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目的 探讨脑卒中急性期患者卒中后抑郁(PSD)的发生率及其危险因素.方法 连续入组的发病24 h内入院的急性脑卒中患者127例,根据入院14 d内汉密尔顿抑郁量表(17项)和蒙哥马利抑郁量表评分分为PSD组和非PSD组,分析PSD与性别、婚姻状况、年龄、文化程度、卒中类型、病灶部位、脑梗死容积、高血压、糖尿病、冠心病、吸烟、饮酒、体质量指数(BMI)、卒中家族史、卒中病史、颈动脉斑块、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卒中量表(NIHSS)评分、Barthel指数(BI)和简易精神状态检查(MMSE)量表评分等临床因素的关系.结果 本组PSD发生率为37.0%(47例).PSD组脑梗死比率、伴高血压病比率、脑梗死容积、入院时NIHSS评分均明显高于非PSD组,BI和MMSE评分均明显低于非PSD组(P<0.05~0.01).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脑梗死、高血压和入院时BI与PSD独立相关(OR=5.084,95%CI:1.255~20.592,P=0.023;OR=4.846,95%CI:1.447~16.225,P=0.010;OR=0.966,95%CI:0.951~0.981,P<0.001).结论 脑卒中急性期患者PSD的发生率较高,脑梗死、高血压和入院时BI是PSD的独立危险因素.  相似文献   

2.
目的系统评价事件相关电位P300评定卒中后抑郁(post-stroke depression,PSD)患者认知功能的价值。方法采用STATA11.0软件对国内有关卒中后抑郁(PSD)患者事件相关电位P300的临床研究进行Meta分析。结果共纳入7项符合条件的病例对照研究,共907例研究对象,均包括卒中后抑郁组(PSD组,n=422),另对照组包括卒中无抑郁组(N-PSD组,n=265)和/或正常对照组(NC组,n=220),评价各组之间比较存在异质性,采用随机效应模型进行综合检验,结果为:①P300波幅:4项研究比较了PSD组与NC组P300波幅变化,结果显示PSD组较NC组P300波幅降低明显,差异具有显著统计学意义[OR=-3.56,95%CI(-5.71,-1.40),P=0.001]。6项研究比较了PSD组与N-PSD组P300波幅变化,结果显示PSD组较N-PSD组P300波幅降低明显,差异具有显著统计学意义[OR=-2.17,95%CI(-3.25,-1.09),P=0.000]。3项研究比较了N-PSD组与NC组P300波幅变化,结果显示N-PSD组较NC组P300波幅降低,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OR=1.92,95%CI(0.34,3.49),P=0.017];②P300潜伏期:4项研究同时报道了PSD组与NC组P300潜伏期变化,结果显示PSD组较NC组P300潜伏期明显延长,差异具有显著统计学意义[OR=42.90,95%CI(26.58,59.21),P=0.000]。6项研究同时报道了PSD组与N-PSD组P300潜伏期变化,结果显示PSD较N-PSD组P300潜伏期明显延长,差异具有显著统计学意义[OR=27.02,95%CI(15.89,38.15),P=0.000]。3项研究同时报道了N-PSD组与NC组P300潜伏期变化,结果显示N-PSD组较NC组P300潜伏期延长,差异具有显著统计学意义[OR=-17.67,95%CI(-23.64,-11.70),P=0.000]。结论目前研究表明,与卒中后无抑郁患者及正常人相比,卒中后抑郁患者P300波幅显著降低、潜伏期明显延长;P300检测可为筛查卒中后抑郁患者早期认知功能损害的辅助指标。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血尿酸、β淀粉样蛋白1-42(Aβ1-42)浓度与TIA/轻型缺血性卒中患者认知功能障碍的关系,为高危人群早期预报、早期干预提供理论依据。方法收集2019-01―12平煤神马医疗集团总医院神经内科收治的TIA/轻型缺血性卒中患者138例及健康志愿者70例。收集2组临床资料,以MoCA评分评估患者认知功能,比较各组血清尿酸、Aβ1-42浓度的差异,分析血清尿酸及Aβ1-42浓度与TIA/轻型缺血性卒中认知障碍的关系。结果 TIA/轻型缺血性卒中认知障碍组血清尿酸浓度较认知功能正常组高(P=0.002),血Aβ1-42浓度低于认知功能正常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2)。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示血尿酸浓度OR=0.983,OR 95%CI=0.973~0.993,P=0.001,血Aβ1-42浓度OR=1.011,OR 95%CI=0.983~1.093,P=0.045。结论 (1)TIA/轻型缺血性卒中认知功能障碍组患者血尿酸浓度较认知功能正常组高,血Aβ1-42浓度较认知功能正常组显著降低。(2)高浓度的血尿酸水平以及低浓度的血Aβ1-42水平是TIA/轻型缺血性卒中后认知障碍的独立危险因素。  相似文献   

