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1阴津亏耗,燥热偏盛阴津亏耗,燥热偏盛是消渴病早期病变的主要特征。中医学在论述消渴病发病机理时大多以阴虚燥热立论。如《素问·阴阳别论》曰:“二阳结,谓之消”,就已指出胃肠热结、耗伤津液是消渴病发病的主要机理。《医学心悟·三消》说:“三消之症,皆燥热结聚也。”《临证指南医案》亦指出:“三消之证,虽有上、中、下之分,其实不越阴亏阳亢,津涸热淫而已。”一般认为阴虚为本,燥热为标,但事实上二者相互影响、互为因果。素体阴虚,复受燥热所伤,阴愈虚而燥热愈炽。燥热愈盛,愈耗伤阴液,恶性循环终成消渴。消渴初起多属燥热为主,病程较…  相似文献   

2.
中医治疗糖尿病的用药思路与方法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中医对糖尿病及并发症的症状改善有独特的疗效,但降糖作用尚不够理想,有待进一步研究提高。笔者现结合多年研究与临床实践,提出以下几个用药思路。1 中医辨证与西医辨病相结合 中医认为,消渴病的基本病机是阴津亏损,燥热偏盛,而以阴虚为本,燥热为标。阴愈虚则燥热愈甚,燥热愈盛则阴愈虚,阴虚与燥热之间互为因果。阴虚燥热常波及肺、脾、肾三脏。因此,中医治疗消渴病常以“三消”立论,治疗重在解  相似文献   

3.
消渴证诊治     
消渴证与现代医学的糖尿病,以及尿崩症、精神性多饮多尿症相似。其病理可概括为阴虚燥热四字。以阴虚为本、燥热为标,两者互为因果。燥热甚则阴愈虚,阴愈虚则燥热益盛。而病变脏腑主要在肺、胃、肾。其病所成,总因饮食不节,过食肥甘厚味,使脾胃运化失职,致内热壅盛而化燥伤阴;或情志不  相似文献   

4.
糖尿病是一种常见的分泌代谢疾病,其病机主要为阴虚燥热,而以阴虚为本、燥热为标,两者往往互为因果,燥热愈盛则阴愈虚,阴愈虚则燥热愈盛,病延日久阴损及阳,可见气阴两伤,或阴阳俱虚,甚则肾阳虚衰之候.目前该病发病率较高,但多发于成人及老年人,且易并发感染、肺结核等.笔者曾护理该病60余例,疗效较好,现浅谈如下:  相似文献   

5.
消渴是一个病名 ,也是一个症状 ,现代医学多以糖尿病论之。消渴病的最早记载见于《内经》 ,有消瘅、膈消、消中之称。在《医学心悟·三消》中 ,把消渴分为上、中、下三消 :渴而多饮为上消 ;消谷善饥为中消 ,口渴小便如膏者为下消。许多医家在治疗消渴病时 ,多从养阴润燥入手 ,以阴虚为本 ,燥热为标。然后病必求其本。消渴一症虽以阴虚一派之症状现于外 ,然究其病因、病机、变病 ,多以火热为本。1 消渴病的病因多滋生火热1 1 饮食不节长期过食肥甘 ,醇酒厚味 ,滋生内热 ,致失脾胃远化失常 ,内热蕴积 ,胃火炽盛 ,发为消渴。《素问·奇病论》…  相似文献   

6.
<正>糖尿病属中医学消渴范畴,病机为阴虚燥热,以阴虚为本,燥热为标,两者常互为因果,本病初期多表现为燥热,病程较长则阴虚与燥热兼杂,日久则表现以阴虚为主。消渴常累及肺、胃、肾三脏,中医治疗本病多以清热养阴、益气生津为治疗大法。白虎加人参汤是《伤寒杂病论》中常用于治疗消渴的有效  相似文献   

7.
近 10年来 ,我国糖尿病患病率由 0 .6 0 9%上升到 2 .3% ,且以Ⅱ型糖尿病居多 ,本病属于中医消渴范畴 ,中医界应用传统的整体观念 ,有效地辨病论治与辨证论治相结合用于治疗Ⅱ型糖尿病 ,收到很好疗效 ,现综述如下。1 病因病机消渴又名“消瘅” ,《灵枢·五变篇》言 :“五脏皆柔弱者善病消瘅”。明确指出五脏虚弱是发生本病的基本因素。《素问·阴阳别论》又云 :“二阳结谓之消”。即所谓胃肠有结热 ,热结伤津导致消渴。《金匮要略》立消渴专篇 ,提出三消症状及治疗方药。后世医家认为消渴涉及胃、脾、肝、肾多个脏腑。认为阴虚为本、燥热为…  相似文献   

