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71 毫秒
1.
目的探讨清胰化积方(Qingyi Huaji Formula,QYHJ)是否通过下调Ski表达抑制胰腺肿瘤的生长。方法采用Real-time PCR和Western blot对QYHJ治疗后21天人胰腺癌裸小鼠皮下移植瘤Ski mRNA和蛋白表达进行检测;通过慢病毒介导的RNA干扰技术建立Ski低表达人胰腺癌细胞系,并通过建立裸小鼠皮下移植瘤,评价Ski不同表达肿瘤对QYHJ治疗反应性是否存在差异。结果 QYHJ治疗后,人胰腺癌SW1990皮下移植瘤Ski mRNA和蛋白表达与未用QYHJ治疗组比较分别下降了39.6%和41.3%(均P0.05);建立了Ski低表达SW1990细胞系(SW1990/Ski RNAi)和阴性干扰细胞系(SW1990/con RNAi),其Ski mRNA和蛋白表达量分别是亲代细胞的105%、123%和46%、30%(均P0.05);SW1990细胞和SW1990/con RNAi细胞皮下移植瘤应用QYHJ治疗后其瘤重抑制率分别为29.6%和32.2%,但SW1990/RNAi细胞组其瘤重抑制率为16.0%~17.8%(均P0.05)。结论 Ski下调增加了人胰腺癌细胞对QYHJ治疗的敏感性,Ski为QYHJ治疗胰腺癌一个重要作用靶点,其不同表达介导了胰腺癌细胞对QYHJ治疗的反应性差异。  相似文献   

2.
对清胰化积方的相关研究进行总结分析,概述清胰化积方治疗中晚期胰腺癌的相关机制。清胰化积方以清热解毒、理气化湿为原则,在中晚期胰腺癌的治疗中,可稳定瘤灶、延长生存期。其机制主要表现在下调免疫抑制因子、改善免疫抑制状态、抑制肿瘤相关成纤维细胞、改善肿瘤微环境、下调转移相关基因Ski、降低S期细胞比例进而抑制肿瘤细胞增殖、调节Notch信号通路抑制蛋白表达。  相似文献   

3.
刘鲁明  高嵩 《中医杂志》2014,(11):924-926
在继承于尔辛教授治疗肝癌经验的基础上,发现胰腺癌治疗与肝癌不同,提出"湿热蕴结"是胰腺癌核心病机,确立清热化湿法则对胰腺癌全程治疗,拟定清胰化积方,并通过临床及实验研究证实了清胰化积方辅助现代医学综合治疗具有延长晚期胰腺癌患者和胰腺癌肝转移患者生存期的作用,其机理可能为通过下调Ski基因表达抑制胰腺肿瘤的生长。  相似文献   

4.
目的:观察清胰化积方对移植Panc02胰腺癌小鼠血清免疫抑制因子及脾淋巴细胞功能的影响。方法:将荷瘤小鼠随机分为5组:生理盐水组、白细胞介素-2(IL-2)组、清胰化积方小、中、大剂量组;观察给药后肿瘤变化,检测小鼠血清免疫抑制因子可溶性IL-2受体(sIL-2R)、转化生长因子β1(TGF-β1)、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的水平以及小鼠脾淋巴细胞增殖活性。结果:清胰化积方各剂量组胰腺癌移植瘤瘤重均小于NS组(P<0.05),血清sIL-2R、TGF-β1、VEGF水平均低于NS组,脾淋巴细胞增殖活性高于NS组(P<0.05)。结论:清胰化积方对胰腺癌体内生长有抑制作用,并能抑制免疫抑制因子的分泌、增强淋巴细胞功能,从而改善宿主的免疫抑制状态。  相似文献   