4.
目的通过了解卒中后癫痫的临床特征,探讨影响卒中后癫痫发生的危险因素。方法本研究采用病例对照研究设计,选择确诊的脑卒中后发生癫痫的患者80例为病例组;脑卒中未发生癫痫患者80例为对照组。收集两组年龄、性别、高血压史、糖尿病史、脑卒中类型、脑卒中部位、心电图检查结果和血清学检查结果等资料,分析卒中后癫痫的危险因素。资料录入采用Epidata3.2,统计分析采用SPSS 13.0。计量资料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采用χ2检验,检验标准α=0.05。采用Logistic回归模型对卒中后癫痫的危险因素进行单因素和多因素回归分析。结果单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房颤、卒中部位累及皮质、颞叶、血清钠值、氯值与卒中后癫痫的发生有关(P<0.05);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表明,卒中部位累及皮质(OR=3.53,P=0.002,95%CI=1.62~7.69)、卒中位于颞叶(OR=3.06,P=0.015,95%CI=1.28~7.35)和血清氯值(OR=1.21,P=0.012,95%CI=1.04~1.40)是卒中后癫痫的危险因素。结论卒中部位累及皮质、位于颞叶和血清氯是卒中后癫痫的危险因素,应采取针对性的措施进行干预。  相似文献   

5.
目的 探讨血清β2微球蛋白水平与老年轻型急性缺血性卒中后认知障碍的关系,为预防老年轻型 卒中后认知障碍提供依据。 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5年1月-2018年9月在北京中医药大学东方医院脑病科住院的老年轻型急性 缺血性卒中患者的临床资料,所有入组病例均在入院第2天采集空腹肘静脉血测定血清β2微球蛋白、 LDL-C、HDL-C等生化指标;发病第10~14天使用北京版MoCA量表进行评测,分为认知障碍组(MoCA评 分<26分)和无认知障碍组(MoCA评分≥26分),通过统计学分析,探讨老年轻型急性缺血性卒中后 认知障碍与血清β2微球蛋白之间的关系。 结果 研究共纳入106例老年轻型急性缺血性卒中患者,其中认知障碍组66例,无认知障碍 组40例。认知障碍组患者血清β2微球蛋白水平(P =0.040)、年龄(P =0.004)、高血压患者比例 (P =0.027)均高于无认知障碍组。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血清β2微球蛋白水平(OR 2.645, 95%CI 1.145~6.110,P =0.023)、年龄(OR 1.112,95%CI 1.041~1.188,P =0.002)、高血压(OR 2.806, 95%CI 1.057~7.452,P =0.038)是老年轻型急性缺血性卒中后认知障碍的危险因素。 结论 血清β2微球蛋白升高是老年轻型急性缺血性卒中后认知障碍的危险因素之一,血清β2微球 蛋白水平较高的老年轻型急性缺血性卒中患者应给予重视。  相似文献   

