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40 毫秒
1.
目的分析原发性闭角型青光眼术后并发恶性青光眼的多种因素。方法选择2014年5月至2019年5月到我院行抗青光眼术的50例50~70岁的原发性闭角型青光眼患者,以其中25例(25眼)术后发生恶性青光眼的患者为观察组,另外25例(30眼)术后未发生恶性青光眼的患者为对照组,回顾性分析两组患者的性别、年龄、青光眼类型、术前眼压、前房深度、相对晶状体位置、晶状体厚度、眼轴长度、房角结构等临床指标。采用Logistic回归分析法进行多因素分析。结果经多因素分析发现,年龄和眼轴长度是原发性闭角型青光眼术后并发恶性青光眼的独立危险因素。结论术前持续高眼压、房角完全关闭、前房较浅、晶体较薄、眼轴较短、年龄较小的女性慢性原发性闭角型青光眼患者,在抗青光眼术后易发恶性青光眼,其中年龄较小及眼轴较短是主要的影响因素。  相似文献   

2.
田卓 《当代医学》2016,(6):63-64
目的 对闭角型青光眼术后并发恶性青光眼的危险因素进行分析.方法 对52例(68眼)闭角型青光眼的患者进行分析,所有患者均使用抗青光眼滤过手术治疗,观察实验组(术后并发恶性青光眼患者,11例,19眼)与对照组(术后未发生恶性青光眼患者,41例,49眼)的临床资料.结果 实验组术前眼压(40.2±10.3)mmHg、晶体厚度(4.6±0.3)mm与对照组术前眼压(24.3±6.5)mmHg、晶体厚度(5.1±0.4)mm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前眼压、房角结构、晶体厚度以及青光眼类型等单因素分析结果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患者术后并发恶性青光眼的独立危险因素主要包括:房角结构、青光眼类型,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年轻的闭角型青光眼患者引发恶性青光眼的概率较高,因此,针对在手术后并发恶性青光眼概率较高的患者,需要及时采取有效的预防措施,减少并发症的发生率.  相似文献   

3.
方洵晔 《吉林医学》2013,34(10):1856-1857
目的:探究影响闭角型青光眼术后并发恶性青光眼的相关危险因素。方法:将收治的58例(共78眼)原发性闭角型青光眼病患作为研究对象,对患者进行了相关手术后发生恶性青光眼(A组:4例5眼)和未发生恶性青光眼(B组:54例73眼)的患者进行相关资料的比较与分析。结果:B组年龄(65.1±6.2)岁高于A组(58.2±6.8)岁,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术前B组眼压(23.2±3.8)mm Hg(1 mm Hg=0.1333 kPa)高于A组眼压(33.2±6.4)mm Hg,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术后B组眼轴长度与前房深度皆大于A组[(22.4±1.2)mm比(21.6±0.4)mm与(2.1±0.3)mm比(1.8±0.2)mm]。结论:根据相关对比研究发现,短眼轴、术前高眼压、年龄偏小及慢性型属于闭角型青光眼术后并发恶性青光眼的相关危险因素。  相似文献   

4.
目的:分析原发性闭角型青光眼(PACG)患者术后发生恶性青光眼的影响因素。方法:回顾性分析2020年9月至2023年2月该院收治的35例PACG术后1个月发生恶性青光眼患者的临床资料,设为发生组。回顾性分析同期该院收治的35例PACG术后1个月未发生恶性青光眼患者的临床资料,设为未发生组。比较两组临床资料,采用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PACG术后发生恶性青光眼的影响因素。结果:发生组年龄<50岁、合并糖尿病、术前持续高眼压、眼轴长度<22 mm占比均显著高于未发生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年龄<50岁、合并糖尿病、术前持续高眼压、眼轴长度<22 mm均为PACG患者术后发生恶性青光眼的危险因素(OR>1,P<0.05)。结论:年龄<50岁、合并糖尿病、术前持续高眼压、眼轴长度<22 mm均为PACG患者术后发生恶性青光眼的危险因素。  相似文献   

