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58 毫秒
1.
目的对比分析光学药物压抑疗法与遮盖疗法对儿童斜视性或屈光参差性弱视的疗效。方法前瞻性临床研究。收集2013年1月至2015年3月在我院诊断为斜视性或屈光参差性弱视的儿童患者,根据采用的弱视治疗方法不同分为遮盖疗法组(遮盖组)与光学药物压抑疗法组(压抑组)。根据弱视程度不同又分为轻度、中度、重度弱视进行分析。对随访12个月以上患者的弱视治疗效果进行分析比较。2组弱视程度比较采用Wilcoxon秩和检验,组间的有效率和治愈率比较采用χ²检验。结果共纳入斜视性或屈光参差性弱视患者85例(85眼),其中遮盖组52例(52眼),压抑组33例(33眼)。遮盖组治愈率60%,压抑组治愈率64%,2组治愈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²=0.137,P=0.711)。遮盖组有效率88%,压抑组有效率85%,2组有效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²=0.234,P=0.629)。轻度、中度、重度弱视患者中,遮盖组与压抑组有效率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遮盖组52只弱视眼均转为注视眼,压抑组进行药物压抑治疗3~6个月后,29只弱视眼转为注视眼,4只未转为注视眼,后改为遮盖疗法。结论与传统遮盖疗法相比,光学药物压抑疗法对于儿童斜视性或屈光参差性弱视的治疗效果相近。  相似文献   

2.
目的:评估4D数字化弱视斜视矫治系统对远视性屈光不正性及远视性屈光参差性弱视儿童的疗效。方法:招募3~9岁远视性屈光不正性及远视性屈光参差性弱视患者48例(其中远视性屈光不正性弱视18例36眼,远视性屈光参差性弱视30例30眼),所有患者排除其他眼病,在屈光矫正、合理遮盖的基础上接受4D数字化弱视斜视矫治系统的训练。初期训练以提高视力为主,视力达0.6以上者加上脱抑制训练及双眼视功能训练。比较训练前、后的视力及双眼立体视变化情况。结果:远视性屈光不正性弱视患者共18例36眼,其中轻度弱视组13眼,中度弱视组19眼,重度弱视组4眼。远视性屈光参差性弱视患者共30例30眼,根据弱视程度分为轻度弱视组5眼,中度弱视组13眼,重度弱视组12眼。治疗60次后视力均有明显提高。治疗60次后立体视有明显提高,且与屈光度无关(P>0.05),与初始视力及治疗后视力均呈正相关(P<0.05),与屈光参差量呈正相关(P<0.05)。结论:4D数字化弱视斜视矫治系统联合传统的弱视治疗方法能有效提高3~9岁远视性屈光不正性弱视和远视性屈光参差性弱视儿童的视力并改善其双眼视功能。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究相同屈光参差范围内不同类型屈光参差性弱视儿童的视力与立体视情况,以及视力、屈光参差类型对拥有立体视与否的影响。方法回顾性研究。收集56例屈光参差性弱视儿童和52例伴有斜视的屈光参差性弱视儿童以及20例正常儿童相应检查数据,检查包括矫正视力、屈光程度、随机点动态2阶粗糙立体视。采用多元方差分析3类儿童的视力差异,统计立体视分布情况,运用非条件logistic回归分析视力与屈光参差类型对拥有立体视与否的影响。结果单纯屈光参差性弱视儿童与伴有斜视的屈光参差性弱视儿童的视力差异无统计学意义(F=3.58,P=0.0314,校正α=0.016)。单纯及伴有斜视的屈光参差性弱视儿童粗糙立体视拥有率分别为96%,71%。在双眼视力一致的条件下,伴有斜视的屈光参差性弱视与单纯屈光参差性弱视儿童相比,拥有2阶立体视的OR估计值为0.132(95%CI:0.034~0.503)。在屈光参差类型一致的条件下,高、中双眼视力平衡度与低双眼视力平衡度相比,拥有2阶立体视的OR估计值分别为5.161(95%CI:0.868~30.675)和3.939(95%CI: 0.920~16.858)。结论相同屈光参差程度范围中不同类型屈光参差性弱视儿童的视力差异不明显;伴有斜视的屈光参差性弱视儿童立体视缺损的可能性更高,并且双眼不平衡度越高引起的立体视下降越明显。  相似文献   

