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18 毫秒
1.
目的探讨伊曲康唑在慢性阻塞性肺病并肺部真菌感染患者的临床效果。方法对照组在常规治疗的基础上加用两性霉素B治疗,观察组在常规治疗的基础上加用伊曲康唑治疗。比较两组治疗效果、不良反应发生情况。结果两组治疗总有效率、不良反应发生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根据患者真菌感染类型,选择合适的抗菌药物,合理使用抗生素及激素,可有效治疗COPD患者继发肺部真菌感染。  相似文献   

2.
恶性血液病合并侵袭性真菌感染76例临床观察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下载免费PDF全文
  目的 探讨恶性血液病合并侵袭性真菌感染(IFI)的易感因素、临床特点、疗效和不良反应。方法 回顾性分析76例恶性血液病合并IFI患者的易感因素、临床特点,比较伊曲康唑与两性霉素B的疗效及安全性。结果 76例恶性血液病合并IFI患者应用广谱抗生素者68例(89.5%),化疗2个疗程以上者64例(84.2%),中性粒细胞缺乏者43例(56.6%),长期应用糖皮质激素者34例(44.7%),中心或外周静脉置管者27例(35.5%)。伊曲康唑和两性霉素B治疗恶性血液病合并IFI的总有效率为60.5%和61.5%(P=0.929);两组间不良反应对比只在低钾血症方面有差异(14.0%比42.4%,P=0.005)。结论 化疗、应用广谱抗生素、中性粒细胞缺乏等是恶性血液病合并IFI的易感因素。伊曲康唑治疗恶性血液病IFI疗效与两性霉素B相当,但不良反应较少且轻微。  相似文献   

3.
恶性血液病合并侵袭性真菌感染73例治疗分析   总被引:4,自引:1,他引:4  
目的探讨恶性血液病患者合并侵袭性真菌感染(IFI)应用氟康唑、伊曲康唑和两性霉素B治疗的结果及其影响因素。方法选择南方医科大学附属南方医院1992-01~2004-10收治的恶性血液病合并IFI患者73例,单用常规剂量的氟康唑33例、伊曲康唑26例、两性霉素B14例;氟康唑治疗无效者改用伊曲康唑9例和两性霉素B6例,伊曲康唑治疗无效改用两性霉素B和脂质体两性霉素B16例,47例同时应用了粒细胞集落细胞刺激因子(G-CSF)治疗至白细胞正常,37例联合静脉注射丙种球蛋白。结果73例IFI总的治愈率和有效率分别为53·4%和63·0%,在各诊断组间差异无显著性意义(P>0·05)。单用氟康唑治疗组的有效率显著低于伊曲康唑和两性霉素B治疗组,分别为39·4%、53·9%和57·1%(P<0·05);用氟康唑治疗无效改用伊曲康唑或两性霉素B治疗的有效率分别为77·8%和83·4%。结论伊曲康唑和两性霉素B治疗IFI的疗效相似,明显高于氟康唑;两性霉素B的副反应多。抗真菌的有效率在确诊组、临床诊断组和拟诊组之间差异无显著性意义。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艾滋病(AIDS)合并马尔尼菲青霉病(PM)的有效治疗方案,提高AIDS合并PM的诊疗水平,降低病死率。方法选取AIDS合并PM患者62例,分为疗程10周组和12周组,两组均给予两性霉素B和/或伊曲康唑及抗艾滋病病毒治疗(ARV),治疗结束后观察两组的复发率及病死率。结果治疗疗程10周组与12周组的复发率及病死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AIDS合并PM治疗疗程10周组与12周组疗效大致相同。  相似文献   

5.
目的采用Meta分析评价两性霉素B、氟康唑与伊曲康唑对AIDS合并马尔尼菲青霉病(penicilliosis marneffei,PSM)的治疗效果。方法检索Cochrane图书馆、美国国立医学图书馆Pub Med数据库、美国Ovid数据库、荷兰医学文摘数据库、万方数据库、中国知网CNKI全文数据库和中国生物医学文献数据库,按照Cochrane协作网推荐的纳入标准筛选文献并进行质量评价,采用Stata 12.0进行Meta分析。结果纳入文献6篇,AIDS合并PSM共893例,其中两性霉素B治疗467例,氟康唑治疗152例,伊曲康唑治疗274例。Meta分析结果显示:两性霉素B治疗好转率高于氟康唑[OR=7.138(95%CI 1.761~28.932),P0.05],病死率低于氟康唑[OR=0.507(95%CI 0.294~0.875),P0.05],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两性霉素B与伊曲康唑对比,治疗好转率[OR=0.777(95%CI 0.498~1.212),P0.05]和病死率[OR=1.427(95%CI 0.890~2.287),P0.05]差异均无统计学意。结论两性霉素B治疗AIDS合并PSM效果优于氟康唑,与伊曲康唑比较疗效无明显差异。今后应积累更多前瞻性资料进一步证实。  相似文献   

