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2.
心理干预对冠心病患者心理状况及生活质量的影响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目的探索心理干预对冠心病患者心理状况及生活质量的影响.方法对100例住院冠心病患者随机分为干预组(心内科常规治疗+心理干预)和对照组(心内科常规治疗)各50例,在入组时、入组后三个月、六个月时分别进行汉密顿抑郁量表(HAMD)、汉密顿焦虑量表(HAMA)、症状自评量表(SCL-90);和健康状况调查问卷(SF-36)评定.结果入组三月和六月后,干预组HAMD和HAMA总分均显著低于对照组(P<0.01);干预组患者的SCL-90总分、躯体化、抑郁和焦虑因子分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干预组患者SF-36的各因子分均高于对照组患者.结论与单纯内科治疗相比,综合治疗(心内科常规治疗合并心理干预)能显著改善冠心病患者的心理状况和生活质量. 相似文献
3.
目的观察细节化护理干预对重度颅脑损伤患者并发症及预后的影响。方法选取2015-07-2016-07在我院诊治的84例重度颅脑损伤患者,按随机平行分组法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各42例,其中对照组给予常规临床护理,观察组则在对照组护理基础上给予细节化护理干预,对比分析2组并发症及预后情况。结果观察组各项并发症发生率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治疗后2组GOS、KPS及ADL评分均较治疗前明显改善,观察组改善程度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临床应用细节化护理干预对重度颅脑损伤患者进行护理可明显降低并发症发生率,改善预后。 相似文献
4.
谢爱明 《河南实用神经疾病杂志》2013,(24):53-54
目的 探讨刺激性护理干预在重型颅脑损伤患者中的应用效果.方法 将我院60例重型颅脑损伤患者按照护理方法不同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对照组采用常规护理,观察组在对照组的基础上采用刺激性护理,比较2组的护理效果.结果 观察组的清醒时间显著短于对照组,出院时的Karnofsky预后评分显著高于对照组,并发症显著少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出院时的日常生活能力评分显著高于对照组,家属的护理满意度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 刺激性护理能促进重型颅脑损伤患者早日苏醒,改善预后,提高生活质量. 相似文献
5.
王荣 《中国实用神经疾病杂志》2013,(20):101-102
目的观察临床护理干预对重度颅脑损伤患者气管切开并发症的影响。方法选取我院2010-04—2011-06收治的84例经气管切开治疗的重度颅脑损伤患者,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各42例,对照组常规护理,观察组综合护理干预,观察2组患者治疗后的并发症发生情况及治疗效果。结果术后2组患者并发症发生情况比较观察组明显低于对照组(P<0.01);治疗总有效率观察组明显高于对照组(χ2=8.773,P<0.01)。结论对重度颅脑损伤行气管切开患者进行综合护理干预能有效减少术后并发症的发生,提高治疗效率,值得应用与推广。 相似文献
6.
由异物引起的非枪弹性穿透性颅脑损伤在日常生活中比较罕见.普通人群中,穿透性头颅损伤占全部颅脑损伤的比例很小,约占0.4%.因为处在生长发育阶段,儿童头骨比较软,穿透伤的风险比较高,最常见原因是在玩耍时被锋利的物体砸到或意外事故.本文报道1例10岁男童玩耍时不慎摔倒被矛枪状金属花园栅栏贯穿损伤头颈部,经我院多学科团队的合... 相似文献
7.
芦书霞 《中国实用神经疾病杂志》2013,16(16):106-107
我院2010-03—2013-03收住重症颅脑损伤患者21例,经综合整体护理,降低了病死率,提高了患者生存质量,现将护理体会报告如下。1临床资料本组21例患者,男14例,女7例;年龄27~65岁,平均住院108d;其中8例脑挫裂伤,6例脑干出血,5例蛛网膜下腔出血,2例硬膜下血肿。 相似文献
8.
王秋兰 《中国实用神经疾病杂志》2015,(3):135-136
脑卒中是一种突然起病的脑血液循环障碍性疾病,病死率逐年下降,但存活患者中不同程度的日常生活自理能力障碍严重影响患者的生存质量[1]。脑卒中患者各项机体功能的恢复是一个缓慢的过程,需要多方面的调护和长期的坚持,而系统、有效的护理干预对促进患者的恢复具有一定的促进作用。我院对收治的脑卒中恢复期患者采用系统护理干预措施,取得较满意疗效,现报告如下。1资料与方法 相似文献
9.
