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脑内原发性淋巴瘤CT、MRI表现   总被引:1,自引:2,他引:1  
目的分析脑内原发性淋巴瘤的CT、MRI表现。方法回顾分析25例经病理证实的脑内原发性淋巴瘤的CT、MRI资料,所有病例均行平扫及增强扫描。结果病灶单发18例,多发7例;幕上33例,幕下4例。CT平扫表现为等或稍高密度,MR平扫T1WI等或稍低信号,T2WI呈高信号;增强扫描均见肿瘤均匀或不均匀强化,瘤周多为轻中度水肿。结论原发性脑淋巴瘤影像表现具有一定的特征性,但与其他颅内病变有重叠及类似之处,认真分析其特点,可提高诊断的准确性。  相似文献   

2.
<正>病例资料男,56岁,体检发现左肾占位,体检未见明显异常。外院CT平扫提示左侧肾脏占位来我院就诊。影像表现:MRI平扫(图1)发现左侧肾脏中极占位灶,T_1WI、T_2WI呈等信号,DWI呈高信号;MRI增强扫描(图2)显示病灶呈低强化,边界尚清;腹膜后可见二枚肿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髂骨原发性淋巴瘤CT、MRI表现特点,以提高对该病的诊断和鉴别诊断能力。方法回顾性分析经手术病理证实或经穿刺细胞学检查的6例髂骨原发性淋巴瘤的CT及MRI影像学表现。结果6例均为单发,6例行CT平扫,2例CT增强检查,CT主要表现为溶骨性骨质破坏4例,浸润性骨质破坏1例,混合性骨质破坏1例,5例周围伴有较大软组织肿块,髋关节受累3例,骶髂关节受累2例,关节间隙保持正常。2例行CT增强扫描均表现为明显不均匀强化。4例行MRI检查,T1WI主要表现为低信号3例,等信号1例,T2WI主要表现为以高信号为主的混杂信号,增强扫描病灶不均匀明显强化。结论髂骨原发性淋巴瘤与其它恶性骨肿瘤鉴别困难,但具有以下特点:全身症状轻、溶骨型骨质破坏伴或不伴骨膜反应及骨皮质增厚、软组织肿块明显而骨质破坏轻微、病变有包绕关节趋势(关节间隙保持正常)。  相似文献   

4.
目的分析6例原发性非霍奇金肌肉淋巴瘤的CT、MRI表现特点,提高对本病的认识.方法回顾分析经病理学证实的6例原发性非霍奇金肌肉淋巴瘤病人的CT、MRI和病理资料,均行CT和MRI平扫及增强扫描.结果 1例为单块肌肉受累,5例为多块相邻肌肉受累.CT平扫及MRI T1WI信号与周围正常肌肉相似,T2WI高于肌肉信号,且内部信号轻度不均匀;CT、MRI增强扫描显示病变密度或信号高于正常肌肉.病变肌肉呈弥漫性增大,累及整块肌肉.结论原发骨骼肌非霍奇金淋巴瘤CT和MRI表现为肌肉弥漫性膨胀,密度或信号均匀,于CT和MRI TIWI上与肌肉呈等密度或信号,MRI T2WI上呈高信号.增强扫描呈弥漫性均匀强化.  相似文献   

