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87 毫秒
1.
申智荣  赵旭斌 《光明中医》2008,23(7):930-931
阴阳跷脉循行所经之穴均非本经独有之穴,且二脉均属奇经之一,都起于跟中而连于目,可调节全身经络气血、司眼睑开合、主关节运动等。临床可用于治疗诸目疾、肢体关节病、睡眠障碍、生殖前阴疾病等诸多病变。  相似文献   

2.
气郁质是临床上常见的九种体质之一,研究发现气郁质易患郁证、失眠、惊恐等病证。《灵枢·经脉》记载了这些病证的相关经脉病变,如"胆足少阳之脉,起于目锐眦......是动则病口苦,善太息,心胁痛不能转侧。"此外手阳明大肠经病变也会出现郁证;烦心失眠可由手心主之别络、足少阴肾经、足太阴脾经病变所致;足少阴肾经、足阳明胃经病变会出现惊恐,故可选取相应的经络穴位治疗,如治疗郁证可选取太冲、阳陵泉、膻中、血海等穴;同样,治疗失眠可选取少府、内关、足三里、三阴交等穴;选取灵道、神门、涌泉、太冲等穴可治疗惊恐。根据"体病相关"的理论,疾病通过相应的经络穴位治疗而改善,体质也会改变。  相似文献   

3.
目的:通过测量帕金森氏病患者十二井穴、十二原穴、奇经八脉交会穴的皮肤电阻抗值,探究帕金森氏病患者经络及病机特点。方法:使用贝士德经络监测系统K-100,收集36例帕金森氏病患者的双侧井穴、原穴、八脉交会穴(共64个)的电导法经络测量数据,并进行双侧穴位间及同经穴位间的比较。结果:少商、厉兑及中冲穴双侧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左右太阴、阳明、太阳经井穴同侧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左侧少阴、右侧厥阴经井穴同侧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左右少阴、太阳、厥阴经原穴同侧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公孙(冲脉)左右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左侧后溪与左侧八脉交会穴比较,右侧后溪与右侧八脉交会穴比较,其中左侧后溪穴与列缺、外关、足临泣、申脉及公孙,右侧后溪穴与其他八脉交会穴比较,校正α’=0.0017,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017)。结论:电导法测量帕金森氏病体现帕金森病临床特点,反映起病之初手太阴、厥阴、足阳明及手太阳经气所出者有病变,原穴体现帕金森氏病患者少阴肾经病变以精神障碍为主,而太阳经病变以运动症状为主,而帕金森病患者阳明经、冲脉出现病变,其润宗筋、束骨而利关节的功能不能发挥,其督脉病变不仅表现为督脉体表循行区的病变,并有体内循行区域,如音调改变、流涎、吞咽困难等咽喉部症状。  相似文献   

4.
后溪穴为手太阳小肠经五输穴之一的输穴,又是八脉交会穴之一.五输穴为人体经脉之气出入之所,具有主治五脏六腑经脉病变之功,对五输穴各自的主治范畴,<灵枢·顺气一日分为四时>说:"病在脏者,取之井;病变于色者,取之荥;病时间时甚者,取之输;病变于音者,取之经;病满而血者,病生胃及以饮食不节得病者,取之于舍".<难经·六十八难>也言:"井主心下满,荥主身热,俞主体重节痛,经主喘咳寒热,合主逆气而泄".由此可知,后溪穴不但能治疗肢体关节痛重之侯,又能治疗具有间歇发作,时轻时重特点的一类病证.其次,后溪穴因属八脉交会穴而通于督脉,故除上述功能外,还能兼治督脉病证如头痛、项、背、腰痛等,所以后溪-穴身兼数职,既能疏经活络止痛,用于治疗诸多急慢性痛症如落枕、颈椎病、肩周炎、急性腰扭伤、腰椎病及足根痛等,又能清热解毒祛风止痒,用于疮疡肿毒、风湿痒疹等证.笔者擅长应用后溪穴治疗诸痛疮痒,临床单用或配伍用,或针或刺,应用得法,其效如浮鼓,既可除急病之痛,又能起沉疴固疾于倾刻间.现择录个案如下.  相似文献   

5.
根据《灵枢》中十二正经"根溜注入"、十二经别"离入出合"的描述,十二正经中手足三阳经的"上入"穴与十二经别之六合部位以及颈部"七次脉"穴位基本相符,分别为天柱、天窗、天牖、天容、人迎、扶突均位于颈项部。本文试从《灵枢》阐述颈项部"上入"穴的理论渊源以及选穴关键,通过"天牖五部"探讨"上入"穴的临床主治,并总结其现代临床应用。"上入"穴古今均有运用,可治疗阳气厥逆之暴病、内分泌疾病、颈项部及头面五官等疾病,对调整阴阳之气的顺接及调节阳气的温煦作用有十分重要的作用,推荐临床针刺选用。  相似文献   

