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长期以来,各家对经外奇穴见解各异,有的针灸文献认为“奇穴”就是“经外奇穴”的简称:有的认为不在十四经脉循行部位的穴位称“经外奇穴”:有的认为《内经》未载之穴称“奇穴”,《铜人腧穴针灸图经》(简称《铜人》)未载之穴称“别穴”,而习惯上将《内经》、《铜人腧穴针灸图经》未载之穴均认为“经外奇穴”。此皆为不明“经外奇穴”由来之故。  相似文献   

2.
目的分析《傅青主女科》中"年未老经水断"的诊治特色,为治疗早发性卵巢功能不全提供新的诊疗思路。方法基于《傅青主女科》中"年未老经水断"所描述的特点与早发性卵巢功能不全的临床症状一致,通过对《傅青主女科》"年未老经水断"的理论基础、病因病机、理法方药等方面的分析,探讨治疗早发性卵巢功能不全的治疗方法和指导思想。结果《傅青主女科》治疗以经本出于肾以及心肝脾肾相互为病为理论基础,认为肾虚肝郁为病机关键,治疗以补肾为先,柔肝解郁为要,提出必散心肝脾之郁,而大补其肾水,乃大补其心肝脾之气。提出补肾解郁的治疗思路,对早发性卵巢功能不全有着重要的指导意义。结论通过对《傅青主女科》中"年未老经水断"的理论基础、病因病机、治疗方法的分析,为治疗早发性卵巢功能不全提供了新的治疗思路,探微索源,古为今用,充分挖掘中医宝库,提高临床疗效。  相似文献   

3.
正牡丹皮一药,始载于《神农本草经》,原名"牡丹"。未说明入药部位。据梁·陶弘景《名医别录》载:"牡丹……二月、八月采根,阴干。"应是其全根入药。而牡丹皮之名则见于金·张元素《珍珠囊》,至唐·苏敬《新修本草》载:"牡丹,生巴郡山谷及汉中,二月、八月采根,阴干。"并在注解中云:"今东间亦有,色赤者为好,用之去心。"后世即以"牡丹皮"之名用于临床至今。  相似文献   

4.
《伤寒论》和《金匮要略》中所载方剂除重复的36首外共有282首,其中除《伤寒论》已佚之禹余粮丸和《金匮要略》4首只列方名而未载药味外,用茯苓者33方(11.7%),以茯苓命名方剂有18首(不包括五苓散和茵陈五苓散)。《神农本草经》谓茯苓"主胸胁逆气,忧恚惊邪恐悸,心下结痛,寒热烦满,咳逆,  相似文献   

5.
《素问·遗篇·刺法论》有"染易"一词,其中"染易"之"易"字,历代《内经》注家多缺解,因该篇属《素问》之《遗篇》,乃由宋·刘温舒所补入,故历代注家多未载而无注。至清·高士宗《黄帝素问直解》问世,始渐有注释。但高士宗之注释属随文串解,"易"字之义不明。经过参阅历代医籍及相关文史书籍考证后认为,"染易"之"易"字系"传染、传染病"之义,并例举了"易"字与其他有"传染"之义的相关字,如:延、转、换、传、注(疰)、染、移等,组成"延易、转易、换易、传易、注(疰)易、染易、移易"等名称,表示传染或传染病。另外,易,通"痬",乃古今字,亦表传染之义,一并给予详细说明。  相似文献   

6.
<正> 乳汁不经婴儿吮吸而自然流出者,谓乳汁自漏,俗称“漏奶”。其病因多责之于气血虚弱,肝经热甚,肾虚失固诸种。临床产妇乳汁自漏者屡见不鲜,但亦有如《女科经纶·产后证》中所载:“未产而乳自出者,谓之乳泣,生子多不育。”然婴儿断乳2年,经水复潮之  相似文献   

7.
据20世纪90年代调查,我国的药材资源有12807种之多。而临床上,常用中药仅400~600种。从理论上讲,中药材品种应在3000种左右,因为,明代李时珍的《本草纲目》载药1892种,清代赵学敏的《本草纲目拾遗》载药900多种(主要收录《本草纲目》未收载的),加上清乾隆以后至民国时期发现积累的以及1970年代大搞中草药群众运动期间发  相似文献   

8.
《医学正传》载:"尝闻小方脉科,古人谓之哑科,最费调治,诚哉是言也。盖以婴儿之流,难问证,难察脉耳,抑且脏腑脆嫩,而孟浪之剂,与夫峻寒峻热之药,俱不可轻用。"又按古法曰:凡小儿症候,难以手太阴尺寸诊脉,如一岁至六岁曰婴孩,唯以男左女右手次指三关之脉,以为验病轻重死生之决。  相似文献   

9.
当归芍药散出自张仲景《金匮要略》.《金匮要略·妇人妊娠病脉证并治第二十》载:"妇人怀妊,腹中绞痛,当归芍药散主之."《金匮要略·妇人杂病脉证并治第二十三》载:"妇人腹中诸疾痛,当归芍药散主之."方由当归、白芍药、白术、泽泻、茯苓、川芎组成,具有养血和血、健脾利湿、调肝止痛的功效.《妇人大全良方》载:"妇人以血为本."叶天士云:"女子以肝为先天."而脾为后天之本,气血生化之源.肝脾失调,则气血易于失和,气血失调则易于导致各种妇科疾病的产生.  相似文献   

