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3 毫秒
1.
目的:探讨复方积雪草胶囊对局灶节段性肾小球硬化症(FSGS)大鼠肾组织细胞外基质(ECM)的影响.方法:建立单侧肾切除合并阿霉素静脉双次注射大鼠FSGS模型,采用半定量病理分析法观察复方积雪草胶囊对肾组织ECM的影响,并生化检测尿蛋白、血脂、肾功能的变化.结果:FSGS大鼠经复方积雪草胶囊治疗8周后,肾组织ECM积聚减少(P<0.01),血脂、肌酐、尿素氮和尿蛋白较模型组明显降低(P<0.05~0.01),疗效优于尿毒清组.结论:复方积雪草胶囊可以抑制肾组织ECM积聚,改善肾功能,防治肾纤维化.  相似文献   

2.
中医药防治局灶节段性肾小球硬化研究现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张秀华  曹式丽 《中草药》2018,49(19):4688-4693
局灶节段性肾小球硬化(FSGS)是常见的肾小球疾病,肾病综合征是其临床主要表现。肾脏预后主要与尿蛋白严重程度、肾功能状态及对药物治疗的反应相关。激素、免疫抑制剂等化学药的运用对部分FSGS患者的治疗效果欠佳,且副作用明显。近年来,随着对中医药治疗FSGS实验研究的深入和临床疗效的证明,中医药在延缓肾小球硬化、降低化学药副作用等方面具有很大优势。因此,对FSGS的中医药治疗现状进行综述。  相似文献   

3.
通过对局灶节段性肾小球硬化(FSGS)古今文献梳理,根据中医学的基本特点,在辨证论治思想的指导下,结合FSGS的临床特点,探讨其血尿的辨治方法,并阐释其理论意义,从而为临床治疗FSGS提供理论参考。  相似文献   

4.
中西医结合治疗原发性局灶节段性肾小球硬化性肾炎48例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原发性局灶节段性肾小球硬化 ( FSGS)是常见肾脏疾病之一 ,也是肾活检病例中最为常见的非特异性肾小球损伤之一 ;其发病机理及临床表现均呈多样性 ,治疗相对棘手。近年来 ,我院对临床表现为中等量蛋白尿和 (或 )伴有镜下血尿的 FSGS病人予以中西医结合治疗 ,现将结果报告如下。1 临床资料1 .1 病例选择标准 :所有病人均经肾活检确诊为原发性 FSGS,符合以下标准 :1肾活检组织学检查肾小球至少 1 0个以上 ,病变呈 FSGS样改变 ,即病变累及部分肾小球 ,受累肾小球节段袢呈硬化性改变 ;2排除 Ig A肾病、孤立肾及其它继发性 FSGS样改变…  相似文献   

5.
补气活血益肾法治疗局灶节段肾小球硬化43例临床观察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邓宏韬  时蔡林  王国斌  熊鹏 《新中医》2006,38(11):25-26
目的:观察补气活血益肾法治疗局灶节段肾小球硬化(FSGS)的临床疗效。方法:对经正规激素治疗无效且经肾穿刺病理确诊的FSGS患者43例,采用补气活血益肾法(由黄芪、当归、川芎、桃仁、红花、赤芍、地龙、女贞子、旱莲草等组成)治疗,疗程为3月。主要观察临床疗效及治疗前后尿蛋白、24小时尿蛋白定量、血清白蛋白及胆固醇等指标的变化。结果:临床控制1例,显效22例,有效12例,无效8例,总有效率为81.40%。治疗后24小时尿蛋白定量、血清白蛋白及血脂均明显改善,与治疗前比较,差异均有非常显著性意义(P〈0.01)。结论:采用补气活血益肾法治疗FSGS疗效显著,并通过对蛋白尿、白蛋白、胆固醇的调节,延缓FSGS病程。  相似文献   

6.
目的评价中西医结合治疗局灶节段性肾小球硬化(FSGS)的疗效及安全性,并探析中药处方规律。方法检索Medline、CBM、CNKI、VIP、万方数据库中关于中医药治疗FSGS的临床研究期刊论著,评价其中RCTs研究方法学质量,采用Rev Man 5.2软件Meta分析;运用频数分析、聚类分析探寻纳入研究的中药处方规律。结果共纳入7项RCTs行Meta分析,共356名患者,结果显示与对照组比较,中西医结合治疗可减少FSGS患者24h尿蛋白定量,升高血清白蛋白,减少不良反应发生率,对肾功能无影响;纳入14篇文献进行用药规律分析,结果提示以补虚药、活血化瘀药最为常用,聚类分析显示补虚、活血药常与固涩药联用,清热解毒药与泻下药常同时运用。结论中西医结合治疗在减少FSGS蛋白尿、升高血清白蛋白、减少不良反应方面优于常规西医治疗。  相似文献   

