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目的:总结黄孟君教授辨治泄泻的临床经验。方法:跟师门诊学习。结论:泄泻三个关键因素为"湿"、"脾"、"肾",病机发展规律来讲总体上遵循"湿盛"、"脾虚湿盛"、"脾肾阳虚"三个阶段,但对于暴泻者应当顾忌到患者的体质,尤其脾胃先天禀赋,而久泻者尤当辨清脏腑脾肾。  相似文献   

2.
泄泻为临床常见病、多发病之一。前人在长期的医疗实践中 ,对泄泻的治疗 ,创造了不少行之有效的方法 ,值得我们去认真挖掘、研究。笔者通过学习古今文献资料 ,结合多年的临证经验 ,总结泄泻证治大法如下 ,请同道指正。泄泻多因湿 ,湿聚由脾虚《罗氏会约医镜·泄泻》谓 :“泻由脾湿 ,湿由脾虚。”脾虚与内湿互为因果 ,或因脾虚生湿 ,或因湿盛困土而致脾虚。脾虚生湿者多见于久泄 ,久泄之人脾胃素虚 ,脾司运化功能减弱 ,以致水湿不能及时传输 ,因虚而湿自内生 ,水湿留中 ,下注肠道而为泻。湿盛困土多见于暴泻 ,常因感受湿邪、过食生冷等因素而…  相似文献   

3.
临床解惑     
治泄泻如何运用驱风药物?答:泄泻是常见疾患,暴泻(急性)有因受外邪风寒,在卫表失宣的同时,肠腑传化失司,清浊混淆,以致腹呜泄泻,畏风,形寒,治当驱风散寒,温中升清。久泻(慢性)之病机以脾虚为主,所谓“久泻者脾必虚”,脾气虚馁,运化水湿的功能失常,肠胃正常的水液成为湿  相似文献   

4.
泄泻是临床上常见的病症之一,导师帅焘在继承前人的基础上结合自己多年的临床实践,论治该病颇有特点,有法有方。笔者有幸随师诊治,深受教益,现将其辨治经验介绍如下。1治疗方法老师认为,该病的主病之脏在脾,并涉及到胃、大小肠、肝、肾等。病邪与“湿”有关,所谓“无湿不作泻,治泻不治湿,非其治也”。内因则是“脾虚”。因湿盛而致脾病者,多为急性腹泻(暴泻);因脾虚而后湿邪壅滞者,多为慢性腹泻。多以病位,病性综合调治,根据泄泻要点,归纳出论治七法。1.1分利法适用于急性腹泻,利小便而实大便。证见泻下清稀,甚则如水样,小便短少,腹痛肠鸣,…  相似文献   

5.
葛惠男认为泄泻病多因饮食伤脾,或肝木犯脾,而致泄泻,日久脾虚肝旺,寒温失调,气血不和,泄泻迁延难愈,此时单纯补脾泻肝方药常难奏效。健脾止泻方功能健脾泻肝、平调寒热、疏通气血,治疗此类泄泻效果显著。  相似文献   

6.
刘平侠  陈爱林 《陕西中医》2005,26(7):F003-F003
<正>泄泻一病,四季均发,老幼皆患。泄泻的病因有感受外邪,饮食所伤,情志失调及脏腑虚弱等,但关键在于脾胃功能障碍。而脾胃功能障碍原因又是多方面的,有外邪影响;有脾胃本身虚弱;脾虚湿胜;有肝旺乘脾,还有命门火衰、脾失温煦。肝肾引起的泄泻多在脾虚基础上发生。久泻耗伤正气,属虚,有脾虚、肾虚。故治疗上以温中健脾为主,兼滋阴补肾。《景岳全书·新方八阵·热阵》中设“胃关煎”具有温中健脾,滋阴补肾之功本。笔者在临床上多次遇到久泻不愈的患者,用抗菌素效果不佳,此时发挥中医药特长,应用“胃关煎”加减治疗久泻,每获满意疗效。  相似文献   