5.
目的 探讨原发性闭角型青光眼患者术后发生恶性青光眼的危险因素.方法 方便选取该院2012年6月—2015年12月收治的530例(664眼)原发性闭角型青光眼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根据术后是否发生恶性青光眼分为观察组13例(19眼)和对照组517例(645眼),通过A/B超和UBM对患者前房深度/LOWE系数/眼轴长度/晶状体厚度及术前眼压等指标进行检测,分析观察指标与恶性青光眼发生的关联性.结果 与对照组相比,观察组患者眼轴(20.97±0.75)mm较短/晶状体(4.27±0.38)mm较薄/术前眼压(35.15±5.31)mmHg较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前房深度和LOWE系数以及性别和手术方式上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在年龄/术前眼压/眼轴长度(x2=6.32)/前房深度及晶状体厚度上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年龄较小/术前眼压高/眼轴较短/前房厚度较浅及晶状体较薄的原发性闭角型青光眼术后易发生恶性青光眼.  相似文献   

6.
《中国现代医生》2021,59(21):155-157+161+封三
恶性青光眼(Malignant glaucoma,MG)是一类发作迅速、症状重、治疗难度大的继发性青光眼,多发生于青光眼滤过术后[1],目前已有许多相关病案报道。然而白内障超乳晶体植入术后发生恶性青光眼的报道却并不多见。短眼轴是MG的独立危险因素[2],前房浅、房角狭窄、晶状体较厚并且前移的特点[3-5],与原发性闭角型青光眼(Primary angle-closure glaucoma,PACG)眼前节形态的高度相似性,使得合并短眼轴的PACG的术后风险性更大。该文记录了1例慢性闭角型青光眼患者行白内障术后1 d发生MG的相关情况。  相似文献   

7.
《中国现代医生》2017,55(12):88-94
目的探讨原发性闭角型青光眼滤过术后恶性青光眼的临床特点。方法选择2008年1月~2016年8月在我院治疗的1215例原发性闭角型青光眼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所有患者均行原发性闭角型青光眼滤过术治疗。其中有16例发生术后恶性青光眼,给予药物治疗、手术治疗或者激光治疗。记录患者一般资料、临床资料,比较急性闭角型青光眼与慢性闭角型青光眼患者不同年龄段术后恶性青光眼发生率;比较术后恶性青光眼患者与未发生术后恶性青光眼患者术前中央前房深度、眼轴长度;比较不同发病时间患者药物治疗第3天平均眼压;统计患者治疗效果。结果女性的发病率较高,术后恶性青光眼患者年龄更大,术前中央前房深度浅,眼轴长度短,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1周内发病患者药物治疗第3天平均眼压(28.35±6.11)mmHg,术后1周后发病者药物治疗第3天平均眼压(50.10±13.35)mmHg,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高龄、女性、术前中央前房深度浅、眼轴长度短的患者更容易发生术后恶性青光眼,术后发病时间越晚药物治疗效果越差,临床上应积极给予药物治疗、手术治疗,以及时控制病情。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早期白内障摘出联合人工晶体植入术对于闭角型青光眼的防治作用。方法:25例28眼具有闭角型青光眼危险解剖因素的早期白内障患者,对比分析其术前术后视力、眼压、中央前房深度(ACD)以及房前角等情况。结果:术后所有患者视力提高,眼压降低,中央前房深度加深、房角不同程度开放。结论:对于有青光眼危险解剖因素的白内障患者提倡早期白内障摘出联合人工晶体植入手术,既可以提高视力,又可以控制眼压,可有效防治合并白内障的原发性闭角型青光眼,达到理想的治疗白内障和青光眼的目的。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超声乳化联合房角粘连分离术治疗闭角型青光眼的临床疗效.方法:选择60例闭角型青光眼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30例,观察组给予超声乳化联合房角粘连分离术治疗,对照组仅给予超声乳化手术治疗,比较2组患者术后的眼压、视力以及并发症的发生率.结果:观察组术后在眼压、视力以及并发症的发生率等方面均显著优于对照组,2组比较,差异具有显著性(P<0.05).结论:超声乳化联合房角粘连分离术治疗闭角型青光眼的临床疗效显著,创伤小,术后恢复快,手术并发症少,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10.
超声乳化治疗闭角型青光眼合并白内障的临床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王海梅 《吉林医学》2011,(6):1064-1065
目的:探讨超声乳化治疗闭角型青光眼合并白内障的临床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收治的52例56眼闭角型青光眼合并白内障患者的病例资料,所有患者均使用白内障超声乳化吸除或白内障超声乳化吸除联合房角分离术进行治疗。并观察患者术前、术后的眼压、视力、房角形态等项目。结果:所有患者无一例发生并发症及后遗症。术前与术后各项指标对比结果显示,术后患者的视力、眼压、眼房角开放程度均得到了明显的改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1)。结论:白内障超声乳化吸除联合房角分离术治疗闭角型青光眼合并白内障疗效肯定。术中应注意若房角关闭<180o,只做白内障摘除术即可。切口密封要严密避免出现术后并发症。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白内障超声乳化术治疗闭角型青光眼的临床疗效,评价治疗安全性。方法回顾性分析该院2010—2012年间收治的83例(89眼)闭角型青光眼患者的临床资料,所有患者均行白内障超声乳化术治疗,术后对患者进行3~6个月的随访,观察手术前后患者的视力、眼压、前房深度、视野情况以及术后并发症情况。结果该组83例患者经白内障超声乳化术治疗后视力水平较治疗前有显著提高,眼压叫治疗前有显著降低,前房深度较治疗前显著加深,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经静态前房角镜检查发现所有患者巩膜突可见范围均有不同程度增宽,均〉180°范围,视野范围较治疗前有明显提高。该组83例闭角型青光眼患者,术后均未出现前房出血、虹膜损伤、继发恶性青光眼、视网膜脱离及后囊破裂等并发症。结论采用白内障超声乳化术治疗闭角型青光眼临床疗效确切,能够显著提高患者视力,降低眼压,加深前房深度,且术后并发症较少,具有较高的安全性,值得临床广泛应用。  相似文献   