7.
选取2012年9月至2019年12月在广东省中医院儿科住院部采用中药治疗的局灶节段性肾小球硬化(FSGS)型肾病综合征的有效病案,建立中医药治疗FSGS型肾病综合征的文献研究数据库,运用中医传承辅助平台(V2.5)的频数分析、聚类分析以及关联分析等数据挖掘方法对中药治疗FSGS型肾病综合征的用药规律进行挖掘。结果共得到中药治疗FSGS型肾病综合征的处方299首,中药129味;药物主要可归为补虚药、解表药、利水渗湿药、化痰止咳平喘药、理气药、温里药、清热药等类别。药物的五味以甘、辛、苦为主,药性多温、平、寒;归经以肺经、脾经为主。对高频药物进行聚类分析,结果共得到8个聚类组合;对药物进行关联规则分析,得到频数在60次以上的药物组合共17组,置信度大于0.8的药物关联规则11条。结果提示中药治疗FSGS型肾病综合征患儿,药物五味以甘、辛、苦为主,药性多温、平、寒;归经以肺经、脾经为主;核心药物为甘草、白术、茯苓、玉米须、白芍等。临床治疗原则遵循急则治其标,以宣肺解表祛邪、利尿渗湿消肿为主;缓则治其本,宜健脾为主,佐以温升、理气之品。  相似文献   

8.
孙伟  高坤  周栋  吴限 《中医杂志》2005,46(10):753-755
目的:研究益肾清利活血法治疗局灶节段性肾小球硬化(FSGS)和IgA肾病(IgAN)的临床疗效.方法:以经肾穿刺活检确诊的FSGS和IgAN患者为研究对象,采用定期门诊复诊的方法,3个月为1个疗程,观察益肾清利活血综合疗法对24小时尿蛋白(UTP)及血肌酐(SCr)水平的影响.结果:FSGS组及IgAN组治疗6个月、12个月时总有效率分别为80.0%与82.4%,83.3%与85.3%,两组间疗效差异无显著性.经重复测量的方差分析显示,FSGS组治疗15个月后UTP下降明显(P<0.05),IgAN组治疗3个月后UTP即明显下降(P<0.05),但两组间差异无显著性.两组治疗第6个月、9个月时SCr与治疗前比较差异均有显著性(P<0.05),但治疗12个月、15个月时SCr与治疗前比较差异无显著性(P>0.05).治疗后UTP及SCr各时间点之间比较差异无显著性.结论:益肾清利活血法长期综合治疗可以改善症状,降低UTP,稳定肾功能.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自拟培肾汤重用黄芪治疗局灶节段硬化性肾小球肾炎(FSGS)的疗效。方法选择100例FSGS患者,按照数字列表法随机分为对照组与治疗组各50例,对照组采用常规激素、免疫抑制剂治疗。治疗组在对照组治疗基础上加用自拟培肾汤,2组均以3个月为1个疗程,4个疗程结束后,比较2组治疗疗效。结果观察组痊愈率为72%,对照组为62%,2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治疗3个月、12个月24h UPro及血SCr、BUN、UA水平低于对照组,ALB水平高于对照组,2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均0.05);观察组复发率为5%,对照组为13%,2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自拟培肾汤重用黄芪可有效缓解FSGS患者临床症状,降低复发率。  相似文献   

10.
目的 观察辛通畅络法对局灶节段性肾小球硬化(FSGS)大鼠肾小球细胞外基质(ECM)增殖的影响.方法 阿霉素注射法诱发FSGS型阿霉素肾病大鼠模型,以辛通畅络法的载体中药复方肾苏Ⅱ为治疗药物,贝那普利为对照药物进行干预.于治疗第12周末,切取肾脏进行病理学观察及免疫组化检测,现察肾小球硬化、基质积聚程度及其主要成分表达.结果 病理学观察及免疫组化检测显示,中、西药组均出现肾小球硬化进展减缓,基质增殖抑制,FN、LN及ColⅣ表达降低,且中药组具干预优势.结论 辛通畅络法可通过抑制FSGS大鼠肾小球ECM的过度积聚,延缓其肾小球硬化进展.  相似文献   