10.
《素问·评热病论》载:"正气存内,邪不可干,邪之所凑,其气必虚。"这句经文高度概括了《黄帝内经》中正邪观的内涵。而"正气为本"作为治疗学和养生学的指导思想系统而丰富,贯穿于全书始终。《黄帝内经》中处处体现着保护正气的重要性。  相似文献   

11.
夏台,最早见于《名医别录》,属有名未用药。其载曰:“夏台,味甘,主百疾,济绝气。”陶弘景氏注曰:“此药乃尔神奇,而不复识用,可恨。”后世《新修本草》、《千金翼方》、《证类本草》均转载之,仍属有名未用药。至明李时珍《本草纲目》则附录在【艾】药之后,并云...  相似文献   

12.
<正>五苓散出自张仲景所著《伤寒杂病论》一书,书中涉及此方证之条文众多。《伤寒论》第71条载:"太阳病,发汗后,大汗出,胃中干,烦躁不得眠,欲得饮水者,少少与饮之,令胃气和则愈;若脉浮、小便不利、微热、消渴者,五苓散主之";《金匮要略·痰饮咳嗽病脉证并治》第31条载:"假令瘦人脐下有悸,吐涎沫儿而癫眩,此水也,五苓散主之。"该方  相似文献   

13.
正半夏泻心汤出自《伤寒论》149条:"但满而不痛者,此为痞,柴胡不中与之,宜半夏泻心汤。"其在《金匮要略》中也有提及,《金匮要略·呕吐哕下利》载:"呕而肠鸣,心下痞者,半夏泻心汤主之。"其药物有半夏、黄芩、干姜、人参、甘草(炙)、黄连、大枣。周  相似文献   

14.
<正>中医的"神"有狭义和广义之分,狭义的神,是指人体的精神活动,可以说神就是精神;而广义的神泛指整个人体生命活动的表现,是人的精神意识、思维活动以及脏腑、气血、津液活动的外在表现的高度概括。《素问·灵兰秘典论》载:"心者,君主之官,神明出焉",《素问·宣明五气》载:"心藏神"。心主神明,指出心具有产生和协调精神活动的作用。《灵枢·五色》载:"积神于心,以知往今",指出心的功能正常,才能正确思维,认识事物。单以"心主神志"的观点  相似文献   

15.
盛海忠 《陕西中医》2014,(4):115-116
<正>《时病论》是清代名医雷丰所著,其对解表法论述详悉,堪为师法。雷丰在书中《凡例》曰:"每见古人之案,载危病多,载轻病少。不知轻者危之渐,故圣人有不忽于细、必谨于微之训,所以危病轻病并载,使医者病者,预知防微杜渐耳"。[1]其书中所拟诸法,关于"表证"、"解表"者约占1/5。表证,是"六淫之邪从皮毛及口鼻侵犯人体肌表、经络而发生的病证"[2],是临床上外感热病中常见的。  相似文献   

16.
《本草纲目拾遗》载石打穿治噎膈极效。《读名医类案》、《冷庐医话》亦皆载转之。唯皆以不知石打穿为何药为憾,如《冷庐医话》云:“石打穿,本草罕见,至《本草纲目拾遗》始载其功用,然世人知之者鲜,即或识之亦未必信而肯服。”按噎  相似文献   

17.
正《类证治裁·不寐》载:"阳气自动而之静,则寐;阴气自静而之动,则寤;不寐者,病在阳不交阴也";《临证指南医案·不寐》载:"不寐之故,虽非一种,总是阳不交阴所致";由此可见,阴阳失交是失眠的主要原因。失眠既是一种疾病又是疾病的伴随症状,而在肿瘤患者中,失眠则常作为一种症状持续或间断存在,严重影响着患者的生活质量以及疾病的治疗效果。恶性肿瘤是一种慢性病,睡眠感  相似文献   

18.
正中脘穴位于"上脘下一寸,脐上四寸,居心蔽骨与脐之中"(明·杨继洲《针灸大成·卷七》)。中即正中,脘即脘腹,任脉沿人体前正中线循行,此穴在脘腹正中,故曰中脘,为八会穴之腑会,又为胃之募穴。明·杨继洲《针灸大成·卷七》载:"手太阳、少阳、足阳明、任脉之会。"晋·皇甫谧《针灸甲乙经·卷八》载:"胃胀者,中脘主之,亦取章门。"宋·王执中《针灸资生经》载:"凡饮食不思,心腹膨胀,面色萎黄,世谓之脾胃病者,宜灸中脘。……中脘疗心闷。"元·  相似文献   

19.
内风性论     
内风,又称肝风、肝风内动、风气内动,是机体内部的病理变化所导致的风自内生。《黄帝内经》中虽有中风、脏腑之风,但均为外来风邪所致,而未提及内风理论。首载“内风”之论者为《备急千金要方·风眩第四》载徐嗣伯论曰:“夫风眩之病,起于心气不定,胸上蓄实,故有高风面热之所为也:痰热相感而动风,风心相乱则闷瞀,故谓之风眩,大人曰癫,  相似文献   

20.
<正>骨质疏松症(Osteoporosis,OP)是一种以骨量低下,骨微结构破坏,导致骨脆性增加,易发生骨折为特征的全身性骨病。中医学中虽无骨质疏松症之名,但类似本病的症状则早在《黄帝内经》中就有记载,并散见于历代医书的"腰痛"、"腰背痛"、"骨伤"、"痹证"、"痿证"等篇节中。《素问·痿论》载:"肾气热,则腰脊不举,骨枯而髓减,发为骨痿",明确提出了"骨痿"之名。《吕氏春秋·尽数篇》载:"形不动则精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