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03 毫秒
1.
目的:研究乙型和丙型病毒性肝炎基因诊断芯片的制备和其对血清及肝组织中HBVDNA、HCVRNA检测的准确性。方法:根据肝炎病毒的特征基因片段设计探针序列,荧光标记,将其以微阵列形式排列在经过特殊处理的玻片上,同时点上系统监控的内参照基因,制成肝炎基因诊断芯片;从待测血液、组织标本中抽取微量肝炎病原体DNA(RNA),与芯片杂交,用特有的荧光波长扫描芯片通过计算机软件进行分析诊断^[1-5];用病毒性肝炎基因诊断芯片双盲检测40例乙型肝炎患者血清,40例健康人血清、40例丙型肝炎患者血清,99例肝炎后肝硬化肝组织蜡块标本,15例慢性乙型肝炎患者肝组织活检标本及血清,同时用荧光微粒子定量法测定血清中乙型肝炎病毒标志物HBsAg、HBeAg,PCR法检测血清中HBVDNA、HCVRNA,免疫组化法检测肝组织HBcAg、原位分子杂交法检测HBVDNA。结果:40例乙型肝炎病毒标志阳性血清,基因芯片检测阳性30例,阴性10例,40例丙型肝炎血清,基因芯片检测阳性25例,阴性15例,40例健康人血清,基因芯片检测均阴性。15例血清乙型肝炎病毒标志物阳性的患者做肝活检,血清基因芯片检测阳性15例,肝组织标本免疫组化HBcAg阳性15例,原位分子杂交HBVDNA阳性14例,基因芯片检测阳性14例。99例乙型肝炎后肝硬化肝组织石蜡标本,免疫组化HBcAg阳性67例,HBV DNA原位分子杂交阳性53例,基因芯片检测阳性46例,其中肝组织免疫组化HBcAg、原位分子杂交HBV DNA均阳性者40例,单HBcAg阳性者检出6例,阴性33例。结论:我们设计的基因芯片可同时检测乙型和丙型肝炎病毒;其对丙型肝炎的诊断阳性率较低;其检测肝组织中的HBVDNA,同原位分子杂交,HBVDNA结果相比,阳性检出率可达76%(40/53);其不但能用于血清中HBVDNA检测,同时可用于肝组织中的HBVDNA的检测。  相似文献   

2.
目的:了解肝组织中肝炎病毒检测对血清肝炎病毒标志阴性患者病原学诊断的临床意义。方法:对67例肝炎病毒血清学标志阴性的慢性肝病患者,经定量PCR检测HBV-DNA和HCV-RNA,同时全部病例均行肝活检,采用免疫组织化学法对肝组织分别进行乙、丙型肝炎病毒抗原检测。结果:67例慢性肝病患者血清HBV-DNA定量均小于1×104copies/mL,HCV-RNA定性均阴性。肝组织免疫组化结果显示HBV阳性36例,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炎11例,中毒性肝病9例,隐源性肝炎者11例。8例肝组织病理变化符合肝硬化,其中5例HBV阳性,3例病因不明。结论:在肝炎病毒血清学标志及病毒核酸检测均阴性的原因不明肝炎中,HBV感染仍然是其主要病因,肝组织活检对进一步明确血清标志阴性肝炎的病因十分重要。  相似文献   

3.
吴建浓  刘敏  李梅 《现代医药卫生》2009,(14):2083-2084
目的:探讨端粒酶与Ki-67、p53在大肠癌和腺瘤的表达及发生、发展机理。方法:用组织芯片原位杂交的方法在分子学水平对细胞的端粒酶进行检测,同时用免疫组织化学法对Ki-67,p53进行检测。结果:72例大肠癌端粒酶表达的阳性率为77.78%,Ki-67阳性率88.89%,p53阳性率63.89%;36例大肠腺瘤端粒酶表达阳性率8.3%,p53阳性率22.22%,Ki-67阳性率13.89%。端粒酶和Ki-67、p53的阳性表达在大肠癌和大肠腺瘤之间的差异有显著性(P〈0.05)。结论:端粒酶和K-i67、P53在大肠细胞癌变过程中有一定的协同作用。  相似文献   

