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分析了中医英译中文化缺省问题的研究现状,引入关联理论对中医英译中的文化缺省加以阐释,并从关联理论出发为中医英译中的文化缺省探索补偿措施. 相似文献
2.
中医学医哲交融的特点和东西方文化的多样化、异域性使中医学英译过程中文化缺省的成份随处可见。该文指出翻译过程中将中医语篇中缺省的文化内容进行重构,填补译文读者在理解异域文化时,产生的意义空缺,是提高译文可接受性的有效保障,同时提出了中医英译文化缺省中所需要的补偿策略。 相似文献
3.
中医英译是一种跨语言、跨文化的交际,在此过程中如何翻译中医语言中所蕴含的文化因素,已成为中医英译研究的焦点。从关联理论的视角出发探讨了中医英译中如何阐释文化图式,译文如何更好地传递原文的文化内涵。指出了中医英译的双重交际的实质,指出译者需要把握好源语的文化因素才能进行文化暗含推理,从而选择合适的译文形式并使译文与原文达到最佳关联,以利于读者理解,保证中医英译交际的成功。 相似文献
4.
徐象才 《中国中西医结合杂志》2002,22(9):653-653
如果你是个合格的中医英译人员 ,探究一下 2 0多年来中医英译学术及其结果 ,就会因其谬误之深 ,错误之广而惊骇。2 0多年来中医英译所遵循的方法不外有二 ,一个是“解释翻译法” ,一个是“比照西医翻译法”。由于对术语的理解不同 ,翻译表达的方法不同 ,英文水平的不同 ,“解释 相似文献
5.
六淫(the six pathogenic factors)是中医理论中阐发病因与发病的特有专用术语印会河教授指出,“六淫,即是风、寒、暑、湿、燥、火六种外感病邪的统称,当气候变化异常,六气发生太过或不及,或非其时而有其气,以及气候变化过于急骤,在人体正气不足,抵抗力下降时,六气才能成为致病因素,侵犯人体发生疾病, 相似文献
6.
中医英译中的“简”与“繁”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沈晓雄 《中国中西医结合杂志》2007,27(9):851-852
针对目前国内外常用的中医英文教材中存在的“简”与“繁”的问题,举例指出中医英文编译要符合国际中医英文教学要求,通俗明,持简驭繁,提倡使用拼音,图文并茂,同时也要忠实中医的内涵,符合中医的医学特点,不可过于凡俗。 相似文献
7.
随着中医药国际化和对外交流程度的不断加深,中医术语英译也成为当前国内外的研究热点。由于中医药起源于中国本土、植根于中华传统文化深厚的土壤中,其理论体系和临床实践与现代医学迥然不同。在西方各国的语言中,主要是英语中,一般都缺少与中医术语对应的词汇和表达, 相似文献
8.
随着中医药国际化和对外交流程度的不断加深,中医术语英译也成为当前国内外的研究热点.由于中医药起源于中国本土、植根于中华传统文化深厚的土壤中,其理论体系和临床实践与现代医学迥然不同. 相似文献
9.
10.
张玉红 《中国中西医结合杂志》2010,30(7):776-777
<正>多元文化系统理论阐述了翻译文学在译入语文化系统中的不同地位会影响译者翻译策略的选择。本文拟从多元文化系统视角来探讨中医文化(中医英译文本)在西方医学文化中的地位及其对译者选择翻译策略的影响。 相似文献
11.
翻译不仅是两种语言的转换,更是两种文化的交流。由于文化差异的存在,翻译损失一直与翻译相伴,因此翻译补偿被视为翻译题中必有之义。在苏珊?巴斯奈特文化翻译理论观下,笔者以李照国和威斯两个《黄帝内经》译本为例,采用文本对照分析的方法,探讨巴斯奈特文化翻译观下,中医典籍的补偿策略,以期为中医英译的进一步研究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2.