6.
目的分析颈内动脉颅外段(EICA)和椎动脉颅外段(EVA)迂曲与急性缺血性卒中的相关性,以探讨血管迂曲原因及其诱发脑卒中的作用机制。方法采用CTA测量103例急性缺血性卒中患者和103例非缺血性卒中致头晕和头痛患者EICA和EVA迂曲指数、偏离度、迂曲度和成角个数,Pearson相关分析和Spearman秩相关分析EICA和EVA迂曲指数与缺血性卒中危险因素和其他血管形态学指标的相关性,单因素和多因素逐步法Logistic回归分析筛查EICA和EVA迂曲相关危险因素。结果脑卒中组患者EICA和EVA迂曲指数(P=0.000,0.000)、偏离度(P=0.000,0.000)、迂曲度(P=0.002,0.000)和成角个数(P=0.019,0.000)均高于对照组。根据梗死灶部位,进一步将脑卒中组分为前循环梗死亚组(73例)和后循环梗死亚组(30例),两亚组内(梗死侧与非梗死侧EICA,左侧与右侧EVA)和两亚组间血管形态学指标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而前循环梗死亚组EICA迂曲指数(P=0.000)、偏离度(P=0.000)和迂曲度(P=0.045),以及后循环梗死亚组EVA迂曲指数(P=0.000)、偏离度(P=0.000)、迂曲度(P=0.000)和成角个数(P=0.046)均高于对照组。选择二者迂曲指数较高的一侧,相关分析显示,缺血性卒中患者EICA迂曲指数与年龄、颈动脉粥样硬化、EICA和EVA形态学指标(除外EVA偏离度)均呈正相关(P0.05),而与男性呈负相关(rs=-0.253,P=0.010);EVA迂曲指数与年龄、高血压、EICA和EVA形态学指标均呈正相关(P0.05),而与男性呈负相关(rs=-0.276,P=0.005)。单因素和多因素逐步法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女性(EICA:OR=1.458,95%CI:1.111~5.166,P=0.016;EVA:OR=9.092,95%CI:1.294~63.872,P=0.026)和年龄(EICA:OR=1.050,95%CI:1.013~1.088,P=0.007;EVA:OR=1.084,95%CI:1.003~1.138,P=0.001)是EICA和EVA迂曲的独立危险因素。结论缺血性卒中患者EICA和EVA迂曲无侧别、前后循环分布的差异。缺血性卒中患者EICA和EVA形态学指标显著高于非脑卒中患者。女性和高龄是EICA和EVA迂曲的独立危险因素。  相似文献   

7.
目的研究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患者新诊断的糖代谢异常的影响因素。方法 120例无糖尿病史的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患者按类肝素药物治疗急性缺血性脑卒中试验(TOAST)亚型分类标准,分为大动脉粥样硬化性卒中(LAA)、小动脉闭塞性卒中(SAO)、心源性栓塞(CES)和不明原因的缺血性卒中(UND)亚组。在发病1周后,给患者进行葡萄糖耐量试验(OGTT),出现糖调节受损(IGR)或糖尿病为糖代谢异常。并对有关指标进行比较,以及行多因素Logistic分析。结果本组患者中糖代谢正常68例(56.7%),糖代谢异常52例(43.3%),其中IGR 38例(31.7%)、糖尿病14例(11.7%)。LAA亚组糖代谢异常的比率(63.8%)明显高于其他亚组(27.3%~31.4%)(均P0.05);其他亚组间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糖代谢异常组的年龄及高脂血症和有糖尿病家族史的比率明显高于糖代谢正常组(P0.05~0.01)。多因素Logistic分析示,高脂血症(OR=1.671,95%CI:1.208~2.311,P=0.012)、糖尿病家族史(OR=1.421,95%CI:1.114~1.813,P=0.042)和LAA型(OR=2.825,95%CI:1.706-4.674,P=0.023)是缺血性脑卒中新诊断糖代谢异常的独立危险因素。结论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患者的新诊断糖代谢异常率较高,高脂血症、糖尿病家族史及LAA亚型是其独立危险因素。  相似文献   