4.
乙型病毒性肝炎在我国发生率较高,人群中乙型肝炎表面抗原(HBsAg)携带率高达10%.患者血清乙型肝炎病毒DNA(HBV DNA)和肝组织HBsAg、核心抗原(HBcAg)的免疫组化检测是HBV感染及复制的特异性标志.笔者应用聚合酶链反应(PCR)法检测血清中HBV DNA和肝组织HBsAg、HBcAg的免疫组化检测结果做对照比较,以探讨乙型肝炎患者血清HBV DNA和肝组织HBsAg、HBcAg的复制情况及临床意义.  相似文献   

5.
目的通过研究慢性乙型肝炎病毒感染者胃液、胃黏膜及血清中乙型肝炎病毒标志物的存在情况,分析它们之间的相互关系,以探讨乙型肝炎病毒感染对慢性乙型肝炎病毒感染者胃黏膜病变的影响及乙型肝炎病毒消化道传播的可能性。方法对60例慢性乙型肝炎病毒感染者同时行胃镜检查,用酶联免疫吸附法(ELISA)检测胃液、血清中HBsAg、HBeAg、anti-HBs、anti-HBe、anti-HBc,免疫组织化学法(Envision)检测胃黏膜组织中HBsAg、HBcAg。结果 60例慢性乙型肝炎病毒感染者胃液中HBsAg、HBeAg的检出率分别为80.0%、25.0%。其胃液中的HBsAg、HBeAg与血清中HBsAg、HBeAg之间无统计学意义(P>0.05),部分血清中HBsAg、HBeAg阴性者,胃液中HBsAg、HBeAg出现阳性。60例慢性HBV感染者胃黏膜组织中HBsAg和(或)HBcAg阳性29例,在胃黏膜组织中单项HBsAg阳性2例,单项HBcAg阳性10例,同时阳性17例,胃黏膜中HBsAg、HBcAg与血清中的HBVM比较,无统计学意义。60例慢性HBV病毒感染者中29例胃黏膜组织中可检测到HBsAg和(或)HB...  相似文献   

6.
目的 研究乙型病毒性肝炎肝硬化患者e抗原状态和HBV DNA水平,了解其分布特点及意义.方法 对404例慢性乙型病毒性肝炙肝硬化住院患者采用荧光定量PCR法检测HBV DNA载量,微粒子酶免疫分析(MEIA)法检测乙型肝炎病毒(HBV)血清标志物,常规方法监测肝功能和彩超观察肝实质病变.比较肝硬化患者中男女性别的比例、HBV DNA阳性和阴性的比例、乙型肝炎e抗原(HBeAg)阳性和阴性的比例、不同水平HBV DNA患者中HBeAg阳性和阴性的分布状态.结果 肝硬化患者中,大部分为男性,68.07%(275/404)的患者HBeAg阴性,80.45%(325/404)的患者HBVDNA阳性.HBV DNA阴性时,大部分HBeAg为阴性,HBV DNA水平越高,HBeAg阳性比例越高.结论 肝硬化患者男性明显高于女性,绝大多数乙型病毒性肝炎肝硬化患者其HBV DNA在检测线以上,超过68%的患者HBeAg阴性,提示HBV DNA持续阳性、男性是肝硬化的危险因素,同时要注重对HBeAg阴性乙型肝炎患者的治疗.  相似文献   

7.
王丹薇  赵伟等 《天津医药》2002,30(6):328-329
目的:观察死胎肝脏组织中HBV DNA的表达,探讨通过产妇传播到死胎肝脏组织中的HBV是否存在复制。方法:采集40例乙肝炎产妇产下的死胎,常规尸检,取肝脏组织,采用原位分子杂交法,检测其中的HBV DNA;回访产妇产前静脉血HBV的检测结果,结果:死胎肝脏组织中HBV DNA的检出率为87.5%(35/40)。产妇产前静脉血HBV呈高、低和复制状态时,肝脏组织中HBV DNA的检出率分别为75.0%(3/4),85.0%(17/20)和93.8%(15/16);高、低、无复制者之间相互比较差异不显著(P>0.05)。HBV DNA颗粒分布在肝细胞浆内,毛细胆管上皮和管腔内,少数分布在肝细胞核上,结论:死胎肝脏组织中有DNA复制;死胎肝脏组织中HBV DNA表达与产妇血清中HBV复制状态无关。  相似文献   