7.
腹泻是一个症状,通常指排粪次数增加及粪质稀薄而言。中医文献中对腹泻虽作过详细的描述,主要是根据病之缓急、病程之久暂,如“暴泻”“久泄”;粪质之形色改变如“溏泻”“鹜泻”等等来命名。这里,首先让我们了解一下泄泻是怎样发生的?内经阴阳大论:“湿胜则濡泻”,又云:“春伤于风,夏生飱泻”,王冰认为湿胜则脾土受伤,或风木之邪内干脾土。故平治会粹云:“泄泻者,水湿所为也,由湿本土,土乃脾胃之气也,得此证者,或  相似文献   

8.
姚保泰主任医师从事临床实践30余年,在治疗胃肠疾病方面,经验丰富,自有创新。笔者随师学习,受益匪浅,现将老师在治疗久泻方面的经验介绍如下。1 温中健脾,柔肝补肾法 久泻以起病慢、泻下势缓、便质清稀、反复发作、缠绵难愈为特征。多因脾、肝、肾脏腑功能失调发病,而以脾阳亏虚为主要病机。脾主运化升清,脾阳亏虚,温运失司,水湿停滞,清浊不分,混杂而下,则泄泻发生。脾土已虚,肝木乘克脾土,则泄泻愈甚。脾虚日久及肾,脾肾同病,命门火衰,脾土失于温煦,则洞泄无度,经久不愈。由此可见,久泻的发生与转归,关键在于脾。…  相似文献   

9.
慢性腹泻中医称为“久泻”,一般多由急性暴泻迁延不愈转归而成,亦可由其他多种原因所导致,在辨证和治疗方面,均较暴泻复杂,为脾胃统系疾病常见的主要证候之一。泄泻的病变主脏在脾,病因主要为湿,  相似文献   

10.
黄文东是我国现代著名的中医脾胃病学家。黄老继承和发展东垣学说以治疗慢性泄泻,其认为慢性泄泻病机除以脾虚湿盛、清阳下陷为主外,主要病理变化还有脾虚肝旺,肠有湿热,甚则下伤于肾,致肾关不固等。针对这样的病机,黄老宗东垣,常选四君子汤化裁健脾助运,同时注重调畅气机,如脾虚肝旺则重用白芍,又法东垣擅用风药,气虚及阳每以理中汤类为首,久泻不愈往往寒温并用,伤及阴液注重补而不腻,病久者丸药缓服以求长效。如此施治,每获良效。附验案1则以佐证。  相似文献   

11.
刘俊红  吴存亮 《光明中医》2011,26(3):576-576
痛泻药方具有补脾土而泻肝木,调气机以止痛止泻的作用;四神丸具有温补脾肾,涩肠止泻之功。此二方被广泛用于急性肠炎、慢性结肠炎、小儿泄泻、慢性泄泻、肠易激综合征等属肝旺脾虚、脾肾虚寒的久泻、五更泄泻、腹痛不思饮食、食不消化,腰酸肢冷等症。吾师吴存亮教授临床经验30余载,在治疗溃疡性结肠炎方面积累了丰富的经验,现将吴存亮教授治疗溃疡性结肠炎一例举例如下。  相似文献   

12.
急性泄泻的病机为湿困而脾病,辨证要点为湿邪的寒热属性;慢性泄泻为脾虚而湿停,辨证重点在于审明肝脾肾三脏的不同及主次关系。急性泄泻不可妄用补涩,慢性泄泻不能过用分利;寒热错杂、虚实并见者,清热不可过用苦寒,补虚不可纯投甘温。  相似文献   

13.
李志民 《中医杂志》1991,32(6):16-17
笔者随李老临证多年,深悟其诊治慢性泄泻擅用运法,疗效显著。李老常说,暴泻易治,久泻难瘳,棘手于正虚邪恋,寒热交织。盖久泻脾伤,多夹湿滞,湿由脾虚而恋,诸证相继而生;脾虚易遭肝木侮克而气机壅滞,湿遏日久易生积滞而化热,故使病情反复迁延而难  相似文献   