12.
陈静  邹玉平 《南方医科大学学报》2012,32(7):1056-1058,1063
目的在原发性闭角型青光眼的房角分离术中应用内窥镜,探讨内窥镜在房角分离术中的作用,并观察其早期疗效。方法
31例(31眼)原发性闭角型青光眼患者,采用内窥镜直视下房角分离术联合白内障超声乳化摘除人工晶体植入术。其中急性闭
角型青光眼17例(17眼),慢性闭角型青光眼14例(14眼)。随访并观察其并发症、眼压、视力、前房深度及房角情况。结果术后
有3例发生前房出血、渗出,均可逐渐吸收。两组术后眼压均有所下降(P均<0.05),相同时间段两组间眼压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
意义(P均>0.05)。术后6个月时仅有1例慢性闭角型青光眼的眼压仍>21 mmHg,应用降眼压药物可控制在正常范围内。两组
术后视力、前房深度均有不同程度提高,两组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急性和慢性闭角型青光眼组术后分别为16眼
(94.1%)和9眼(64.3%)房角全部开放,两组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6个月有1眼急性闭角型青光眼和5眼慢
性闭角型青光眼仍存在不同程度和范围的房角粘连,随访过程中未见房角粘连范围明显扩大。结论对于原发性闭角型青光眼,
内窥镜引导的房角分离术直观、精准、安全,近期疗效确切,具有临床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13.
目的 探讨超声乳化白内障吸除术对原发性闭角型青光眼的疗效。方法 收集我院2000~2004年部分慢性及急性闭角型青光眼患者55例(58眼),合并晶状体浑浊,行超声乳化白内障吸除联合折叠式人工晶体植入术。随访半年,对比术前、术后视力、眼压、前房深度与前房角的变化。结果 术后最佳矫正视力明显好于术前,前房深度较术前加深,眼压低于术前,部分前房角开放。结论 超声乳化吸除术即可提高视力,又可控制眼压,避免青光眼发作,可有效治疗合并白内障的闭角型青光眼。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超声乳化白内障吸除联合房角分离术治疗原发性闭角型青光眼合并白内障的疗效.方法:选择30例原发性闭角型青光眼合并白内障病人(46眼),根据术前房角粘连关闭的范围不同分为3组,其中A组17眼,术前房角粘连关闭<180°,采用超声乳化白内障吸除人工晶状体植入术进行治疗;B组16眼,术前房角粘连关闭180°~270°,采用超声乳化白内障吸除人工晶状体植入联合房角分离术进行治疗;C组13眼,术前房角粘连关闭>270°,采用超声乳化白内障吸除人工晶状体植入联合房角分离术进行治疗.比较3组病人的治疗效果.结果:治疗结束后,A组中全部无需用降眼压药物,B组需药物干预者1眼,C组需药物干预者10眼,A组和B组病人需要用降眼压药物干预率均明显低于C组(P<0.01).结论:超声乳化白内障吸除人工晶状体植入术对术前房角粘连关闭<180°病人治疗效果最好,对于术前房角粘连关闭180°~270°的病人需要联合房角分离术进行治疗才能达到较好的效果,当其角度>270°时,临床效果欠佳.  相似文献   

