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25 毫秒
1.
目的 探讨慢性栓塞性肺动脉高压的临床分型特点,并分析手术治疗与非手术治疗慢性栓塞性肺动脉高压的转归.方法 回顾性分析1995年2月至2007年10月收治的63例慢性栓塞性肺动脉高压的诊治资料,按治疗方法进行分组,其中手术治疗组(A组)45例,非手术治组(B组)18例.分别按圣地亚哥医学中心四分型方法和安贞医院改良二分型方法进行分型,并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 A组围手术期死亡6例,在随访期间死亡4例.B组在住院治疗期间死亡2例,随访期间死亡9例.应用Fisher精确概率法检验表明,圣地亚哥分型Ⅰ型A组总生存率显著高于B组(P=0.009),而Ⅱ、Ⅲ、Ⅳ型慢性栓塞性肺动脉高压A组与B组总生存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338,0.455,0.800).而按安贞医院改良二分型方法分型,中央型慢性栓塞性肺动脉高压A组总生存率显著高于B组(P:0.009),外周型慢性栓塞性肺动脉高压A组与B组总生存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125).A组中央型、外周型Kaplan-Meier生存曲线5年生存率分别为(91.7 4-8.0)%、(76±8.5)%(P=0.04),B组中央型、外周型的Kaplan-Meier生存曲线5年生存率分别为(42.9±18.7)%、(56.2±10.8)%(P=0.851).结论 与圣地亚哥医学中心四分型方案比较,安贞医院改良二分法分型方案是一个简便有效、对临床更实用的慢性栓塞性肺动脉高压分型方案,对慢性栓塞性肺动脉高压治疗方案的选择、预后判断有一定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2.
目的分析慢性栓塞性肺动脉高压(CTEPH)患者应用肺动脉血栓内膜剥脱术(PTE)治疗的围手术期及中、晚期效果。方法选择CTEPH患者81例,按临床病理分型分为中央型组60例和外周型组21例,在深低温停循环下行PTE,随访5年,观察生存率。回顾性按年龄将患者分为老年组(≥60岁,19例)和非老年组(<60岁,62例),比较2组早期及晚期生存率。结果中央型组围手术期死亡1例。外周型组患者体外循环时间、主动脉阻断时间、深低温停循环时间均显著长于中央型组;围手术期肺动脉高压危象发生率显著高于中央型组,肺再灌注损伤发生率显著低于中央型组;肺动脉收缩压、肺循环阻力显著高于中央型组(P<0.05,P<0.01)。随访期间1例死亡,5年生存率为98.77%。老年组与非老年组术后早期及晚期生存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PTE治疗CTEPH患者有较好的围手术期及中、晚期生存率,老年患者术后早期及晚期生存率与非老年患者无显著差异。术前准确评估,可提高PTE早期及中、晚期生存率。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非体外循环下手术治疗慢性肺动脉栓塞相关治疗原则。方法结合文献复习,回顾分析8例非体外循环下单侧开胸手术治疗肺动脉栓塞的诊疗过程。结果经肺动脉血栓内膜剥脱术及后期辅助支持治疗,全部患者均取得良好治疗效果。结论应区别选择体外循环与否,手术治疗慢性肺动脉栓塞,对血流动力学稳定、一般状态良好的单侧慢性肺动脉栓塞病人可选择非体外循环方式进行手术治疗。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肺栓塞患者抗凝治疗的有效性和安全性。方法对108例确诊的肺栓塞患者进行常规抗凝治疗,早期静脉应用普通肝素24小时,之后应用低分子肝素皮下注射5天~12天,肝素治疗第1天开始重叠应用华法林共3天~5天,此后单独应用华法林,并进行随访1年。结果108例肺栓塞患者进行抗凝治疗后,临床症状和影像学异常得到有效改善。随访期间,全部患者中近控5例,显效39例,好转45例,无效6例,恶化4例,死亡9例,总有效率82.4%。9例死亡患者有7例死于发病后14天内。华法林长期抗凝后可减少复发。结论肺栓塞患者应用普通肝素、低分子量肝素和口服华法林抗凝治疗安全有效;口服华法林宜从3mg开始,维持量3mg~4mg以达到理想INR目标值(2.0-3.0)。  相似文献   

5.
慢性血栓栓塞性肺动脉高压是一种较为常见的疾病,虽然目前认为慢性血栓栓塞性肺动脉高压是急性肺栓塞的一种临床结局,但部分慢性血栓栓塞性肺动脉高压患者并无明确肺栓塞病史.由于临床医师对此疾病的认识尚不够深入,故往往是在对呼吸困难患者进行超声心动图检查时才怀疑此疾病.慢性血栓栓塞性肺动脉高压的确诊依赖于通气/灌注肺扫描和肺动脉造影.本文对慢性血栓栓塞性肺动脉高压的发病机制、危险因素和临床表现以及诊断研究进展进行综述.  相似文献   