8.
目的 在前瞻性队列研究中调查卒中单元模式下的缺血性卒中急性期卒中后抑郁(post-strokedepression,PSD)发生的独立危险因素。方法 收集发病14 d内的缺血性卒中患者,收集患者的人口学资料、既往病史、相关临床指标及影像学资料。发病后14 d进行神经功能缺损和心理量表的评定,分为PSD组和非PSD组,比较两组的人口学资料和临床资料差异,分析缺血性卒中急性期卒中后抑郁的危险因素。结果 共有268例患者入组,其中PSD组116例,非PSD组152例。PSD组女性、糖尿病史、性格急躁和内向的患者的比例高于非PSD组;PSD组发病后14 d NIHSS分值高于非PSD组,MMSE低于非PSD组;PSD组梗死病灶累及基底节的比例高于非PSD组;PSD组双侧内侧颞叶、右侧顶叶、双侧枕叶脑萎缩出现率高于非PSD组。女性(P <0.0001,OR 7.064,95%CI 3.334~14.966)、发病14 d NIHSS(P =0.0020,OR 1.158,95%CI 1.055~1.272)是PSD发生的独立危险因素;病前性格随和(P=0.0264,OR 0.447,95%CI 0.220~0.910)是避免急性期卒中后抑郁发生的保护性因素。结论 女性、发病后14 d的神经功能缺损水平是卒中急性期发生抑郁的独立危险因素,病前性格随和是避免发生PSD的保护性因素。  相似文献   

9.
目的明确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患者发生认知障碍的情况并分析其危险因素。方法根据纳入与排除标准连续收集2017年7月~2018年8月于武汉大学人民医院住院的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患者104例,所有患者经过MMSE量表评分后分为卒中后认知障碍组(PSCI)及卒中后认知正常组(PSCN),比较两组患者的一般人口学资料、血生化检查结果及卒中病灶部位等指标。结果104例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患者发生认知障碍的有41例,发生率为39.4%。单因素分析显示两组患者的年龄、血清hs-CRP水平及病灶所在的部位等因素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病灶位于基底节与认知障碍可能相关(P=0.057),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与PSCN组相比,PSCI组患者的年龄更高(OR=1.087),基底节病灶的发生率也更高(OR=3.935),且两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患者认知障碍发生率较高,高龄和基底节病灶是卒中后认知障碍的独立危险因素。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尿酸是否为后循环缺血性脑卒中的独立危险因素。方法回顾性分析2011-02—2017-03入住江苏大学附属医院(江滨医院)神经内科的1 843例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患者,依据不同梗死部位分为后循环缺血性脑卒中组(658例)和前循环缺血性脑卒中组(1 185例)。采集前后循环缺血性脑卒中患者的相关资料,采用单因素和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相关危险因素。结果单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2组空腹血糖、尿酸和糖化血红蛋白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多因素非条件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2组空腹血糖(OR=1.070,P=0.030,95%CI 1.009~1.136)和尿酸(OR=1.299,P=0.034,95%CI 1.198~1.80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且空腹血糖高和高尿酸为后循环缺血性脑卒中的独立危险因素。结论高尿酸可能是后循环缺血性脑卒中的独立预测危险因素。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可能引起围手术期缺血性卒中的危险因素。方法收集非心脏、非血管手术围手术期缺血性脑卒中患者的临床资料,用条件Logistic回归做单因素、多因素分析。结果对41例围手术期缺血性脑卒中患者进行回归分析,显示术中血压下降(OR=6.458,95%CI=2.842~13.267)、脑血管病(OR=2.216,95%CI=1.427~5.367)、心房颤动(OR=5.623,95%CI=3.367~8.476)是围手术期缺血性卒中的危险因素。结论对既往有脑血管疾病患者,术中严格维持血压稳定,减少心房颤动发作,对预防围手术期缺血性脑卒中的发生具有重要临床意义。  相似文献   

12.
首发脑梗死患者卒中后抑郁与卒中部位的关系   总被引:2,自引:2,他引:2  
目的 研究首次发病的脑梗死患者卒中后抑郁(PSD)与卒中部位之间的关系.方法 选取340例经CT/MR确诊的脑梗死患者,其中169例抑郁自评量表指数大于或等于0.5者为PSD组,采用χ2检验和Logistic回归分析PSD与卒中部位之间的相关性.结果 脑梗死患者PSD的患病率为49.7%(169/340),其中额叶卒中患者PSD的患病率为66.7%,其他部位卒中患者PSD患病率为47.3%,两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5.51,P=0.02).分层及回归分析显示额叶卒中是卒中6个月内PSD患病的独立危险因素,调整年龄、文化程度、梗死类型、患高血压、患心脏病、日常生活活动能力评分、认知功能后,额叶卒中患者PSD的患病风险是其他部位卒中患者的2.42倍(P=0.02,RR=2.42,95%CI:1.17-5.03).结论 脑梗死患者PSD的患病率较高,额叶卒中患者在卒中后6个月内有更高的PSD患病风险.  相似文献   