14.
祛风药在慢性泄泻治疗中的应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唐佩林 《河南中医》2001,21(2):52-52
慢性泄泻 ,又称久泻 ,是临床常见疾病。具有病程长 ,反复发作 ,缠绵难愈的特点。在临床治疗慢性泄泻中 ,选用祛风药 ,往往取得较好疗效 ,兹介绍如下。1 脾虚湿盛 升阳益胃李士材说 :“又如地上淖泽 ,风之即干。故风药多燥 ,且湿为土病 ,风为木病 ,木可胜土 ,风亦胜湿 ,所谓下者举之是也”。盖清阳下陷而泄泻者 ,其症见腹胀肠鸣 ,食欲不振 ,倦怠乏力而泄泻频作。李东垣创升阳益胃汤即为此等症而设。柴胡、防风、羌活、独活升阳除湿 ,六君子汤补脾益气 ,助阳化湿。凡属脾虚湿盛 ,升举之气下陷之病症 ,无论病程久暂 ,若用补脾药不效 ,便当佐…  相似文献   

15.
介绍朱莹教授运用治泻九法治疗泄泻的经验。朱莹教授在李中梓治泻九法的基础之上,结合自身临床经验,病证结合,审因论治,将暴泻辨证分为寒湿证,治以燥脾、淡渗为法;湿热证,治以清凉为法;食滞证,治以疏利为法。将久泻辨证分为脾胃虚弱证,以甘缓、燥脾为法;肝气乘脾证,以疏利、甘缓为法;肾阳虚衰证,以温肾、固涩为法。临床疗效显著,并附验案1则,以资佐证。  相似文献   

16.
<正>重庆市名中医周天寒有丰富的教学和临床经验,治病十分重视调理脾胃。他说"脾胃乃后天之本,气血生化之源,久病体质虚弱,治疗不当,易积虚成损。所以时照顾脾胃,切忌妄施苦寒克伐或进大剂腻补"。对慢性结肠炎的治疗,遵东垣"脾胃学说"之旨,有所创新,选方用药精心化裁,每获良效。认为慢性结肠炎可按中医"久泻"、"痢疾"范畴进行论治。其病机多由脾虚不能胜湿,湿从内生,直趋大肠或脾弱肝旺,肝脾不和,肝气乘脾,或久泻所致脾肾阳气虚弱,下关不固。治疗当以益气健脾、抑肝健脾、温中健脾、燥湿健脾、健脾消食、健脾升清、温补脾肾为法。用痛泻要方、四君子汤、参苓白术  相似文献   

17.
慢性腹泻多由饮食不节,调护失宜或因急性腹泻失于调治迁延而成。病位以脾为主,即所谓“久泻伤脾”。脾属阴土,须赖肾中阳气温煦,方能司其运化之职。若脾土虚寒,水湿内盛,日久势必影响肾阳,形成脾肾阳虚。肝为刚脏,最易侮土,脾虚木乘,司运失职,故慢性腹泻始则因泻伤脾,继则以脾虚为中心,牵及肝肾。肝、脾、肾三脏相互影响,不能截然分开。因此治疗应以补脾为主,  相似文献   

18.
张洪义认为泄泻主要病机为脾虚湿盛。土虚木乘,脾虚水谷杂下,清浊不分,水湿下注。治宜补脾柔肝,利湿涩肠止泻。使用痛泻要方治疗,补脾抑肝,祛湿止泻,取得满意疗效。  相似文献   

19.
黄振翘从"泻肝清火,寓泻于补"论治再生障碍性贫血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介绍黄振翘教授从“泻肝清火,寓泻于补”论治再生障碍性贫血的思路及用药经验。其治疗原则是:风动泻肝,寓泻于补;血热凉肝,补泻兼施;脾虚主升,肝火宜降;阴损阳盛,当清伏热;肾虚伤阳,寒温并用;脾肾久虚,治肝活血。  相似文献   

20.
慢性前列腺炎治疗重在活血化瘀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慢性前列腺炎治疗重在活血化瘀江苏省泰兴市中医医院(225400)王祖贤慢性前列腺炎属中医“淋浊”范畴。病机为湿热蕴结,病久伤及脾肾。临证多从湿热、脾虚、肾虚论治。笔者体会,本病治疗重在活血化瘀,不论如何辨证分型,都必须把活血化瘀贯穿始终。本病瘀血形成...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