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目的 :观察中西药治疗卒中后抑郁和对神经功能康复的影响。方法 :将 6 2例卒中后抑郁患者随机分为中药治疗组 ( 32例 )及西药对照组 ( 30例 )。治疗卒中的基本用药相同。治疗前后采用汉密尔顿抑郁量表 (HAMD)和改良爱丁堡 +斯堪的那维亚卒中量表 (MESSS)评分。结果 :与对照组相比治疗组HAMD评分和MESSS评分的减分率均较高 (P <0 0 5 )。结论 :中药治疗可改善卒中后抑郁程度 ,并能促进神经功能康复  相似文献   

2.
目的 探讨LMO3基因在卒中后抑郁(PSD)大鼠认知功能障碍中的作用.方法 选择清洁级SD雄性大鼠40只,随机分为对照组、模型组、阴性对照组(control-shRNA组)、LMO3抑制组(LMO3 shRNA组),每组10只,除对照组外,其余各组采用线栓法构建PSD模型.对各组大鼠神经功能缺损评价和Morris水迷宫...  相似文献   

3.
目的 利用meta分析方法评价卒中急性期NIHSS评分与卒中后抑郁(post-stroke depression,PSD)发生的相关性,为临床防治PSD提供证据.方法 计算机检索PubMed、中国知网、万方数据知识服务平台及维普数据库,搜集建库至2019年10月有关PSD与神经功能评分关系的病例对照研究,纳入符合标准的...  相似文献   

4.
近年来,有关多发性硬化(multiple sclerosis,MS)发病机制及疾病修饰治疗(DMT)的研究取得诸多进展.越来越多研究表明,NLRP3炎性小体在MS的发生发展、临床治疗及预后评价等方面扮演着重要的角色,有望成为MS的临床生物标志物.现就NLRP3炎性小体在MS中作用的研究进展进行综述.  相似文献   

5.
卒中后抑郁的临床特点及相关因素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探讨卒中后抑郁(PSD)的发生率、临床表现、相关因素和治疗情况。方法对114例脑卒中患者采用汉密尔顿抑郁量表(HAMD)等进行评定,分析符合PSD诊断的54例患者的临床特点。结果PSD的发生率为47.37%,以轻-中度抑郁为主,PSD的常见症状有全身症状、能力减退感、睡眠障碍、忧郁情绪、工作和兴趣减退等。结论卒中后抑郁的发生率高,神经功能缺损程度与卒中后抑郁的发生有密切关系。  相似文献   

6.
加强卒中后抑郁的治疗对神经功能影响的临床观察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脑卒中后抑郁状态是脑血管病的并发症之一,不同资料统计的发病率不同,随着人们对卒中后抑郁的日益重视,其识别率逐渐增高,贾艳滨等报告发病率高达67.74%,严重影响了患者的生活质量和神经功能的恢复。为此我们对卒中后抑郁状态的患者加用抗抑郁药物路优泰治疗,并进行了神经功能恢复状况的疗效观察,现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7.
目的 探讨脑卒中后抑郁(post stroke depression,PSD)发生率以及与急性期神经功能缺损程度的关系。方法 对289例住院诊断为脑卒中的患者,用改良的爱丁堡斯堪的那维亚神经功能缺损评分表(SSS)对卒中急性期进行评分,根据急性期神经功能缺损情况分为三组。用汉密尔顿抑郁量表进行随访调查抑郁评分。结果 PSD的发病率在随访1年期间中随着时间的延长逐渐增加;PSD的发病率和重度PSD的发病率随神经功能缺损程度的加重而增加;PSD的程度随着神经功能缺损程度增加而加重。结论 PSD是脑卒中后的常见并发症,卒中后1年中发病率逐渐增加,其严重程度与卒中急性期的神经功能缺损程度一致。  相似文献   

8.
目的 探讨右美托咪定减轻蛛网膜下腔出血(SAH)大鼠早期脑损伤的机制.方法 雄性SD大鼠90只随机分为3组:假手术组(n=30),模型组(n=30)以及右美托咪定给药组(n=30).构建脑损伤模型,给药组在造模6h以后注射右美托咪定.建模24h后每组处死15只大鼠,建模72h后每组处死15只大鼠.取出脑组织测定其干湿重...  相似文献   

