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目的探讨胰腺导管内乳头状黏液性肿瘤在多层螺旋CT上的影像特点。方法回顾性分析30例经手术切除和病理学证实的胰腺导管内乳头状黏液性肿瘤的临床、多层螺旋CT影像学资料,结合CT血管造影(computed tomography angiography,CTA)、多平面图像重组和二维曲面重组等影像技术观察其影像学表现,分析影像学表现与病理结果的相关性。结果 30例胰腺导管内乳头状黏液性肿瘤的多层螺旋CT诊断:主胰管型13例,分支胰管型9例,混合型8例;术后病理结果显示胰腺导管内乳头状黏液性瘤8例,胰腺交界性或低度恶性乳头状黏液瘤8例,胰腺导管内乳头状黏液癌14例。结论胰腺导管内乳头状黏液性肿瘤具有特征性的影像学表现,螺旋CT能协助诊断并能对其分型,运用CTA、多平面图像重组和二维曲面重组等影像技术有助于术前评估肿瘤的良、恶性。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胰腺导管内乳头状黏液性肿瘤(intraductal papillary mucinous neoplasm,IPMN)的CT和磁共振成像(mag-netic resonance imaging,MRI)影像学表现。方法:回顾性分析经手术病理证实的18例胰腺导管内乳头状黏液性肿瘤的影像资料与病理诊断。结果:主胰管型IPMN 3例,表现为主胰管扩张;分支胰管型IPMN 5例,表现为分叶状单发囊性病变或葡萄串样多发囊性病变伴腔内分隔;混合型IPMN 10例,表现为囊性病变伴主胰管扩张。结论:CT和MRI对胰腺IPMN的诊断具有重要价值。  相似文献   

3.
CT、MRI对胰腺导管内乳头状黏液性肿瘤的诊断价值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分析胰腺导管内乳头状黏液性肿瘤的CT、MRI表现,提高对该病的诊断水平。方法:回顾性分析18例经手术证实的胰腺导管内乳头状黏液性肿瘤的CT及MRI资料,并与手术病理结果对比分析。结果:CT、MRI诊断为主胰管型IPMNs 3例,分支胰管型IPMNs 10例,混合型5例。主胰管型CT及MRI表现为主胰管弥漫性或节段性扩张,常伴有扁平状、乳头状突起,增强后突起处有不同程度强化;分支胰管型CT及MRI为病变呈葡萄串样或分叶状囊性变,内部常伴有分隔和壁结节,伴有主胰管轻中度扩张,MR胰胆管成像(MRCP)显示病灶与主胰管交通;混合型5例,主、分支胰管扩张,内可见囊性病变,其中3例内壁结节>10mm。病理分型与CT、MRI分型一致,根据CT及MRI提示恶变的标准,诊断恶变10例,手术病理证实恶变11例,两者基本一致。结论:CT及MRI对IPMNs的诊断、分型和恶变的判断具有重要的诊断价值。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胸膜改变CT征象在影像学表现不典型的肺外周孤立性结节/肿块良、恶性质鉴别诊断中的价值。方法 105例影像表现不典型的肺外周孤立性结节/肿块患者,其中良性结节/肿块67例为良性组,恶性结节/肿块38例为恶性组,2组术前均行CT检查,观察胸膜改变特征,并进行比较。结果良性组胸膜明显增厚(88.14%)、宽基底(86.57%)、Ⅱ型增厚形态(91.80%)、无胸膜移位(67.68%)、轻度及重度强化比率(88.24%、85.00%)均高于恶性组(11.86%、13.43%、8.20%、32.32%、11.76%、15.00%)(P0.05);2组在胸膜增厚方式、边界是否清晰上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胸膜改变CT征象对影像学表现不典型肺外周孤立性结节/肿块的良、恶性鉴别具有一定价值。  相似文献   

5.
目的:分析动态增强螺旋CT检查在胰腺导管内乳头状黏液瘤(IPMN)良恶性中的鉴别诊断效能。方法:选取2021年4月—2023年4月阳信县人民医院收治的109例IPMN患者,均行动态增强螺旋CT检查,以病理检查为“金标准”,分析动态增强螺旋CT鉴别诊断IPMN良恶性的效果。结果:109例IPMN患者中,病理检查证实为恶性65例,良性44例;动态增强螺旋CT共检出63例恶性;以病理检查为“金标准”,动态增强螺旋CT检查IPMN恶性的灵敏度为92.31%、特异度为93.18%、准确率为92.66%、阳性预测值为95.24%、阴性预测值为89.13%;Kappa检验显示,动态增强螺旋CT检查结果与“金标准”的检查结果一致性极好(Kappa值=0.849);恶性IPMN的肿瘤最大径≥50 mm、有胆管扩张、壁结节≥5 mm、主胰管扩张≥7 mm占比高于良性IPMN,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5)。结论:动态增强螺旋CT检查能够鉴别出IPMN的良恶性,而不同性质的IPMN患者,其影像学表现存在一定差异。  相似文献   