11.
红花对局灶节段性肾小球硬化大鼠细胞外基质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目的:观察红花对局灶节段性肾小球硬化(FsGS)大鼠细胞外基质(Extracellular matrix,ECM)的影响并探讨其部分作用机理。方法:30只健康雄性SD大鼠随机分为假手术组、模型组和红花组。采用一侧肾切除加两次尾静脉注射阿霉素的方法复制FSGS大鼠模型,8周后观察各组大鼠肾组织病理。并用免疫组织化学染色方法评价纤维连接蛋白(FN)、层黏连蛋白(LN)的表达。结果:模型组肾组织出现局灶节段性肾小球硬化,免疫组织化学提示FN、LN在肾小球及小管中表达明显(P〈0.01);红花组FN、LN表达明显降低(P〈0.01)。结论:红花能抑制FN和LN的表达,减少细胞外基质的合成及其在肾小球及小管间质中的过度沉积,延缓其病程进展。  相似文献   

12.
目的:通过观察雷公藤甲素(TP)对局灶节段性肾小球硬化(FSGS)大鼠及PAN致小鼠足细胞损伤模型中uPAR和TRPC6的表达影响,探讨TP对足细胞的保护作用。方法:将48只大鼠随机分为6组,Control组、Model组、TP-LD组、TP-MD组、TP-HD组和CSA组。除Control组外,其余各组均通过单侧肾切除联合尾静脉重复注射阿霉素方法建立FSGS大鼠模型,药物组给予不同浓度TP或CSA进行治疗,干预8周后处死。检测大鼠24h尿蛋白、血肌酐、尿素氮。HE染色观察肾组织病理变化,电镜观察肾小球足细胞病变。Western Blot检测肾组织中uPAR和TRPC6蛋白表达。培养小鼠肾足细胞MPC5,分为正常组(Control组)、PAN组(Model组)、PAN+TP组(TP组)、PAN+CSA组(CSA组)。CCK-8法检测TP对于PAN诱导的足细胞活力的影响,Western Blot检测足细胞uPAR、TRPC6蛋白水平的表达。结果:Model组大鼠尿蛋白、血肌酐及尿素氮水平较Control组显著升高(P<0.01),肾脏病理检查可见小球局灶节段性硬化,小管扩张及足突融合。Western Blot发现,与Control组比较,Model组Podocin表达下降,TRPC6及uPAR表达显著升高(P<0.01)。经TP干预后,大鼠尿蛋白、血肌酐、尿素氮及肾脏病理显著改善,肾组织Podocin表达升高,TRPC6、uPAR表达下降。随着TP浓度升高,足细胞保护作用逐步增强,高浓度TP的作用效果与CSA基本相似。细胞实验进一步证实MPC5经PAN作用48h后,Podocin表达显著下降,TRPC6及uPAR表达明显上升,TP治疗可有效逆转上述改变。结论:TP可通过下调TRPC6及uPAR起到保护足细胞,改善FSGS的作用。  相似文献   

13.
扶正祛风方治疗原发性肾小球病蛋白尿疗效观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观察扶正祛风方治疗原发性肾小球病中特发性膜性肾病和非特发性膜性肾病蛋白尿疗效。方法对19例符合纳入标准的原发性肾小球病患者给予扶正祛风方治疗3个月,统计IMN组与非IMN组治疗结果。结果治疗后IMN组和非IMN组24h-UPr均下降,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但2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IMN组蛋白尿临床总有效率90.0%,非IMN组为88.9%,2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扶正祛风方可降低原发性肾小球病患者蛋白尿,对于IMN和非IMN患者的疗效相当,扶正祛风法可有效降低IMN患者蛋白尿。  相似文献   

14.
基于医案研究探讨中药治疗特发性膜性肾病的证治规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对中药治疗特发性膜性肾病(IMN)用药规律进行数据挖掘.方法:检索中国知网、万方数据库、维普数据库自建库至2017年12月治疗IMN中药复方,运用EpiData 3.1软件进行中药复方统计,采用复杂网络分析方法挖掘中药复方治疗IMN的证治规律.结果:共纳入文献54篇、医案75则,其中80.4%来源于期刊文献.IM...  相似文献   

