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目的:观察四神丸加味合溃结宁膏穴位敷贴治疗溃疡性结肠炎脾肾阳虚证的临床疗效。方法:将44例溃疡性结肠炎脾肾阳虚证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各22例,两组均采用常规护理,对照组予西药柳氮磺砒啶治疗,治疗组予四神丸合溃结宁膏穴位敷贴治疗。两组均以4周为1个疗程,1个疗程结束后统计疗效。结果:总有效率治疗组为95.5%,对照组为86.4%,组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四神丸加味合溃结宁膏穴位敷贴治疗溃疡性结肠炎脾肾阳虚证疗效满意。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溃结宁膏穴位贴敷治疗脾肾阳虚型溃疡性结肠炎(UC)与口服柳氮磺胺吡啶(SASP)的临床疗效差异,观察其对血清干扰素-γ(IFN-γ)和白细胞介素4(IL-4)含量的影响.方法:将60例脾肾阳虚型UC患者随机分为溃结宁膏组、SASP组、联合组,每组20例.溃结宁膏组给予溃结宁膏穴位贴敷及SASP模拟剂口服,贴敷穴位以上巨虚、天枢、足三里、命门、关元为主;SASP组给予溃结宁膏模拟剂穴位贴敷及SASP口服;联合组给予溃结宁膏穴位贴敷及SASP口服,疗程均为60天,并于治疗后2个月随访.比较3组综合疗效、中医证候疗效以及治疗前后血清IFN-γ和IL-4的变化.结果:溃结宁膏组和SASP组综合疗效相当[85.0%(17/20) vs 75.0%(15/20),P>0.05],溃结宁膏组中医证候疗效优于SASP组[80.0%(16/20) vs 60.0%(12/20),P<0.05],联合组综合疗效总有效率为95.0%(19/20)、中医证候疗效总有效率为90.0%(18/20),均优于其他两组(均P<0.05);3组治疗前后血清IFN-γ和IL-4含量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均能降低血清IFN-γ的含量,增加血清IL-4的含量,而溃结宁膏组优于SASP组(P<0.05),联合组优于其他两组(均P<0.05).结论:溃结宁膏穴位贴敷治疗脾肾阳虚型UC疗效不低于SASP,改善中医证候及提高机体免疫力优于后者,与SASP联合治疗效果更佳.  相似文献   

3.
目的观察溃结宁膏穴位贴敷治疗脾肾阳虚型溃疡性结肠炎(UC)的临床疗效及其对血清白细胞介素-4(IL-4)的影响。方法选取60例脾肾阳虚型慢性复发型UC活动期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各30例,分别给与溃结宁穴位贴敷及口服柳氮磺胺吡啶治疗60 d,观察治疗前后2组临床综合疗效、黏膜病变疗效、黏膜病理疗效、中医证候疗效、血清IL-4的变化及不良反应等情况。结果治疗组中医证候疗效优于对照组(P〈0.05);2组临床综合疗效、黏膜病变及黏膜病理疗效相当(P〉0.05);治疗后治疗组和对照组IL-4水平均明显高于治疗前(P〈0.05),且治疗组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溃结宁膏穴位贴敷能提高脾肾阳虚型慢性复发型UC的临床疗效,减轻临床症状,减少不良反应,提高机体免疫力。  相似文献   

4.
目的:观察溃结宁膏穴位贴敷治疗脾肾阳虚型溃疡性结肠炎(UC)患者的护理疗效。方法:选取70例脾肾阳虚型UC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各35例,分别给予溃结宁穴位贴敷及口服柳氮磺胺吡啶治疗,两组均配合综合护理,60 d后评价疗效。结果:总有效率治疗组为94.3%、对照组为77.1%,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溃结宁膏穴位贴敷治疗脾肾阳虚型UC的护理疗效显著,且可以减轻副作用。  相似文献   

5.
目的:观察溃结宁膏穴位敷贴治疗脾肾阳虚型溃疡性结肠炎的临床疗效及对血清IFN-r含量的影响。方法:选取60例本病患者,随机分成两组,分别给予穴位敷贴和药物内服,治疗周期为60 d。观察治疗前后两组的临床综合疗效、血清IFN-r的含量及不良反应等情况。结果:总有效率治疗组为86.7%,对照组为76.7%,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组优于对照组(P<0.05);两组患者治疗后血清IFN-r含量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组比对照组血清IFN-r含量下降更大。结论:溃结宁膏穴位敷贴能明显改善脾肾阳虚型溃疡性结肠炎的临床症状及肠道黏膜病变,并能降低促炎因子IFN-r的含量。  相似文献   