4.
对山东省10317名学龄前儿童进行了弱视患病调查。弱视患病率为3.21%,弱视首次检出率为73.41%。男女之间,各年龄组之间弱视患病率差异无显著性(P>0.05)。在检出弱视儿童中,屈光不正性弱视占50.15%,屈光参差性弱视占31.72%,斜视性弱视占13..60%,形觉剥夺性弱视占1.81%,其它占2.72%。在屈光不正性弱视眼中,远视占81.33%,近视占4.22%,混合散光占14.46%;远视程度愈高,弱视程度愈重(P<0.005);散光程度愈高,弱视程度愈重(P<0.005)。弱视程度随远视性屈光参差程度增高而加重(P<0.005,Pearson相关系数=0.61)。在斜视性弱视中,内斜视占75.56%,外斜视占24.44%,内斜视与外斜视的弱视程度构成比差异无显著性(P>0.05)。本文资料证明,屈光不正和屈光参差是形成弱视的最常见原因,对其中能引起弱视的最小远视屈光度值及两眼屈光度最小差值进行了探讨。  相似文献   

5.
全矫配镜加遮盖法治疗屈光不正性弱视疗效观察   总被引:4,自引:4,他引:0  
目的:探讨用全矫配镜加遮盖法来治疗屈光不正性弱视。方法:对儿童屈光不正性弱视及屈光参差性弱视采用全矫配镜联合传统遮盖进行治疗。结果:屈光不正性弱视221眼,3~5岁74眼占33.5%,治疗有效率及治愈率最高;6~8岁组99眼占44.8%,有效率及治愈率居中:9~11岁组48眼占21.7%,治疗效果最差。说明年龄与疗效成正相关,6~8岁年龄组发病率最高。结论:治疗屈光不正性弱视方法很多,但全矫配镜加遮盖法仍是其中最简单有效的方法之一。  相似文献   

6.
戴镜传统遮盖加精细作业法治疗儿童弱视的疗效观察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目的:探索儿童弱视的治疗方法及其疗效关系。方法:对92 例138 弱视眼行戴镜、遮盖加精细作业法弱视治疗。结果:基本痊愈108 眼(78.06% );进步22 眼(15.94 %) ,有效率94.20% 。3~12 岁各组儿童弱视基本痊愈率、无效率无显著差异(P>0.05) ,但是达基本痊愈所需的治疗时间有显著差异(P< 0.05) 。年龄越小,疗程越短;弱视程度越轻,疗程越短。屈光不正性弱视和斜视性弱视疗效优于屈光参差性弱视。结论:用此法治疗儿童弱视是有效的,且经济可行,适宜在广大农村地区开展。  相似文献   

7.
微小角度斜视与弱视、屈光参差相关性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通过对微小度斜视患者的临床治疗效果的观察,分析其与弱视、屈光参差的相关性。方法对2004年1月至2006年年1月,在本院门诊就诊的屈光参差性弱视患儿和斜视术后视力下降的患儿,采用4。底向外试验和Bagolini线状镜检查,确诊为微小角斜视后采用传统遮盖、红光闪烁、Corn后像仪等综合治疗。结果屈光参差性弱视52例,其中治愈19例(36.5%),进步22例(42.3%),无效11例(21.I%);斜视术后微小角斜视22例(内斜视术后18例,外斜视术后4例),其中,治愈11例(50.O%),进步9例(40.9%),无效2例(9.1%),总有效率84.8%。结论屈光参差、斜视术后欠矫、过矫是引起微小度斜视性弱视的常见原因。针对病因采取综合治疗是有效的。远视性屈光参差和内斜视术后微小度斜视性者效果最佳。  相似文献   

