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目的分析胃黏膜下肿瘤的临床病理学特征,评价经内镜治疗胃黏膜下肿瘤的安全性及有效性。方法通过胃镜及超声内镜筛选出2012年9月-2014年6月共61例患有胃黏膜下肿瘤的患者;均采用经胃镜治疗方案予以切除;切除肿瘤术后均送病理学检查,可疑胃间质瘤进一步行免疫组化等分子生物学检查。结果 61例患者中,有39例为女性患者,占总病例63.93%,肿瘤位于胃底占52.46%(32/61),胃体21.31%(13/61),胃窦11.48%(7/61),贲门14.75%(9/61);10例行内镜黏膜剥离术(ESD),21例行内镜黏膜下挖除术(ESE),27例行内镜全层切除术治疗(EFR),3例经黏膜下隧道肿瘤切除术治疗(STER)。61例患者中,1例因瘤体过大且突破浆膜层,另1例位于胃底黏液湖操作困难故中转腹腔镜治疗,术后1例发生穿孔,经腹腔镜成功修补,1例发生出血,内镜下成功止血;病理学检查最后确诊胃间质瘤34例,危险度均为极低危(肿瘤每50个高倍镜视野下核分裂像≤5),平滑肌瘤11例、脂肪瘤5例、异位胰腺3例、钙化性纤维假瘤5例、炎性纤维性息肉2例和血管瘤样增生1例;胃间质瘤位于胃底73.53%(25/34),胃体11.76%(4/34),胃窦5.88%(2/34),贲门8.82%(3/34)。结论胃黏膜下肿瘤以女性多发,且多无特异性临床症状;胃黏膜下肿瘤好发于胃底,且以胃间质瘤多见;绝大部胃间质瘤风险分级为极低危;经胃镜治疗胃黏膜下肿瘤是微创、安全、有效的方法。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超声内镜对胃固有肌层间质瘤的诊断价值及黏膜下挖除术临床应用的疗效及安全性。 方法30例经超声内镜初步诊断为来源于胃固有肌层的间质瘤患者,经超声内镜明确病变来源、回声、大小、血供等情况后行黏膜下挖除治疗,观察其疗效及并发症。对超声诊断结果与病理结果进行比较。参照病理侵袭危险性分级结果,计算超声内镜侵袭危险性分级的准确性。运用SPSS 11.0软件系统进行统计,采用Kappa评价标准进行一致性分析,Kappa值判断标准:Kappa≥0.75两者一致性较好;0.75>Kappa≥0.4两者一致性一般;Kappa<0.4两者一致性较差。 结果超声内镜显示,病变位于胃底16例(其中近贲门处8例),胃体8例,胃窦4例,胃体胃底交界处1例,胃体胃窦交界处1例。内镜下间质瘤直径为0.4~5.5cm。22例直径小于3cm病变内镜下呈球形或半球形隆起,超声内镜显示均表现为均匀偏低-低回声团块,边缘光滑。8例病变直径长于3cm,4例表现为半球形隆起,3例呈不规则隆起。超声内镜对胃间质瘤侵袭危险性分级与病理分级判断结果相符27例;29例病变均完整挖除,1例部分挖除;术中穿孔3例,钛夹封闭创面后内科治愈。术中均有少量出血,行热活检钳钳夹或氩气凝固等止血后出血停止,未发生迟发性出血。 结论超声内镜下胃间质瘤侵袭危险性分级与病理分级具有良好的一致性;黏膜下挖除术治疗胃固有肌层间质瘤安全有效,术前行超声内镜进行严格评估具有重要辅助价值。  相似文献   

