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全国2004~2006年麻疹流行病学特征和预防控制措施分析   总被引:87,自引:6,他引:87  
目的了解全国(未包括香港、澳门特别行政区和台湾地区)2004~2006年麻疹流行病学特征和预防控制(防控)措施,为进一步控制和消除麻疹提供依据。方法对麻疹发病和防控措施进行描述流行病学分析。结果全国2005年麻疹疫情回升,报告发病率为9.50/10万,2006年(1~6月,下同)总体发病水平低于2005年同期。2004年以前西部地区麻疹发病率较高,2005年开始东部地区和东北三省麻疹发病率上升明显,西部地区麻疹发病率相对下降。<15岁儿童麻疹病例数分别占2004、2005、2006年总病例数的83.90%、70.33%、66.81%,呈逐年减少趋势,但≤1岁儿童麻疹病例构成逐年增加,从2004年的4.54%上升到2006年21.15%。2005年流动人口麻疹病例占总病例数的37%,主要集中在经济发展较快的省和大城市,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和贵州省麻疹疫苗(MV)强化免疫效果明显。结论应进一步加强MV常规免疫,防控麻疹爆发;高发省份在适当时候开展MV强化免疫;针对近年麻疹一些流行病学特征发生变化,开展防控和消除麻疹应用性研究。  相似文献   

2.
目的分析2009—2014年罗湖区麻疹流行规律,评价防控措施及效果,为麻疹防控提供依据。方法利用麻疹专病系统收集2009—2014年罗湖区麻疹报告病例,描述病例的三间分布、免疫史等流行病学特征,分析防控措施与效果。结果2009—2014年共报告麻疹病例421例,实验室确诊162例,临床诊断3例,排除麻疹病例256例。对165例确诊麻疹病例进行分析,麻疹年发病率介于1.08/100万~69.04/100万之间,发病率方面,<8月龄组最高,成人组(15~岁)最低,2013年和2014年分别出现成人病例和托幼学龄儿童病例迅速攀升趋势,构成比逐年上升。结论罗湖区在麻疹防控工作中,采取适龄儿童强化免疫、民办小学机构定期查漏补种、设置来深圳青年务工者接种门诊及联合多部门协作的多项措施。2011年后罗湖区麻疹疫情迅速上升,特别是成人和托幼儿童病例构成比升高,主要是因为该人群的防控措施的逐年弱化,说明持续开展人群针对性的麻疹防控措施势在必行。  相似文献   

3.
马雅婷  王长双  李军 《现代预防医学》2014,(11):1945-1947,1956
目的分析河南省2002-2012年麻疹流行病学特征,探讨麻疹防控措施。方法采用描述性流行病学方法对法定传染病报告系统和麻疹监测系统资料进行分析。结果 2002-2012年河南省麻疹年均发病率为5.08/10万;2011年麻疹发病率降至历史最低水平(0.18/10万);1岁以下麻疹病例所占比例明显增加;病例中有免疫史和免疫史不详病例所占比例逐年降低。随着常规免疫加强、强化免疫和查漏补种实施及高质量麻疹监测,麻疹防控取得重大进展。结论小年龄组尤其是1岁以下儿童是麻疹防控的重点。实施规范化接种、努力提高2剂次MCV接种率的同时,加强高质量麻疹监测,是今后全省麻疹防控的重点工作。  相似文献   

4.
目的:通过了解分析河池市从1997年到2011年各县麻疹暴发的情况,探讨贫困山区麻疹防控的策略。方法:采集1997年到2011年河池市各县麻疹暴发疫情的资料并进行县与县、年与年暴发次数的比较。结果:河池市在1997年到2011年期间共发生659例麻疹疫情。结论:贫困山区麻疹暴发率很高,暴发区域特别广,暴发人员相对比较集中。由于麻疹的蔓延已造成严重的经济落后,必须采取有效的具体措施,应对麻疹的蔓延。对患者的病况进行原因分析后总结出麻疹大面积蔓延的原因主要是贫困山区的前期接种工作做得不到位。通过采取防控措施,2007年以后很少暴发麻疹传染的情况,有效缓解了疫情的蔓延。  相似文献   

5.
[目的]对1起疑似母婴传播麻疹案例调查分析,为制订麻疹防控策略和措施提供科学依据。[方法]对发生于2011年3月的1起疑似母婴传播麻疹案例进行描述性分析。[结果]母亲病毒特异性麻疹IgM抗体阳性,由于采血不便未对该婴儿血检,但从婴儿临床症状体征、病情变化及暴露史,临床诊断为麻疹。[结论]2病例应为疑似母婴传播麻疹案例。调整麻疹防控措施,减少母婴间传播麻疹和低于8月龄儿童的麻疹发病。  相似文献   