6.
伏立康唑治疗恶性肿瘤合并侵袭性真菌感染的临床观察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 观察伏立康唑治疗恶性肿瘤患者合并侵袭性真菌感染的疗效和安全性.方法 恶性肿瘤合并侵袭性真菌感染44例,随机分为国产伏立康唑组和伊曲康唑组,分别按照相应的指导用法治疗.结果 伏立康唑组的治愈率和总有效率分别为68.2%和77.3%,不良反应率为27.3%;伊曲康唑组治愈率和总有效率分别为61.9%和76.2%,不良反应率为19.0%;两组的临床疗效和不良反应发生率比较差异均无显著性(均P>0.05).结论 对恶性肿瘤合并侵袭性真菌感染患者,应用国产伏立康唑治疗有效,安全性高,具有药物经济学价值.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AIDS合并播散性马尔尼菲青霉菌病(disseminated penicilliosis mameffei,DPSM)的临床特征。方法回顾性分析2010年1月—2014年2月本院收治的36例确诊为A[DS合并DPSM患者的临床表现和实验室资料。结果患者以青壮年为主,发热35例(97.2%),咳嗽30例(83.3%),贫血32例(88.9%),消瘦21例(58.3%),皮疹17例(47.2%),腹痛16例(44.4%),淋巴结肿大14例(38.9%)。患者血培养马尔尼菲青霉菌均阳性,骨髓培养阳性9例(25.0%)。单用两性霉素B治疗2例,两性霉素B+伊曲康唑序贯治疗11例,伏立康唑+伊曲康唑序贯治疗1例,单用伊曲康唑治疗14例,单用氟康唑治疗8例。好转出院17例(47.2%),自动出院11例(30.6%),死亡8例(22.2%)。结论 AIDS合并DPSM临床表现复杂多样,病情进展快,早期诊断、及时有效治疗可长期缓解或治愈DPSM。  相似文献   

8.
伊曲康唑治疗血液病合并侵袭性真菌病9例疗效分析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探讨伊曲康唑对在血液病合并侵袭性真菌病(IFI)患者的疗效及不良反应。方法2005年3月至2007年3月对上海交通大学附属仁济医院血液科收治的9例血液病合并侵袭性真菌病患者予以伊曲康唑静脉及口服治疗,根据临床症状和体征、真菌镜检等判定患者的疗效及不良反应。结果经伊曲康唑辅以综合治疗有效率达89%(8/9),其中痊愈7例,显效1例;1例患者因肺部体征继续进展导致呼吸衰竭死亡。未发生不能耐受的毒副反应。结论伊曲康唑在血液病合并侵袭性真菌病患者治疗中安全有效。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伊曲康唑联合达克宁栓治疗糖尿病念珠菌性阴道炎的疗效。方法选取2015年6月—2016年6月期间,该院接受治疗的40例糖尿病念珠菌性阴道炎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根据治疗方法的不同,将其分为对照组(n=20)和观察组(n=20),对照组采用达克宁栓治疗,观察组采用伊曲康唑联合达克宁栓治疗,观察分析两组患者的治疗效果、临床症状改善情况和不良反应发生率。结果观察组患者的治疗总有效率(95.00%)优于对照组患者的治疗总有效率(70.00%),临床症状改善情况好于对照组,不良反应发生率(5.00%)低于对照组患者的不良反应发生率(25.00%),两组患者的治疗效果、临床症状改善情况和不良反应发生率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采用伊曲康唑联合达克宁栓治疗糖尿病念珠菌性阴道炎患者具有较大的意义,可有效的提高患者的治疗效果,改善患者的临床症状,降低患者的药物不良反应,为该病患者的治疗提供较为科学的临床价值。  相似文献   

10.
目的评估伊曲康唑口服制剂治疗重症监护病房(ICU)中危重患者白色念珠菌肺部感染的临床疗效。方法将2005年11月至2007年5月天津市第一中心医院ICU住院患者中痰培养为白色念珠菌者71例分为2组:伊曲康唑口服组36例,予伊曲康唑口服液200mg口服,每12h1次,疗程14d;氟康唑静脉制剂组35例,氟康唑静脉制剂首剂400mg静脉滴注,以后200mg静脉滴注,每日1次,疗程14d。结果伊曲康唑口服组完成总疗程者31例,真菌清除率64.52%(20/31),平均清除时间(10.12±2.57)d,有效率58.06%(18/31),痊愈率19.35%(6/31)。氟康唑静脉制剂组完成总疗程者29例,真菌清除率65.52%(19/29),平均清除时间(8.87±1.95)d,有效率62.07%(18/29),痊愈率17.24%(5/29)。伊曲康唑口服组与氟康唑静脉制剂组不良反应发生情况比较,差异无显著性意义,肝功能异常发生率分别为25.81%(8/31)和24.14%(7/29),经治疗无效停药者分别为3.23%(1/31)和6.90%(2/29)。结论伊曲康唑口服制剂治疗ICU白色念珠菌肺部感染疗效确切,且用药方便、安全、副反应低。  相似文献   