8.
戴云 《陕西中医》2006,27(11):1454-1454
糖尿病是一种代谢性疾病,近年来,随着人民生活条件的改善,它的发病呈逐年上升之势。糖尿病在祖国医学属“消渴”范畴。自古以来,历代医家均认为本病的主要病机为阴虚燥热,且以阴虚为本,燥热为标,两者往往互为因果,燥热甚则阴愈虚,阴愈虚则燥热愈甚。病变的脏腑着重在于肺、胃(脾)、肾,而以肾为关键。病延日久,阴损及阳,可见气阴两伤或阴阳俱虚,甚则表现肾阳衰微之候,亦可常见到变证百出。  相似文献   

9.
糖尿病病机心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糖尿病属中医“消渴”范畴,以多饮、多食、多尿、消瘦为典型临床症状。对于本病的病因病机,历代医家多认为是阴虚为本,燥热为标,如叶天士《临证指南医案·三消》中说:“三消一证,虽有上、中、下之分,其实不越阴亏阳亢,津涸热淫而已”。笔者在临床工作中体会到,阴虚燥热可能仅为现象,脾气虚弱、运化失常才是本质,现浅述如下。阴虚燥热尚不能完全概括消渴病机。尽管糖尿病表现出烦渴多饮、消谷善饥、形体消瘦等症状,看似一派阴虚燥热之象,但阴虚应皮肤口舌干燥而少尿,何以多尿?此其一;2型糖尿病患者以肥胖者居多,阴虚何以肥胖?此其二;患者舌体…  相似文献   

10.
正三才汤出自清·吴瑭《温病条辨》:"暑邪久羁,寝不安,食不甘,神识不清,阴液元气两伤者,三才汤主之",由人参、生地黄、天冬组成。功能益气养阴、清热燥湿,主治阴虚火旺证。糖尿病归属于"消渴",消渴的病机主要在于阴津亏损,燥热偏盛,以阴虚为本,燥热为标;治疗上不外乎"滋阴与清热"。按《景岳全书·论证》将消渴辨证分为上、中、下三  相似文献   

11.
从脾论治糖尿病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孙彪 《中医研究》2001,14(4):12-13
糖尿病属祖国医学消渴范畴。《内经》称之为“消渴”、“消瘅” ,根据发病因素和临床表现的不同而有“肺消”、“膈消”、“消中”等名称的记载。后世医家在临床实践中根据本病三多症状的主次又随机分为“上消”、“中消”、“下消”三种类型 ,病机属阴虚燥热 ,阴虚为本、燥热为标 ,治疗多以滋润寒凉之品为主用之于临床。若三多症状明显者 ,则症状改善及疗效满意 ,但是停药后多易复发 ,不能长期巩固疗效。尚有一些糖尿病病人症状不明显 ,应用西药血糖控制尚可 ,但是病程迁延 ,血糖不稳 ,导致并发症的出现 ,疗效也不满意。近年来 ,我们翻阅大…  相似文献   

12.
"脾不散精"与糖尿病的相关性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周菲 《河北中医》2008,30(3):296-297
糖尿病属中医学消渴范畴,《内经》对其即有记载。传统观念认为,其基本病机是阴虚为本,燥热为标,与肺、胃、肾三脏关系密切。治疗多从“三消”论治,分别予以润肺、清胃、滋肾。随着糖尿病流行病学调查的开展和临床检测水平的不断提高,我们发现一部分患者,尤其是中老年及初期患者  相似文献   

13.
目的:浅析中医对糖尿病肾病的认识和治疗方法。方法:总结糖尿病肾病诊断标准、临床分期,以及中医对糖尿病肾病病因病机的认识和辨证论治方法。结果:对于糖尿病肾病的病因病机认识不能简单地以“阴虚为本,燥热为标”为论,将其归结为下消、肾消,应该将其置于消渴、水肿、虚劳等几个疾病中综合考虑。痰湿、瘀血、燥热皆可为标,阳虚、阴虚、气虚皆可为本。结论:中医辨证论治糖尿病肾病效果显著。  相似文献   