6.
刘卫民  何梅英  马茂 《实用预防医学》2012,19(10):1483-1485
目的 分析罗湖区1990-2011年麻疹病例流行病学特征及预防控制措施,为消除麻疹采取针对性措施提供依据. 方法 采用描述流行病学方法,对罗湖区1990-2011年的麻疹发病情况及采取的预防控制措施进行分析.结果 1990-2011年全区报告麻疹疑似病例1408例,其中非户籍人口发病占90.62%;从2005年开始呈高发态势,于2007年达到历史最高位,通过强化免疫及查漏补种等综合措施,2011年降到历史低位,为0.113/10万;病例主要集中在低年龄组儿童和青壮年中,呈“双相移位”现象;病例中无免疫史占26.99%,免疫史不详占59.02%,以散发为主,爆发疫情罹患人数占总病例数的5.97%;分子生物学研究显示辖区流行的麻疹野病毒为国内已有的流行株,全部为H1基因型.结论 通过综合的防控策略,采取常规免疫和强化免疫相结合的措施,争取政府多部门的参与,在区域内实现消除麻疹的目标是可以预见的.为实现消除目标,应进一步加强重点人群管理,通过调整免疫策略、加强院感控制、开展成人免疫和育龄期女性疫苗接种、查验预防接种证、有效处置疫点等措施,有效控制麻疹发病.  相似文献   

7.
目的分析周口市2005-2011年麻疹流行特征与消除麻疹措施,为制定彻底消除麻疹措施提供依据。方法运用描述流行病学方法对相关资料进行分析。结果 2005-2011年,周口市共报告麻疹3 416例,年均发病率为4.88/10万,年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2011年发病率下降至0.07/10万,达到消除麻疹标准。3-6月为高发季节,病例主要集中在7岁以下年龄组(81.91%),以0-2岁组发病最高(57.99%)。结论周口市消除麻疹工作取得显著进展。今后应继续保持和巩固高水平儿童基础免疫接种率,加强麻疹疑似病例的监测,做好暴发疫情的预警与控制工作,从而彻底实现消除麻疹的目标。  相似文献   

8.
目的了解石家庄市2005—2011年麻疹流行病学特征。方法用描述流行病学方法分析2005—2011年石家庄市麻疹专报系统数据库,数据采用Excel进行整理与分析。结果石家庄市2005—2011年麻疹报告发病率为0.13/10万~20.61/10万。2010年石家庄市发生麻疹局部流行,是麻疹发病最高的年份,共报告麻疹病例1 902例;2011年是麻疹发病的最低年份,共报告13例。石家庄麻疹发病人群主要以15岁儿童为主,流动人口的发病人数占全部病例的65.43%。结论进一步提高预防接种服务质量,做好适龄儿童及流动人口的麻疹疫苗接种工作是该市控制麻疹发病的关键。  相似文献   

9.
目的 分析邵阳市2005-2014年麻疹监测结果,了解麻疹流行因素、防控措施工作效果,为实现消除麻疹的工作目标和制定消除麻疹工作措施提供科学依据。 方法 收集邵阳市2005-2014年麻疹监测资料,依据《麻疹诊断标准》(WS296-2008)用ELISA法检测麻疹IgM抗体。 结果 邵阳市2005-2014年共报告麻疹病例5 759例,年平均报告发病率为8.17/10万,死亡4例; 2005-2014年全年各月均有发病,主要集中在1-7月,4-5月是最高峰;男性发病率高于女性,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发病以0~3岁儿童为主,占病例总数的73.78%,散居儿童4 270例,占病例总数的74.14%;无免疫史及免疫史不详者4 660例,占病例总数的80.92%;实验室诊断病例占麻疹病例数56.67%,临床诊断病例占43.34%。 结论 高质量的麻疹强化免疫能迅速降低麻疹发病率;加强流动儿童管理能在一定程度上控制麻疹传播;提高适龄儿童(尤其是3岁以下儿童)麻疹类疫苗接种率是消除麻疹的工作重点;医院成为麻疹防控的重点场所。  相似文献   