13.
目的分析缺血性卒中相关代谢综合征及其成分,并探讨其对缺血性卒中的影响。方法分别记录和测量954例缺血性卒中患者和768例其他神经系统疾病患者性别、年龄、体重指数、腹围、血压(收缩压和舒张压)、血清甘油三酯、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空腹血糖、口服葡萄糖耐量试验(OGTT)2 h后血糖和代谢综合征发生率,单因素和多因素后退法Logistic回归分析探讨代谢综合征及其成分作为缺血性卒中的危险因素。结果缺血性卒中组患者年龄(t=5.766,P=0.000)、体重指数(t=2.320,P=0.011)、女性腹围(t=2.021,P=0.020)、收缩压(t=3.790,P=0.000)、甘油三酯(t=2.766,P=0.003)、空腹血糖(t=3.391,P=0.000)、OGTT试验2 h后血糖(t=2.439,P=0.008)高于对照组,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低于对照组(t=1.967,P=0.024);缺血性卒中组患者代谢综合征发生率高于对照组[61.01%(582/954)对21.88%(168/768);χ~2=44.168,P=0.000],且缺血性卒中组女性患者代谢综合征发生率高于男性[74.68%(354/474)对47.50%(228/480);χ~2=74.082,P=0.000]。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代谢综合征(OR=5.122,95%CI:3.012~8.718;P=0.000)以及年龄(OR=1.040,95%CI:1.011~1.069;P=0.007)、体重指数(OR=2.465,95%CI:1.045~5.812;P=0.018)、腹围(OR=2.825,95%CI:1.359~5.878;P=0.005)、血压(OR=4.988,95%CI:2.416~10.297;P=0.000)、甘油三酯(OR=2.272,95%CI:1.161~4.449;P=0.017)、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OR=2.510,95%CI:1.160~5.428;P=0.019)、OGTT试验2 h后血糖(OR=4.040,95%CI:1.923~8.483;P=0.000)、空腹血糖(OR=3.193,95%CI:1.479~6.894;P=0.003)是缺血性卒中的独立危险因素。结论代谢综合征及其成分均是缺血性卒中的独立危险因素,针对性地干预代谢综合征及其成分是预防和治疗缺血性卒中的重要措施。  相似文献   

14.
目的筛查缺血性卒中复发危险因素并评估复发风险。方法采用Essen卒中风险评分(ESRS)评价176例缺血性卒中患者(首次发作96例、复发80例)复发风险,单因素和多因素逐步法Logistic回归分析筛查缺血性卒中复发危险因素。结果缺血性卒中首次发作组与复发组患者年龄和75岁患者比例、高血压、糖尿病、冠心病、周围血管病、短暂性脑缺血发作或缺血性卒中、饮酒、ESRS评分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首次发作组ESRS评分0分1例(1.04%)、1分8例(8.33%)、2分39例(40.63%)、3分44例(45.83%)、4分4例(4.17%),复发组ESRS评分3分2例(2.50%)、4分20例(25%)、5分37例(46.25%)、6分18例(22.50%)、7分3例(3.75%),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Z=-11.376,P=0.000)。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仅ESRS评分3分是缺血性卒中复发的独立危险因素(OR=31.324,95%CI:3.934~249.430;P=0.001)。结论 ESRS评分3分是缺血性卒中复发的独立危险因素,应加强对缺血性卒中复发风险的评估,筛查并控制危险因素是缺血性卒中二级预防的关键。  相似文献   