8.
目的:评价基因芯片技术在乙型肝炎(乙肝)基因分型和拉米夫定耐药性检测中的临床价值。方法:选择287例乙肝病毒(HBV)免疫学标志物阳性患,用PCR法筛选HBV-DNA阳性血清,用肝炎基因诊断芯片进行基因分型,并对拉米夫定治疗中YMDD基因变异进行分析。结果:153例HBV-DNA阳性中,B基因型8例,C基因型144例,B/C混合型1例;拉米夫定治疗1年以上、3个月~1年、少于3个月的YMDD突变率分别为41.46%、16.00%和3.20%。结论:肝炎基因芯片可用于乙肝诊断分型,并可对村米夫定治疗后耐药性讲行判断。  相似文献   

9.
蔡群  张亚飞  李鸿宾  张振华  李旭 《安徽医药》2016,37(12):1477-1479
目的 探讨慢性乙型肝炎(CHB)患者肝组织内HBcAg的表达与肝组织的炎症、纤维化程度、血清中的HBV DNA、HBsAg以及HBeAg定量之间的关系。方法 选择安徽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2013年3月至2014年3月收治的103例CHB患者,按病理学结果分为S1组(36例)和S2~3组(67例)。利用免疫组化技术检测肝细胞内HBcAg的表达,同时利用FirbScan仪器测定患者的肝纤维化程度。结果 在S2~3组中,肝组织HBcAg的表达与血清HBV DNA、HBsAg、HBeAg水平及肝纤维化指标均呈现显著的相关性(P<0.05),在S1组中均无显著相关(P>0.05)。结论 HBcAg在肝细胞中的表达与机体血清中DNA、HBsAg、HBeAg水平及无创肝纤维化程度存在一定的相关性。  相似文献   

10.
陈乃玲  刘晓彬  白玲  张昶 《华北国防医药》2002,14(4):229-231,I001
目的:探讨乙型肝炎病毒相关性慢性肝病肝损伤时TNF-α、TNFR及Bcl-2家族对肝细胞凋亡的调节作用。方法:采用HE染色、免疫组织化学方法检测28例慢性乙型肝炎、22例乙型肝炎后肝硬化患者肝组织中Fas、FasL、Bax、Bcl-2、Bcl-α及Bcl-XL的表达,用分子杂交法检测肝组织中TNF-αmRNA、TNF受体(TNFR) 表达的阳性率及表达程度。结果:各种凋亡蛋白在慢性肝炎组和肝硬化组中的表达无显著差别,但促凋亡因子与抑凋亡因子相比,有显著或极显著差异(P<0.05,P<0.01)。TNF-α、TNFR阳性表达率在肝硬化组为90.9%、95.5%,明显高于慢性肝炎组(P<0.05,P<0.01)。结论:抑制促凋亡因子、阻止肝细胞大量凋亡对防治慢性肝炎重症化有重要的临床意义。  相似文献   

11.
目的:初步探讨HBV感染与肝细胞癌之间的关系。方法:应用免疫组化和原位杂交分别在检测慢性肝炎、肝硬化、肝细胞癌及癌旁肝组织中HBsAg和HBVDNA的基础上,选择HBsAg和HBVDNA均为阳性的标本进行免疫组化与原位杂交双标记。结果:癌组织中HBsAg及HBVDNA阳性率低,信号少,且HBVDNA多在核内;而慢性肝炎、肝硬化和癌旁肝组织中HBsAg及HBVDNA阳性率高,信号多而强,HBVDNA可在胞浆或胞核。HBVDNA与HBsAg可共存于同一细胞或分布于不同肝小叶或同一肝小叶的不同部位。结论:大多数肝细胞癌的发生与HBV感染所致的慢性肝炎和肝硬化密切相关;双标记法有利于分析2种不同病毒标志物之间的关系。  相似文献   

12.
阎惠平  黄德庄 《天津医药》1997,25(6):355-357
为观察乙型肝炎和丙型肝炎双重感染的尸体肝组织中两种病毒核酸及抗原的分布,对15例HBV与HCV双重感染的尸检肝组织用免疫组织化学法检测HBsAg、HBcAg和HCAg,Digoxigenin标记的探针原位杂交法分别检测HBV DNA和HCV RNA。结果:HBsAg、HBcAg、HBV DNA、HCAg和HCV RNA的阳性数分别为12/15(80.0%)、10/15(66.7%)、9/15(60  相似文献   