6.
目的 探讨胰腺导管内乳头状黏液性肿瘤 (IPMN)的MSCT和MRCP影像学表现.方法 对26例经内镜或手术病理证实的IPMT患者的CT和MRCP表现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 分支胰管型IPMN12 例,表现为单发囊性病变或葡萄串样多发囊性病变伴腔内分隔或结节样突起;主胰管型 IPMN 5 例,表现为主胰管扩张伴管壁结节样突起;混合型IPMN 9例,表现为主胰管扩张和囊性病变合并存在.9例手术病理结果为腺瘤1例,交界性肿瘤2例,腺癌6例.结论 MSCT和MRCP对发现和诊断胰腺 IPMN具有较高价值.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究多层螺旋CT诊断胰腺导管内乳头状粘液性肿瘤(IPMN)的价值以及鉴别诊断价值。方法:回顾性收集我院2015年3月-2018年2月收治的50例胰腺导管内乳头状粘液性肿瘤患者的临床资料,均接受多层螺旋CT扫描,总结CT扫描的诊断符合率以及影像图特征。结果:经多层螺旋CT扫描50例均诊断符合,诊断符合率100%;共检出21例主胰管型,17例分支胰管型,12例混合型;40例良性病变,10例恶性病变。结论:多层螺旋CT扫描在胰腺导管内乳头状粘液性肿瘤的诊断价值高,为临床分型、良恶性鉴别、与其他易混淆疾病鉴别提供可靠依据,利于IPMN的早期检出、早期干预治疗。  相似文献   

8.
胰腺囊性肿瘤(PCN)是以囊性改变为主胰腺肿瘤的统称。常见的PCN分为浆液性囊性肿瘤(SCN)、黏液性囊性肿瘤(MCN)、导管内乳头状黏液性肿瘤(IPMN)、实性假乳头性肿瘤(SPT)等。各型肿瘤生物学特性各异,良恶性均有涉及,因此提高PCN的术前影像学诊断对临床有一定的指导意义。本文就PCN的影像学表现、病理特点及鉴别诊断进行综述。  相似文献   

9.
肝内胆管细胞癌CT分型及临床意义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探讨肝内胆管细胞癌(ICC)的形态学CT分型及临床意义.方法 回顾性分析经临床病理证实的22例ICC的CT表现,依据肿瘤的形态特征对ICC分型.结果 22例肿瘤患者中:肿块型9例,表现为肝内结节状肿瘤,不伴周围胆管扩张;管周浸润型4例,表现为沿胆管纵轴生长的树枝状肿瘤,伴周围胆管扩张;管内生长型2例,表现为单发或多发肿瘤结节位于扩张的胆管内;肿块并管周浸润型7例,表现为肝内结节状肿瘤,伴周围胆管扩张.结论 不同形态类型ICC的CT表现不同.CT检查能够对ICC进行准确形态学分型,对临床选择合理的治疗方案及判断预后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超声造影对胰腺囊实性病变良恶性的鉴别诊断价值。方法 63例胰腺囊实性病变患者均行常规超声及超声造影检查,观察其影像学特点;并以组织病理学结果为金标准,比较常规超声和超声造影检查诊断良、恶性胰腺肿瘤的符合率。结果 63例中恶性32例,其中导管腺癌20例,实性假乳头状肿瘤12例;良性31例,其中浆液性囊腺瘤18例,黏液性囊腺瘤13例;常规超声显示胰腺导管腺癌和实性假乳头状肿瘤主要表现为病灶边缘光整、形态规则、实性区域回声不均匀、血流信号有或无、有钙化等,浆液性囊腺瘤和黏液性囊腺瘤主要表现为边界清晰、形态规则、无钙化、无血流信号等;超声造影显示胰腺导管腺癌在增强期和减退期为低回声,实性假乳头状肿瘤在增强期为高回声,减退期为低回声,浆液性囊腺瘤和黏液性囊腺瘤在增强期为等回声或高回声,减退期为等回声或低回声;超声造影诊断良、恶性胰腺肿瘤的符合率(83.87%、84.37%)高于常规超声检查(61.29%、46.87%)(P0.05)。结论超声造影在胰腺囊实性病变良恶性的鉴别诊断中有一定价值。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胰腺浆液性囊腺瘤(SCA)的CT影像学表现。方法:回顾性分析经手术证实的9例胰腺SCA的CT影像学资料。结果:9例患者CT平扫均表现为单囊性肿块影或由多个囊构成的囊性肿块影;6例位于胰头颈部,3例位于胰腺体尾部;直径1~11 cm,平均4.4 cm;多囊型4例,少囊型3例,微囊型1例,单囊型1例;边缘均可见分叶,2例病灶内可见钙化;增强扫描6例病灶间隔及囊壁可见强化。结论:胰腺SCA CT影像学表现多样,存在一些特征性的表现,结合临床特征及CT影像学表现可以作出正确诊断。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胰腺囊性肿瘤的临床诊断和手术治疗.方法:回顾我院2001年1月至2010年1月收治的71例胰腺囊性肿瘤的临床、病理学特点.结果:71例患者多数表现为上腹部不适或腹部包块,B超、CT或MRI检查发现胰腺囊性肿瘤.进行术前准确诊断较困难,与术后病理有差异.特别是MCN与分支型IPMN的鉴别.结论:胰腺囊性肿瘤的临床表现、影像学及病理学上均有一定特征,术前诊断与术后病理诊断存在相当数量的不一致,给治疗带来一定的困难.  相似文献   