15.
目的 探讨急性轻型缺血性卒中(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卒中量表评分≤5分)患者静脉溶栓的有效性、安全性,同时验证临床-影像学多模式评估方法筛选高危患者的效能。方法 227例轻型卒中患者,分为溶栓组和未溶栓组。采用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评估静脉溶栓与不同结局指标的相关性,以评估其安全性和有效性。采用受试者工作特征曲线分析多模式评估方法对不良预后[改良Rankin评分(mRS)2~6分]的预测能力,并根据最佳截断值设定亚组,进行不同亚组疗效异质性分析,以评价多模式评估手段筛选高危患者的效能。结果 轻型卒中静脉溶栓治疗能够获得更高的90 d良好预后率(OR=3.302,95%CI 1.488~7.326,P=0.003)和7 d显著改善率(OR=2.566,95%CI 1.287~5.118,P=0.007);而对早期神经功能恶化风险、颅内出血转化风险及90 d卒中复发率的影响均无明显统计学意义(P>0.05)。通过亚组分析,结果显示与未溶栓组相比,脑卒中分型为大动脉粥样硬化型(OR=9.448,95%CI 1.129~79.035,P=0.038)、基线ABCD2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血清25-羟基维生素D(25-Hydroxyvitamin D,25(OH)D)水平与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患者病情严重程度的关系。方法连续收集2015-05—2015-11于中国医科大学附属盛京医院神经内科住院治疗的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患者169例,记录人口学特征、危险因素,测定血清25(OH)D水平,入院时完善NIHSS评分。结果轻型脑卒中组(NIHSS评分5分)116例,重型脑卒中组(NIHSS评分≥5分)53例,2组患者血清25(OH)D水平、脑血管病史、空腹血糖、舒张压单因素分析后有明显差异(P0.05),多因素分析显示血清25(OH)D水平是缺血性脑卒中严重程度(NIHSS)独立预测因子且为缺血性脑卒中的保护性因素(OR值=0.908,95%CI:0.859~0.96,P0.01);空腹血糖是缺血性脑卒中严重程度独立预测因子且为缺血性脑卒中的危险因素(OR值=1.213,95%CI:1.019~1.444,P0.05);舒张压是缺血性脑卒中严重程度独立预测因子且为缺血性脑卒中的危险因素(OR值=1.037,95%CI:1.005~1.069,P0.05)。结论血清25(OH)D、空腹血糖、舒张压是急性缺血性脑卒中严重程度的独立预测因子,且25(OH)D是保护性因素,空腹血糖和舒张压是危险因素。  相似文献   

17.
初发脑卒中后抑郁患病率及危险因素的随访研究   总被引:4,自引:1,他引:3  
目的 探讨初发脯卒中后抑郁(PSD)在1年内各时期的患病情况及相关因素.方法 对初发的脑卒中患者66例在2周、3个月、6个月、12个月时进行随访,采用汉密尔顿抑郁量表(HAMD)、神经功能缺损量表、日常生活能力量表、社会支持量表及艾森克人格问卷评估患者,调查各随访时点PSD的患病率并对其相关因素进行Lo-gistic回归分析.PSD的定义为卒中后抑郁症状持续两周以上和评定时HAMD评分≥7分,但入组评定时抑郁症状持续不足两周者仍以PSD表示.结果 在初发脑卒中患者中,卒中后2周、3个月、6个月、12个月PSD的发生率分别为18.18%(12/66)、29.23%(19/65)、38.09%(24/63)、31.67%(19/60).首次评定时有3例未满足抑郁持续2周的严格定义,但3个月评估时仍为PSD.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卒中后2周PSD与女性、内向性格相关(b=-1.55,P=0.001;b=1.59,P=0.047);卒中后3个月时PSD与社会支持度低、神经功能缺损程度重及女性相关(b=-0.19,P=0.005;b=0.26,P=0.01;b:2.84,P=0.03);卒中后6个月时PSD与社会支持度低与神经功能缺损程度重相关(b=-0.24,P<0.001;b=0.35,P=0.004);卒中后12个月时PSD与社会支持度低与神经功能缺损程度重相关(b=-0.17,P=0.1301;b=0.33,P=0.002).结论 PSD患病率较高;不同时期的PSD的相关因素不同提示病因可能不同,支持卒中后抑郁的生物社会肉素发病机制.  相似文献   