5.
目的总结发生于颅面骨的巨细胞修复性肉芽临床及影像学特点,提高对该病的诊断水平。方法回顾分析8例位于颅面骨经手术病理诊断为巨细胞修复性肉芽肿病例的影像特点。结果本组8例患者中其中5例术前行CT及MRI检查,2例行CT检查,1例行MRI检查。病变累及颞骨、蝶骨、乳突、骨性外耳道、额骨眶部及下颌骨。CT表现为膨胀性溶骨性骨质破环,骨皮质变薄,可见不均匀软组织密度影。MRI表现为T_1WI等低信号、T_2WI不均匀低信号,可见囊变坏死区域,增强扫描呈轻中度强化。结论颅面骨巨细胞修复性肉芽肿CT及MRI图像具有一定的特征,可结合影像特征及临床检查结果与其他发生于颅面部的肿瘤性病变进行鉴别诊断。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子宫淋巴瘤的MRI特点,以提高对其认识及诊断能力。方法回顾性分析5例经临床及病理证实的原发性子宫淋巴瘤的MRI表现并作文献复习。3例患者行MR平扫及增强检查,2例行平扫,行横断面SE T1WI、FSE T2WI以及矢状面、冠状面FSE T2WI。增强病例均行DWI扫描。结果5例患者病理结果均为弥漫性大B细胞淋巴瘤,其中肿瘤位于宫颈2例,宫体2例,1例宫体宫颈均受累,最大者16cm×12cm,最小者直径3cm。MRI表现T1WI均呈等低信号(以肌肉信号为参照),信号均匀,无明显出血信号改变,T2WI呈稍高信号,其中4例肿瘤内均可见多个形态不规则结节灶,且之间可见条索状低信号带分隔,未见明显囊变及坏死信号,1例呈均匀高信号,无结节灶及条索状分隔。增强扫描1例呈轻度均匀强化,边界清晰,2例可见肿瘤内结节灶轻度强化,而结节间条状分隔线强化程度略高于结节灶。4例T2WI肿瘤内可见子宫内膜线或宫颈黏膜线完整存在于肿瘤内。3例DWI呈显著高信号。结论子宫淋巴瘤MRI表现有一定特征性,MRI对该病的诊断具有很高的价值。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腹腔异位支气管囊肿(BC)的影像特征,以提高对本病的认识。方法回顾性分析经手术和病理证实的9例BC患者的CT和临床资料,7例行CT增强扫描(2例平扫加增强,5例直接增强),2例仅行CT平扫,其中2例加行MRI平扫。结果贲门及胃底5例,左侧肾上腺区3例,骶尾部1例;病灶表现为类圆形或椭圆形、不规则软组织或液性密度肿块影,病灶最大径为2.0~10.7 cm,平均4.9 cm。囊肿内部CT值小于20 HU 1例,CT值20~60 HU 8例。5例可见边缘钙化;增强扫描仅1例囊壁明显强化,囊内容物未见强化。病变T_1WI呈低或高信号,T_2WI呈显著高信号。结论 BC在CT及MR表现上有一定特征性。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视网膜母细胞瘤的CT与MRI影像表现及特征。方法回顾性分析我院经手术病理证实的18例视网膜母细胞瘤的临床及CT与MRI影像资料,18例均行MRI检查,15例同时做CT检查,分析其CT、MRI常规扫描及DWI表现。结果单眼发病15例,双侧眼球病变3例。18例均表现为眼球后部肿块,14例发现病灶内有钙化(包括3例双眼病变均有钙化),为斑块状或斑点状钙化;眼球突出8例,眶周软组织肿块4例,视神经增粗4例;MRI显示病灶T_1WI为等、稍高信号,T_2WI为低信号,DWI为高信号。结论视网膜母细胞瘤具有较典型的影像学表现,CT与MRI扫描对视网膜母细胞瘤的定性诊断各有优势。  相似文献   

9.
颅底软骨瘤的CT与MRI表现   总被引:5,自引:3,他引:5  
目的:探讨CT与MRI对颅底软骨瘤的影像诊断价值。方法:12例中,9例行MR平扫及增强扫描,7例行CT平扫,其中3例做增强扫描,4例同时行CT及MR检查,结果:12例软骨瘤均位于颅底中线旁硬膜外,鞍旁肿瘤呈类圆形;同时累及前中颅凹或中后颅凹的肿瘤呈“哑铃”形或不规则形,肿瘤边缘清楚,5例有颅底骨质破坏,其余病例肿块周围骨质呈侵蚀性改变,CT上肿瘤呈等,高混杂密度6例,呈均匀稍高密度1例,钙化表现为斑块状,小球状及弧线样高密度,MRI上T1WI均为低信号,7例肿块T2WI为高,低混杂信号,其余2例T2WI为均匀高信号,6例肿瘤外侧与脑实质之间T2WI上可见弧线样低信号线,冠状位MRI上可见海绵窦有不同程度受累,CT与MR增强扫描肿瘤为不均匀强化,结论:颅底软骨瘤多位于中线旁的硬膜外,特别是鞍旁,前颅凹或后颅凹肿块相连,根据其部位及CT、MRI表现可以做出诊断。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胰腺实性假乳头状瘤的影像表现。方法:回顾经手术病理证实的11例胰腺实性假乳头状瘤的影像资料。CT平扫11例,增强扫描8例,MRI平扫和增强扫描8例。结果:5例肿瘤位于胰腺头颈部,3例位于胰腺体部,3例位于胰腺尾部。呈球形或类球形,边缘规则;最长径3.4~11.5cm,平均6.9cm。2例肿瘤以囊性成分为主,4例实、囊成分比例相仿;5例以实性成分为主。3例有钙化。3例囊性成分内可见纤维分隔。CT增强扫描门静脉期肿瘤强化略高于动脉期,呈持续性充填,延迟期乳头和囊性部分显示更明显。MRI在T1WI、T2WI上均呈混杂信号,实性成分在T1WI呈中低信号,T2WI呈中高信号;出血在T1WI呈高信号,T2WI上呈低信号;增强扫描呈不均性的中等度延迟强化。结论:胰腺实性假乳头状瘤的CT、MRI表现为囊实混合性、含有乳头状结构、延迟逐渐充填性强化的肿物,认识其特征性表现利于术前做出正确诊断。  相似文献   