13.
胰腺导管内乳头状黏液性肿瘤的MSCT征象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胰腺导管内乳头状黏液性肿瘤(IPMN)的MSCT特点。方法回顾性分析27例经病理证实的IPMN的MSCT表现。所有患者均接受16层或64层CT平扫及增强检查,其中7例接受ERCP检查。结果27例IPMN中,主胰管型11例,包括2例交界性肿瘤,4例原位癌,5例腺癌;CT表现为胰腺不同程度萎缩,主胰管扩张,8例内部可见壁结节,1例见多发斑块状钙化。分支胰管型9例,包括腺瘤和交界性肿瘤各3例,1例原位癌,2例腺癌;其中7例位于胰头部,表现为与主胰管相通的囊性病灶,内见分隔和乳头状壁结节,呈"葡萄串"样,1例可见点状钙化;2例位于胰尾部,呈类圆形囊性病灶,增强无强化。混合型7例,包括交界性肿瘤和腺癌各3例,原位癌1例,表现为主胰管及分支胰管扩张伴腔内壁结节,3例病变内可见不同程度钙化。7例接受ERCP,其中5例明确显示囊性病灶与主胰管相通。结论 IPMN的MSCT表现具有一定特征。MSCT结合ERCP检查有助于术前准确诊断。  相似文献   