6.
目的观察溃结宁膏穴位贴敷治疗脾肾阳虚型溃疡性结肠炎(UC)患者的临床疗效及对血清干扰素-γ(IFN-γ)、白细胞介素-4(IL-4)水平的影响。方法将60例UC患者分为治疗组、对照组和联合治疗组,每组20例,分别予溃结宁膏穴位贴敷加服安慰剂、口服柳氮磺胺吡啶加安慰贴、溃结宁膏穴位贴敷加服柳氮磺胺吡啶治疗,60 d后观察3组临床综合疗效、黏膜病变疗效、黏膜病理疗效及治疗前后血清IFN-γ、IL-4的变化。结果3组临床综合疗效、黏膜病变及黏膜病理疗效相当,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3组治疗后IFN-γ水平明显降低,IL-4水平明显增高(P<0.01);治疗组、联合治疗组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P<0.01)。结论溃结宁膏穴位贴敷联合柳氮磺胺吡啶治疗脾肾阳虚型UC,可调节体内免疫细胞因子水平,具有较好的临床疗效。  相似文献   

7.
目的 探讨参脂止泻汤治疗脾肾阳虚型功能性腹泻的临床疗效。方法 将70例脾肾阳虚型功能性腹泻患者用随机法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35例,观察组口服参脂止泻汤,对照组口服固本益肠片。1周为1个疗程,共2个疗程,2个疗程结束后观察2组治疗前后中医证候总积分、治疗前后组间单项症状积分、2组总体疗效及复发率对比。结果 经统计学计算,治疗前后各项临床观察指标对比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参脂止泻汤治疗功能性腹泻脾肾阳虚型的治疗效果优于对照组,且复发率低于对照组。  相似文献   

8.
目的观察溃结宁膏穴位敷贴对脾肾阳虚型溃疡性结肠炎(UC)大鼠血清及结肠组织促炎因子干扰素-γ(IFN-γ)、白细胞介素(IL)-12与抗炎因子IL-4、IL-10的影响,探讨其治疗脾肾阳虚型UC的作用机制。方法采用番泻叶溶液灌胃、喷冰水刺激和三硝基苯磺酸(TNBS)乙醇法制作脾肾阳虚型UC大鼠病证结合模型。将SD大鼠随机分为空白组、模型组、敷贴组、柳氮磺胺吡啶(SASP)组,每组10只,空白组和模型组予无药物的巴布剂基质穴位敷贴加生理盐水灌胃,敷贴组予溃结宁膏穴位敷贴加生理盐水灌胃,SASP组予无药物的巴布剂基质穴位敷贴加SASP灌胃,疗程均为28 d。治疗期间观察各组大鼠一般状况,治疗后肉眼观察结肠组织大体形态,HE染色镜下观察病理形态并评分,ELISA检测各组大鼠血清及结肠组织IFN-γ、IL-12、IL-4、IL-10水平。结果敷贴组和SASP组UC大鼠一般状况、结肠组织肉眼大体形态、病理形态均较模型组好转且评分降低;与模型组比较,敷贴组、SASP组血清和结肠组织IL-4、IL-10水平明显升高,IFN-γ、IL-12水平明显降低(P0.01);同时,敷贴组IL-4、IL-10下降水平低于SASP组,IFN-γ、IL-12上升水平高于SASP组,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溃结宁膏可能通过部分恢复大鼠血清及结肠组织促炎因子与抗炎因子的平衡来发挥其治疗脾肾阳虚型UC的作用。  相似文献   