6.
论俞穴     
黄龙祥 《中国针灸》2023,(10):1189-1201+1216
俞穴为针灸学的立足之本,要说明白针灸之理,必先明俞穴的结构与功能。通过发掘《黄帝内经》有关俞穴分类、分布、结构的论述,提炼出“奇正论”“节交论”“关机论”三论,指出俞穴按有无固定位置分为“经俞”和“奇俞”两大类,经俞又分为脉俞、骨空、气穴、募穴四类;俞穴分布总规律是在“节之交”,俞穴特别是大俞要穴分布的密度与关节大小及其功能的复杂度呈正比;俞穴是一内有“机”外有“关”的立体结构,其“机”在脉会中,而“脉会”可探寻可考量。另就经俞与奇俞的关系、经俞不同状态的意义,以及俞穴研究的路径选择等问题进行了深入的讨论和分析,提出未来俞穴研究急需解决的关键问题及解题思路,以供针灸学守正创新之参考。  相似文献   

7.
《千金要方》云:"名不徒设,皆有深意。"今查十四正经之腧穴名称,以"脉"字命名的腧穴共有4个,分别是"申脉"、"带脉"、"急脉"、"瘛脉"穴,临床上常配伍以"水"字命名的腧穴,且其临近处均有以"门"字命名的腧穴。本文尝试通过结合古代文献及现代研究,对"脉"穴本意进行解读分析,从而加深对腧穴名称的理解和运用,挖掘其文化内涵和现实意义,并尝试找到"脉"穴与"水"穴、"门"穴之间的联系。  相似文献   

8.
<正>女子月经不调的病因病机可总括为气血阴阳的失调。《灵枢·根结》载:"用针之要,在于知调阴与阳。"督脉行于人身后背正中,为阳脉之海,总督诸阳,在其穴位上施以针灸等刺激可治疗各种虚实寒热病证。督脉上的腰俞、腰阳关、命门、至阳、大椎、百会穴均是调阳的常用要穴。通过针刺督脉及其穴位,相应地配合任冲二脉、肝脾肾胃等经脉腧穴及背俞穴进行针灸,并施以恰当的补泻手法,可有效治疗月经不调。现将督脉特点、从督脉论治月经不调、常用穴位  相似文献   

9.
不寐症之重在于营卫调、情志畅、脑神安,故治疗上采用风池、额三针为主,再辨证论治予以相应辅穴。风池因与跷脉、维脉、少阳经联系密切,可通过调营卫,达"昼精夜暝";"额三针"取额中线及额旁1线,以期起抗抑郁、调节患者负性情绪之效;两者共伍,共奏安神志之效。再辨证论治,从心脾两虚、心胆气虚等五证着手,施以相应辅穴,临床疗效良好,为治疗不寐症提供新的诊疗思路。  相似文献   

10.
针刺条口穴治疗肩周炎临床运用广泛,但其治病机理却未见系统深入的论述。通过查阅文献,结合疾病发病的年龄特点,提示该病的病机为阳明脉虚,肝阳不足,属于经筋病变。手阳明、足太阳经筋病变可致肩痛不举。对条口穴名分析可知,条口为调肝木,疏肝筋的要穴。配合五门十变的化合治疗法,认为条口一穴而具三性,为治疗肩周炎的要穴。  相似文献   

11.
干燥综合征是以口干眼燥等为主要临床表现的慢性炎症性自身免疫疾病,目前治疗尚无切实有效的药物,多为对症治疗。文章从干燥综合征的病因病机、症状及治疗方面阐述了其和脾胃的关系,认为其病因病机为燥邪外袭,损伤脾胃气阴,或脾胃本虚,水液代谢异常,气阴生化受阻,从而出现口眼干燥、鼻腔干燥、吞咽困难、关节肿痛、肌无力等症状,因此该病的主要治则为健脾益气,益胃养阴。从脾胃着手治疗该病方可标本兼治,有利于彻底根治此病。  相似文献   