6.
肺栓塞是内源性或外源性栓子堵塞肺动脉或其分支引起肺循环障碍的临床和病理生理综合征,病情凶险,病死率较高.虽然早年报道急性肺栓塞的手术病死率达16%~24%,甚至高达80%[1].但是目前对某些药物或介入治疗无效的病例,手术治疗可能是惟一选择,治疗策略还有待探讨.我院于2005-02-2006-09收治急性肺栓塞患者6例,其中2例在体外循环下切开肺动脉取栓,获得成功,而采取其他治疗方法的4例死亡.现将诊治体会总结如下.  相似文献   

7.
慢性血栓栓塞性肺动脉高压是一种自然预后极差的疾病,疾病早期容易误诊或漏诊.目前肺动脉血栓内膜剥脱术是慢性血栓栓塞性肺动脉高压患者的首选治疗方案,该手术效果明显,术后早期可明显降低肺动脉压力和肺血管阻力,改善血流动力学和患者生活质量.术前评估患者是否已存在严重的继发性肺小血管病变至关重要.术中建立正确的内膜剥离层面和完整的剥离血栓及机化内膜是外科技术的关键.  相似文献   

8.
对于手术可及的慢性血栓栓塞性肺动脉高压(CTEPH)患者,肺动脉内膜剥脱术(PEA)是首选的治疗方案,因为手术有希望为患者带来根治机会。目前国内PEA手术仍处于起步阶段,能够规模开展PEA的中心并不多。在经验丰富的PEA中心,围手术期和术后病死率非常低,长期预后良好,术后3年生存率超过80%。CTEPH的治疗决策主要基于血栓栓塞的位置,对于肺动脉主干、叶及段水平的栓塞首选PEA,而肺动脉球囊成形术(BPA)主要治疗更远端的小血管。对于PEA或BPA术后残余或复发性肺动脉高压的患者,药物治疗也是一种选择。随着手术经验的增加和手术器械的改进,越来越多的患者可行手术治疗(包括一些亚段病变的患者)。此外,PEA可以与其他治疗方式相结合,包括:(1)BPA及靶向药物治疗PEA术后残余或复发肺动脉高压患者;(2)BPA及靶向药物治作为PEA术前桥接治疗。目前关于这些联合疗法的临床数据很有限。  相似文献   

9.
老年肺动脉血栓栓塞症的治疗   总被引:3,自引:1,他引:3  
肺动脉血栓栓塞症(肺栓塞)是一多发病,也是老年医学临床经常遇到并需及时处理的急重症疾病.其治疗是否得当,直接影响患者的预后,得到正确治疗的患者病死率为6%~8%,而治疗不当的患者高达20%~25%.  相似文献   

10.
慢性血栓栓塞性肺动脉高压主要见于肺栓塞的并发症,特征是毛细血管前性肺血流动力学变化,伴有慢性血栓性肺血管闭塞。其症状缺乏特异性,3个月以上的规范抗凝治疗后,影像学有肺血栓栓塞的证据,经右心导管证实存在肺动脉高压可做出诊断。肺动脉内膜剥除术是首选的治疗方法。利奥西呱是目前唯一被美国食品药品管理局批准用于不能手术或肺动脉内...  相似文献   

11.
慢性肺动脉栓塞的外科治疗   总被引:29,自引:1,他引:29  
目的为提高慢性肺动脉栓塞性肺动脉高压的外科治疗水平。方法总结3例由作者进行的肺动脉血栓内膜剥脱术的成功经验。结果3例均术后存活至今,术后肺动脉压力由术前的90~100/30~40mmHg(1mmHg=0.133kPa)降至40~50/20~30mmHg,肺动脉栓塞症状消失,心功能恢复至I级。结论肺动脉血栓内膜剥脱术是治疗肺动脉栓塞所致肺动脉高压的有效方法。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肺血栓栓塞的危险因素、临床表现、诊断及治疗。方法回顾性分析中山大学附属第一医院2009年1月至2012年9月收治的126例肺血栓栓塞患者的临床资料。结果 126例肺血栓栓塞患者中,治愈13例,好转103例,死亡5例,放弃治疗5例。结论肺血栓栓塞患者临床表现缺乏特异性,临床不排除肺血栓栓塞时,应结合D-二聚体、心电图、心脏彩超、下肢静脉彩超、CT肺动脉造影(CTPA)等检查,明确诊断,尽早给予溶栓或抗凝治疗。  相似文献   