9.
目的观察温阳止泻汤治疗脾肾阳虚型功能性腹泻的临床疗效、安全性,并探讨其机理。方法将60例纳入的患者按就诊顺序随机分为两组,治疗组30例服用温阳止泻汤治疗,对照组30例给予安慰剂治疗,两组均服药28天。治疗前后进行安全性观察,记录两组前后中医证候和积分变化,并进行比较。结果治疗组患者大便性状、畏寒肢冷、腰膝酸软优于对照组(P0.05);治疗组排便频次、食欲不振、神疲乏力等与对照组对比疗效相当(P0.05);在中医证候疗效及中医症状总积分方面,温阳止泻汤组明显优于对照组(P0.05);两组患者治疗前后分别检测相关安全性指标,均未发现明显异常,安全可靠。结论温阳止泻汤可有效治疗脾肾阳虚型功能性腹泻,无不良反应,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10.
目的 观察穴位贴敷联合中药汤剂治疗肝阳上亢型眩晕疗效。方法 纳入南通市中医院神经内科住院部收治的90例肝阳上亢型眩晕患者(2020年6月—2022年6月)进行研究,以随机数字表法将患者分为对照组、穴位敷贴组以及联合治疗组,各30例。对照组患者进行常规治疗,穴位敷贴组患者常规治疗+单纯穴位敷贴治疗,联合治疗组患者常规治疗+穴位敷贴治疗+中药汤剂治疗。观察3组患者疗效、治疗前后眩晕评分变化及中医证候总积分变化、治疗前后患者眩晕持续时间变化、不良反应,治疗后随访3个月,观察3组复发情况。结果 联合治疗组患者临床总有效率高于穴位敷贴组及对照组(P<0.05);治疗前3组患者眩晕评分、中医证候总积分、眩晕持续时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联合治疗组患者治疗后眩晕评分、中医证候总积分均低于对照组与穴位敷贴组患者,眩晕持续时间均短于对照组与穴位敷贴组(P<0.05);3组不良反应均较少(P>0.05);联合治疗组患者治疗3个月后复发率低于对照组患者(P<0.05)。结论 穴位贴敷联合中药汤剂治疗肝阳上亢型眩晕疗效显著,可较好改善患者眩晕症状,促进患者恢复,患者不...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调理肝脾法治疗腹泻型肠易激综合征(IBS-D)的临床疗效。方法87例IBS-D患者按随机数字表法分成治疗组和对照组,治疗组予调理肝脾方口服,对照组予曲美布汀片口服,2组均以2周为1个疗程,治疗2个疗程。观察2组治疗后中医证候疗效、主要症状积分改善情况。结果治疗组的中医证候显效率和总疗效均明显优于对照组(P均<0.05),和治疗前比较,治疗组和对照组腹痛、腹胀、排便急迫感、排便次数、粪便形状积分均改善明显(P均<0.05),且治疗组较对照组改善更明显(P均<0.05)。结论调理肝脾法治疗IBS-D疗效确切,值得临床进一步深入研究。  相似文献   

12.
目的:应用中医证候量表评价经皮穴位电刺激法(TEAS)治疗腹泻型肠易激综合征(IBS-D)的相关性。方法:110例IBS-D患者随机分为两组,治疗组予TEAS刺激太冲、阴陵泉和天枢三穴,每天2次;对照组予TEAS模拟治疗,疗程4周。评价中医证候量表积分与肠道症状积分、生活质量积分的相关性,并评估治疗前后受试者的中医证候改善情况。结果:肠道症状总积分以及腹痛程度、腹痛天数、腹胀情况、排便满意度、生活干扰度、排便次数、急迫天数等与中医证候呈正相关(P<0.05,P<0.01);生活质量总积分以及睡眠质量、精力改变、工作影响等与中医证候积分呈负相关(P<0.05,P<0.01)。治疗结束后,TEAS治疗组对主症大便泄泻、腹痛、胸胁胀闷,次症脘腹胀满、抑郁烦躁、肠鸣矢气、嗳气、太息,以及中医证候总积分的改善优于TEAS模拟组(P<0.05,P<0.01)。结论:中医证候与IBS-D患者的肠道症状、生活质量相关,采用中医证候量表能反映IBS-D肝气乘脾证的证候改善情况,TEAS能有效改善IBS-D肝气乘脾证患者的中医证候。  相似文献   