目的调查癫患者的生活质量,评价心理干预对癫患者生活质量的影响。方法对60例符合入选标准的癫患者和正常对照者60例,进行癫患者生活质量量表-31(QOLIE-31中文版)评估,并对癫患者进行心理干预,干预后6个月再次进行癫患者生活质量量表-31评估。结果癫组较对照组生活质量明显降低(P<0.01)。心理干预治疗后,癫组生活质量评分明显增高(P<0.05)。结论癫患者生活质量明显下降,只有加强包括药物治疗、心理治疗在内的综合治疗,才能真正提高癫患者的生活质量。 相似文献
10.
目的 观察心理护理干预对重症监护病房(ICU)重症患者的效果及对其生活质量、心理状态的影响。方法 选择2019年7月~2021年7月接诊的86例ICU重症患者,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分为:观察组(纳入43例,在对照组基础上加用心理护理干预)、对照组(纳入43例,提供常规护理干预),评价组间健康调查简表(SF-36)、心理状态[抑郁自评量表(SDS)、焦虑自评量表(SAS)]、急性生理和慢性健康评分Ⅱ(APACHE Ⅱ)、心理弹性问卷(CD-RISC)、匹兹堡睡眠质量指数(PSQI)。结果 干预前,组间SF-36、SDS、SAS、APACHE Ⅱ、CD-RISC、PSQI无明显差异,P>0.05;干预后,观察组SF-36、CD-RISC评分更高,SDS、SAS、APACHE Ⅱ、PSQI评分更低,P<0.05。结论对ICU重症患者提供心理护理干预,能够改善其负性情绪及心理弹性水平,减轻睡眠障碍,提高生活质量,促进病情转归。 相似文献
11.
社会心理干预对慢性精神分裂症患者生活质量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社会心理干预对慢性精神分裂症患者生活质量的影响。方法将80例慢性精神分裂症患者随机分为干预组和对照组,各40例,对照组单用药物治疗,干预组合并社会心理干预。在人组时及第6、12个月分别对两组采用PANSS评定患者病情,社会功能缺陷筛选量表(SDSS)和生活质量综合评定问卷(GQOLI-74)评定患者社会功能及生活质量。结果干预组SDSS总分在6个月及12个月时均显著低于对照组,干预组GQOLI-74评分在6个月和12个月时除物质生活维度外,其他三个维度均显著高于对照组。两组PANSS评分则无显著性差异。结论社会心理干预可改善患者社会功能,提高患者生活质量。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对恶性肿瘤患者实施心理干预的有效性,为提高恶性肿瘤患者的生存质量提供依据。方法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将156例恶性肿瘤患者分为干预组和对照组各78例,入院一周内两组患者均填写症状自评量表(SCL-90)及EORTC QLQ-C30改进的生存质量评定量表,分别测评患者的心理健康水平和生存质量。对照组仅给予常规抗肿瘤治疗,干预组在常规抗肿瘤治疗的基础上给予心理干预。三个月后,再次对两组患者的心理健康水平及生活质量进行评价。结果心理干预前两组除SCL-90躯体化因子外,其余各项评分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心理干预后,两组各项因子评分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均0.01)。心理干预前,两组EORTC QLQ-C30评分在一般躯体功能、心理状态和特殊副反应三个维度上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干预后两组一般躯体功能、心理状态、家庭社会功能、一般副反应、自我评价、特殊副反应和总分六个维度评分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常规抗肿瘤治疗联合心理干预对提高恶性肿瘤患者的心理健康水平和生活质量水平优于单用常规抗肿瘤治疗。 相似文献
13.
孟宏音 《中国实用神经疾病杂志》2012,15(18):95-96
近年来由于生活水平日益提高,饮食与生活方式的改变,致使急性脑梗死的发病率不断上升。在治疗急性脑梗死的过程中,药物治疗及一些辅助治疗手段在不断的更新与完善,心理干预对急性脑梗死患者恢复期疗效也越来越显著。目前,患者的希望总是寄托在药物治疗上。对药物以外治疗 相似文献
14.