9.
卒中后抑郁与卒中部位的相关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 探讨卒中后抑郁(post-stroke depression PSI))与卒中病灶部位的关系。方法通过CT或MRI进行卒中病灶定位,采用Hamilton抑郁量表对200例卒中患者在发病2周和3月进行调查评分。结果急性期和恢复期大脑半球左侧、右侧、双侧卒中PSD发生率无统计学差异。2周时大脑半球前部与后部卒中病灶两PSD发生率无统计学差异(x^2=1.9546,P〉0.1)。3月时大脑半球前部与后部卒中痛灶两PSD发生率有统计学差异(x^2=6.04,P〈0.05)。结论PSD的发生无半球偏利性。急性期大脑半球前部卒中病灶与PSD无明显相关性。恢复期走脑半球前部卒中病灶与PSD存在相关性。  相似文献   

10.
卒中后抑郁发病率较高,准确的评估有利于临床诊疗。目前,对卒中后抑郁的评估多依赖 量表。对于不影响语言表达的卒中患者,汉密尔顿抑郁量表、卒中后抑郁分级量表和蒙哥马利抑郁 量表应用最为广泛,且其信度和效度均较高。对于失语患者的卒中后抑郁评价量表虽然开发的比较 多,但临床应用相对较局限,其中卒中失语抑郁问卷和失语抑郁评估量表应用相对较多。目前针对卒 中后抑郁评估量表的应用人群、评估指标有所差异,在应用这些量表时,相比原发疾病,评估者更重 视抑郁情绪的问题,这可能会造成患者的不配合和排斥,从而影响量表评价的准确性,这些局限性 有待进一步研究解决。  相似文献   

11.
目的观察艾地苯醌治疗卒中后抑郁患者的疗效。方法选择阜新市中心医院2018-01-2019-12收治的卒中后抑郁患者82例,随机分为试验组42例,对照组40例。2组均给予脑卒中常规治疗和心理疏导。试验组给予艾地苯醌口服,治疗4周。2组于治疗前及治疗后第2、4周分别行汉密尔顿抑郁量表(HAMD)和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卒中量表(NIHSS)评分。结果试验组治疗第2、4周后HAMD评分及临床神经功能缺损程度均明显改善,2组比较有显著性差异(P0.05)。试验组总有效率明显高于对照组[92.9%(39/42) vs 70%(28/4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艾地苯醌治疗卒中后抑郁疗效肯定、安全,可以显著改善患者预后。  相似文献   

12.
【摘要】 卒中后抑郁是卒中后常见且严重的并发症之一,会影响患者康复,增加死亡率,但在临床实践中经常被忽略,诊断率及治疗率低。本文就卒中后抑郁的筛查人群、筛查工具及筛查时间点进行综述,以期为临床实践中进行卒中后抑郁的筛查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3.
卒中后抑郁(Post-stroke depression,PSD)是指卒中发生后,以情绪低落、兴趣减退为主要表现的并发症,其发生率约占脑卒中患者的25%—60%。PSD的严重后果在于其长期影响患者生活质量,减慢肢体功能和认知功能恢复,并增加死亡率。本研究采用万拉法新治疗PSD,取得一定疗效,现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14.
卒中后抑郁及其治疗对神经功能康复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目的 观察卒中后抑郁(PSD)的发生率和相关因素;探讨百优解抗抑郁治疗对卒中后抑郁患者神经功能康复的影响。方法 选取急性脑卒中患者132例(脑梗死78例,脑出血54 例),分别在病程2周、1月、3月、6月、12月行PSD诊断、神经功能缺损评分(SSS)、日常生活能力评分(ADL)、汉密尔顿抑郁量表( HAMD)评分,同时完成Zung’s 抑郁自评量表( SDS)和焦虑自评量表( SAS)。结果 (1)脑卒中患者中约44.70%出现抑郁症状;(2)卒中类型和性别与PSD发生率无相关性(P>0.05);(3)PSD的发生率和严重程度与神经功能缺损和日常生活能力下降程度有关。(4)PSD与病变部位、病灶大小、病灶半球利性均无相关性(P >0.05);(5)百优解能明显改善病程3、6 月时神经功能缺损,病程12月时不仅抑郁症状减轻,日常生活能力改善,神经功能缺损减轻尤为显著。结论 卒中后抑郁是急性脑血管病患者常见的长期并发症,并可影响患者神经功能康复的速度和程度。抗抑郁治疗能在抑郁症状明显改善的同时,促进患者神经功能和日常生活能力的恢复。  相似文献   