11.
目的描述胰腺实性-假乳头状瘤(solid-pseudopapillary tumor of pancreas,SPTP)的影像学表现,探讨影像学诊断本病的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经手术病理证实的7例SPTP影像学表现。7例均行CT平扫和双期增强扫描,其中3例行胃肠道钡餐检查,3例行超声内镜检查,1例行MRI检查。结果SPTP表现为不均匀囊实性或囊性肿块,有包膜,边界清楚。胃肠道钡餐主要表现为胃、十二指肠壁的受压、移位。超声表现为高回声肿块,内有散在液性暗区,包膜呈高回声。CT平扫6例为低密度囊实性肿块,内可见多种形态、大小范围不同的更低密度区,1例为有壁结节的囊性肿块。肿块钙化2例。增强后动、静脉期肿块主要表现为边缘部不均匀强化,其内更低密度区及囊性部分无强化。3例明显强化,其中1例动脉期可见肿瘤内大量迂曲细小血管影,4例轻度强化。3例包膜表现为间断的弧线状强化。MRI表现为T1WI上以等信号为主,中央及边缘部夹杂高低混杂信号,T2WI呈稍高信号为主,夹杂高低混杂信号。包膜T1WI、T2WI上均呈低信号。胆管轻度扩张2例,胰管轻度扩张2例。结论CT、MRI能较好地反映SPTP的特征,是术前诊断本病的主要方法。  相似文献   

12.
骨原发性淋巴瘤的MRI表现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目的:探讨骨原发性淋巴瘤的MRI表现及其诊断价值。方法:对8例经手术病理证实,MRI资料完整的骨原发性淋巴瘤进行回顾性分析。8例均行MRI平扫和增强。结果:7例为单骨发病,1例为多发。7例为B细胞源性,1例为T细胞源性。病变在T1WI多呈等或稍低信号,T2WI多呈等或稍高信号,呈明显均匀或不均匀强化。8例均合并大小不等的软组织肿块影。结论:骨原发性淋巴瘤主要发生于脊柱和骨盆,多侵犯单骨。软组织肿块大、骨膜反应轻、T2WI信号不高,增强扫描多呈明显强化,是其相对特征影像学特点。平扫和增强MRI检查对骨原发性淋巴瘤定性诊断有较高的诊断价值。  相似文献   

13.
中枢神经细胞瘤的影像学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研究中枢神经细胞瘤的影像学表现,以进一步提高对该病的认识。方法:回顾性分析10例经手术病理证实的中枢神经细胞瘤的CT、MRI表现,并结合文献分析其影像学特征。结果:10例肿块均位于侧脑室Monro孔附近,呈不规则分叶状。CT平扫病灶呈等或稍高密度,囊变5例、钙化2例;MRI平扫,1例肿瘤呈实体性,余肿瘤均伴有大小不等的囊变,肿块实体部分与脑灰质相比T1WI呈等、低信号,T2WI呈不均匀高信号,DWI肿块呈等或稍高信号,增强后肿瘤实性部分轻中度强化。结论:中枢神经细胞瘤在CT、MRI 影像上有一定特征性,合理应用其影像学的特征性表现有助于中枢神经细胞瘤的诊断。  相似文献   