13.
车达平  徐龙  张志成 《江西医药》2003,38(6):403-406
目的探讨乙型肝炎患者血清前Si(Pre-S1)蛋白、HBcAg、HBV DNA及HBV其他标志物的关系及临床意义,为评判HBV复制和病情发展提供新的思路与证据.方法对136例乙型肝炎患者血清中HBVDNA应用微板核酸杂交法;HBcAg采用ELISA间接法,两种抗体包被,反应孔内裂解Dane颗粒的酶标技术直接检测Pre-S1及HBV其他标志物同时进行ELISA检测. 结果血清中Pre-S1、HBcAg、HBV DNA检出率在HBsAg、HBeAAg抗-HBc组合中最高,分别为33.3%、74.6%、85.7%,与HBV-M其它组合比较P<0.01;HBeAg和HBcAg阳性组的HBVDNA、Pre-S1检出率最高(91.7%、39.6%),其次为HBeAb和HBcAg阳性组;HBV DNA阳性组的Pre-S1、HBcAg检出率(27.5%、62.6%)明显高于阴性组(2.2%、8.9%),P<0.001;Pre-S1阳性血清中HBcAg与HBV DNA检出率为96.4%、89.3%,与阴性组比较P<0.001及P<0.05;Pre-S1、HBcAg与HBV DNA检出率在各临床类型患者中,除慢性肝炎HBV DNA检出率高,且统计学意义(P<.001)外,其它无特异性. 结论血清Pre-S1、HBcAg、HBV DNA和HBeAg均是反映乙肝病毒复制的敏感指标,具有较好的相关性.抗HBe的出现并不表示病毒复制停止,应参考其他病毒复制指标情况.乙型肝炎各临床类型HBV复制指标检出率仅HBVDNA具有特异性.  相似文献   

14.
王丹薇  赵伟  刘伟  罗婵  刘兰侠  王兰 《天津医药》2002,30(6):328-329
目的:观察死胎肝脏组织中HBVDNA的表达,探讨通过产妇传播到死胎肝脏组织中的HBV是否存在复制。方法:采集40例乙型肝炎产妇产下的死胎,常规尸检,取肝脏组织。采用原位分子杂交法,检测其中的HBVDNA;回访产妇产前静脉血 HBV的检测结果。结果:死胎肝脏组织中 HBV DNA的检出率为 87.5%(35/40)。产妇产前静脉血 HBV呈高、低和无复制状态时,肝脏组织中 HBV DNA的检出率分别为 75.0%(3/4)、85.0%(17/20)和93.8%(15/16);高、低、无复制者之间相互比较差异不显著(P>0.05)。HBV DNA颗粒分布在肝细胞浆内、毛细胆管上皮和管腔内,少数分布在肝细胞核上。结论:死胎肝脏组织中有HBV复制;死胎肝脏组织中HBV DNA表达与产妇血清中HBV复制状态无关。  相似文献   

15.
为了解在丙型肝炎病毒感染后机体组织中病毒复制与血清学改变是否协同一致及病理诊断丙型肝炎的临床意义,应用了丙型肝炎病毒(HCV)核心区段的生物素探针,及病毒核酸的3′和5′末端非结构区(NS3和NS5)的单克隆抗体,对60例血清学抗HCV阴性的石蜡包埋的肝活检组织进行原位杂交及免疫组化检测,并同时检测其中乙型肝炎病毒(HBV)核酸及HBsAg、HBcAg的表达。结果HCVRNA的检出率为30%,NS3及NS5分别为48.8%和58.3%;HBVDNA及HBsAg、HBcAg检出率分别为51.6%和41.7%。HCVRNV的阳性信号为感染细胞浆内分布为主的棕色颗粒出现;HCVNS3和NS5抗原的阳性信号亦为棕色细颗粒状,分布于感染的细胞浆中。实验结果可以说明,在丙型肝炎病毒感染的临床诊断中,组织病理学的原位杂交及免疫组化可起到血清学检测中难以取代的作用。  相似文献   