12.
从阴引阳,从阳引阴理论及临床应用   总被引:6,自引:2,他引:4  
杨志新 《中国针灸》2003,23(10):613-614
“从阴引阳,从阳引阴”是针灸学治疗原则之一。阴阳并不局限于经脉之阴阳,可指经络、脏腑、表里、气血之阴阳,上下、左右部位之阴阳等。因此临床应用有5种方法,即取背俞、腹募穴;以右治左,以左治右;以阳或阴经之穴,治疗阴或阳经之病;位置相对的二穴透刺;上病取下,下病取上。  相似文献   

13.
阴虚证是许多临床疾病中的常见中医证型,所以筛选出合适的动物造模方法对中医药在临床疾病中的研究有着重大意义,通过查阅近6年的文献,按脏腑阴气不足,将阴虚证造模思路分为肾阴虚模型、肺阴虚模型、脾阴虚模型、胃阴虚模型和肝阴虚模型五类。主要对其造模方法进行论述,为中医临床研究阴虚疾病相关实验提供方法参考。  相似文献   

14.
不明原因发热为临床疑难病症,现代医学各种检查多无明显异常,难以明确诊断,病情缠绵难愈。李家庚教授为我校名医名师,对于此类疾病有独到见解,临证多年,多以热毒未清,气阴两伤为治疗基点,临床疗效明显。  相似文献   

15.
从"五行互藏"探讨五输穴五行属性及主治的理论渊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李瑞 《中国针灸》2002,22(10):709-712
对《内经》阴阳二十五人和五脏六腑皆注于睛(目),以及后世继承的五轮学说进行了系统的论述,将五行互藏和五脏互藏理论引入针灸五输穴之中,从五行(脏)互藏的角度论述了五输穴五行属性的内涵及其主治作用的理论渊源,揭示了五输穴主治作用按五行(脏)规律排列的实质,为深入理解和临床广泛应用五输穴提供了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16.
印会河教授开创了抓主症的辨证法,对于多种疾病的治疗形成了自己独特的诊疗体系,对于腹泻型肠易激综合征的治疗亦有独到之处,且疗效显著,其中肝郁脾虚湿渍肠道之痛泻及肝火犯胃火迫大肠之热泻尤为多见,且后者常用戊己丸加味治疗,该方已成为印老抓主症的重要方药之一。  相似文献   

17.
温针灸阴经、阳经穴治疗中风后关节痉挛的对比研究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刘傲霜 《中医杂志》2002,43(3):180-181
目的:对比观察温针灸阴经、阳经穴为主治疗中风后关节痉挛的临床效果。方法:取30例中风患者作治疗组,以其痉挛的肘、腕、膝和踝关节周围的阴经穴位为主,施以温针灸疗法;同时设30例患者作对照组,以其痉挛的肘、腕、膝和踝关节周围的阳经穴位为主,施以温针灸疗法。设计评定方案,观察比较治疗前后4个关节痉挛度的改变,并作t检验。结果:治疗组治疗前后关节痉挛度的改善明显优于对照组(P<0.01)。结论:温针灸痉挛关节周围的阴经穴位能有效地柔筋舒经、活血通络、缓除关节部的肌腱、韧带的痉挛,从而改善关节活动度。  相似文献   

18.
神阙穴位于人体之中央,脐之中央,是生命之根,是胚胎发育中腹壁的最终闭合处。能调和阴阳、扶正祛邪、温补脾肾,故可治百病,尤其是脾、胃、肾之病。本篇总结了临床上较少运用神阙治疗的几种疾病,均取得良好的疗效,总结后供临床参考。  相似文献   

19.
扶阳派在理论上强调阳主阴从,在辨证上以阴阳为辨证总纲,重视神色、形态、舌脉、口气、二便为辨证依据,一切错综复杂的症候,只以阴阳统分万病,认为所有的疾病中阳虚证占80%以上,治疗上重视扶阳抑阴,以阳化阴,只要辨证准确,就大胆运用姜桂附等辛热之品,且用药品种少,药量重,尤其是对危重症的抢救,每起沉苛.对阳热实证,扶阳派石膏、硝黄亦照用不误,只是病减即停,时时顾护人体阳气,对久病、重病、疑难杂症,虽没有明显的阳虚症候,亦放胆使用温阳药,每能收到较好疗效,其理念依据始终遵循"阳为阴之主,有阳则生,无阳则死."  相似文献   

20.
心体阴而用阳概括了心以阴血为体,以阳气为用的生理特点.心之本体多血柔软,以阴血为物质基础;心为阳脏,主血脉、主藏神、以阳气为用.在此理论指导下解释心系疾病的发病机制,总结其治疗思路,并分析其代表经方.心体阴而用阳的理论探讨对理解中医理论内涵、完备心藏象理论体系、指导中医临床实践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