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目的探讨H型高血压与急性脑梗死患者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形成的相关性。方法将132例患者分为斑块组和无斑块组(对照组),采用循环酶法测定血浆Hcy水平,比较H型高血压亚组、高血压亚组、高Hcy血症亚组(无高血压)及正常亚组颈动脉粥样斑块的检出率。结果颈动脉超声诊断显示,132例患者中99例患者存在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其余33例患者未发现。2组性别、年龄、吸烟、饮酒史、糖尿病史等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斑块组中不同亚组检出率依次为H型高血压亚组〉高Hcy血症亚组〉高血压亚组〉正常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H型高血压与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的形成密切相关,为急性脑梗死患者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形成的独立危险因素。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脑梗死患者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稳定性及其有关危险因素。方法对139例脑梗死患者行颈部血管超声和血液检查;根据颈部血管超声分为斑块稳定组和不稳定组,比较2组间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的稳定性及危险因素的差异。结果脑梗死患者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发生率85.61%,不稳定组血清总胆固醇(CHOL)、甘油三酯(TG)、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HDL-C)、同型半胱氨酸(HCY)、纤维蛋白原(FIB)水平及性别、糖尿病史、吸烟患者比例与稳定组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与脑梗死密切相关,高水平的CHOL、TG、HCY、FIB,低水平的HDL-C及糖尿病史、吸烟史促使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演变为不稳定斑块,故积极控制上述危险因素对预防脑梗死发生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稳定性与缺血性脑血管病危险因素的相关性。方法选取2010年10月-2010年12月在广州军区武汉总医院住院的缺血性脑血管病患者203例为研究对象,应用颈动脉彩色多普勒超声技术检查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的大小、数目及性质,并评估研究对象脑梗死危险因素,行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脑梗死危险因素包括性别、年龄、吸烟、高血压、糖尿病、冠心病与高血压性心脏病、低密度脂蛋白、脂蛋白(a)、纤维蛋白原、超敏C反应蛋白及高同型半胱氨酸,均与颈动脉粥样硬化不稳定斑块的形成相关(P<0.05)。并且年龄、糖尿病、冠心病与高血压性心脏病、低密度脂蛋白、纤维蛋白原、同型半胱氨酸等脑梗死危险因素可纳入Logistic回归方程,为颈动脉粥样硬化不稳定斑块形成的独立危险因素。结论年龄、糖尿病、冠心病与高血压性心脏病、低密度脂蛋白、纤维蛋白原、高同型半胱氨酸等缺血性脑血管疾病危险因素是导致颈动脉粥样硬化不稳定斑块形成的独立危险因素。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同型半胱氨酸水平与颈动脉粥样硬化及危险因素的关系。方法回顾性分析我院筛查的95例血浆同型半胱氨酸升高患者,63例血浆同型半胱氨酸正常患者为对照组。比较2组高血压、糖尿病、高胆固醇血症、吸烟、饮酒及颈动脉粥样硬化情况。结果高Hcy组与对照组血浆Hcy分别为(26.52±5.42)μmol/L和(11.65±3.57)μmol/L,2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4.27,P<0.001)。2组颈动脉粥样硬化比较,高Hcy组(78.9%)明显高于对照组(47.6%),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高Hcy组6例患者Hcy值>50μmol/L,且均有吸烟、饮酒史,颈动脉粥样硬化均为双侧。结论高同型半胱氨酸血症与颈动脉粥样硬化及斑块形成有关。  相似文献   

5.