10.
目的了解南平市麻疹发病规律,为制定防控策略提供依据。方法对2005—2011年的麻疹疫情资料进行分析。结果 2005—2011年全市共报告麻疹确诊病例379例,年均发病率1.92/10万,发病率从2005年的3.16/10万下降到2011年的0.38/10万,城镇发病率明显高于农村,以散发和局部流行为主;4、5月份发病数最多。全市10个县市区均有病例报告,但主要分布在流动人口较集中的城区及乡镇,5岁(31.4%)及≥20岁(40.4%)为高发人群,男女发病之比1.1∶1。结论应进一步加强麻疹疫情监测和疫苗常规免疫,在重点地区和人群中开展强化免疫,严格执行入托、入学查验预防接种证等制度。  相似文献   

11.
张亚  马慧 《中国校医》2010,24(12):893-894,896
目的通过对邳州市2005—2009年控制与消除麻疹工作进展的分析,找出控制与消除麻疹工作的薄弱环节,明确防控工作重点,提出现阶段防控的策略和措施。方法对邳州市麻疹疫情及监测工作进行分析。结果 2005—2009年邳州市麻疹疫情总体呈上升趋势,进入2008年增速加快,2009年达20年来最高峰,发病率为20.24/10万。2—5月为麻疹发病高峰。男女发病比例1.41∶1。麻疹发病年龄<1岁的占47.5%,≥20岁的占12.9%。结论继续保持和巩固麻疹疫苗的基础免疫接种率,加大强化免疫力度,消除免疫空白人群。加强疫情监测力度和敏感性;加强全市健康人群麻疹抗体水平监测及免疫成功率的监测。  相似文献   

12.
目的 分析遂宁市2005-2010年麻疹发病的流行病学特征,及时调整防控措施,为实现2012年消除麻疹提供科学依据.方法 对遂宁市2005-2010年麻疹病例进行流行病学分析.结果 遂宁市2005-2010年累计报告麻疹病例3139例,暴发病例占24.72%,发病呈明显下降趋势,年平均发病率13.98/10万.麻疹流行以冬春季为主,但春季较冬季更为明显.麻疹发病主要集中在10岁以下儿童,共2 458例,占78.35%.无免疫史病例1 410例,占44.91%.8月龄以下儿童麻疹发病呈上升趋势.流动人口病例为85例,占2.71%.结论 加强基础免疫和儿童入托入学查验预防接种证工作,提高麻疹疫苗及时接种率和合格接种率;增加育龄期妇女麻疹IgG抗体,降低<8月龄婴儿麻疹发病率;继续做好发热出疹性疾病监测,及时控制暴发疫情是降低麻疹发病的重要防控策略.  相似文献   

13.
目的了解石嘴山市麻疹流行特征,分析麻疹防控策略。方法对2000~2012年麻疹监测数据进行统计分析。结果2000-2012年石嘴山市麻疹发病呈周期性变化,分别于2005年和2009年出现2个发病高峰,呈周期性特征;麻疹发病率下降,发病率由2000年的6.50/10万,下降到2011年的0.96/10万,2012年为0.00/10万,不同年份发病率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不同地区发病率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2005年前后麻疹病例年龄构成分布发生变化,发病年龄前移和后移,〈8月龄组病例构成比由2005年前的8.55%上升到14.14%,≥20岁组病例构成比由13.10%上升到59.72%;发病月份后移。结论稳固2剂次含麻疹疫苗的高接种率水平以及提高含麻疹疫苗及时接种率;同时考虑对大年龄组高危人群接种麻疹疫苗以及继续加强麻疹监测工作是控制麻疹最经济有效的措施。  相似文献   

14.
目的了解防城港市麻疹的流行病学特征,为制定防控策略和消除麻疹提供依据。方法收集防城港市各县(区、市)通过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信息系统网络直报的2005—2014年的麻疹病例资料,对病例进行流行病学调查分析,采用酶联免疫吸附试验(ELISA)检测血清麻疹 IgM 抗体。结果防城港市2005—2014年共报告麻疹65例,平均年发病率为0.78/10万,港口区最高为1.35/10万,防城区最低为0.45/10万。男女性别比为1.6∶1。除1月和11月外全年均有发病,有明显的季节性,表现为4~7月单峰型分布特征。2008年发病率达到最高峰,2009年开始下降,2011年和2012年无病例,2013年开始有所回升。结论防城港市消除麻疹工作取得良好成效,但随着务工、经商、旅游的人员增加,麻疹传播风险增加,应切实加强流动人口的麻疹防控,以达到消除麻疹目标。  相似文献   