3.
目的通过比较胃内异位胰腺与间叶源性肿瘤的内镜及超声内镜特征,以评价超声内镜对胃内异位胰腺的诊断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2005年1月~2009年11月行超声内镜检查的599例胃内隆起性病变患者,将病理确诊的异位胰腺与间叶源性肿瘤(GIMT)的内镜及超声内镜特征进行回顾性比较分析。结果①经病理确诊的异位胰腺共计18例,GIMT58例。超声内镜诊断异位胰腺的敏感性、特异性、阳性预测值及阴性预测值分别为66.7%、84.44%、63.16%和86.36%。②异位胰腺发生部位主要为胃窦部,有16例;胃体大弯侧及后壁各1例。大体形态上表现为黏膜下隆起伴中央脐样开口8例,单纯黏膜下隆起10例。直径4~60mm,平均5.14mm。③超声内镜声像学提示异位胰腺表现为中等回声7例,低回声11例,无高回声病变。12例病变内部可见特征性的不规则管状或小囊性无回声。边界清晰规则的5例,欠规则的13例。13例起源于黏膜下层,2例起源于固有肌层;3例病变跨层次分布;无起源于黏膜肌层及浆膜层的病变。④胃异位胰腺与GIMT比较,在患者年龄、胃内生长部位、表面黏膜情况、起源层次、病变边缘、内部回声高低及内部有无灶性无回声区方面差异有显著性。异位胰腺相对年轻,病变较小,好发于胃窦,表面可有凹陷性开口,但不占多数;多起源于第3层胃壁,病变边缘多不光滑;与周围黏膜下层及固有肌层回声比较,内部回声多介于两者之间,且有2/3病变内部有灶性无回声区。结论超声内镜是诊断胃内异位胰腺的有效方法,但敏感性不高;超声内镜在一定程度上能鉴别异位胰腺与间叶源性肿瘤。  相似文献   

4.
我院收治胃胰腺异位误诊为胃间质瘤一例,复习文献报道如下. 一、临床资料 患者男,51岁,上腹部间断疼痛2个月入院.体检剑下压痛.内镜示胃窦小弯侧见一约1.0 cm隆起,表面光滑,超声内镜显示"为固有肌层低回声病变,大小约1.5 cm×1.0 cm".考虑为"胃间质瘤"行手术.术中胃窦区触及1.0 cm×1.5 cm肿块,位于胃壁内.行胃大部切除术,术后病检为"胃窦胰腺异位".术后患者症状消失.  相似文献   

5.
目的总结胃内异位胰腺的胃镜、超声内镜表现及其临床特征。方法回顾性分析经手术组织病理证实的29例胃内异位胰腺患者临床资料。结果胃镜诊断胃内异位胰腺10例,镜下表现为隆起型病变,可见表面脐样开口。超声内镜诊断胃内异位胰腺22例,声像图示病灶位于黏膜-黏膜下层22例,呈混杂偏高回声;位于黏膜下层2例,呈均匀低回声;位于黏膜肌层2例,呈低回声;位于固有肌层3例.呈低回声;病灶边界均清晰;行高频电圈套切除术10例,内镜下黏膜切除术5例,内镜下黏膜剥离术11例,内镜下黏膜挖除术3例;术后出现出血1例.余未发生出血、穿孔等并发症;术后随访3个月至1a无复发。结论胃镜联合超声内镜可为胃内异位胰腺诊断有重要价值,超卢内镜下行胃内异位胰腺切除术安全、有效。  相似文献   

6.
目的 探讨超声内镜指导内镜黏膜下剥离术(ESD)治疗来源于固有肌层的胃黏膜下肿瘤(SMT)的疗效和安全性.方法 对内镜发现的胃SMT行EUS,对其中来源于固有肌层的SMT行内镜黏膜下剥离治疗:预切开病变表面中央黏膜,剥离黏膜下层组织显露病变,完整切除病变.结果 来源于胃固有肌层的SMT共30例,术后病理诊断为胃间质瘤21例,胃平滑肌瘤7例,胃神经纤维瘤1例,胃血管球瘤1例.病变直径0.6~1.9 cm,平均直径1.2 cm.30例病变一次性完整切除,其中1例术中出现消化道穿孔,应用金属夹成功封闭,未转外科手术.结论 超声内镜指导内镜黏膜下剥离术治疗来源于胃固有肌层直径<2.0cm的SMT是安全、有效的,可完整切除病变,提供完整的病理学诊断资料,达到与外科手术同样的治疗效果.  相似文献   