8.
屈光参差性弱视儿童治疗后双眼视觉输入平衡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探讨轻、中度屈光参差性弱视儿童经屈光矫正合并遮盖治疗弱视眼的视锐度恢复到相应正常水平后,双眼视觉输入是否达到平衡状态。方法 选择成功治疗半年以上,视锐度恢复到相对稳定状态的轻、中度屈光参差性弱视儿童为弱视治疗组(n=15)。正常对照组选择相应年龄段的正常儿童(n=15)。受试者配戴立体眼镜,通过阈上双眼相位结合的方法对其进行双眼相互作用的检测。所有试验信息由计算机系统自动记录,最终进行模型分析得到双眼的有效对比度比,将其作为评价双眼视觉输入平衡的主要指标。结果 弱视治疗组治疗后弱眼和强眼的视锐度分别为(-0.02±0.06)logMAR和(-0.05±0.05)logMAR,弱视治疗后双眼的视锐度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与正常对照组相比,经屈光矫正合并遮盖治疗后,虽然屈光参差性弱视儿童弱眼的视锐度得到了较好的恢复,但是其双眼视觉输入依然不平衡。弱视治疗组弱眼的有效对比度比为0.27±0.09,正常对照组的有效对比度比为(0.95±0.07)。与正常对照组相比,弱视治疗组弱眼的平均有效对比度比降低了72%,差异有显著统计学意义(P<0.001)。结论 经屈光矫正合并遮盖治疗视锐度恢复正常后的轻、中度屈光参差性弱视儿童,双眼输入的信号强度依然是不平衡的,双眼视觉功能依然存在缺陷。这种双眼输入信号强度的不平衡可能是儿童弱视易复发的一个潜在因素。  相似文献   

9.
多巴胺和维生素B12球后注射治疗儿童弱视的远期疗效观察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探讨多巴胺和维生素B12球后注射治疗儿童弱视的远期疗效。方法:80例屈光参差性和斜视性弱视儿童,随机分为两组,治疗组,应用小剂量(2-4mg)多巴胺和维生素B12球后注射;对照组,综合化疗法如光栅、后像及精细作业等训练。两组均遮盖主导眼,观察3-72(平均52.9)月。结果:治疗组完全治愈率52%,基本治愈率为12%,55%恢复完善的立体视觉,P-VEP潜时32例正常,4例缩短。对照组完全治愈率22%,基本治愈率12%,立体视觉恢复率为30%,P-VEP潜时20例正常,12例缩短。两组差异具有非常显性。结论:多巴胺和维生素B12治疗儿童弱视,经远期疗效观察,视力稳定,安全有效。  相似文献   

10.
目的观察弱视的综合治疗效果以了解不同年龄儿童弱视治疗后治愈、好转、无效的分布情况。方法把206眼经过1-2年弱视综合治疗儿童分成3—6岁组、6—9岁组、9—12岁组及斜视性弱视、屈光不正性弱视、屈光参差性弱视3种类型进行疗效分析并了解各组治愈、好转、无效分布情况。结果3—6岁组、6—9岁组好转明显(好转率87%、68%),但基本治愈率不高(25%、13%),9—12岁组欠佳(好转率18%、治愈率3%);斜视性弱视、屈光不正性弱视、屈光参差性弱视3种类型均有不错的好转率(65%、86%、59%)而治愈率亦不高(15%、26%、15%)。结论各种弱视只要及时治疗都能获得良好效果,治疗的最佳年龄为2—5岁,已被大家所公认,年龄偏大亦不可放弃。目前弱视治疗的主要问题是如何组织、指导患儿进行治疗,加强患儿及家长同医院的配合以提高治愈率,使更多的患儿恢复正常视力。  相似文献   

11.
目的 通过用不同方法治疗儿童中度弱视疗效的观察,探讨其成功治疗有关的因素及治疗的成功率.方法 以随机方式收集我院门诊中度弱视儿童340例,包括斜视性或屈光参差性弱视,随机分为两组(遮盖组及阿托品组)进行弱视治疗,在治疗过程中,进行弱视知识的教育,并做好跟踪记录,随访6个月、2年.结果 两组资料特征(年龄、性别、弱视类型、治疗前矫正视力、治疗前立体视)在统计学上无显著性差异(P>0.05);前6个月,340例患儿视力有不同程度的提高,遮盖组明显好于阿托品组,2年后阿托品组平均提高3.4行,平均视力20/32+1 (Snellen视力表),> 20/32或提高>3行为84.6%;遮盖组平均提高3.5行,平均视力20/32+3(Snellen视力表),>20/32或提高>3行为86.6%.P>0.05,两组比较统计学上差异无显著性.其中屈光参差性弱视患儿2年随访时有一种倾向,遮盖组立体视觉好于阿托品组.而斜视性弱视组没有发现双眼视的差异.结论 健眼滴用阿托品及遮盖法均可矫治弱视,治疗6个月时,两种方法治疗中度弱视在视力提高速度和程度遮盖组好于阿托品组,而2年后视力提高的幅度滴用阿托品的方法与遮盖法相似.  相似文献   