13.
目的 探讨肺血栓栓塞症的临床特点、诊断方法、治疗措施和治疗效果.方法 对2005~ 2010年我院收治的36例PTE患者进行临床分析.结果 肺血栓栓塞症的患者中以呼吸困难最为常见,32例(89%).34例经CT肺动脉造影明确诊断,积极溶栓及抗凝治疗后症状改善.结论 CT肺动脉造影可帮助肺血栓栓塞症诊断,及时规范的溶栓及抗凝治疗效果肯定.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浅低温体外循环(CPB)心脏不停跳下心房黏液瘤的手术方法及效果。方法回顾性分析2003年1月-2009年3月原发性心房黏液瘤患者的临床资料及手术方法,所有患者均在全麻浅低温CPB心脏跳动中手术。结果CPB时间19~69(42.2±14.9)min,施行左房黏液瘤摘除37例、右房黏液瘤摘除5例、双房黏液瘤摘除2例,无脑栓、气栓等并发症及围术期死亡,均痊愈出院。随访1个月~6a,38例得到有效随访,6例失访,均未见复发。结论心房黏液瘤诊断明确后应尽早手术,采用浅低温CPB心脏跳动中手术是切实可行的方法。  相似文献   

15.
肺栓塞是常见的呼吸和心血管急症之一。血流动力学不稳定是大面积肺栓塞的特征,病死率达20%以上,肺栓塞治疗目标是稳定血流动力学,使肺血管再通,抢救患者的生命。肺栓塞的基本治疗是抗凝。静脉溶栓治疗是大面积肺栓塞的重要治疗方法,部分危重患者需要呼吸循环支持治疗。妊娠合并肺栓塞、肿瘤合并肺栓塞、肝素诱导的血小板减少及右心血栓等特殊情况下的肺栓塞在抗凝治疗方法上有所不同。  相似文献   

16.
17.
目的探讨慢性肺动脉栓塞的手术适应证及手术治疗效果。方法选择6例患者均在深低温分次停循环下经主肺动脉及左、右肺动脉切开行肺动脉血栓内膜剥脱术,手术清除段肺动脉开口以上视野可及范围内全部血栓内膜。结果1例因术后急性灌注性肺水肿死亡,5例术后存活。肺动脉收缩压由术前的88~110mmHg(1mmHg=0.133kpa)下降至42~52mmHg,同位素扫描肺血流灌注明显改善,肺动脉栓塞症状消失,心功能恢复至Ⅰ级。结论肺动脉血栓内膜剥脱术是安全、有效的治疗慢性肺动脉栓塞的手术方法。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1996~2010年江苏省人民医院确诊为急性肺血栓栓塞症(APTE)中老年病例的危险因素、易患因素以及诊断和治疗方法的变迁。方法对我院1996~2010年间280例确诊为APTE的中老年病例的发病特点、诊治及其转归进行临床回顾性评估分析。结果 APTE好发年龄为50~80岁,占发病的77.5%,以冬春季节为多。APTE临床表现仍以胸闷气急、呼吸困难为主要临床表现,占60.7%。D二聚体〉0.5μg/L占88.5%,仍是高敏感性检查指标。结论 APTE发病与易发因素有关,对其认识加深,重视高敏感性检查指标的筛选,结合快速有效的影像学检查,可提高APTE的诊断率。  相似文献   

19.
电视胸腔镜下心脏手术对犬肺组织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目的观察电视胸腔镜下实施犬心脏手术术后其肺组织的损伤情况。方法将30只健康幼龄犬,体质量1015 kg,随机分成3组(每组10只),常规开胸组(A组):按常规建立体外循环;胸腔镜组(B组):经股动脉、股静脉插管后建立体外循环,对照组(C组):麻醉后接呼吸机不开胸。将3组分别于麻醉诱导后(T1)、主动脉开放后30min(T2)、主动脉开放后60 min(T3)、主动脉开放后90 min(T4)时,测定血流动力学、肺顺应性、气道阻力及动脉血气分析,并根据公式计算动脉-肺泡氧分压比率(PaO2/PAO2)、肺血管阻力指数(PVRI)、氧合指数(OI)等指标。术后测定各组肺组织的含水量(W/D)、丙二醛(MDA)含量,并进行病理分析。结果术后各时间点,B组较A组的气道阻力、PVRI略高;肺顺应性、PaO2/PAO2、OI略低,但两组相比较无显著统计学差异。术后两组W/D、MDA的含量均增高,B组略高于A组,但统计学分析无显著意义。C组各指标无明显差异,与两手术组比较,气道阻力、PVRI、W/D、MDA较低,肺顺应性、PaO2/PAO2、OI较高,有显著统计学意义。病理分析:B组肺泡结构破坏,肺组织有中性粒细胞浸润,间质水肿,与A组相近,C组肺组织结构未见异常。结论小儿胸腔镜体外循环心脏手术术后,对肺组织的影响与常规体外循环近似。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