7.
目的:评估超声内镜在胃隆起性病变诊断中的应用价值.方法:应用超声内镜及超声小探头对278例胃隆起性病变进行超声检查.结果:息肉21例,平滑肌瘤143例,平滑肌肉瘤10例,脂肪瘤16例,异位胰腺12例,静脉曲张7例,壁外压迫69例.对起源于黏膜层、黏膜肌层及黏膜下层的部分病变进行内镜治疗,对起源于黏膜下层、固有肌层的部分病变进行腹腔镜联合内镜或手术治疗,对胃黏膜下隆起性病变的总诊断符合率超声内镜为93.0%,明显高于胃镜(61.5%).结论:超声内镜可对胃隆起性病变的起源、范围及大小作出准确判断,对黏膜下肿瘤治疗方案的选择具有重要的指导价值.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普通胃镜联合超声胃镜在胃异位胰腺诊断中的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47例经普通胃镜联合超声胃镜检查诊断为胃异位胰腺患者的临床资料。结果普通胃镜联合超声胃镜检查示病灶位于胃窦大弯侧31例,胃窦后壁8例,胃窦小弯侧7例,胃体下部1例;超声呈中低回声13例,低回声12例,高回声11例,混合回声7例,中高回声4例;胃异位胰腺来源于黏膜下层40例,固有肌层4例,黏膜层3例;胃镜手术后常规行组织病理检查,诊断胃异位胰腺40例,胃间质瘤4例,脂肪瘤3例;与组织病理结果进行对照,普通胃镜联合超声胃镜诊断胃异位胰腺的符合率为85.12%,误诊率为14.88%。结论普通胃镜联合超声胃镜对胃异位胰腺有较高的诊断价值。  相似文献   

9.
胃固有肌层间质瘤的确诊有赖于组织病理学和免疫组化结果的结合。传统认为胃固有肌层间质瘤是消化内镜治疗的禁忌证,多主张外科开腹或腹腔镜手术切除治疗或定期复查[1]。Lukaszczyk等[2]于1992首先报道了腹腔镜切除胃间质瘤,证明微创技术可以达到直视手术所要求的切除范围,且不造成肿瘤破坏,减少局部复发率。Nguyen 等[3]通过对照研究和临床随访,认为腹腔镜切除胃间质瘤安全可行,与传统开腹切除相比患者康复快,术后住院时间短。近年来,随着内镜附件的发展,采用内镜下全层切除术(EFR)即可将胃固有肌层间质瘤完整切除。周平红等[4]于2009年报道了无腹腔镜辅助的内镜全层切除源于固有肌层的黏膜下肿瘤。20例源于固有肌层与浆膜紧密粘连的胃黏膜下肿瘤,胃体11例,胃底9例,完整切除率100%,肿瘤最大直径<3.5 cm,病理证实间质瘤13例,平滑肌瘤4例,血管球瘤2例,神经鞘瘤1例。术后无胃肠道出血、腹膜炎、腹腔脓肿。随访1~12个月无1例发生病变残留或复发。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内镜下治疗胃固有肌层间质瘤的疗效和安全性。方法选择2011年3月至2013年6月于烟台毓璜顶医院消化内镜中心行内镜超声(EUS)发现的34例源于胃固有肌层的黏膜下肿瘤(SMTs),根据其大小、层次分别进行内镜下结扎切除术(ELR)治疗7例、内镜黏膜下挖除术(ESE)治疗21例,内镜全层切除术(EFR)治疗6例。结果34例源于胃固有肌层的 SMTs 均成功挖除,4例 ESE 治疗中发生穿孔,应用金属止血夹成功夹闭。其中 ESE 及 EFR术后病理诊断为间质瘤,其中胃底16例,胃体16例,胃窦2例。病变最大直径0.7~4.3 cm,平均最大直径1.5㎝。全组未出现 ESE 术后出血,随访2~30个月,恢复良好,未出现复发或转移。结论内镜下切除治疗小的胃固有肌层间质瘤安全、有效,能一次性完整切除病变,ESE 及 EFR可提供完整的病理诊断资料,且所有内镜下治疗患者术后恢复快,疗效较好。  相似文献   