脑梗死患者颈动脉粥样硬化的危险因素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探讨急性脑梗死患者颈动脉粥样硬化的危险因素以及影响斑块稳定性的因素。方法入选2005~2006年间住院的急性脑梗死患者644例,超声检查其颈动脉内膜-中层厚度(intima-media thickness,IMT)及颈动脉斑块情况,并与血管性危险因素和代谢因素进行相关分析。结果年龄、吸烟、糖尿病史、收缩压、总胆固醇及血清尿酸增高与颈动脉IMT增厚存在独立相关性,而年龄、收缩压、总胆固醇及脂蛋白(a)增高则可独立预测颈动脉斑块的形成。性别、高血压史、总胆固醇及高密度脂蛋白和颈动脉斑块的稳定性之间存在独立相关性。结论年龄、吸烟、糖尿病史、收缩压、总胆固醇、脂蛋白(a)及血清尿酸增高可独立预测颈动脉粥样硬化。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血清同型半胱氨酸、高敏C反应蛋白和尿酸与颈动脉粥样硬化的关系。方法对我院2010-02—2011-10就诊的130例颈动脉粥样硬化患者进行彩色超声检查,按照颈动脉粥样硬化的程度分为不同狭窄组,按照斑块稳定性分为稳定与不稳定组,对130例患者进行血清Hcy、hsCRP及UA水平检查,分析检查结果与颈动脉粥样硬化的关系。结果颈动脉狭窄程度越高,患者的血清Hcy、hsCRP及UA水平越高(P<0.05);不稳定斑块组患者血清Hcy、hsCRP及UA水平高于稳定性斑块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血清Hcy、hsCRP及UA水平与颈动脉粥样硬化有明显的相关性,且随着动脉粥样硬化程度加重其值逐年升高。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高分辨磁共振(MRI)对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与脑梗死关系的评估价值。方法选取驻马店市精神病医院2014-01—2016-01收治的32例经高分辨MRI检查证实的脑梗死患者为试验组,以同期我院体检的行MRI扫描的25例无脑梗死患者作对照(对照组),采用三维时间飞跃法(3D-TOF)、T1加权(T1WI)、T2加权(T2WI)及增强颈部血管成像等扫描序列,分析颈动脉斑块的成分、分型及其与脑梗死的关系。结果试验组有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者30例(93.75%),无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者2例(6.25%);对照组有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者6例(24.00%),无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者19例(76.00%);试验组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的发生率明显高于对照组(P0.01)。试验组共发现60块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其中Ⅰ~Ⅱ型7块(11.67%),Ⅲ型8块(13.33%),Ⅳ~Ⅴ型19块(31.67%),Ⅵ型21块(35.00%),Ⅶ型2块(3.33%),Ⅷ型3块(5.00%);对照组共发现14块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以稳定性斑块为主,Ⅰ~Ⅱ型13块(92.86%),Ⅳ型1块(7.14%)。2组颈动脉不稳定斑块发生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脑梗死患者颈总动脉、分叉处及颈内动脉3个部位的粥样硬化斑块分布情况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高分辨MRI可清晰显示颈动脉粥样斑块的内部成分,且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与脑梗死的发生有密切的相关性,高分辨MRI可对脑梗死的发生风险作出预测,为临床防治脑梗死及疗效评价提供重要的影像学依据。  相似文献   

8.
目的 探讨糖尿病肾病患者同型半胱氨酸水平与颈动脉粥样硬化的关系。方法 选取2型糖尿病肾病住院患者159例。检测颈动脉内膜中层厚度及有无粥样斑块形成,根据结果分为两组,颈动脉正常组50例;颈动脉粥样硬化组,且颈部动脉有或者无斑块形成109例。收集并比较两组患者的一般临床资料、生化指标和颈动脉彩超指标。用Logistic回归分析比较自变量对CIMT增厚及斑块形成的影响。再根据Hcy水平将患者分为3组,比较各组间颈动脉粥样硬化发生率。使用ROC曲线分析Hcy对糖尿病肾病患者颈动脉粥样硬化的预测价值。结果 (1)在糖尿病肾病患者中,颈动脉粥样硬化组患者的Hcy、尿素、年龄高于正常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2)Hcy是CIMT增厚及斑块形成的独立危险因素(P<0.05);(3)不同Hcy水平的3组患者的CIMT增厚及斑块形成率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4)通过ROC曲线分析Hcy用于预测颈动脉粥样硬化的价值:ROC曲线下面积0.731,P<0.001。结论 (1)在糖尿病肾病患者中,并发颈动脉粥样硬化患者Hcy水平明显升高,且随着Hcy水平升高...  相似文献   

9.