15.
目的 观察肾9方联合清热膜肾冲剂治疗激素及免疫抑制剂无效特发性膜性肾病(idiopathic membranous nephropathy,IMN)的临床疗效,并通过检测患者细胞免疫功能、白细胞介素-2(IL-2),探讨该方案治疗多药无效IMN的可能作用机制.方法 观察2007年10月-2009年10月收治的多药无效IMN患者44例,采用肾9方(每天1剂,分2次口服)联合清热膜肾冲剂(1包/次,每天3次)治疗,疗程为24周.检测患者24 h尿蛋白定量(24 hU)、肾小球滤过率(GFR)、血浆白蛋白(Alb)、血肌酐(SCr)、尿素氮(BUN)、甘油三酯(TG)、血清总胆固醇(TC)、细胞免疫功能(CD4+、CD8+、CD4 +/CD8+比值)、IL-2的水平.观察并记录患者中医证候疗效及不良反应等.结果 治疗后,完全缓解率、基本缓解率、总有效率分别为4.5%、68.2%、84.1%;患者中医证候疗效总显效率为90.9%;中医症状积分较治疗前显著下降(P<0.01).24 hU明显降低(P<0.01),Alb明显升高(P<0.01);TC、TG水平均明显下降(P <0.01,P<0.05);SCr及BUN水平无明显变化(P>0.05);GFR显著升高(P<0.05).CD4+、CD4+/CD8+比值明显提高(P<0.01),CD8+明显降低(P<0.01);IL-2显著升高,但仍低于正常值,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 肾9方联合清热膜肾冲剂治疗多药无效IMN临床疗效确切,可提高患者细胞免疫功能,改善体内异常表达的IL-2水平.  相似文献   

16.
特发性膜性肾病作为引起终末期肾病的重要原因,其治疗方案目前尚有许多争论。陈志强教授通过详细分析特发性膜性肾病的中医病因病机并结合多年临床经验,归纳总结出"脾肾亏虚、风湿瘀痹"的基本病机,进而提出"益气温阳、祛风除湿、活血通络"的治疗原则,在临床中围绕主体病机辨证论治,取得良好疗效。  相似文献   

17.
目的:通过文献检索,对现有中文临床试验文献依照循证评价方法进行评价,分析其研究方法的科学性,疗效评价的客观性,为中医药防治特发性膜性肾病(IMN)提供文献依据。方法:文献来源为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CNKI)、万方数据资源系统(1980—2015年)。以"膜性肾病"或"膜性肾炎"或"特发性膜性肾病"与"中医"或"中药"或"中西医结合"作为主题词进行检索。结果:共纳入符合条件的文献43篇。对43篇文献进行方法学分析发现临床研究方法表述不详,随机方法描述模糊,未采用盲法,只有部分文献报道了退出或撤出病例数量及理由。因此中医药治疗IMN的临床研究文献存在方法学质量底下,循证医学证据级别低下及临床研究设计不足的问题。结论:虽然目前中医药治疗IMN的临床研究文献质量较差,但是我国学者仍然从临床及实验研究证实中医药对IMN具有确实的疗效,并有高质量临床文献发表。今后需设计科学、严谨的临床研究方案,使研究具有对比重复性,可信度更高。  相似文献   

18.
付航 《山东中医杂志》2022,41(1):95-97,114
特发性膜性肾病是临床上常见的肾小球疾病,具有病情反复、慢性迁延的特点,目前尚未形成公认的最佳治疗方案.米杰教授从事肾脏病专业30余年,中西医结合治疗特发性膜性肾病疗效确切.特发性膜性肾病总属本虚标实,其病机为脾肾亏虚、湿瘀互结.水、湿、热、瘀为其基本病理因素,采用补肾健脾、祛湿化瘀之法,标本兼治,随症加减,收效颇著.  相似文献   

19.
目的探讨特发性膜性肾病(IMN)中医证型与病理类型、临床生化指标的关系。方法将113例IMN患者进行辨证分型、肾脏病理分期及临床生化指标检测,并分析其间关系。结果 IMN的证型以气阴两虚证(42.5%)和脾肾气虚证(35.4%)为主,兼证以湿热证(25.7%)和瘀血证(23.9%)为主;脾肾气虚与脾肾阳虚证病理多见于Ⅰ、Ⅱ期;气阴两虚证除见于Ⅰ、Ⅱ期外,也见于Ⅲ和Ⅳ期。气阴两虚证患者24 hUpro、LDL值较高(P0.05),ALB较低(P0.05);脾肾阳(气)虚证患者血Scr水平较肝肾阴虚证高(P0.05),较气阴两虚证低(P0.05);肝肾阴虚证患者ALB水平较高(P0.05)。结论 IMN的中医证型与其病理类型、临床生化指标有一定关系,结合病理和生化改变有助于IMN微观辨证。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