5.
目的:观察清胰化积(Qingyi Huaji , QYHJ)方对人胰腺癌CFPAC-1细胞系裸小鼠移植瘤的抑瘤作用及血清白细胞介素6(interleukin-6 ,IL-6)、白细胞介素8(interleukin-8 ,IL-8)和肿瘤坏死因子α(tumor necrosisfactor-α,TNF-α)表达水平的影响。方法:40只裸小鼠右前肢腋部皮下移植胰腺癌瘤块建立荷瘤模型。造模成功的裸小鼠随机分为模型组、卡培他滨组、低剂量(36 g/kg)清胰化积方组和高剂量(72 g/kg)清胰化积方组,每组10只,分别采用含阿拉伯胶的柠檬酸缓冲液、卡培他滨混悬液及清胰化积方药液灌胃。治疗5周后,眼眶取血,酶联免疫吸附测定法检测血清IL-6、IL-8和TNF-α含量;脱颈椎处死裸小鼠,剥取肿瘤,称取质量,测量肿瘤直径,计算抑瘤率。结果:低剂量清胰化积方组CFPAC-1裸小鼠移植瘤质量下降,与模型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 .05)。高、低剂量清胰化积方组裸小鼠血清IL-6及TNF-α水平显著低于模型组(P0 .01) ,且低剂量清胰化积方组和卡培他滨组血清IL-8水平低于模型组(P0 .05)。相关分析显示,裸小鼠移植瘤质量与血清IL-6、IL-8和TNF-α水平呈线性正相关(P0 .01)。结论:常规剂量的清胰化积方对裸小鼠胰腺癌移植瘤模型有明显的抑瘤作用,其作用机制可能与下调细胞因子IL-6、IL-8和TNF-α的表达有关。  相似文献   

6.
目的分析接受以清胰化积方等中西医综合治疗的晚期胰腺癌患者的预后相关因素,为晚期胰腺癌综合治疗方案的制定提供参考依据。方法采用历史性前瞻研究方法,纳入454例晚期胰腺癌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信息采集。运用SPSS16.0统计软件建立数据库,并采用寿命表法统计患者的1、2、3、5年生存率;采用Kaplan-Meier法计算中位生存期,并进行单因素分析,差异经Log-rank检验进行组间比较;经单因素分析有意义的因素纳入COX回归模型进行多因素分析,筛选出晚期胰腺癌的预后相关因素。结果①454例晚期胰腺癌患者的总中位生存期为6.7个月,其中清胰化积组的中位生存期为7.6个月,非清胰化积组的中位生存期为5.4个月,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清胰化积组1、2、3、5年生存率分别为29.60%、12.46%、9.35%、5.92%,非清胰化积组1、2、3、5年生存率分别为13.53%、5.26%、3.01%、0.00%,两组生存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②单因素分析结果显示,肝转移、治疗前KPS评分、治疗前CA19-9、治疗前GGT、血糖异常、腹水、疼痛、消瘦、清胰化积中药、胰腺局部放疗为预后相关因素(P0.05)。③多因素分析结果显示,肝转移、治疗前KPS80、CA19-9≥500 mg/L、GGT≥110 U/L、血糖异常、腹水、疼痛和消瘦(体重减轻≥10%)为影响晚期胰腺癌患者生存时间的危险因素,而清胰化积中药和胰腺局部放疗是影响晚期胰腺癌预后的独立保护因素。结论①清胰化积方在延长晚期胰腺癌患者的生存期方面明显优于非清胰化积中药;②清胰化积方、胰腺局部放疗可降低晚期胰腺癌患者的死亡风险,使患者生存获益;③以清胰化积方为基础的中西医综合治疗模式在晚期胰腺癌治疗中切实有效,值得进一步推广。  相似文献   

7.
清胰化积方联合IL-2对胰腺癌小鼠脾淋巴细胞功能的影响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目的:研究清胰化积方联合白细胞介素-2(IL-2)对Panc02胰腺癌小鼠脾淋巴细胞功能的影响。方法:荷瘤小鼠随机分为对照组、清胰化积方组、清胰化积方联合不同剂量的IL-2组,治疗后称量瘤质量并计算抑瘤率,分别以淋巴细胞增殖活性和转化率评价小鼠脾淋巴细胞功能。结果:中药组、中药+IL-2小、中、大剂量组的瘤质量均小于对照组(P<0.01),抑瘤率分别为37.84%、44.14%、38.74%和39.64%;各治疗组脾淋巴细胞增殖活性和转化率均高于对照组(P<0.01),并呈现IL-2的剂量依赖性,其中中药+IL-2大剂量组最高,与中药组比较有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增强脾淋巴细胞免疫功能是清胰化积方联合IL-2抗小鼠胰腺癌的机制之一;清胰化积方联合IL-2的免疫效应优于单用清胰化积方,具有协同效应。  相似文献   

8.
目的:观察加味清胰化积方缓解胰腺癌疼痛的临床疗效。方法:对21例胰腺癌患者运用加味清胰化积方,治疗后对症状、疼痛缓解的疗效进行分析。结果:21例胰腺癌患者中显著16例,不显著5例。结论:加味清胰化积方能显著缓解胰腺癌疼痛,疗效显著。  相似文献   