15.
目的 探讨前房穿刺减压术对处理急性闭角型青光眼急性发作的疗效。方法 对7例7眼急性闭角型青光眼急性发作患者(术前眼压平均65mmHg)在应用常规药物治疗未能有效降低眼压后,于1%丁卡因表麻下,在裂隙灯下用一次性无菌5号针头于角膜周边6°处穿刺前房,放出房水至眼球变软后退针。结果 所有病例经穿刺减压后眼压即刻降下,术后平均眼压25mmHg,角膜迅速变透明,病人症状缓解。术中病人无痛苦,未发现并发症。5例5眼穿刺后约5-8小时眼压再次升高,遂再次放液。结论 前房穿刺减压术是一种有效、安全、简单的紧急处理急性闭角型青光眼急性发作的手段,避免了大量应用常规降眼压药物可能引起的副作用,为后续治疗创造了有利的条件。房水产生过多,可能是一些患者眼压控制不良的重要原因之一。  相似文献   

16.
目的 :应用A超活体结构测量检查原发性闭角型青光眼 (PACG) ,以了解PACG和睫状环阻滞性青光眼的前房深度、晶体厚度、眼轴长度及晶体相对位置的量化关系。方法 :应用A超检测急闭青、慢闭青和正常眼各 2 8例 5 6眼 ,睫状环阻滞性青光眼 7例 8眼术前的活体眼前节结构 ,并对其测量参数进行对比研究。结果PACG前房浅 (2 0mm左右 )、眼轴短 (2 2mm左右 )、晶体较厚 (4 7mm左右 )、晶体相对位置靠前 (0 197左右 ) ,可以作为诊断PACG的客观指标之一。急闭青与慢闭青比较、急闭青中同一患者的急发眼与临床前期眼比较 ,前房更浅、晶体相对位置更靠前 ,睫状环阻滞性青光眼前房最浅 (1 5mm左右 )、眼轴最短 (2 1mm左右 )可以作为睫状环阻滞性青光眼发生的“高危因素”。结论 :A超活体结构测量在原发性闭角型青光眼、特别是睫状环阻滞性青光眼的发生、诊断及判定预后方面有重要的客观价值。  相似文献   