14.
眼眶原发淋巴瘤CT、MRI表现及文献复习(附7例报告)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研究眼眶原发淋巴瘤CT、MRI表现,提高对该病的诊断能力。方法:7例经病理证实的眼眶原发淋巴瘤患者均经CT平扫增强和延迟扫描,其中3例行MRI平扫加增强扫描。回顾性分析CT及MR的影像学表现。结果:双侧眼眶原发淋巴瘤2例,分别位于双侧结膜和泪腺。单侧眼眶淋巴瘤5例。1例位于泪道;另4例跨越眶隔前后部呈不规则铸型累及泪腺及泪道,其中3例浸润肌锥内外间隙。所有病例均未见眼外肌推压移位、眼环增厚与变形。2例可见眶骨明显骨质破坏。所有病变CT平扫呈软组织肿块,密度类似于眼外肌,边缘清晰,增强后,4例呈中度强化,3例呈轻度强化,延迟期中度强化4例密度下降,轻度强化3例无明显变化。MRI上3例肿块在T1WI和T2WI上与眼外肌信号相比,呈等信号,增强后2例病变信号强度高于眼外肌。所有病变在CT、MRI上均呈匀质性。结论:眼眶原发淋巴瘤CT、MRI表现具有一定的特征性,能够高度提示该病的诊断。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原发性骨外骨肉瘤的影像表现及临床特征,提高对该病的认识。方法回顾性分析7例经病理证实的原发性骨外骨肉瘤的临床及影像资料,并结合相关文献复习。结果 7例原发性骨外骨肉瘤均行CT检查,4例行MRI检查,其中4例行CT增强检查,2例行MRI增强。发病部位分别位于左侧股内侧肌、左侧膝部髌下软组织、前纵隔、乳腺、右肾、腹膜后间隙及膀胱各1例。患者均无骨的原发骨肉瘤病史,临床表现各不相同;CT上均表现为骨外的一不规则软组织肿块影,5例肿瘤内伴有结片状钙化或瘤骨成分,4例CT增强呈明显不均匀强化,2例可见斑片状坏死,2例可见肿瘤供血动脉;4例MRI平扫均表现为一不规则软组织信号肿块影伴信号不均,2例MRI增强呈明显不均匀强化。7例患者均经病理证实为原发性骨外骨肉瘤。结论原发性骨外骨肉瘤临床特征缺乏特异性,其影像特点表现为骨外的不规则软组织肿块伴有钙化或瘤骨成分,但诊断特异性低,确诊主要依靠病理活检。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不典型甲状舌管囊肿的CT和MRI表现,以提高对本病的认识.[方法]回顾性分析11例经手术和病理证实的不典型甲状舌管囊肿的临床表现和CT、MRI征象,并与手术和病理对照研究.7例行MRI检查,4例行CT扫描.[结果]11例均表现为颈前区偏于一侧的巨大类圆形囊性肿块,囊壁增厚、毛糙,其中5例囊内可见气液平面,1例囊内可见分隔影,1例表现为多发性囊肿.4例CT平扫呈稍低密度,MRI平扫6例T1WI呈稍低信号,1例呈等信号,7例T2WI及抑脂像均呈高信号.增强扫描增厚囊壁可见强化,囊内无强化.[结论]发现偏于颈前区一侧巨大囊性肿块伴囊内气液平面、囊内分隔影、多发性囊肿等CT和MRI表现时,应考虑甲状舌管囊肿的诊断.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腹盆部孤立性纤维瘤(SFT)的CT及MRI特点,提高对该病的认识。方法回顾性分析14例经手术病理证实的腹盆部SFT的CT及MRI平扫及增强表现,并与病理对照。结果 14例SFT中,肝脏2例,胰腺1例,腹壁2例,腹腔内4例,盆腔5例。肿物边界清楚10例,不清4例。11例行CT扫描,9例密度不均匀,2例密度均匀,8例多期增强扫描均于门脉期强化达峰值并持续性强化或缓慢下降。3例MRI检查均信号不均匀,T_1WI等信号1例,稍低信号2例,T_2WI稍高信号2例,稍低信号1例,增强扫描均见持续强化。SFT的相对特征性表现为腹部及盆腔孤立性肿块,边界清楚,见明显坏死囊变,T_2 WI上病灶内见低信号影,增强扫描实性部分明显强化,呈持续性或延迟强化。结论腹盆部SFT影像学表现多种多样,具有一定的特征性,确诊仍需病理学及免疫组织化学检查。  相似文献   