9.
目的:观察健脾养正消癥方对裸鼠胃癌移植瘤及转移灶的生长转移及相关基因的影响。方法:建立人胃癌裸鼠移植瘤模型,并随机分为模型组,阳性组(5-氟尿嘧啶,5-Fu组),健脾养正消癥方低、高剂量组。观察健脾养正消癥方对裸鼠胃癌移植瘤的抑瘤率及肝转移灶的情况。反转录酶-聚合酶链锁反应(RT-PCR)法检测健脾养正消癥方对胃癌原位移植瘤及肝转移灶中基质金属蛋白酶2(MMP-2),MMP-9,MMP-14,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RECK基因表达的影响。Western blot法检测健脾养正消癥方对胃癌原位移植瘤及肝转移灶中P-STAT3,MMP-2,MMP-9,MMP-14,VEGF,RECK基因表达的影响。结果:健脾养正消癥方高、低剂量组小鼠瘤体平均瘤重明显小于模型组(P0.01)。健脾养正消癥方作用于裸鼠胃癌移植瘤及其肝转移灶后,侵袭转移相关基因中MMP-2,MMP-9,MMP-14,VEGF表达下降,RECK基因表达上升;健脾养正消癥方作用于裸鼠胃癌移植瘤及其肝转移灶后,其相关蛋白P-STAT3,MMP-2,MMP-9,MMP-14,VEGF表达下降,RECK蛋白表达上升。结论:健脾养正消癥方对裸鼠胃癌原位移植瘤及肝转移灶生长具有抑制作用;健脾养正消癥方能够下调P-STAT3,MMP-2,MMP-9,MMP-14,VEGF等相关基因或蛋白的表达同时上调RECK基因或蛋白的表达。  相似文献   

10.
目的:观察中药复方肠胃清对小鼠结肠癌肝转移的抑制作用,从趋化因子受体4(CXCR4)/趋化因子12(CXCL12)信号转导通路及基质金属蛋白酶9(MMP9)的表达探讨肠胃清抑制结肠癌肝转移的作用机制。方法:采用原位瘤块接种法建立小鼠结肠腺癌细胞CT26肝转移模型,实验共分为4组,即假手术组、模型组、肠胃清低剂量组和高剂量组。假手术组和模型组均给予生理盐水,肠胃清低、高剂量组小鼠每日给药量分别为10.37,20.74 g·kg-1。HE染色法判断肝转移;免疫组织化学和实时荧光定量PCR实验方法检测CXCR4,CXCL12和MMP9的表达。结果:肠胃清低、高剂量组小鼠结肠癌原位瘤的质量抑制率分别为24.73%,45.91%;体积抑制率分别为27.93%,63.48%。模型组与肠胃清低、高剂量组肝转移率分别为75%,37.5%,12.5%。模型组结肠癌组织中CXCR4,CXCL12,MMP9的蛋白和mRNA表达显著高于假手术组(P<0.05);与模型组比较,肠胃清低剂量组和高剂量组CXCR4的蛋白和mRNA表达显著减低(P<0.05);肠胃清低剂量组和高剂量组CXCL12的蛋白表达显著降低(P<0.05);肠胃清高剂量组CXCL12的mRNA表达显著降低(P<0.05);肠胃清高剂量组MMP9的蛋白和mRNA表达显著降低(P<0.05)。结论:肠胃清抑制小鼠结肠癌原位瘤的生长和肝转移的发生率,肠胃清抑制结肠癌肝转移可能与其下调小鼠结肠癌原位瘤组织中CXCR4,CXCL12,MMP9的表达有关。  相似文献   

11.
目的观察青藤碱对体外培养类风湿关节炎患者成纤维样滑膜细胞增殖以及基质金属蛋白酶-3(MMP-3)mRNA含量的影响。方法培养人成纤维样滑膜细胞,分为青藤碱高、中、低剂量组和空白对照组,经青藤碱干预后,用四甲基偶氮唑蓝法测定细胞增殖情况,用半定量RT-PCR方法检测成纤维细胞中MMP-3mRNA的表达。结果经青藤碱干预后的人成纤维样滑膜细胞的增殖率受到显著抑制(P〈0.05),其中高剂量组的改变差异尤为显著(P〈0.01)。MMP-3的mRNA表达水平较之空白对照组有显著下降(P〈0.05),且高剂量纽的差异尤为显著(P〈0.01)。结论青藤碱可以抑制类风湿关节炎患者成纤维样滑膜细胞的增殖并下调MMP-3的表达,推断这可能是青藤碱治疗类风湿关节炎的一种机理。  相似文献   

