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0 毫秒
1.
总结叶秉仁运用经方治疗消化系统、呼吸系统、心脑血管系统及杂病的临床特色,分析其重视经方的缘由。认为其经验对临床应用经方、研究经方及推广经方,特别是形成"方-病-人"思维模式具有积极影响。  相似文献   

2.
经方新用的思索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仝小林  周强  刘文科 《中医杂志》2011,52(11):901-903
经方由来已久,从张仲景著《伤寒杂病论》以来,历代对其研究不胜枚举,现代中医对其研究方法多样。经过多年临床运用经方的经验,系统归纳总结,提出了临床扩大经方运用的新思路,即"症+证+病→经方+现代药理研究成果"。该思路在临床中运用灵活,较易掌握。  相似文献   

3.
文章通过黄芪建中汤治胃痛案、苓桂术甘汤治胃痞案、小柴胡汤治呕吐案介绍吾师陆为民运用经方治疗脾胃病的经验。陆师使用经方首先抓其主证,并结合体质辨证,据"有是证,用是药",先抓主证而后立方,根据病情,灵活加减化裁,疗效显著。  相似文献   

4.
消化性溃疡根据病情的不同,中医多归结为"胃脘痛"、"胃痞"等病。此病西药治疗复发率高,而中医药治疗有一定的优势。列举3个案例,通过病因病机分析和运用四逆散、小陷胸汤、黄芪建中汤、小柴胡汤、半夏泻心汤的治疗心得,分享经方辨治消化性溃疡的一些经验。  相似文献   

5.
焦亚龙  王运其 《河南中医》2014,(6):1085-1086
经方配伍精妙,组方严谨、其卓著的疗效是其魅力所在。运用经方的思路和方法,在于医者在实践中去摸索、去挖掘和拓展。经方的灵活运用,必须是在辨证的基础上,谨守病机,知常达变,虽然病情复杂,但只要抓住病机,有是证即可用是方,用之无误,投之即效。  相似文献   

6.
刘铁军教授从事中医内科临床、教学、科研近40载,对经方的研究,及对中医优势病种-脾胃病治疗有着独特的见解,本着"六腑以通为用"的理论,提出经方互相配伍,治疗寒、热、虚、实及虚实夹杂脾胃病,及其兼证的经方配伍方法,在临床中取得了很好的疗效,笔者有幸随师出诊,受益颇多,现将刘教授运用经方治疗脾胃病的用方规律进行总结。  相似文献   

7.
张学贵老师是具有创新精神的中医名家,悬壶济世40余载,对中医理论不断深入探讨,提出并发展了"脾胃为主、气血为先"的学术思想,临证善于运用经方治疗脾胃病,并把握病机,随症加减,知常达变,灵活运用,从而达到除疾祛病的目的。本文就对张老师运用经方治疗脾胃病的经验,进行浅述。  相似文献   

8.
盛生宽  盛全成 《新中医》2007,39(4):73-74
危重病、疑难病多为病机复杂,寒热错杂,虚实难辨,临床运用单方治疗往往顾此失彼,不能及时控制病情和扭转病情。而笔者每以经方复方治疗,收效显著,举例介绍如下。  相似文献   

9.
从3则验案探讨经方临床运用的思路。认为临床处方必须遵循"方-病-人"方证三角诊疗模式,从体质、经典方证、抓经方疾病谱来决定所用方剂。  相似文献   

10.
逄冰  倪青 《北京中医药》2019,38(12):1176-1179
本文对目前经方临床应用方证相应、灵活加减、剂量把握、科学研究等现状阐述了个人观点,对经方临床应用的未来发展趋势做了简要的分析。提出经方应用的基础在于把握辨"关键病机"与识"核心病机"之主线的同时,需要重视现代疾病诊断,实现从方证相应到病证结合的转化;提倡建立病-症-证-治-效相结合的诊疗模式,开展多种研究设计的临床试验,形成高级别的循证医学证据,构建能反映中医证候疗效的特色指标,运用现代技术探索经方的作用机制等经方应用科学发展思路。  相似文献   