11.
目的 探讨应用结扎技术进行内镜黏膜下剥离术(ESD-L)对胃固有肌层小肿瘤的治疗价值.方法 选择来源于胃固有肌层的黏膜下肿瘤(SMT)18例(肿瘤直径≤12mm).应用结扎技术进行内镜黏膜下剥离治疗,术后常规内镜及EUS随访.结果 18例病变一次性完整切除,术后病理诊断为胃平滑肌瘤4例,胃间质瘤12例,胃神经纤维瘤1例,胃血管球瘤1例.1例术后出现消化道穿孔,应用金属夹成功封闭,未转外科手术.结论 劳动应用结扎技术进行内镜黏膜下剥离术(ESD-L)是治疗来源于固有肌层的胃黏膜下肿瘤(SMT)安全、有效的方法 ,可完整切除病变,提供完整的病理学诊断资料,达到与外科手术同样的治疗效果.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食管间质瘤和胃间质瘤的临床特点及内镜下治疗。方法回顾性分析经本院内镜治疗的30例食管间质瘤和146例胃间质瘤的临床资料。分析患者的基本情况、病变部位及起源、免疫组织化学特征、治疗情况以及术后随访结果。结果食管间质瘤30例,男22例,女8例。病变多位于食管下段,63.3%病变起源于固有肌层。胃间质瘤146例,男41例,女105例。病变多位于胃底部,98.0%病变起源于固有肌层。免疫组织化学检查示食管间质瘤 CD117,CD34,SMA,desmin 阳性率分别为93.3%,93.3%,73.3%,73.3%;胃间质瘤 CD117,CD34,SMA,desmin阳性率分别为94.5%,88.4%,21.9%,19.2%。22例食管间质瘤行内镜黏膜下剥离术(ESD),8例行内镜黏膜下隧道肿瘤切除术(STER),病灶均一次性完整切除,1例患者 ESD 术中发生穿孔。145例胃间质瘤行 ESD,1例行内镜下氩离子凝固术(APC),一次性完整切除率95.2%,术中穿孔39例,出血1例。所有穿孔及出血患者均经内镜下修复。术后随访3~50个月未发现肿瘤残留和复发。结论胃肠道间质瘤缺乏特异性临床表现,但食管间质瘤和胃间质瘤在肿瘤位置分布和起源、免疫组织化学方面各具特点,内镜下微创技术已发展为治疗胃肠道间质瘤新的手段之一。  相似文献   

13.
目的 探讨内镜超声(EUS)指导应用结扎技术进行内镜黏膜下剥离术(ESD-L)对胃间质瘤的诊断和治疗价值.方法 分析22例来源于胃固有肌层的黏膜下肿瘤(SMT)(肿瘤直径≤12mm)的EUS特征,对其应用结扎技术进行内镜黏膜下剥离治疗,并将检查结果与术后病理结果进行对照.结果 22例患者病变一次性完整切除,术后病理诊断为胃平滑肌瘤4例,胃间质瘤16例,胃神经纤维瘤1例,胃血管球瘤1例.结论 EUS是诊断胃黏膜下肿瘤较为准确的方法,EUS指导应用结扎技术进行内镜黏膜下剥离术(ESD-L)是治疗胃间质瘤安全、有效的方法,可完整切除病变,提供完整的病理学诊断资料,达到与外科手术同样的治疗效果.  相似文献   

14.
超声内镜对内镜治疗消化道隆起性病变的指导价值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目的评价超声内镜对消化道隆起性病变的诊断价值及指导内镜下微创治疗消化道隆起性病变的疗效及安全性。方法对157例内镜下诊断为消化道隆起性病变进行超声内镜检查,其中36例进行内镜下治疗(套扎、电切、内镜下黏膜切除术、穿刺等),外科治疗19例。结果21例源于黏膜层的息肉、6例源于黏膜肌层的间质瘤、3例源于固有肌层的间质瘤及1例异位胰腺、1例食管囊肿、1例食管癌经内镜下治疗。3例囊肿行内镜下穿刺治疗。除1例术后出血外,其余手术都安全,无其他并发症出现。术后回访2~30个月无复发。结论超声内镜为内镜微创治疗选择隆起性病变适应证具有良好的指导作用,部分病变内镜下可安全有效地切除。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索内镜黏膜下剥离术治疗上消化道固有肌层肿瘤的可行性、疗效和安全性。方法经胃镜和内镜超声、CT证实上消化道固有肌层肿瘤35例,其中食管15例,胃20例。行内镜黏膜下剥离术,若出现较大的穿孔或操作困难则改为胃镜联合腹腔镜治疗。结果 35例病灶全部成功进行内镜黏膜下剥离术,未发生严重并发症。操作时间45~240 min,平均82.4 min。术后病理诊断食管平滑肌瘤14例,食管间质瘤1例,胃平滑肌瘤6例,胃间质瘤14例。病灶直径0.8~4.2 cm,平均1.9 cm。术中发生穿孔3例,2例用金属夹成功封闭,1例行腹腔镜下穿孔修补术。结论内镜黏膜下剥离切除术治疗消化道固有肌层肿瘤是微创、有效并且安全的治疗方法。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分析内镜下诊断和治疗上消化道异位胰腺的临床价值。方法选取我院68例上消化道异位胰腺在内镜下诊治病例,并经过病理性检查,分析内镜超声图像诊断的准确性。结果经过病理性检查发现,68例患者中有59例经病理学检查为异位胰腺,与病理学检查的符合率为86.76%;其他9例中有5例为平滑肌瘤,4例为神经鞘瘤。异位胰腺病变位于胃底的有2例,胃体的有3例,胃窦的有46例,胃十二指肠的有8例。46例胃窦部中,有5例在前壁,17例在后壁,17例在大弯,7例在小弯;超声回声,表现为低回声的有2例,中回声的有20例,高回声的有24例。在累计的粘膜层次上,位于粘膜层的有5例,粘膜肌层的有6例,粘膜下层的有40例,固有肌层的有1例。治疗后经过随访0.5~3年,行内镜切除病变组织的有27例,2例出血量较多予以手术钳止血和去甲冰盐水后好转,27例均无穿孔、出血等并发症,随访无1例再次复发,且创面愈合良好。结论内镜下诊治上消化道异位胰腺是一种行之有效的治疗手段,可依据患者病情进行下一步治疗措施,且内镜治疗安全简单有效。  相似文献   