目的 探讨心理干预对恶性肿瘤患者焦虑抑郁状态及生活质量的影响.方法 将205例恶性肿瘤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和心理干预组,对照组采用常规放疗、化疗及最佳支持治疗,心理干预组在常规治疗基础上对患者进行心理干预,治疗前后采用焦虑自评量表(SAS),抑郁自评量表(SDS)和EORTC-QLQ-C30量表对患者进行焦虑抑郁状态及生活质量的测定.结果 两组患者入院时SDS及SAS评分比较无统计学差异(P>0.05),心理干预组第6周SDS及SAS评分均明显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心理干预后可改善癌症患者生活质量,较干预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心理干预能够改善恶性肿瘤患者焦虑抑郁情绪,提高生活质量,有利于患者的康复.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过渡期护理模式对于重度颅脑损伤患者的临床价值。方法选择172例重度颅脑损伤患者为研究对象,均经重症监护室(ICU)治疗后转入普通病房。随机均分为过渡期护理组86例和对照组86例。1周后对比2组不良事件发生率、焦虑抑郁状况以及平均出院时间、家属满意率。结果过渡期护理组不良事件发生率低于对照组,差异统计学意义(3.5%vs 16.3%,χ~2=7.898,P0.05);焦虑与抑郁发生率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4.7%vs 15.1%,χ~2=5.287,P0.05);平均住院时间比对照组短,差异有统计学意义(24.1±6.3vs 32.4±5.7,t=-9.060,P0.05);患者家属满意率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94.2%vs 80.2%,χ~2=7.505,P0.05)。结论实施过渡期护理模式可以改善重度颅脑损伤患者的心理状态,利于疾病的恢复,值得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16.
17.
颅脑降温仪应用对重度颅脑损伤病人生命体征及预后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颅脑降温仪的应用对重度颅脑损伤病人生命体征及预后的影响。方法对重度颅脑损伤病人早期应用颅脑降温仪治疗,并设立对照组。结果实验组应用颅脑降温仪后生命体征明显改善,病人预后明显优于对照组(P〈0.05)。结论颅脑降温仪的早期应用能及时改善病人生命体征,提高病人的生存质量及存活率。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综合心理干预对精神分裂症患者认知功能及生活质量的效果,为改善精神分裂症患者生活质量及认知功能供依据。方法本研究为开放式随机对照临床试验。选取符合《国际疾病分类(第10版)》(ICD-10)中精神分裂症诊断标准的住院患者120例,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研究组(n=59)和对照组(n=61)。两组均进行常规药物治疗,研究组在此基础上进行综合心理干预,包括支持性心理治疗、认知行为治疗、家庭心理治疗、健康教育、工娱治疗,共16周。采用阳性和阴性症状量表(PANSS)、世界卫生组织生存质量量表简表(WHOQOLBREF)、认知功能成套测试(MCCB)对两组患者进行疗效评定。并随访1年,比较两组患者的疾病复发率。结果两组在治疗后各时点量表评分与治疗前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两组同期各量表评分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研究组复发9例(15%),对照组复发16例(26.7%),两组复发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综合性心理干预能有效改善精神分裂症患者的生活质量和认知功能,降低复发率。 相似文献
19.
目的探讨颅脑损伤患者的护理风险因素,及时采取有效的干预措施,为临床提供科学依据。方法回顾性分析我院2013-01—2015-01收治的32例颅脑损伤患者,汇总其护理工作中相关的危险因素,及时采取干预措施。结果颅脑损伤患者相关的风险因素与患者伴糖尿病、高血压等基础疾病、年龄、侵入性操作、GCS评分及激素、抗生素、脱水剂的不合理使用等有密切关系。结论医务人员增强对颅脑损伤患者护理风险评估的意识,及时采取综合的护理干预对策,增强患者的机体免疫力,减少各种侵入性操作,合理应用药物、加强呼吸道管理等,可明显降低颅脑损伤患者护理风险的发生率,有效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保证医疗安全。 相似文献
20.
目的 分析重度颅脑损伤术后并发脑疝的危险因素。方法 对安徽医科大学附属宿州医院2018年6月—2021年6月收治的120例重度颅脑损伤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并统计脑疝发生率和死亡率,分析并发脑疝的危险因素。结果 术后并发脑疝33例,脑疝发生率27.50%,且并发组和未并发组死亡率分别为27.27%和11.49%,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4.470,P=0.035);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年龄>60岁、吸烟史、术前GCS≤6分、合并心房颤动、合并低钠血症、术前基底池受压、术后甘露醇半量、腰椎穿刺、术后并发颅内血肿为并发脑疝的危险因素(均P<0.05)。结论 重度颅脑损伤患者术后并发脑疝风险较高,危险因素较多,需要加强预警,及时进行干预。[国际神经病学神经外科学杂志,2023,50(4):25-28]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