血浆同型半胱氨酸水平与动脉粥样硬化和脑梗死的关系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目的 探讨血浆同型半胱氨酸(Hcy)水平与颈动脉粥样硬化和脑梗死关系.方法 2005-05~2006-02收治的91例脑梗死住院患者被列入研究对象.根据病灶大小分3组大片梗死21例,小片梗死44例,腔隙性梗死26例.根据颈动脉彩超检测结果将研究对象分为颈动脉斑块组34例,无颈动脉斑块组57例.全部患者测定血浆Hcy、血清叶酸、VitB12水平.分析血浆Hcy水平与脑梗死的危险因素、病灶大小、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及血清叶酸、VitB12的关系.结果 血浆Hcy水平(1)与高血压、糖尿病、血脂、性别、年龄各指标无明显相关关系.(2)与脑梗死病灶大小无关.(3)与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有关,有斑块34例,血浆Hcy(20.73±9.31)μmol/L,无斑块57例,血浆Hcy (15.46±11.4) μmol/L,前者高于后者(P<0.05).(4)与血清叶酸、VitB12水平呈负相关(r1s=-0.264,r2s=-0.16,P<0.05).结论 血浆Hcy水平与脑梗死病灶大小无关;Hcy水平升高与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密切相关;与血清叶酸、VitB12水平呈负相关.高血浆Hcy血症可能是颈动脉粥样硬化的危险因素,但与脑梗死关系不明确.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血脂与脑梗死(CI)之间的关系。方法对117例脑梗死患者、98例体检健康人群进行血脂测定和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检测,并行对照分析。结果脑梗死组中伴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患者明显多于对照组,且以不稳定斑块患者为主,颈动脉分叉处(BIF)常见。不稳定斑块组的总胆固醇(TC)、甘油三酯(TG)、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水平明显高于对照组。脑梗死组的TC、TG、LDL-C载脂蛋白B(ApoB)水平均明显高于对照组,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HDL-C)水平明显低于对照组。不同年龄脑梗死患者的血脂水平无明显差异。结论血清TC、TG、LDL水平与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稳定性有关。血脂异常是独立于年龄之外的脑梗死和颈动脉粥样硬化的重要危险因素。  相似文献   

11.
目的 探讨脑梗死患者血尿酸水平与颈动脉粥样硬化之间的关系.方法 对159例在我院住院的脑梗死患者,记录一般临床资料.同时检测血尿酸、血脂水平、血糖、血尿素氮、血肌酐,应用彩色多普勒超声检测其颈总动脉、颈内动脉及其分叉处的内膜中层厚度、斑块数,将其分为有颈动脉粥样硬化组和无颈动脉粥样硬化组,对影响动脉硬化发生的因素进行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并比较各组间血尿酸水平.结果 动脉硬化组92例,无动脉硬化组67例,2组患者的性别、年龄、BMI、SUA、TC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2组患者的吸烟、高血压、糖尿病发生率及TG、HDL-C、LDL-C水平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Spearman相关分析结果显示,脑梗死患者SUA水平与BMI、LDL-C、TC、Cr及IMT呈正相关,与BG呈负相关,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Logistic回归分析表明,年龄、高血压、糖尿病、吸烟、SUA水平是AS的危险因素,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脑梗死患者血尿酸水平与颈动脉粥样硬化的发生有相关性,血尿酸水平是颈动脉粥样硬化的独立危险因素.  相似文献   

12.
目的通过观察2型糖尿病(T2DM)合并急性缺血性脑血管病(ICVD)患者的颈动脉斑块及相关因素,分析影响颈动脉斑块稳定性的危险因素,进而探讨GHb、hs-CRP、SUA与颈动脉斑块稳定性的相关性,为T2DM合并急性ICVD的防治提供依据。方法选取T2DM合并急性ICVD患者142例,分为不稳定斑块组、稳定斑块组及无斑块组;将一般情况及相关检查指标行χ2检验或t检验或单因素方差分析,筛选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的危险因素行Logistic回归分析,找出影响颈动脉斑块稳定性的可能独立危险因素。结果 142例患者中,发现颈动脉斑块形成123例(86.62%),其中不稳定斑块82例(57.72%),稳定斑块41例(28.87%),无斑块组19例(13.38%);不稳定斑块组性别、冠心病史、吸烟史、饮酒史患者比例与稳定斑块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不稳定斑块组年龄、高血压史、卒中史与稳定斑块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3组患者中GLU、GHb、hs-CRP、SUA、TG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CHOL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上述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的指标为自变量,进行Logistic多元回归分析,结果显示,GHb、hs-CRP、SUA为颈动脉粥样硬化不稳定斑块的可能独立危险因素(P<0.05)。