16.
病毒性肝炎TTV DNA阳性者的临床分型和肝组织学观察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了解输血传播病毒(TTV)感染的临床特点和肝组织形态学特征,探讨TTV与肝损伤的关联性,方法:对93例血清TTV DNA阳性病毒性肝炎患者的临床资料及其中10例单一TTV笔DNA阳性慢性非甲-瘐型肝炎(HNA-G)的肝组织光镜和电镜检查结果进行分析,结果:各型病毒性肝炎中的均有一定比例的TTVDNA阳性,以慢性肝炎,慢性重型肝炎,肝硬化多见,可呈T TV+HAV,TTV+HBV,TTV+HEV,TTV+HAV,TTV+HBV+HCV,TTV+HBV+HEV,TTV+HBV+HGV重叠感染,与HBV重叠感染可有慢性重型肝炎,肝硬化之临床类型,半日一TTV DNA阳性慢性肝炎患者存在肝细胞变性,坏死和肝组织淋巴细胞浸润,纤维明显增生,结论:TTV DNA阳性慢性肝炎患者在肝细胞变性,坏死和肝组织淋巴细胞浸润,纤维明显增生,结论:TTV在肝脏慢性损伤中可能起一定作用,可引起慢性肝炎并与肝硬化和慢性重型肝炎的发生相关联。  相似文献   

17.
目的了解乙型肝炎病毒(HBV)感染与肾小球肾炎的相关性,探讨肾组织中HBV抗原的来源及其与病理变化的关系,以有助于进一步研究HBV相关性肾炎的发病机制。方法应用免疫组织化学(SP)法检测96例血清HBV感染标志阴性,5例血清HBV感染标志阳性肾炎肾组织中的HBV抗原[HBV表面抗原(HBsAg)、HBV核心抗原(HBcAg)],用原位杂交方法检测32例肾炎组织HBV抗原阳性的(包括5例血清HBV感染标志阳性者)中的HBV-DNA。5例肾组织中检出HBV抗原的膜性肾病(其中1例血清HBV感染标志阳性)作透射电镜观察。结果发现血清HBV感染标志阴性肾炎肾组织中HBV标志物沉积与在血清HBV标志阳性肾炎中一致:HBV抗原除在肾小球沉积外,肾小管常有阳性表达,并且肾小管HBcAg阳性率高于其在肾小球中的表达(43.6%vs23.8%)。肾小管HBcAg阳性组的肾组织病变程度明显严重于肾小管HBcAg阴性组,且差异有显著性(P<0.05)。27例血清学阴性肾炎中8例肾组织中HBV-DNA阳性,主要沉积于肾小管上皮细胞质。电镜观察显示,血清HBV标志阴性膜性肾病表现为基底膜弥漫增厚,电子致密物在上皮下沉积及上皮足状突细胞融合;血清HBV标志阳性膜性肾病表现为基底膜不均匀增厚,基膜内小而散在的高密度电子致密物沉积。结论血清HBV感染与肾炎[膜性肾小球肾炎(MGN)、膜增生性肾小球肾?  相似文献   

18.
19.
目的:探讨联合检测preS1和HBcAg(均为HBV核酸相关抗原,nucleic acids related antigen,HBVNRAg)在慢性乙肝患者诊疗过程中的临床价值。方法:对568例慢性乙型肝炎患者血清及486例正常对照血清采用实时荧光定量PCR(FQ—PCR)进行DNA定量检测,酶联免疫吸附试验(ELISA)进行preS1和HBcAg(结果以HBVNRAg表示)的联合检测,同时检测HBV DNA、HBV—M、ALT、AST。结果:在568例慢性乙肝患者的血清标本中,HBV NRAg检出率为98.3%,HBeAg的检出率为37.4%,前者明显高于后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1054份血清标本中,HBVNRAg阳性组较阴性组,ALT、AST检出率明显升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联合检测preS1和HBcAg的HBVNRAg在筛选HBV感染及判断HBV复制方面具有较高的临床价值。  相似文献   

20.
目的研究乙肝病毒DNA含量与乙肝病毒感染免疫学标志物是否具有相关性。方法应用荧光定量PCR法对500例乙型肝炎患者及100例健康对照者的血清进行HBVDNA含量检测,并用ELISA法进行乙型肝炎病毒免疫学标志物检测。结果不同组之间DNA含量有差异(P<0.01)。HBsAg(+),HBeAb(+),HBcAb(+)组患者血清HBVDNA含量阳性检出率明显高于除HBsAg(+)、HBeAb(+)、HBcAb-IgM(+)组以外的其他各组(P<0.01)。HBeAg阳性和HBVDNA阳性有较高的一致性(P<0.01)。结论 500例乙型肝炎患者中HBsAg(+),HBeAb(+),HBcAb(+)组患者血清HBVDNA含量阳性检出率及HBVDNA的平均含量最高,HBeAg检测和DNA定量检测阳性率具有较高一致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