17.
内镜黏膜下剥离切除胃间质瘤的治疗价值探讨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目的 探讨超声内镜(EUS)指导内镜黏膜下剥离(ESD)切除胃间质瘤的治疗价值.方法 分析20例来源于胃固有肌层的黏膜下肿瘤(SMT)(肿瘤直径≤12 mm)的EUS特征,对其进行内镜黏膜下剥离治疗,并将检查结果与术后病理结果进行对照.结果 20例病变一次性完整切除,术后病理诊断为胃平滑肌瘤4例,胃间质瘤14例,胃神经纤维瘤1例,胃血管球瘤1例.结论 EUS指导内镜黏膜下剥离(ESD)切除治疗胃间质瘤是安全、有效的方法,可完整切除病变,提供完整的病理学诊断资料,达到与外科手术同样的治疗效果.  相似文献   

18.
超声内镜在上消化道黏膜隆起型病变诊断和治疗中的应用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目的探讨超声内镜在上消化道黏膜隆起型病变的诊断和内镜治疗中的价值。方法运用超声内镜检查114例上消化道黏膜隆起型病变,并对其中26例进行超声内镜引导下病变切除术。结果黏膜隆起病变性质以间质瘤最常见,占51.8%,其次,壁外压迫占21.9%,较少见有恶性肿瘤、脂肪瘤、异位胰腺、囊肿等。对26例黏膜下肿瘤进行切除,超声诊断和病理符合率达77.0%。手术并发症少见。结论超声内镜可初步定性上消化道黏膜隆起型病变,对黏膜下肿瘤的治疗选择有指导作用;超声内镜引导下内镜切除黏膜下间质瘤安全、有效。  相似文献   

19.
目的探讨内镜超声指导内镜下切除联合皮圈结扎闭合术治疗源于固有肌层的胃黏膜下肿瘤(SMT)的疗效和安全性。方法对内镜发现的胃SMT行内镜超声检查,对其中来源于固有肌层的SMT行皮圈套扎联合高频电切除术,完整切除病变,创面采用皮圈结扎结合钛夹闭合术缝合。结果来源于固有肌层的胃SMT 32例,术后病理诊断为胃间质瘤23例,胃平滑肌瘤7例,胃神经纤维瘤1例,胃血管球瘤1例。病变直径4~12 mm(平均9.6 mm)。32例病变均一次性完整切除,31例术后出现消化道穿孔,应用尼龙圈结合钛夹闭合术成功封闭,未转外科手术。结论内镜超声指导内镜下切除联合皮圈结扎闭合术治疗源于固有肌层直径的胃SMT是安全、有效的,可完整切除病变,创面完全闭合,提供完整的病理学诊断资料,达到与外科手术同样的治疗效果。  相似文献   

20.
目的:探讨上消化道异位胰腺内镜及内镜超声检查(EUS)所见及治疗效果.方法:回顾性分析在我院行胃镜检查并经术后病理证实的上消化道异位胰腺35例(其中26例同时行Eus)的临床资料.结果:胃镜显示病变位于胃窦29例,胃体1例,十二指肠球部3例,十二指肠降部2例.外形呈单纯黏膜隆起21例,隆起伴脐样开口12例,隆起伴表面溃疡2例.EUS表现为高回声2例,混杂回声13例,低回声11例,其中4例内部出现特征性管状结构样回声;24例边界清晰,2例边界不清;位于黏膜层1例,黏膜下层23例,固有肌层2例.内镜下高频电凝电切治疗29例,均无出血、穿孔等并发症.结论:异位胰腺的镜下表现缺乏特异性,EUS对异位胰腺有重要的诊断价值,内镜下高频电凝电切是安全有效的治疗手段.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