14.
糖尿病属中医“消渴”范畴。中医医籍中有关糖尿病的最早记载见于《黄帝内经》。《黄帝内经·素问》曰 :“此人必数食甘美而多肥也 ,肥者令人内热 ,甘者令人中满 ,故其气上溢 ,转为消渴。”又谓“五脏皆柔弱者 ,善病消瘅。”中医认为 ,本病的基本病理是气阴亏虚为本 ,燥热内盛为标 ,故清热生津 ,益气养阴为其基本治则。消渴的发病过程 ,常以阴虚燥热开始 ,随着病情的发展 ,逐渐损及元气津血 ,久则由阴损阳 ,发展为阴阳两虚 ,或以阳虚为主之重证 ,肾虚越来越突出。临床观察和实验研究表明 ,人参、黄芪、枸杞、黄精、麦门冬、石斛、葛根、天花…  相似文献   

15.
黄国庆  邱笑琼 《新中医》2013,(1):180-181
中医学将糖尿病归属于消渴的范畴,其主要病机是"阴虚为本,燥热为标"。而糖尿病之阴虚历代医家多认为以肾阴虚为主。《石室秘录》谓:"消渴之证,虽分上中下,而肾虚以致渴,则无不同也。故治消渴之法,以治肾为主,不必问其上中下之消也……虽有上中下之分,其实皆肾水之不足也。"张仲景在《金匮要略》中明确提出:"消渴,小便反多,  相似文献   

16.
消渴肾病(糖尿病。肾病)为消渴病常见并发症之一,属中医“肾消”、“尿浊”、“虚劳”等范畴。对其病机认识多倾向于本虚标实之说,早期阴虚为本、燥热为标,随病程进展多阴损及阳、瘀血浊湿为患。基于长期跟师实践,笔者认为“消渴肾病”不论其病处何阶段,均存在“阴虚为本”格局,  相似文献   

17.
温阳法在糖尿病治疗中的应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糖尿病属于中医“消渴”范畴。历代医家论治消渴病多以阴虚燥热立论,采取滋阴清热之法,药物多用人参、花粉、生地、麦冬、玉竹等益气养阴清热之品。然而古人对阳虚所致消渴亦有所涉及,早在《灵枢·本脏》云:“肾脆,则善病消瘅”,指出肾虚是本病的发病原因,为后世从肾阳虚治疗消  相似文献   

18.
综合疗法治疗糖尿病189例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糖尿病属于中医学"消渴病"范畴.病因包括先天禀赋不足、长期过食肥甘厚味、损伤脾胃、长期过度的精神刺激,如郁怒伤肝、肝气郁结等.基本病机是阴津亏损,燥热偏盛,而以阴虚为本,燥热为表,两者互为因果,阴愈虚则燥热愈盛,燥热愈盛则阴愈虚.其病位在肺、胃、肾,尤与肾的关系最为密切.  相似文献   

19.
糖尿病中医属“消渴”,一般认为与肺胃燥热、肾虚有关。有主燥热,有主阴虚,有主阴虚为本燥热为标者。虽然有上、中、下三消之说,上、中、下三消分治,但临床用药效果亦多有不满意者。其病多因嗜酒、过食肥甘、好逸恶劳、缺乏体育锻炼所致。嗜酒者多湿,肥胖者多湿,虽病久有燥热表现,但早期痰湿表现者十有八九。求其根本应痰湿为先,  相似文献   

20.
糖尿病(DM)属于中医学消渴范畴,中医诊治消渴病历史源远流长,早在《内经》中就有关于消渴的论述。自《内经》后,历代医家大多以阴虚燥热立论。治疗上分上中下三消。直到20世纪70年代以后,中医对糖尿病的认识才逐渐突破传统“阴虚燥热”之说,对其病因病机见仁见智,提出如“气虚致消”、“脾虚致消”、“瘀血致消”、“肝郁气滞”、“痰浊阻络”、“毒邪伤络”等一些较之以往不同的学说,这些学说中尤以“脾虚致消”说在近年被越来越多的医家接纳。本文试主要从病因病机、现代研究角度探讨脾胃与糖尿病的重要关系。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