18.
目的 研究首发脑卒中患者第4周脑卒中后抑郁与卒中部位的关系.方法 共调查127例患者,其中113例完成所有调查,将诊断为PSD的患者列为PSD组,其余患者为非PSD组.比较2组的卒中性质和卒中部位.结果 从卒中病灶发生的部位看,左侧病灶发病率(59.18%)高于右侧病灶(38.16%),前部病灶(50.85%)高于后部病灶(29.63%).皮层病灶(57.14%)高于皮层下病灶(33.80%).2组病灶数目比较,多灶患者PSD的发生率(59.68%)明显高于单灶患者(37.25%)(P<0 .05).卒中性质与PSD无明显关系(χ2=3.86,P>0.05).结论 脑卒中后抑郁与卒中部位存在关系.  相似文献   

19.
目的探讨心房颤动与急性缺血性卒中重组组织型纤溶酶原激活剂(rt-PA)静脉溶栓致出血转化的相关性,分析房颤患者溶栓后出血转化的危险因素。方法回顾性分析接受rt-PA静脉溶栓治疗的147例急性缺血性卒中患者,将入选病例分为非房颤组与房颤组,比较两组患者溶栓后出血转化(HT)的差异,采用单因素和logistic回归分析房颤患者溶栓后出血转化的危险因素。结果 147例入组患者中房颤患者66例,非房颤患者81例,房颤组HT与非房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27.27%(18/66)与14.81%(12/81),χ2=3.071,P=0.028],房颤组症状性HT与非房颤组比较差异亦有统计学意义[12.12%(8/66)与3.70%(3/81),χ2=3.798,P=0.015],logistic回归分析表明伴发房颤的患者基线收缩压高(OR=11.285,95%CI 1.576-68.377,P=0.035)、基线NIHSS评分较高(OR=2.608,95%CI 1.072-4.380,P=0.013)、早期头部CT有缺血改变(OR=1.595,95%CI 1.164-3.258,P=0.023)、起病-溶栓时间(OTT)较长(OR=93.114,95%CI 7.385-177.972,P=0.006)、溶栓24h内血压变异性大(收缩压变异性OR=18.638,95%CI 1.433-65.634,P=0.004;舒张压变异性OR=21.449,95%CI 1.528-56.420,P=0.003)与溶栓后发生HT显著相关。结论房颤与静脉溶栓后HT具有相关性。基线收缩压高、基线NIHSS评分较高、早期头部CT有缺血改变、OTT较长、溶栓24h内血压变异性大是房颤患者静脉溶栓后发生HT的危险因素。  相似文献   

20.
目的探讨急性缺血性卒中后抑郁(PSD)的发生率及其相关危险因素。方法 185例经CT或MRI证实的急性缺血性卒中患者根据精神障碍诊断和统计手册第5版(DSM-V)标准和24项Hamilton抑郁量表(HAMD)评分分为PSD组和non-PSD组;分析PSD社会人口学资料、血管危险因素、相关生化指标、NIHSS、Barthel指数(BI)、MMSE等相关因素对PSD的影响。结果本组PSD发生率为40.54%(75例),主要以轻、中度抑郁为主;与non-PSD组比较,PSD组患者糖尿病发生率高(P=0.044),神经功能缺损程度重、日常生活活动能力差(P=0.000,P=0.001),MMSE评分降低(P=0.000),而超敏C-反应蛋白(hs-CRP)和同型半胱氨酸(Hcy)水平升高(P=0.000,P=0.006);其中BI、MMSE评分与HAMD评分呈负相关(均P0.05),而NIHSS评分、hs-CRP和Hcy与HAMD评分呈正相关(均P0.05);Logistic回归分析提示,低MMSE评分、高NIHSS评分及高hs-CRP和Hcy水平可能是急性缺血性PSD的独立危险因素。结论 PSD主要以轻、中度抑郁为主;PSD与糖尿病病史、认知功能障碍、神经功能缺损程度、hs-CRP和Hcy水平密切相关。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