11.
COPD患者继发侵袭性肺曲菌病的危险因素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罗莉  王业 《临床肺科杂志》2010,15(9):1265-1267
目的探讨COPD患者继发侵袭性肺曲菌病(IPA)的危险因素。方法将37例COPD继发IPA患者(病例组)及74例未继发IPA的COPD患者(对照组)的临床指标纳入单因素和多因素分析。结果 COPD继发IPA与下列4个因素密切相关:机械通气(OR值为5.625,95%CI为1.601-19.765),侵入性操作(OR值为4.876,95%CI为1.922-12.37),低蛋白血症(OR值为3.618,95%CI为1.580-8.264),使用激素(OR值为2.558,95%CI为1.086-6.026)。结论 COPD继发IPA是多个因素相互影响的结果,其中机械通气、侵入性操作、低蛋白血症、使用激素等4个因素是独立危险因素。  相似文献   

12.
两性霉素B治疗免疫功能低下患者侵袭性真菌感染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观察国产两性霉素B对免疫功能低下患者侵袭性真菌感染(IFI)的临床疗效及安全性。方法:81例免疫功能低下合并侵袭性真菌感染患者使用普通两性霉素B,剂量为5~50mg/d,用药7~66d,平均24.5d,每位患者平均累积剂量605mg。结果:两性霉素B临床总有效率为75.7%0,真菌清除率为66.7%,不良反应发生率寒战、发热58.0%,低血钾44.4%,消化道18.5%,肾功能损害14.8%。结论:国产两性霉素B抗真菌谱较广,疗效好,但须合理用药,定期监测肝肾功能、血钾水平。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侵袭性真菌感染(IFI)的临床特点,高危感染因素及对不同药物的治疗反应。方法采取回顾性研究探讨151例确诊为侵袭性真菌感染患者的临床特点,高危易感因素,病原学分布情况及其对不同药物治疗的反应。评估不同药物治疗IFI的临床疗效和不良反应。对相应结果应用SPSS11.0软件包进行统计分析。结果151例IFI患者中感染前使用广谱抗生素者占49.02%,粒细胞缺乏者占45.10%。感染部位以单纯呼吸道感染为主(74.17%)。确诊和临床诊断的43例患者中共分离出致病真菌43例,其中自假丝酵母菌所占比例最大(占44.19%)。伏立康唑组的总有效率与两性霉素B组比较无显著性差异(P〉0.05),但其不良反应发生率低于两性霉素B组(11.62%比63.08%,P〈0.05)。结论本组侵袭性真菌感染以念珠菌属感染为主,广谱抗生素的应用及粒细胞缺乏是侵袭性真菌感染的高危易感因素。伏立康唑的临床疗效与两性霉素B相当,但不良反应的发生率较两性霉素B少。  相似文献   

14.
To determine the value of aerosol amphotericin B inhalations for prevention of invasive pulmonary aspergillosis (IPA), we initiated a prospective randomized multicenter trial. The scheduled intent-to-treat interim analysis included 115 patients (30%) with prolonged neutropenia after chemotherapy for acute myeloid leukemia, acute lymphoblastic leukemia/high-grade non-Hodgkin's lymphoma, or solid tumors undergoing autologous stem cell transplantation. Sixty-five patients had been randomized to receive prophylactic aerosol amphotericin B inhalations at a dose of 10 mg twice daily (group A); for the remaining 50 patients no aerosol amphotericin B prophylaxis was used (group B). No serious side effects from amphotericin B inhalations occurred, but coughing (54%), bad taste (51%), and nausea (37%) caused early cessation of aerosol amphotericin B prophylaxis in 23% (15/65) of courses. In group A, the incidence of proven, probable, or possible IPA was 5% (3/65) as compared with 12% (6/50) in group B (p>0.05). Microbiologically documented bacterial pneumonias were observed in 5/65 (8%) patients in group A and in 1/50 (2%) patients in group B (p>0.05). Thus, no reduction in incidence of IPA from use of prophylactic aerosol amphotericin B inhalations was found in this interim analysis. As there were no serious side effects from aerosol amphotericin B prophylaxis, accrual in the study will continue for a total of 380 patients.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无创正压通气对COPD合并早期肺性脑病患者的治疗效果。方法 36例慢阻肺合并肺性脑病患者给予S/T模式无创正压通气,总结治疗前后血气变化、临床转归。结果 36例中1例改气管插管机械通气,4例放弃治疗,28例好转出院,有效率77.8%。结论 S/T模式无创正压通气对部分合并肺性脑病的患者仍然有效,临床可以谨慎扩大适应症。  相似文献   