14.
目的 探讨胰腺实性假乳头状瘤(SPN)的多层螺旋CT特征性表现,提高其术前诊断准确率.方法 回顾性分析2007年1月至2012年1月经术后病理证实的8例SPN的术前螺旋CT平扫和多期动态增强扫描的CT征象.结果 8例病灶均为单发;7例为类圆形,1例呈分叶状;位于胰腺头颈部3例,胰体尾部5例;均表现为胰腺囊、实性肿块;3例肿块内见钙化;增强后肿瘤实性部分及包膜呈渐进性、中度强化,囊变、坏死部分不强化;8例患者胰管均未扩张.实性部分CT平扫呈稍低或等密度,三期增强扫描所有病灶实性部分动脉期呈周边轻中度强化,门脉期和延迟期呈渐进性强化略高于动脉期,但强化程度均略低于正常胰腺组织,囊性部分平扫及增强均呈低密度.结论 SPN的多层螺旋CT检查具有一定的影像学特点,即瘤体多为单发,位置以胰腺组织的尾部多见,瘤体内组织以囊性与实质性按一定比例相混合的形态为主,CT密度值不均,瘤体界限清楚,胰腺管一般不扩张等,这些特点可作为术前对于SPN诊断的参考.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胰腺囊性肿瘤螺旋CT的表现和诊断价值。方法对28例经手术病理证实的胰腺囊性肿瘤患者的螺旋CT表现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 28例患者中浆液性囊腺瘤8例,CT表现多为多房囊性肿块,囊壁及分隔厚薄均匀,无壁结节;黏液性囊腺性肿瘤17例,CT表现多为单房或多房、囊壁及分隔厚薄不均,有壁结节;胰腺导管内乳头状黏液瘤2例,CT表现为多房或葡萄串样囊性肿块,与扩张的胰管相通。实性乳头状瘤1例,CT表现为边界清楚、可有包膜,囊性成分与实性成分构成比例不一,实性部分渐进性强化。结论螺旋CT平扫及增强扫描能很好地表现胰腺囊性肿瘤的结构细节,对诊断以及鉴别诊断有很高的价值。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胃肠道间质瘤(GIST)患者的CT表现及其诊断价值。 方法回顾性分析经手术或穿刺病理证实的43例GIST患者CT平扫及增强扫描的不同表现。 结果胃部23例,十二指肠及小肠15例,结肠3例,肠外2例;肝转移6例(其中1例未发现原发灶),胃部GIST中高风险13例(57%),十二指肠及小肠中高风险8例(53.4%),结肠中高风险2例(66.7%),肠外的均为恶性。GT影像学显示,表现为软组织的肿块,肿块可较大也可非常微小,肿瘤的内部密度可均匀和(或)不均匀,肿瘤的体积大小没有特异性,只能作为GIST良恶性鉴别的一个参考条件。 结论CT检查有助于胃肠道间质瘤的定位及良恶性的判断,对指导临床治疗和预后评估有一定的价值。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胃肠道间质瘤(GIST)的影像学表现及鉴别诊断。方法:回顾性分析经手术病理证实的20例GIST患者临床及影像资料。结果:肿块一共20个,直径2-8 cm;肿块位于胃12例,小肠6例,大肠2例;发生肝脏转移5例。主要CT表现特点为黏膜下富含血供的肿块,胃浆膜面及粘膜线仍清晰可见,肿块境界光整,一般外生性生长多见,肿块内密度不均匀,常伴出血、坏死、囊性变,腹腔肝胃间隙少见肿大淋巴结。病理结果:良性GIST 10例,交界性5例,恶性5例。结论:GIST患者的CT表现有一定的特征性,表现较典型者,CT检查可以做出明确诊断;CT对其定位、良恶性的判断及评估预后有重要价值,但最终诊断仍有赖于病理检查。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高分辨率多层螺旋 CT 在孤立性肺结节定性中的诊断价值。 方法:回顾性分析 2020 年 1~12 月 90 例孤立性 肺结节患者临床资料,全部患者均接受高分辨率多层螺旋 CT 检查与病理检查,观察孤立性肺结节的高分辨率多层螺旋 CT 影像 表现,以病理检查结果为“金标准”,分析高分辨率多层螺旋 CT 在孤立性肺结节定性诊断中的价值。 结果: 90 例孤立性肺结节患者 中,恶性 28 例,占比 31.11% ,良性 62 例,占比 68.89% ;恶性病变中,腺癌占比最高,为 13.33% ;高分辨率多层螺旋 CT 对孤立性肺 结节良恶性鉴别的灵敏度为 92.86% ( 26/28 )、特异度为 93.55% ( 58/62 )、准确度为 93.33% ( 84/90 )、阴性预测值为 96.67%(58/60) 、阳 性预测值为 86.67% ( 26/30 ),均较高。 结论:高分辨率多层螺旋 CT 对良恶性孤立性肺结节诊断的影像学表现有一定差异,用于孤 立性肺结节良恶性的鉴别诊断有一定价值,鉴别良恶性的效能较高,可为术前评估与手术方案拟定提供指导。  相似文献   

19.
目的分析骨盆骨肉瘤CT及磁共振成像(MRI)表现。方法回顾分析2013年1月~2015年12月病理证实的15例骨盆骨肉瘤的CT及MRI表现,总结分析其影像学表现、特征及影像学鉴别诊断。结果 15例患者中,男性10例,女性5例;年龄中位数27.0岁。11例累及髂骨;病灶骨质破坏类型表现为混合型11例,溶骨型2例,硬化型2例;5例伴放射状骨膜反应;病灶内见肿瘤骨8例。骨旁软组织肿块13例。MRI显示全部病例病灶内强化;2例硬化型骨内病灶CT未显示明显强化。结论骨盆骨肉瘤发病影像学典型表现为混合型骨质破坏,伴放射状骨膜反应及软组织肿块,病灶内显示瘤骨。  相似文献   

20.
目的探讨CT扫描在腮腺肿块诊断和鉴别诊断中的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经手术病理证实的腮腺肿块89例CT表现。结果89例肿块包括:良性肿瘤44例,潴留囊肿7例,炎性病灶8例,恶性肿瘤30例。CT定位准确89例。良性肿瘤和囊肿多表现为轮廓光整,边缘规则,界限清楚(49/51);而恶性肿瘤多表现为轮廓不规则,边界模糊(22/30),和向周围组织侵犯(11/30)(P<0.01);4例结核和2例脓肿病灶周围腮腺组织出现“磨玻璃”样改变,而其他病灶未见该征象。4例腺淋巴瘤表现为多发灶(4/7)。术前CT对肿块良恶性的鉴别诊断正确率82%(73/89)。结论CT对腮腺肿块定位准确,CT对肿块的良恶性鉴别诊断基本可靠,但组织学的分类价值有限。“磨玻璃”样改变是腮腺炎性团块的特征性表现。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