剂量为(12.7±4.8)mSv.2名评价者对冠状动脉评分的一致性较好(Kappa=0.72).结论 房颤和室性早搏患者的CTCA检查具有可行性,心律失常患者可以不作为检查的禁忌证,但仍须进一步降低辐射剂量.  相似文献   

18.

Rationale and objective

To evaluate the feasibility of transthoracic Doppler echocardiography to determine the optimal pulsing windows for CT coronary angiography to narrow the pulsing windows further, especially in higher heart rate.

Materials and methods

Doppler was performed on 135 patients before CT scanning. For Doppler, the intervals with minimal motion were evaluated during both systole and diastole integrating electrocardiogram (ECG) intervals. For CT scanning, the retrospective ECG-gating was applied and the optimal reconstruction intervals were determined. The accuracy of Doppler analysis to predict the optimal reconstruction intervals was tested. The predicted length of pulsing windows was compared between Doppler analysis and traditional prospective ECG-gating protocol (heart rate ≦ 65 bpm, 60–76%; 66–79 bpm, 30–77%; ≧80 bpm, 31–47%).

Results

According to Doppler analysis, the mean length of intervals with minimal motion in systole was 106.4 ± 39.2 ms and 125.2 ± 92.0 ms in diastole. When the intervals with minimal motion during diastole > 90 ms, the optimal reconstruction intervals were located at diastole; otherwise, at systole (P < 0.001). The optimal reconstruction intervals in 93.8% (132/135) patients could be predicted accurately by Doppler analysis. If the optimal reconstruction intervals predicted by Doppler were applied as the exposure windows, the mean length of pulsing windows should has been 105.2 ± 69.4 ms (range: 26.9–510.3 ms), which was significantly shorter than that of traditional prospective ECG-gating protocol (232.0 ± 120.2 ms, range: 93.2–427.3 ms, P < 0.001).

Conclusion

Doppler can help detecting the optimal pulsing windows accurately. Prospective ECG-gating incorporating Doppler analysis may narrow pulsing windows significantly while maintaining image quality.  相似文献   

19.
目的 研究前瞻性心电触发序列扫描在房颤患者冠状动脉CT成像的可行性.方法 前瞻性连续入组94例持续房颤患者,47例患者采用前瞻性心电门控序列扫描,另外47例采用回顾性心电门控螺旋扫描.设备采用第二代双源CT.以冠状动脉段为基础评价图像质量,比较两组的图像质量和辐射剂量.结果 前瞻组可诊断的血管段为99.5%(604/607),回顾组为97.7%(570/584),前瞻组显著高于回顾组(P<0.001).以患者为基础,前瞻组43例(92%)为可诊断,回顾组29例(62%)为可诊断病例.有效辐射剂量在前瞻和回顾组分别为(4.15±1.78)mSv和(12.15±5.38)mSv,两组之间差异有显著性(P<0.001).序列扫描降低辐射剂量66 %.结论 采用第二代双源CT,前瞻性心电触发序列扫描对于房颤患者冠状动脉CT成像具有可行性,该扫描方案可以显著降低辐射剂量,并保证诊断所需图像质量.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