12.
目的:评估先天性上睑下垂患者的弱视发病情况。方法:在本横断面研究中,包括1岁以上的先天性上睑下垂患者100例(114眼)。最佳矫正视力小于10/10或两眼之间至少相差2/10者定义为弱视。年幼患者不能进行斯内伦视力表检测者,观察其注视情况。不同弱视患者的类型:1)屈光参差性弱视:散光性屈光参差≥1.00D;远视性球镜屈光参差≥1.00D,近视性球镜屈光参差≥-3.00D(睫状肌麻痹);2)斜视性弱视,3)形觉剥夺性弱视(SDA)。观察弱视的总发病率及类型,并对单侧和双侧上睑下垂患者进行比较。结果:弱视的发生率在上睑下垂患者为39/114(34.2%),其具体原因:屈光参差性弱视占29.8%,SDA占10.5%,斜视性弱视4.3%,严重的上睑下垂患者弱视发病率更高,视轴遮盖者(OA)占76%,而视轴未遮盖者只占22%。在视轴遮盖的单侧眼睑下垂患者,散光屈光参差性弱视发生率更高,在双侧眼睑下垂至少1眼视轴遮盖者,球镜屈光参差性弱视发生率更高。无论单侧和双侧上睑下垂,如果有视轴遮盖,则SDA比较多见。结论:由于屈光参差性弱视比SDA发生率更高,关注导致的弱视所有原因对于预防儿童上睑下垂所致的弱视极其重要。  相似文献   

13.
弱视眼的激光干涉条纹视力测定与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测定了42名(61眼)斜视性/屈光参差性/屈光不正性弱视少儿的激光干涉条纹视力(Laserinter-ferencefringsvisualacuityIVA)并与其E字母视力表视力(EVA)作了比较和分析,弱视眼的IVA多数高于EVA(59.26~86.36%),相当一部分弱视眼(13.64~22.22%)的IVA低于EVA,0.00~18.52%的弱视眼IVA等于EVA。作者从视觉通道的角度讨  相似文献   

14.
李福全 《眼科研究》2004,22(2):199-199
国外学者用药物治疗弱视的临床研究已取得初步疗效。我们用口服复方苄丝肼联合遮盖、光电疗法等对大龄儿童弱视进行治疗,报告如下。1 资料与方法1.1 临床资料 1997~2 0 0 2年在我院门诊治疗的61例( 10 8眼) 7~15岁的大龄弱视儿童,采用1%阿托品滴眼液或眼膏散瞳验光并处方配镜矫治。其中屈光不正性弱视5 8眼,屈光参差性弱视19眼,斜视性弱视3 1眼。轻、中、重度弱视分别为2 6、68和14眼。患者中2 5例( 4 6眼)为综合治疗组,男11例,女14例;其中轻、中、重度弱视分别为12、2 4和10眼。屈光不正性弱视2 5眼,屈光参差性弱视10眼,斜视性弱视11…  相似文献   

15.
综合法治疗儿童弱视的远期疗效观察   总被引:18,自引:3,他引:15  
弱视是儿童时期的常见眼病 ,严重危害儿童视功能的正常发育 ,屈光不正和斜视是引起儿童弱视的主要的原因。采用遮盖法为主治疗儿童屈光不正性、屈光参差性及斜视性弱视 ,样本量较大并随诊观察 1 0年以上者报道较少 ,作者将 1 987年 7月~ 2 0 0 0年 4月之间在我院门诊治疗基本治愈后并坚持随诊 2~ 1 4年 344例 573眼儿童弱视资料进行了回顾性总结 ,现报告如下 :对象和方法1 一般资料儿童弱视 344例 573眼 ,其中屈光不正性弱视 1 1 4例 ,屈光参差性弱视 76例 ,斜视性弱视 1 54例。男 1 6 9例 ,女 1 75例。初诊年龄3~ 1 1岁 ,平均 6 5岁…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儿童弱视的类型与屈光状态的关系。方法对1018例2.5~14岁弱视儿童按年龄、类型及屈光状态进行分类统计。结果学龄前与学龄期弱视患儿之比为1∶1.1;斜视性弱视占65.5%,屈光不正性弱视占22.5%,屈光参差性弱视占12.0%;内、外斜视性弱视之比为2.3∶1,屈光不正性与屈光参差性弱视之比为1.9∶1;各类弱视的屈光状态为,远视及远视散光占79.1%.近视及近视散光占16.1%,混合性散光占4.1%,正视眼占0.69%。结论儿童弱视的类型、年龄分布及屈光状态之间的关系有显著意义。  相似文献   