15.
目的 分析阳泉市2005~2012年麻疹监测资料,为防控乃至消除麻疹提供科学依据。方法 对阳泉市2005~2012年麻疹监测资料进行描述流行病学分析。结果 2005~2012年阳泉市麻疹监测系统共报告麻疹病例1 207例,年均发病率为31.42/10万~0.08/10万,呈明显下降趋势;发病形式由散发、暴发共存改变为单纯散发;麻疹发病率较高时期有明显季节性,3~7月占病例总数的90.16%~94.30%;随着发病率的下降,近年病例发生在流动人口较多的城区、矿区、郊区;2005~2012年麻疹病例以〈15岁年龄组为主,构成比为64.04%,3起暴发疫情中,年龄以6~19岁为主,占83.21%,中、小学生仍为高危人群;病例中尤其是流动人口病例中无免疫史和免疫史不详者比例较高;麻疹监测系统敏感性、特异性考核指标多项不达标。结论 阳泉市消除麻疹工作取得明显成效。应继续加强免疫预防措施,提高麻疹监测质量,加强麻疹的防控工作乃至消除麻疹。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2010年麻疹疫苗强化免疫后疫情回升原因,为卫生行政部门制订防控措施提供依据。方法分别比较2011-2013年与2010年麻疹病例分布情况,对麻疹疫苗免疫史、发病前医院暴露史进行卡方检验,探讨疫情回升原因。结果 2010年全国麻疹疫苗强化免疫后,2011年南阳市麻疹疫情下降至1/100万以下,2012年稍有回升,2013年反弹明显。2011、2012年确诊病例有免疫接种史者所占比例高于2010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而2013年与2010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2011年确诊病例发病前7~21 d医院暴露史与2010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2012、2013年发病前医院暴露史明显增多,前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持续保持高水平麻疹疫苗及时接种率和控制院内感染是控制麻疹疫情的主要措施。  相似文献   

17.
目的对2006-2011年梅花村街麻疹疫苗应急接种和麻疹疫苗常规及强化免疫接种活动效果评价和麻疹发病特征分析,为进一步制定有效的麻疹防控措施,巩固消灭麻疹成果的目的。方法统计来自广东省免疫规划监测系统2006-2011年梅花村街麻疹病例,分析期间发病情况、人群分布、居委分布、季节性分布等。结果 2007年开始麻疹病例疫情处理和麻疹应急接种,2009年3月和2010年9月开展儿童麻疹免疫强化免疫接种,2006-2011年报告年发病率分别为30.4/10万、18.2/10万、14.1/10万、0/10万、0/10万、0/10万,逐年下降,2009-2011年实现麻疹发病率为0,实现梅花村街消灭麻疹的阶段性目标。结论疫点开展麻疹疫苗应急接种和麻疹疫苗强化免疫活动,加强学校验证入学,消灭人群免疫空白,提高人群整体免疫水平,可在短期内迅速控制麻疹疫情。  相似文献   

18.
通过对东莞市2005-2011年麻疹疫情资料分析,阐述东莞市麻疹流行病学特征及针对不同群体采取的消除麻疹措施,现简报如下。  相似文献   

19.
目的分析北京市通州区强化免疫前后2年麻疹的发病趋势及流行病学特征,评价强化免疫活动的效果,为制定麻疹防控措施提供科学依据。方法采用描述性流行病学方法分析通州区2010年10月麻疹疫苗强化免疫前后的麻疹发病情况。结果通州区2009、2010、2011和2012年麻疹发病数分别为77例、157例、9例和3例;2011~2012年麻疹平均发病率为0.43/10万,比2009~2010年下降了95.34%;麻疹发病仍有明显季节性,发病主要集中在3~5月份;地区分布以流动人口聚集地为主,强化免疫后各地区发病率下降均达到了88.02%以上;麻疹发病多为流动人口,主要由8月龄儿童病例和15岁的成人病例组成,强化免疫后,麻疹发病年龄双向移位现象更为明显。结论通州区麻疹疫苗强化免疫短期效果显著,麻疹疫苗强化免疫可以降低人群易感性,达到快速控制麻疹发病,降低麻疹发病率;根据强化免疫后麻疹流行特征的变化,成人、麻疹常规免疫前儿童和流动人口成为防控麻疹工作的重点和难点。  相似文献   

20.
麻疹是一种严重危害儿童健康的急性呼吸道传染病。WHO提出21世纪初全球消灭麻疹的目标。宁波市江北区2005—2010年全区麻疹报告病例数高达340例,年平均发病率12.59/10万,远远高于WHO消灭麻疹策略既定目标。为分析麻疹流行特征,寻找流行因素,制定有效的防控对策,现对宁波市江北区2005—2010年麻疹疫情及防控策略分析如下。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