18.
目的 分析胰腺癌与胰腺炎性肿块的磁共振成像(MRI)影像特征。方法 回顾分析2018年1月至2022年6月我院收治的45例检出胰腺炎性肿块、胰腺癌患者资料,所有患者均接受MRI平扫、弥散加权成像(DWI)、动态增强扫描,所有胰腺癌患者最终经病理学检查证实,将MRI检查结果与病理学结果做一致性分析,探究其对胰腺癌和胰腺炎性肿块的鉴别诊断效能;比较各类胰腺炎与胰腺癌患者的表观扩散系数(ADC)值及MRI影像特征,对差异有意义的单因素进行logistic分析。结果 MRI鉴别诊断胰腺癌与胰腺炎性肿块的敏感度为93.33%、特异度为95.56%、准确率为95.00%;胰腺癌MRI平扫T_(1)WⅠ多数呈低信号,T_(2)WⅠ呈高信号,部分混杂信号,增强扫描肿块呈延迟强化,多数呈均匀强化;肿块型胰腺炎MRI平扫T_(1)WⅠ多数呈等信号、低信号,T_(2)WⅠ呈等信号,部分混杂信号,增强扫描动脉期呈相对低密度,后期明显延迟强化,肿块强化程度高于周围正常组织;自身免疫性胰腺炎MRI平扫T_(1)WⅠ多数呈低信号,T_(2)WⅠ呈高信号,增强扫描呈均匀延迟强化;胰腺癌、胰腺炎性肿块的ADC值、T_(1)WⅠ、T_(2)WⅠ、门静脉期强化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多因素logistic分析显示:ADC值、T_(1)WⅠ信号是胰腺肿块诊断为胰腺癌的独立保护因素,T_(2)WⅠ信号、门静脉期强化为独立危险因素(P<0.05)。结论 MRI具有较好的胰腺癌与胰腺炎性肿块鉴别诊断效能。  相似文献   

19.
目的 探讨原发性颅内淋巴瘤的MRI、CT表现特征。方法:回顾分析13例经病理证实的单发原发颅内淋巴瘤的MRI、CT表现。结果 12例病变位于幕上,1例病变位于幕下。CT多表现为等或稍高密度肿块,T1WI呈等或稍低信号,T2WI呈等、低或稍高信号,信号多均匀,瘤周水肿较明显。CT和MRI增强扫描肿块均明显强化,边缘光整或呈分叶状,坏死囊变、钙化少见。结论 颅内淋巴瘤的MRI、CT表现有一定特征性,通过认真的影像分析,在术前作出正确诊断是可能的。  相似文献   

20.
目的探讨韧带样型纤维瘤病(DF)的影像学表现。方法回顾分析经手术病理证实的17例DF的影像学表现,分析其CT或/和MRI特征。结果 17例均为单发病变,其中腹壁外型10例,腹壁型5例,腹内型(肠系膜)2例,共进行了10次CT、10次MRI检查,其中3例均行CT和MRI检查。CT检查10例,9例平扫呈等密度,密度均匀,1例腹内型DF平扫局部呈稍高密度;增强扫描5例,其中4例为轻度强化,另1例腹内型DF增强呈环形明显强化;2例延迟扫描呈渐进性强化。MRI检查有10例,T_1WI均为等信号,9例T_2WI、SPIR序列为高信号,内部信号欠均;1例腹内型DF内部见斑片状短T2低信号,SPIR呈低信号。6例DF行增强扫描,病灶呈中度、明显不均匀强化,内部可见点状、条索状、片状无强化区。结论 DF的CT、MRI表现具有一定的特征性,MRI更能反映病灶内组织学特点。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