11.
益气升陷法是治疗大气下陷的基本法则,张锡纯首创的升陷汤是治疗大气下陷的经典方剂。笔者跟随曹洪欣教授临证期间,发现曹师应用益气升陷法治疗心律失常、重症肌无力、呼吸系统疾病、女性排尿困难等诸多疾病,都有较好的疗效。  相似文献   

12.
张锡纯是近代中西医汇通派的代表之一,所著《医学衷中参西录》在医界广为流传,影响甚大.根据该著作内容审视其学术渊源,不难看出其论病制方本于《黄帝内经》,并加以发挥;用药特点援据《神农本草经》而结合实践体会;学术上主张衷中参西,中医为体,西医为用,沟通互补,取长补短.研究其学术思想源流,有利于更好地继承和发扬祖国医学的精华,对促进中西医结合的深化和发展也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13.
代丹  王新苗  何春燕  吴浩然  宋坪 《中医杂志》2021,(2):104-107,137
介绍张作舟教授从"瘀毒"论治银屑病的临证经验。提出"瘀毒热结"是银屑病进行期的核心病机,立清热解毒、活血化瘀为法。在治疗上秉持"一方治一病"理念,自拟解毒活血汤为核心方,随证加减,灵活用药,强调慎用虫药;祛邪不忘扶正,时时关注对脾胃及阴液的顾护;改革外用药剂型,提倡采用霜剂代替传统油膏剂。  相似文献   

14.
张锡纯为民国时期名医,《医学衷中参西录》为其一生学术思想与临床经验的总结,其中对于血证的论治颇具特色.张锡纯对血证病因病机的认识源于《黄帝内经》和《伤寒杂病论》,提出血证总与气机升降失调相关,并结合西医生理病理提出脑充血证实属中医血证范畴,重视通过双手各部脉象审察一身气机升降.治疗上反对见血止血,审慎使用炭类药,主张以...  相似文献   

15.
近代中医诊治痰病的学术思想研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近代中医对于痰病的临床诊治,在前人基础上继续进行了多方面的探索和实践,其间不乏学术思想和临床诊疗经验的创新。文章中所述张锡纯、王泰林、唐宗海、雷丰、马培之、周学海等都是在痰病诊疗方面具有一定新建树的医家,其学术思想和诊疗经验,在现代也有一定的影响。  相似文献   

16.
贾建义 《天津中医药》2011,28(5):401-402
张锡纯先生治疗女子癥瘕经验丰富且独特,主要体现在病因上主张:女子癥瘕,血瘀、冷积;治疗上以"补破并用"为原则,用黄芪、党参等与三棱、莪术或牵牛组成益气活血,扶正祛邪之剂,以理冲汤(丸)为代表方,采取"久服"之策略,以达到"徐徐消之"之目的;在治疗过程中,根据正邪力量对比之不同,不失时机地加用水蛭"专药消之",促进癥瘕的消退。  相似文献   

17.
目的:总结食管瘅的致病因素及张正元主任医师治疗该病经验。方法:以分型诊治为线索,分别于中虚气逆证、肝胃郁热证、胆热犯胃证、痰气郁阻证、痰气郁阻证五角度研究了配方,并进一步从三个方面总结了张正元主任医师的辨证体会。结果:四逆散为治疗食管瘅的良方,而治疗关键在于胃气调降。此外,还应注意改善患者机体功能,调整其气血阴阳。结论:治疗食管瘅应在准确辨证的基础上,以疏肝降逆为主,随证加减,或补虚、或清热、或解郁,才能收到良好治疗效果。  相似文献   

18.
文章通过讨论张锡纯先生提出的升补大气法在临床治疗中的应用,为中医治疗许多慢性病提供新的思路和方法。  相似文献   

19.
本文对张锡纯治疗中风四肢痿废的学术思想进行了深入剖析,以期为治疗提供新的方案。  相似文献   

20.
张锡纯先生诊治吐衄血证的经验十分丰富,其所述皆来自于亲身之实践,并验之于临床,因而有着很高的实用价值。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