12.
目的观察启膈方对人胃癌MGC细胞增殖能力、运动能力及分泌基质金属蛋白酶(MMP)-2、MMP-9活性的抑制作用。方法体外培养人胃癌MGC细胞,随机分为启膈方小、中、大剂量组及5-氟尿嘧啶(5-Fu)组、空白对照组,共5组。启膈方小、中、大剂量组加入不同浓度的中药,其终浓度为35、70、140mg/mL;5-FU组加入5-Fu使其终浓度为50μg/mL,空白对照组加入PBS。分别用MTT法检测肿瘤细胞的增殖,琼脂滴法检测肿瘤细胞运动能力,明胶酶谱法检测肿瘤细胞分泌MMP-2、MMP-9的活性。结果启膈方对MGC细胞体外增殖有明显的抑制作用,并随着药物浓度增加其抑制作用更加明显。启膈方各剂量组、5-Fu组运动能力较对照组明显弱,运动速度慢,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启膈方各剂量组细胞分泌MMP-2、MMP-9活性明显较空白对照组减弱(P〈0.05),其中MMP-2活性减弱更明显(P〈0.01)。结论启膈方可通过抑制MGC肿瘤细胞的增殖、运动能力及MMP-2、MMP-9的活性来抑制转移。  相似文献   

13.
目的从CXCL12/CXCR4生物学轴及癌基因HER-2角度出发,探讨"乳移平"配伍肺经引经药"桔梗"对人乳腺癌MDA-MB-435HM肺转移模型的抑制作用及机制。方法建立人乳腺癌细胞株MDA-MB-435HM肺转移模型,随机分为乳移平组、乳移平配伍桔梗组、乳移平配伍川牛膝组、阿霉素组及对照组。给药期间测原位瘤长、短径。给药结束后称瘤重,计算瘤重抑制率;行原位瘤及肺组织病理并定量分析各组肺转移情况;原位杂交法测各组原位瘤及肺组织中CXCL12、CXCR4及HER-2mRNA的表达。结果乳移平、乳移平配伍桔梗和阿霉素组对MDA-MB-435HM荷瘤裸鼠原位瘤和肺转移的发生均有一定的抑制作用。与乳移平单方比,乳移平配伍桔梗后可进一步提高荷瘤裸鼠原位瘤抑制率3.79%以及降低肺转移发生率26.44%。与对照组比较,乳移平和乳移平配伍桔梗组均能下调原位瘤中CXCR4和肺组织中CXCL12的表达;与乳移平单方比,乳移平配伍桔梗后可进一步下调原位瘤中CXCL12和肺组织中HER-2的表达(P〈0.01,P〈0.05)。结论与乳移平单方比,乳移平配伍桔梗后可进一步抑制乳腺癌肺转移的发生、发展,其作用机制可能通过调节CXCL12/CXCR4生物学轴及癌基因HER-2实现。  相似文献   

14.
目的:检测PCNA mRNA在胃癌组织中的表达,探讨其与胃癌临床病理特征之间的关系。方法:采用逆转录一聚合酶链反应检测77例胃癌患者胃癌组织中PCNA mRNA表达。结果:在高分化胃癌PCNA mRNA的阳性表达率明显低于中、低分化者(P〈0.05);有淋巴结转移胃癌的PCNA mRNA阳性表达率明显高于无淋巴结转移者(P〈0.05));PCNA阳性表达率随浸润深度增加而升高;在Ⅰ期胃癌阳性表达率明显低于Ⅲ/Ⅳ期者(P〈0.05)。结论:PCNA在胃癌的mRNA表达与肿瘤浸润深度、分化程度、临床分期及淋巴结转移有关。  相似文献   

15.
目的:观察华蟾素注射液对H22肝癌小鼠肿瘤组织中Caspase-8、Caspase-3基因(mRNA)及蛋白表达的影响。方法:40只ICR小鼠采用皮下接种H22肝癌细胞株的方法复制小鼠肝癌模型,造模成功后,将小鼠随机分为4组:模型组,华蟾素注射液低、高剂量组,顺铂(DDP)组。观察各组小鼠肿瘤生长情况变化。采用荧光定量RT-PCR方法和Western Blot检测方法检测各组H22肝癌小鼠肿瘤组织中Caspase-8、Caspase-3基因及蛋白表达的影响。结果:华蟾素低剂量组不能有效抑制肿瘤的生长,而华蟾素高剂量组、DDP组的抑瘤率分别为41.67%、52.78%,具有明显的抑制肿瘤生长作用(P<0.01)。与模型组比较,华蟾素低剂量组小鼠肝癌组织中的Caspase-8、Caspase-3表达无明显差异,而华蟾素高剂量组、DDP组能促进肝癌组织中的Caspase-8、Caspase-3的mRNA的表达升高(P<0.05)及蛋白表达明显升高(P<0.01)。结论:华蟾素注射液具有抑制肝癌细胞生长的作用,其分子机制可能是上调肿瘤组织Caspase-8、Caspase-3基因及蛋白的表达,从而促进肝癌肿瘤细胞发生凋亡,达到抗肿瘤作用。  相似文献   