结论在T2DM合并急性ICVD患者中,GHb、hs-CRP、SUA与颈动脉不稳定斑块的发生密切相关,因此,早期发现GHb、hs-CRP、SUA控制不良的患者,弱化致动脉硬化因素,减缓斑块不稳定化进程,对T2DM合并急性ICVD的防治有重要临床意义。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脑梗死患者的颈动脉粥样硬化发生情况及其主要危险因素。方法对170例脑梗死患者应用彩超进行颈动脉检查,观察动脉粥样硬化的发生情况和记录相关危险因素的资料,同时实验室检测血脂、血糖、纤维蛋白原水平。结果脑梗死患者有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者131例(77.1%),颈动脉狭窄11例(6.5%)。经Logistic回归分析发现,年龄(OR 1.352,95%CI:1.087~1.569)、吸烟(OR 1.854,95%CI:1.362~2.258)及糖尿病(OR 2.774,95%CI:1.612~5.956)可能是导致斑块发生的独立危险因素。颈动脉有斑块组其总胆固醇、低密度脂蛋白、血糖及纤维蛋白原水平较无斑块组显著增高(P<0.01)。结论年龄、吸烟和糖尿病是发生脑梗死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的独立危险因素,应对存在多种危险因素的患者进行积极干预。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急性脑梗死患者血脂浓度、血压与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的关系。方法应用彩色多普勒超声检查急性脑梗死患者的颈动脉内膜-中膜厚度、斑块数和性状,同时检测血压。查血脂;121例急性脑梗死患者根据有无高血压分为脑梗死组47例、高血压并发脑梗死组74例,年龄相匹配的正常对照组35例。各项数据用SPSS10.0软件统计分析。结果脑梗死合并高血压组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发生率最高(69.7%),且以软斑及混合斑为主,脑梗死组次之(59.6%),正常组最低(20%)。有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与无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相比.血清LDL—C水平明显升高。结论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决是脑梗死的重要危险因素,高血压及高LDL—C血症是颈动脉粥样硬化的危险因素.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红细胞分布宽度(red blood cell distribution width,RDW)水平和脑梗死患者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稳定性的关系。方法根据颈动脉彩色多普勒超声仪检查结果,将147例脑梗死患者分为稳定斑块组56例,不稳定斑块组91例,以及51例正常对照组。收集一般临床资料及缺血性脑血管病危险因素,测定血脂、糖化血红蛋白、血红蛋白、RDW、高敏C反应蛋白(high sensitivity C-reactive protein,hs-CRP)、血浆纤维蛋白原(fibrinogen,Fib)等并进行组间比较。结果 (1)与对照组相比,脑梗死组RDW、TC、LDL-C、hs-CRP明显增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2)稳定斑块组、不稳定斑块组与对照组相比RDW含量明显升高,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不稳定斑块组RDW水平明显高于稳定斑块组,具有显著性差异(P<0.05)。(3)调整性别、年龄因素后,RDW为颈动脉不稳定斑块的危险因素(OR=1.649,95%CI 0.997~2.727,P<0.05)。结论 RDW水平的增高和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的不稳定性密切相关。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影响常德市汉族居民颈动脉粥样硬化(CAS)斑块稳定性的相关因素。方法回顾性分析2014年1月至2014年12月期间在常德市第一人民医院门诊部就诊和体检中心进行体检的符合入组标准的对象794例,将入组对象分为稳定斑块组(353例)和不稳定斑块组(441例)。收集一般资料及生化检测结果。根据颈部血管彩色多普勒检查结果,对两组资料进行比较分析。结果单因素分析显示,两组在高血压、糖尿病、吸烟、年龄、总胆固醇(TC)、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HDL-C)、纤维蛋白原(FIB)、C-反应蛋白(CRP)和同型半胱氨酸(Hcy)指标上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糖尿病(OR=3.115,95%CI:2.163~4.487,P=0.000)、高血压(OR=1.991,95%CI:1.429~2.772,P=0.000)、吸烟(OR=1.372,95%CI:1.001~1.879,P=0.049)、LDL-C(OR=1.308,95%CI:1.084~1.578,P=0.005)、FIB(OR=1.291,95%CI:1.055~1.580,P=0.013)、TC(OR=1.216,95%CI:1.001~1.477,P=0.049)、年龄(OR=1.033,95%CI:1.017~1.048,P=0.000)和Hcy(OR=1.031,95%CI:1.009~1.053,P=0.006)是CAS不稳定斑块形成的危险因素,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HDL-C(OR=0.447,95%CI:0.270~0.740,P=0.002)是CAS不稳定斑块形成的保护因素,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糖尿病、高血压、吸烟、LDL-C、FIB、TC、Hcy和年龄是常德市汉族居民CAS不稳定斑块的危险因素,HDL-C是常德市汉族居民CAS斑块稳定性的保护因素。