17.
阿托品抑制法与遮盖法治疗儿童弱视的比较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临床治疗弱视常用遮盖法 ,如患儿不配合可用压抑疗法。我们对 1 0 0例患儿行阿托品治疗或遮盖治疗 ,现将两组结果报告如下 :资料与方法1 一般资料 患儿 1 0 0人 ,按就诊顺序编号 ,分A、B两组 ,双号为A组 ,单号为B组 ,每组各 50人 ,年龄 2 5~ 7岁 ,两组平均年龄均为 4 5岁。A组斜视性弱视 1 2眼 ,屈光参差性弱视 3 8眼 ;B组斜视性弱视 1 1眼 ,屈光参差性弱视 3 9眼。均符合以下标准 :(1 ) 7岁以下 ,单眼弱视 ,为中心注视。(2 )矫正视力 ,弱视眼视力为 0 2~ 0 5,健眼视力≥ 0 8(对数视力表换算成小数记录法 ,以下同 )。(3 )无视力…  相似文献   

18.
陶俊  韩月圣 《国际眼科杂志》2009,9(12):2453-2454
目的:探讨应用眼睫状肌麻痹验光配镜,遮盖,精细目力训练,黑白光栅等视觉刺激治疗,斜视手术矫正等传统治疗方法,对儿童弱视治疗的疗效。方法:分析68例108眼弱视儿童,分别按年龄、弱视程度、弱视类型、注视性质分组,经过传统的方法治疗后,视力提高情况。结果:年龄越小治愈率越高:3~5岁组高于6~8岁组和9~12岁组;弱视程度越轻治愈率越高:轻度弱视组高于中度弱视组和重度弱视组;中心注视高于偏中心注视;屈光不正性弱视高于屈光参差性弱视和斜视性弱视。结论:儿童弱视矫治的疗效与患儿的年龄、弱视的程度、弱视类型、注视性质有关。传统治疗对弱视儿童视力的提高,效果切实有效,因其操作简单、方便经济值得基层医院学习推广。  相似文献   

19.
大龄儿童单眼弱视的远期疗效   总被引:6,自引:4,他引:2  
目的观察大龄儿童单眼弱视治疗的远期疗效。方法对82例(82眼)大龄儿童单眼弱视进行综合治疗并随访3a。 结果屈光参差弱视58眼总有效率96%,斜视性24眼总有效率75%。结论大龄儿童单眼弱视绝大部分治疗后视力均有不 同程度提高甚至痊愈,且部分恢复立体视。  相似文献   

20.
目的:评价准分子激光原位角膜磨镶术(LASIK)联合遮盖疗法治疗青少年屈光参差性弱视的疗效,并将其与传统光学矫正联合遮盖疗法的疗效进行比较。方法:回顾性病例对照研究,屈光参差性弱视患者19例,年龄10~17岁。A组包括患屈光参差性弱视的青少年10例,光学矫正联合遮盖疗法后,他们的视力不能改善。这些患者后接受LASIK联合遮盖疗法。B组包括年龄相匹配的屈光参差性弱视患者9例作为对照,他们适应光学矫正联合遮盖疗法。分析A组的术后视力,并与B组进行比较。结果:A组,术前平均球性屈光不正度数为-8.9±5.2D,术后为-1.9±2.0D;术前平均最佳矫正视力为0.25±0.18,治疗后提高至0.50±0.26。B组,治疗前平均最佳矫正视力为0.27±0.18,治疗后提高至0.50±0.28。两组治疗后最佳矫正视力相比较,无统计学差异。结论:对于经过传统的光学矫正联合遮盖疗法而不能提高视力的青少年屈光参差性弱视患者,LASIK为他们提供了一个可行的治疗方法,其治疗效果与传统疗法相当。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