不同语言作为不同文化的载体和传播媒介,其表达形式在语音、词汇、修辞、文体风格方面都有自身的特点。当这种语言表达形式上的特点本身作为信息的内容反映一个国家、民族的文化时,源语到目标语的可译性便受到一定限制。文章通过分析语言文化在谐音、双关、比喻、借代等几方面的具体英译实例来说明其在中医英译中的可译性限度,以期更好的弘扬中华传统医学文化。 相似文献
13.
本文分析了中医古籍书名的文化特点及其对英译的影响,以文化移植、文化注释、文化阐释、文化替代几种英译技巧为基础,结合实例,探讨了其在英译文化内涵丰富的中医古籍书名中的应用,并总结了中医古籍书名翻译的原则. 相似文献
14.
由于中医文化可被看作外宣资源的一部分,所以对外宣翻译特殊性的探讨可为中医翻译提供有价值的借鉴.文章分别从外宣翻译里"非逐字翻译"之特点,"为读者着想"之理念和"译前处理"之必要性探讨了中医翻译工作中应注意的问题.译者应突破文字表面的束缚,并从外国读者的立场出发,在翻译前认真做好"译前处理",才能使译文具有较高的可读性,... 相似文献
15.
袁洪仁 《中国中西医结合杂志》2005,25(7):619-619
证,又名证候,是机体在疾病发展过程中某一阶段的病理概括,包括了病变的部位、原因、性质及邪正关系,反映出疾病发展过程中某一阶段的病理变化之本质。证是在诊察(『临床感知)病象的基础上,依据病因模式或辨证纲领等进行临床判断而获得的。现代证本质的研究表明,证是一种综合性的功能态,是全身多器官综合协调的结果,并随时间的推移而动态变化[阎利,吴圣贤.证本质研究思考.中国中西医结合杂志2000;20(5):384]。可见,证是疾病阶段性、状态性的病象概括。 相似文献
16.
袁洪仁 《中国中西医结合杂志》2002,22(5):358-358
中医病因学说有两个特点 :一是整体观念 ;二是辨证求因。故中医的病因常是结合人体病理反应的综合名称 ,与证很难划分 ,临床上常按“治证即是治因”来行事。中医病因学说有关术语的英译必须忠实于此。1 六淫的英译 六淫是六气变化与体质差异所引起的外感病之致病因素。六气指 相似文献
18.
王得奎 《中国中西医结合杂志》1996,(4):251-251
谈中医名词术语“辩证论治”的英译河北冀东水泥厂医院(唐山063030)王得奎正确英译中医名词术语,首先应准确地掌握名词术语的真实内涵,然后才能将其原意准确而完全地译出。目前从有关的杂志和辞典中可以见到,对“证”有各种的理解而译法也各异。例如,有的将“... 相似文献
19.
刘伟 《中国中西医结合杂志》2002,22(3):235-236
谈到翻译 ,无论是汉译英 ,还是英译汉 ,所应遵循的原则当推严复提出的“信、达、雅”三则。对“信、达、雅”的翻译原则 ,文学翻译与科技翻译自有其不同的内涵标准。文学翻译讲究用字修辞的华丽新颖 ;而科技翻译对用字修辞的要求则不苛刻 ,只需平铺直叙 ,用浅显的文字把事实与理论表达清楚 ,使读者容易了解和接受。张树柏先生 (简称张先生 )讲 :“翻译科技论著时 ,严禁卖弄文字 ,也不许渗入本人感情 ,并且绝对不可夸张、炫露个人的才华。”“科技论文翻译 ,词藻在其次 ,文字要力求简单易懂 ,但内容知识一定要正确无误地译出来”。张先生所谈… 相似文献
20.
何阳 《中华实用中西医杂志》2006,19(4):485-486
本文以Eugone A.Nida的功能对等理论为框架,试就中医英译中最难解决的“一词多义’’问题为突破点,对中医英译研究中的忠实问题进行了探讨。探讨如何达到译者的目的,忠实地再现原文。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