13.
摘要:通过运用苍龟探穴手法,观察循经感传在功能性腹泻(脾胃虚弱型)针刺治疗过程中出现的次数,并探讨循经感传与临床疗效的相关性,为功能性腹泻(脾胃虚弱型)的针灸治疗提供理论依据和技术指导。方法:本课题选取符合标准的72例脾胃虚弱型功能性腹泻患者,均来自于长春中医药大学附属医院针灸科门诊及疗区和肝脾胃科门诊及疗区。将72例患者随机分配为2组,治疗组选取中脘、天枢、关元和足三里,进针后采用平补平泻手法使之得气,并在足三里施以苍龟探穴手法;对照组穴位同上,得气同上,足三里不施以特殊操作手法。每6天为1个疗程,4个疗程结束治疗。在治疗期间,观察苍龟探穴手法循经感传出现次数;于治疗前后,对2组患者的排便次数、粪便性状评分、中医症状积分进行对照观察;并探讨循经感传出现次数与临床疗效的相关性,参照《中药新药临床研究指导原则》和《中药新药临床指导一般原则》制订的疗效判定标准对其进行疗效评价。结果:对照组循经感传平均出现次数为6.15±2.03次,治疗组循经感传平均出现次数为22.38±2.42次,治疗组在出现循经感传次数上多于对照组(P<0.05)。两组患者治疗后的周排便次数和日平均排便次数较治疗前明显改善(P<0.05),且治疗组优于对照组(P<0.05)。两组患者治疗后的周粪便性状评分和日平均粪便性状评分较治疗前明显改善(P<0.05),且治疗组优于对照组(P<0.05)。两组患者治疗后的总体中医症状积分和单项中医症状积分较治疗前明显改善(P<0.05),且治疗组在治疗总体中医症状积分和单项中医症状积分(只有完谷不化)上疗效优于对照组(P<0.05)。对照组的总体疗效有效率为84.85%,治疗组的总体疗效有效率为88.24%,治疗组在总体疗效上优于对照组(P<0.05)。结论:(针刺疗法对功能性腹泻(脾胃虚弱型)患者均有干预作用,能有效减少排便次数、改善粪便性状和中医症状,且采用苍龟探穴手法的治疗组优于普通针刺对照组。治疗组的总体疗效优于对照组,与其在针刺过程中出现的循经感传次数较多有关,说明对足三里施行苍龟探穴手法可以明显提高足三里的循经感传出现次数,进而提高对脾胃虚弱型功能性腹泻的临床疗效。苍龟探穴,可以对不同部位和不同层次的针感加以刺激;合募配穴,可调理脾胃功能,扶正培元,补益气血;循经感传能有效提高对脾胃虚弱型功能性腹泻的临床疗效。  相似文献   

14.
目的观察固本培元消水膏穴位贴敷对脾肾阳虚型肾水(难治性肾病综合征水肿)的临床疗效。方法将85例符合临床标准的患者随机分为2组,剔除脱落患者,最后观察治疗组及对照组各38例,治疗组采用固本培元消水膏穴位贴敷联合利尿剂、百令胶囊治疗,对照组采用利尿剂、百令胶囊治疗,通过观察患者体质量、腹围、尿量、水肿积分、中医证侯积分量表、24小时尿蛋白定量、血白蛋白等来评价疗效。结果与对照组比较,治疗组可减轻患者体质量、腹围,减轻水肿,减少蛋白尿,增加尿量(P0.05),治疗组总有效率为92.1%,显著高于对照组的68.4%(P0.01)。治疗组中医证候总有效率为94.7%,显著高于对照组的52.6%(P0.01)。结论固本培元消水膏穴位贴敷联合利尿剂、百令胶囊治疗脾肾阳虚肾水有较好疗效。  相似文献   

15.
目的 :探讨荆芥、防风在溃疡性结肠炎湿热蕴结证、脾肾两虚证治疗中的作用。方法 :观察因溃疡性结肠炎就诊且中医证型为湿热蕴结证、脾肾两虚证的患者84例,随机分为观察组与对照组各42例,两组根据证型予溃结Ⅰ号方或溃结Ⅱ号方,观察组在对照组原方基础上加荆芥、防风各10 g,服药周期为14 d。分析对比两组治疗前后腹泻、腹痛、黏液血便评分及中医证候积分。结果:治疗前两组患者腹泻、腹痛、黏液血便评分及中医证候积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与治疗前比较,两组腹泻、腹痛、黏液血便评分及中医证候积分均有下降,且观察组症状改善优于对照组(P0.05)。结论:荆芥、防风对溃疡性结肠炎湿热蕴结证、脾肾两虚证的症状改善具有增效作用。  相似文献   