16.
目的 观察醒脑静注射液合并无创机械通气(BiPAP)治疗慢性阻塞性肺疾病(COPD)合并肺性脑病的疗效.方法 将60例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和治疗组,每组30例,两组均予以常规抗炎化痰平喘和无创通气治疗,治疗组加用醒脑静注射液.比较两组72 h临床症状、格拉斯哥(GCS)评分、血气分析、气管插管率、住院时间及血流动力学变化.结果 治疗组与对照组相比,总有效率、血气分析、格拉斯哥(GCS)评分及住院时间均有显著差异(P〈0.05);两组血流动力学指标比较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醒脑静与无创通气联合治疗COPD合并肺性脑病具有良好效果.  相似文献   

17.
栾微 《临床肺科杂志》2013,18(9):1593-1594
目的探究并分析头孢吡肟对COPD合并下呼吸道感染的疗效。方法选取我院收治的COPD合并下呼吸道感染患者100例,作为临床研究对象。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50例。观察组患者给予头孢吡肟治疗,对照组患者给予第三代头孢类头孢曲松钠进行治疗。观察患者的临床疗效、不良反应,并比较两组患者体内病菌清除所需的平均时间。结果治疗后,观察组的总有效率为94.00%,明显高于对照组患者的68.00%;头孢吡肟的不良反应总发生率为4.00%,明显低于头孢曲松钠;观察组彻底清除体内病菌所需平均治疗时间明显少于对照组,P<0.05。结论头孢吡肟对于COPD合并下呼吸道感染的患者具有显著的疗效,且不良反应发生率低。  相似文献   

18.
范晓东 《临床肺科杂志》2011,16(9):1357-1358
目的比较不同雾化方法在AECOPD期(AECOPD)中的疗效。方法选取2008年12月~2011年2月于本院进行治疗的66例AECOPD患者为研究对象,将其随机分为A组(空气压缩雾化吸入组)33例和B组(氧气雾化吸入组)33例,后将两组患者的治疗总有效率、并发症发生率及治疗前后的APACHEⅡ评分、肺功能、血气分析结果进行统计及比较。结果 B组的治疗总有效率高于A组,并发症发生率低于A组,APACHEⅡ评分优于A组,肺功能、血气分析结果也优于A组,经比较,P〈0.05或P〈0.01,有显著性差异或有非常显著性差异。结论氧气雾化吸入法在AECOPD中的疗效较好,可显著改善患者的心肺功能。  相似文献   

19.
孟玉红 《临床肺科杂志》2013,(11):2027-2028
目的 评价纳洛酮与无创机械通气联合治疗并发肺性脑病的慢性阻塞性肺疾病临床疗效及其安全性.方法 将我院ICU收治的84名COPD并发肺性脑病的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和实验组,对照组采用临床常规治疗和无创通气治疗,实验组在对照组的基础上应用纳洛酮,观察并对比两组患者的临床治疗效果,记录意识恢复时间、气管插管率,并进行动脉血气分析.结果 实验组治疗有效率(88.10%)高于对照组(64.29%),气管插管率和平均意识恢复时间均明显低于对照组,实验组治疗24 h后动脉血气分析指标改善程度优于对照组,P<0.05,有统计学意义.结论 纳洛酮联合无创通气治疗COPD并发肺性脑病临床疗效好,安全性高.  相似文献   

20.
吴刚  白冲 《临床肺科杂志》2013,(11):1950-1951
目的 探讨COPD合并肺动脉高压临床诊断,常规COPD治疗与强调戒烟和氧疗疗效对比.方法本研究随机选取我院就诊确诊为COPD合并肺动脉高压的患者90例为研究对象,随机分为对照组和实验组A、B,对照组仅针对COPD进行规范化治疗,实验组A采取常规的COPD系统化治疗外还特别强调戒烟,实验组B在实验组A治疗的基础上加上无创正压通气治疗.处理6周后,观察肺动脉压的动态变化情况和动脉血气分析情况.结果 实验组A及实验组B对改善肺动脉高压及患者动脉血气上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实验组B与实验组A相比,患者肺动脉压降低明显,P〈0.05.结论 规范治疗COPD对COPD合并肺动脉高压患者有很好的疗效,正压通气治疗及戒烟能明显增加患者疗效,改善患者预后.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