15.
抑郁是卒中后常见的后果,卒中后抑郁的神经解剖学特征一直是研究者关注的焦点问题。本文综述了近几十年来卒中后抑郁病灶研究的进展情况,并探讨了卒中后抑郁病灶研究结论不一的原因,提出了卒中后抑郁病灶未来研究的努力方向。  相似文献   

16.
卒中后抑郁   总被引:11,自引:0,他引:11  
卒中后抑郁的患病率为20%~79%,国内临床医生由于认识不足,漏诊误诊率较高。因此本文就卒中后抑郁的定义和流行病学、相关因素、发病机制、临床表现、诊断和治疗、预后等作一综述。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卒中后抑郁(PSD)的相关因素。方法采用汉密尔顿抑郁量表(HAMD)在卒中后14 d及90 d对300例脑卒中患者进行评分,并据此分为PSD组及非PSD组,对两组间的卒中部位、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卒中量表(NIHSS)评分、改良Rankin量表评分(mRS)及简易精神状态检查表(MMSE)评分进行比较。结果 140例(46.7%)患者发生PSD;卒中灶多发或位于左侧半球、额颞叶及基底节的患者PSD发生率明显高于卒中灶单发、位于右侧半球、顶枕叶及皮质的患者(均P<0.05);PSD组发病14 d时NIHSS评分、发病14 d及90 d时mRS评分明显高于非PSD组(P<0.05~0.01)。结论 PSD发生与多灶性卒中及卒中灶位于左侧半球、额颞叶、基底节区有关;且与卒中后神经功能缺损程度及残疾程度有关。  相似文献   

18.
卒中后抑郁模型大鼠杏仁核神经元凋亡增加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目的:探讨卒中后抑郁(post-stroke depression,PSD)模型大鼠杏仁核神经元凋亡现象。方法:将成年健康雄性SD大鼠随机分为对照组(15只)和模型组(15只)。采用颈总动脉线栓再灌注法制备局灶性脑缺血大鼠模型,结合孤养和慢性不可预见的温和性应激方法制备PSD大鼠模型。采用糖水实验、开场实验和Morris水迷宫检测行为学改变,TUNEL和流式细胞术检测杏仁核神经元凋亡和凋亡率。结果:模型组大鼠行为学发生明显改变。对照组和模型组凋亡细胞阳性率分别为3.91%±0.49%和25.04%±6.32%,凋亡率分别为3.50%±0.5%和18.75%±2.95%,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PSD模型大鼠杏仁核存在明显的神经元凋亡,这可能是PSD患者杏仁核体积异常的原因之一。  相似文献   

19.
卒中后抑郁的发生与识别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抑郁是卒中后最常见的精神障碍,而卒中后是并发抑郁障碍的高危期.卒中后抑郁(Post-stroke Depression,PSD)不仅影响患者神经功能的恢复和生活质量,还增加卒中的病死率.一项随访10年的研究发现,在控制了人口学因素、共患躯体疾病、用药、躯体及认知损害、病灶部位等因素后,PSD患者的死亡率是卒中后非抑郁者的3.5倍.然而,PSD症状常常被临床医生及家属忽视,约75%的患者因种种原因被漏诊.因此,神经科医生有必要对PSD的发生、危险因素、诊断标准等深入了解,在临床工作中早期筛选与识别PSD患者.……  相似文献   

20.
卒中后抑郁的病灶研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抑郁是卒中后常见的后果,卒中后抑郁的神经解剖学特征一直是研究者关注的焦点问题。本文综述了近几十年来卒中后抑郁病灶研究的进展情况,并探讨了卒中后抑郁病灶研究结论不一的原因,提出了卒中后抑郁病灶未来研究的努力方向。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