16.
目的观察潜阳合剂(QYHJ)对自发性高血压大鼠(SHR)胸主动脉血管重构的影响。方法将12周龄SHR随机分为QYHJ高、中、低剂量以及福辛普利组、SHR对照组,每组8只;另以8只同周龄雄性wKY大鼠为正常对照组。QYHJ高、中、低剂量组给药剂量分别为22.94g/kg、11.47g/kg和5.74g/kg,福辛普利组给药剂量为0.9mg/kg,连续给药8周。SHR对照组和正常对照组给予等容积双蒸水。至20周龄时采集胸主动脉标本,分别行苏木素伊红染色和Masson染色,测量各组大鼠胸主动脉重构指标。结果SHR对照组胸主动脉血管外径(ED)、内径(LD)、中膜厚度(MT)、中膜厚度与内径比(MT/LD)、血管中膜横截面积(MCSA)、血管横截面积(CSA)、血管中膜横截面积与血管横截面积比(MCSA/csA)、血管中膜胶原容积分数(CVF)值均较正常对照组增加(P〈0.05或P〈0.001),发生明显肥厚性重构。QYHJ高剂量组大鼠胸主动脉ED、LD、MCSA、CSA值较SHR对照组减小(P〈0.05或P〈0.01);MT值较SHR对照组有减小趋势,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MT/LD、MCSA/csA值与sHR对照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SHR对照组胸主动脉血管中膜cVF值均较wKY大鼠增加(P〈0.001);OYHJ高、中剂量组大鼠胸主动脉血管中膜CVF均较SHR对照组降低(P〈0.05或P〈O.01)。结论QYHJ对sHR胸主动脉肥厚性重构具有一定改善作用。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保肝汤对酒精性肝损伤的治疗作用,并探讨作用机理。方法:56只昆明种小鼠随机分为正常组、模型组、保肝汤低剂量组、保肝汤高剂量组,每组14只。采用白酒灌胃造成酒精性肝损伤模型,造模同时行药物治疗,6周后处死动物后进行肝脏组织病理学检查观察。取血用分光光度仪检测血清肝功能酶AST、ALT的变化,免疫组化方法检测基质金属蛋白酶-13(MMP-13)和基质金属蛋白酶抑制剂-1(TIMP-1)。初步探讨其对酒精性肝损伤的作用机理。结果:模型组肝小叶结构紊乱,大量气球样变及脂肪变性。保肝汤低剂量组汇管区及中央静脉周围胶原纤维组织增生较模型组明显减少。同模型组和保肝汤高剂量组相比具有明显差异。保肝汤可以明显降低ALT、AST的含量,与模型组比较具有显著差异(P〈0.05)。保肝汤组肝组织MMP-13蛋白的表达均较模型组有明显的增强(P〈0.05),保肝汤组肝组织TIMP-1蛋白的表达均较模型组有明显的减弱(P〈0.05)。结论:保肝汤可以通过抑制纤维化对酒精性肝损伤具有治疗作用。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氧化苦参碱(OM)对实验性重症性胰腺炎(SAP)的防治作用及作用机制。方法:80只SD大鼠随机分为3组:假手术(SO)组、生理盐水防治(SAP-NS)组、氧化苦参碱防治(SAP-OM)组。5%牛胆酸钠胰胆管逆行注射建立SAP大鼠模型。SAP-OM组于造模前30分钟尾静脉注入OM(30mg/100g);NS组则尾静脉注入双蒸水(0.5ml/100g)。术后3H、6H各组分批处死动物,观察各组大鼠腹水量、血清TNF-α、IL-1β等;切取胰腺组织,计算胰腺湿干重比、评定胰腺组织损伤积分、检测MPO、TNF-α mRNA、IL-1β mRNA等。结果:SAP—OM组3H、6H湿干重比率、胰腺组织病理学积分、腹水量均低于SAP-NS组(P〈0.01);SAP-OM组各时间点血清TNF-α、IL-1β均低于SAP-NS组(P〈0.01)。结论:OM可减少TNF-α、IL-1β等炎症因子的分泌,从而对SAP具有防治作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