16.
目的:观察健脾理肺通便法治疗脾肺气虚、胃肠气滞型功能性便秘(FC)的临床疗效。方法:选取我院诊治的72例中医辨证为脾肺气虚、胃肠气滞证的功能性便秘患者为研究对象,采用随机数字表法随机分为治疗组与对照组,每组36例。治疗组采用健脾理肺通便法基本处方中药汤剂口服治疗,对照组给予乳果糖口服溶液治疗,2组疗程均为4周。观察并比较2组患者治疗前后的证候总积分、单项证候积分、排便质量级别以及总体临床疗效和中医证候疗效。结果:治疗组临床痊愈率和中医证候总有效率均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治疗后,治疗组总体证候积分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单项证候中排便间隔延长、疲倦乏力、腹胀、短气懒言积分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P0.01)。治疗后2组患者排便质量均较治疗前有显著改善(P0.01),组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健脾理肺通便法对脾肺气虚、胃肠气滞型FC有明确疗效。  相似文献   

17.
目的:观察溃结宁灌肠联合艾迪莎治疗大肠湿热型溃疡性结肠炎的临床疗效及安全性。方法:选取我院消化内科符合纳入标准的溃疡性结肠炎患者60例,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每组30例。对照组予艾迪莎治疗,治疗组予溃结宁联合艾迪莎治疗。2个月后比较2组患者中医症状积分、红细胞沉降率(ESR)改善情况及中医证候疗效、主要临床症状疗效、肠镜下黏膜疗效。结果:2组患者治疗后中医症状积分、红细胞沉降率均较治疗前明显降低(P0.05),治疗后上述指标组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2组患者治疗后中医证候疗效、脓血便症状疗效、肠镜下黏膜疗效、临床综合疗效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组腹泻、腹痛总有效率明显高于对照组(P0.01,P0.05)。治疗期间治疗组未发生明显不良反应。结论:溃结宁联合艾迪莎治疗大肠湿热型溃疡性结肠炎疗效确切,可显著改善患者生活质量,且安全性高,值得推广。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柴胡疏肝散联合中药穴位敷贴治疗功能性消化不良的效果。方法:将94例功能性消化不良患者根据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对照组(给予多潘立酮治疗)与治疗组(给予柴胡疏肝散联合中药穴位敷贴治疗),比较两组的中医证侯积分变化、疗效、安全性及生活质量。结果:治疗后,治疗组的中医证侯积分显著低于对照组,P 0.05;治疗组的有效率高于对照组,P 0.05;治疗组的不良反应发生率低于对照组,P 0.05;治疗组6个月后的生活质量量表(FD-QOL)评分相对低于对照组,P 0.05。结论:对功能性消化不良患者给予柴胡疏肝散联合中药穴位敷贴治疗,有利于减少中医证侯积分,提高疗效,改善生活质量,且安全性较高,值得推广。  相似文献   

19.
目的:探讨三伏穴位敷贴结合针灸治疗腹泻型肠易激综合征的临床疗效。方法:选择2016年1月~2017年7月就诊的80例腹泻型肠易激综合征患者分组,对照组予三伏穴位敷贴治疗,观察组予联合三伏穴位敷贴+针灸治疗。比较两组腹泻型肠易激综合征疾病改善率、临床腹泻等症状消失时间、干预前后患者证候积分、心理状态。结果:观察组腹泻型肠易激综合征疾病改善率高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临床腹泻等症状消失时间短于对照组,P0.05;干预前两组证候积分、心理状态相近,P0.05;干预后观察组证候积分、心理状态优于对照组,P0.05。结论:三伏穴位敷贴结合针灸治疗腹泻型肠易激综合征的效果确切,可改善病情和缩短疗程,减轻患者不良心理,对病情的改善发挥良性促进作用。  相似文献   

20.
目的:通过运用苍龟探穴手法,观察循经感传、临床疗效和其两者之间的相关性。方法:选取符合标准的67例患者,将其随机分配两组,治疗组选取中脘、天枢、关元和足三里,使用平补平泻手法,对足三里施以苍龟探穴手法,对照组取穴同上,对足三里不施以特殊手法。于治疗前后观察两组患者的排便次数、粪便性状评分和中医症状积分,治疗后观察两组患者的循经感传出现次数,并对其进行疗效评价。结果:治疗组治疗后的循经感传次数、周排便次数、周粪便性状评分和中医症状积分较治疗前明显改善且优于对照组(P0.05),治疗组(88.24%,30/34)在总体疗效上优于对照组(84.85%,28/33)(P0.05)。结论:针刺疗法能够有效治疗脾胃虚弱型功能性腹泻(排便次数、粪便性状和中医症状),且苍龟探穴手法能够加强疗效。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