17.
目的:通过回顾性收集原发性闭角型青光眼(primary angle-closure glaucoma,PACG)患者的临床资料,探讨 恶性青光眼的危险因素、睫状体解剖形态特点、治疗方法以及预后。方法:回顾性收集2010年7月至2014年5月在中南 大学湘雅医院确诊住院的PACG 1 183例(1 456眼)患者的临床资料,其中发生恶性青光眼患者共30例(38眼)。根据是否 发生恶性青光眼分为PACG组(眼数1 418)和恶性青光眼组(眼数38);根据年龄段不同将PACG患者分为3~40岁组(眼数 171)、41~70岁组(眼数1 016)、≥71岁组(眼数269);根据恶性青光眼治疗方式不同分为药物治疗组(眼数5)、晶体摘除 组(眼数6)和玻璃体切除手术组(眼数27);根据恶性青光眼是否行玻璃体切除手术分为玻璃体切除手术组(眼数27)和 非玻璃体切除手术组(眼数11)。记录患者年龄、性别、前房深度、眼轴长度、晶体厚度、治疗前后视力、治疗前后眼 压、治疗方式、既往手术史等,同时记录使用超生生物显微镜测量的患者不同部位睫状体厚度(ciliary body thickness, CBT)、小梁睫状突的夹角(trabecular ciliary angle,TCA)和晶体直径。结果:恶性青光眼组男女比例为1:2,平均发病年 龄[(51.87±12.92)岁]低于同期PACG组[(57.87±8.78)岁](P<0.05);PACG患者滤过手术后前3月,发生恶性青光眼的患者 累计占85.7%;恶性青光眼组的晶体厚度为(4.33±0.67) mm,眼轴长度为(21.44±1.18) mm,前房深度为(2.12±0.41) mm, 低于同期PACG组的晶体厚度[(4.81±0.50) mm]、眼轴长度[(22.17±0.97) mm]、前房深度[(2.49±0.48) mm](均P<0.05);恶 性青光眼组CBT0,CBT1,CBTmax,TCA和晶体直径小于同期PACG组(均P<0.05)。结论:具有短眼轴、浅前房、薄晶 体、薄睫状体、小梁睫状突夹角小、晶体直径小的女性PACG患者更易发生恶性青光眼;玻璃体切除术能显著降低眼 压。  相似文献   

18.
目的分析单纯超声乳化白内障吸除人工晶状体植入术治疗闭角型青光眼的疗效,探讨手术适应证。方法回顾性分析岳阳市一医院眼科2007年8月~2008年10月收治的闭角型青光眼合并白内障患者45例(52眼),均合并晶状体混浊。行超声乳化白内障吸除人工晶体植入术,术后随访6个月,对比术前、术后的视力,前房深度,前房角和眼压变化。结果患者术后视力较术前显著提高(P〈0.05);患者术后6个月平均眼压与术前用药前后眼压相比均明显下降(P〈0.05);超声生物显微镜检查发现术后前房角均较术前增宽,前房深度较术前均显著增加,房角关闭及周边虹膜前粘连范围减小(P〈0.05);中央前房深度手术前后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超声乳化白内障吸除人工晶体植入术治疗闭角型青光眼效果显著。  相似文献   

19.
628例原发性闭角型青光眼的小梁病理改变及其临床意义   总被引:7,自引:1,他引:6  
目的:观察闭角型青光眼和小梁形态学改变,探讨周边虹膜和小梁粘连程度与小梁、Schlemm管病变的关系。方法:对628例(746眼)闭角型青光眼手术切除的小梁标本用10%福尔马林溶液固定,火棉胶包理,苏木素-伊红染色,光镜下观察。结果:所有慢性闭角型青光眼和小梁均表现出不同程度的纤维化,小梁网及内皮细胞中有程度不等的色素9沉积呐皮细胞数减少或消失,Schlimm管压缩或闭塞。虹膜萎缩、变性,周边部与  相似文献   

20.
目的 探讨超声乳化白内障吸除术对原发性闭角型青光眼的疗效。方法 收集我院2000~2004年部分慢性及急性闭角型青光眼患者55例(58眼),合并晶状体浑浊,行超声乳化白内障吸除联合折叠式人工晶体植入术。随访半年,对比术前、术后视力、眼压、前房深度与前房角的变化。结果 术后最佳矫正视力明显好于术前,前房深度较术前加深,眼压低于术前,部分前房角开放。结论 超声乳化吸除术即可提高视力,又可控制眼压,避免青光眼发作,可有效治疗合并白内障的闭角型青光眼。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