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载脂蛋白B(Apo B)/载脂蛋白AⅠ(Apo AⅠ)与颈动脉斑块稳定性及狭窄程度的关系。方法采用超声多普勒检查1089例颈动脉硬化患者的颈动脉情况,并检测患者的血脂水平。采用Logistic回归分析Apo B/Apo AⅠ与颈动脉斑块稳定性及颈动脉狭窄程度的关系。结果与非不稳定斑块患者比较,不稳定斑块患者男性、吸烟、饮酒史比率及舒张压、收缩压、Apo B/Apo AⅠ、糖化血红蛋白、低密度脂蛋白(LDL)/高密度脂蛋白(HDL)水平显著升高,HDL、Apo AⅠ水平显著降低(P0.05~0.01)。多因素Logistic回归显示,性别、舒张压、饮酒及Apo B/Apo AⅠ为发生不稳定斑块的独立危险因素(P0.05~0.01),而Apo AⅠ为独立保护因素(P0.01)。与狭窄程度≤50%的患者比较,狭窄程度50%患者的男性、年龄、吸烟史、饮酒史、糖尿病、冠心病史比率及收缩压、LDL/HDL、Apo B/Apo AⅠ、Hb A1c、Apo B水平显著升高,Apo AⅠ、HDL水平显著降低(P0.05~0.01)。多因素Logistic回归显示,性别、年龄、收缩压、吸烟、冠心病史及Apo B/Apo AⅠ为发生严重颈动脉狭窄独立危险因素(P0.05~0.01)。ROC曲线分析显示,Apo B/Apo AⅠ预测不稳定斑块最佳诊断分界点值为0.81,敏感度为65.0,特异度为57.0(95%CI:0.60~0.67,P=0.000);预测严重颈动脉狭窄的最佳诊断分界点值为0.88,敏感度为58.7,特异度为66.2(95%CI:0.60~0.67,P=0.000)。结论Apo B/Apo AⅠ是发生颈动脉不稳定斑块及严重狭窄程度的独立危险因素。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血小板与淋巴细胞比值(platelet to lymphocyte ratio,PLR)和急性脑梗死患者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稳定性的关系。方法根据颈动脉彩色多普勒超声仪检查结果,将184例急性脑梗死患者分为稳定斑块组64例,不稳定斑块组120例,及70例正常对照组。收集一般临床资料及缺血性脑血管病危险因素,测定白细胞计数、红细胞计数、中性粒细胞数、血脂、肌酐、尿酸等并进行比较。结果 (1)与对照组相比,急性脑梗死组PLT、TC、TG、LDL-C、尿酸、纤维蛋白原、PLR、空腹血糖明显增高,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2)不稳定斑块组与对照组相比PLR水平明显升高,具有显著性差异(P0.05)。不稳定组PLR明显高于稳定斑块组,具有显著统计学差异(P0.05)。(3)调整性别、年龄因素后,PLR为颈动脉不稳定斑块的危险因素(OR=1.505,95%CI0.995~1.003,P=0.0010.05)。结论 PLR的增高和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的不稳定性密切相关。  相似文献   

19.
目的探讨红细胞分布宽度(red blood cell distribution width,RDW)与短暂性脑缺血发作(transient ischemic attack,TIA)患者颈动脉斑块稳定性的关系。方法收集2017年12月-2019年8月于河北工程大学附属医院神经内科就诊的86例TIA且合并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的患者为病例组;选取同期本院体检中心体检者60例为对照组,两组年龄和性别相匹配。记录一般资料及生化指标,根据彩色多普勒超声仪检测结果及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的性质,将病例组分为斑块不稳定组与斑块稳定组,进一步比较两组间各参数差异。结果 (1)与对照组相比,病例组患者的高血压、糖尿病、血糖、RDW、低密度脂蛋白、纤维蛋白原均有显著性差异(P <0. 05);(2)斑块不稳定组RDW明显高于斑块稳定组[(13. 21±0. 46)%vs (12. 8±0. 69)%],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 05);通过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高血压、RDW是TIA患者颈动脉粥样硬化不稳定斑块的独立危险因素(P <0. 05)。结论TIA患者颈动脉粥样斑块发生与高血压、糖尿病、血糖、RDW、低密度脂蛋白、纤维蛋白原密切相关,且RDW升高可能是TIA患者颈动脉粥样斑块不稳定性的独立危险因素,RDW有望作为一个评估TIA患者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的廉价常规指标。  相似文献   

20.
目的探讨血清中超敏C反应蛋白(hs-CRP)、同型半胱氨酸(Hcy)及尿酸(UA)水平与颈动脉粥样硬化的关系。方法采用彩色多普勒超声对脑梗死患者双侧颈动脉进行筛查,根据颈动脉粥样硬化程度将患者分为轻度、中度及重度狭窄组;再根据斑块的不同性质将上述脑梗死患者分为稳定性斑块及不稳定性斑块两组;分别测定86例病例组与25例正常对照组血清hs-CRP、Hcy及UA水平。结果颈动脉斑块组血清hs-CRP、Hcy及UA水平均高于正常对照组。不稳定性斑块组血清hs-CRP与UA水平均高于稳定性斑块组。结论血清hs-CRP、Hcy、UA水平升高与颈动脉粥样硬化形成密切相关;血清中hs-CRP和UA水平异常升高与不稳定斑块形成密切相关。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