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支气管哮喘是一种常见呼吸道疾病,中医认为其产生多与肺、脾、肾三脏功能密切相关,因此治疗也多从这三脏入手,采用宣肺平喘,健脾化痰,补肾纳气等方法。近年来很多医者发现本病其实与肝脏关系也相当密切,继而在临床上运用调肝理肺法治疗,取得了不少令人鼓舞的成果,现综述如下。1 相似文献
2.
调肝理肺汤治疗支气管哮喘38例疗效观察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笔者多年来,自拟调肝理肺汤治疗支气管哮喘38例,疗效满意,现总结如下:1临床资料本组38例,男26例,女12例;年龄最小者24岁,最大者63岁;病程最长者14年,最短者3个月。均有反复发作史。诊断标准参照中华全国中医学会内科学会哮喘病诊断标准。临床症状:全部病例均见咳喘哮呜,呼吸急促,胸憋闷胀,甚至张口抬肩,不能平卧,清志不畅,胁肋胀痛,口苦易怒,呕吐苦水,舌红或紫黯,苔黄腻或薄黄而干,脉多弦清或弦数等症。血常规检查,其中WBC增高者18例,N增高者14例,E增高者13例。X线胸片检查,大多双肺纹理增粗或紊乱。病发于冬… 相似文献
3.
【目的】对梁直英教授调肝理肺法治疗支气管哮喘慢性持续期患者的临床疗效进行观察。【方法】采用简单随机法按3︰2比例将60例支气管哮喘慢性持续期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36例和对照组24例。2组患者均给予西医常规治疗,在此基础上,治疗组给予调肝理肺方治疗,疗程为10d。观察2组患者治疗前后1秒用力呼气容积(FEV1)、第1秒用力呼气容积占预计值的百分比(FEV1%)等肺功能指标的变化情况,评价2组的临床疗效及安全性。【结果】(1)治疗10d后,治疗组的总有效率为94.4%(34/36),对照组为87.5%(21/24);组间比较(秩和检验),治疗组的疗效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2)治疗后,2组患者的FEV1、FEV1%等肺功能指标均较治疗前明显改善(P<0.05),且治疗组的改善作用均明显优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3)治疗期间,治疗组与对照组患者均未出现明显的不良反应。【结论】采用调肝理肺方治疗支气管哮喘慢性持续期患者疗效确切,能有效改善患者临床症状,提高患者肺功能,其疗效优于单纯西医常规治疗。 相似文献
4.
5.
6.
7.
咳嗽变异性哮喘(CVA)多以外邪为诱因,体质为基础,慢性咳嗽为主症。其基本病机为肺失宣肃,肺气上逆。因肝、肺生理相关,病理相因,关系密切,故可从肝论治。将CVA分为8种证型:外风久伏证、风摇钟鸣证、肝郁气逆证、木火刑金证、湿阻枢机证、痰气互结证、气阴两虚证、气血瘀滞证。治疗时采用小柴胡汤和(或)四逆散加减;再配以相应的理肺方药,通过调理枢机、肝肺并调、调达气机、调畅气血,既使外风能去,内风得平,又使体质得调,兼夹他邪得除,以助肺宣降,使咳嗽自止。 相似文献
8.
9.
升降散加减治疗支气管哮喘急性发作期临床观察 总被引:14,自引:0,他引:14
目的 观察升降散对支气管哮喘急性发作期的疗效。方法 对64例支气管哮喘急性发作期轻度、中度患者运用升降散加减治疗。结果 临床控制地6例,显效24例,好转18例,无效6例,总有效率为90.63%;并对哮喘发作的病因病机、治法以及升降散的疗效机制作了初步探讨。结论 本方具有调肝理肺、理气降逆、祛风化痰、活血能络之功效。可能具有抗气道炎症的作用。 相似文献
10.
杜昌 《中国民族民间医药杂志》2011,20(12):73-73
小儿支气管哮喘是小儿常见的一种表现反复发作性咳嗽、喘鸣和呼吸困难,并伴有气道高反应的可逆性、梗阻性呼吸道疾病。一般认为,与变态反应有关,但众多的研究证明,不是所有哮喘病人都有明确的免疫学变化,反之也不是所有变态反应性疾病患者均发生哮喘。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补肺汤治疗支气管哮喘的临床效果。方法:支气管哮喘患者80例,根据治疗方法的不同分为治疗组与对照组各40例,两组都常规给予抗炎、解痉、糖皮质激素应用。治疗组在此基础上治疗组加用补肺汤治疗。结果:治疗组有效率为97.5%,对照组有效率为85.0%,治疗组的疗效明显好于对照组(P<0.05)。治疗后治疗组的IL-8和IFN-γ值明显低于对照组, IL-4值明显高于对照组,差异都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补肺汤治疗支气管哮喘能提高治疗疗效,其疗效机制的发挥可能与改善气道炎症因子有关。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中药汤剂加减辅助治疗支气管哮喘急性发作的临床疗效,促进临床诊治。方法:将我院呼吸科住院治疗的46例支气管哮喘急性发作者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两组,观察组在常规给予美喘清、酮替芬口服的基础上加用中药汤剂辅助冶疗,中药汤剂采用小青龙汤加减,对照纽仅给予常规治疗,4周后进行疗效对比。结果:两周期后观察纽临床控制6例,显效10例,有效5例,无效2例,总有效率91.30%;对照组临床控制5例,显效7例,有效6例,无效5例,总有效率78.26%,两者之间有显著差异(P〈0.05)。结论:应用中药汤剂辅助治疗支气管哮喘疗效显著,同时小青龙汤作为中医经典方剂值得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穴位贴敷配合中药内服治疗支气管哮喘临床效果。方法:选取我院近年来收治支气管哮喘患者300例,随机分为两组,每组150例;其中对照组患者给予西医常规对症治疗;中医综治组在对照组治疗的基础上,再给予穴位贴敷配合中药内服治疗;比较两组患者临床治疗总有效率,治疗前后中医症状积分及肺通气功能指标等。结果:中医综治组患者临床总有效率(81.3%)显著高于对照组(64.0%)(P〈0.05);两组患者治疗后中医症状积分和肺通气功能指标均显著优于治疗前(P〈0.05),且中医综治组患者治疗后中医症状积分下降程度和肺通气功能指标提高程度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穴位贴敷配合中药内服治疗支气管哮喘可有效缓解咳嗽、咳痰及喘息等临床症状,提高肺部通气功能,对于改善生活质量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4.
通过选取我院自2009年6月~2012年5月期间收诊的264例支气管哮喘患者为研究对象,随机分为对照组和治疗组,给予两组不同治疗,探讨自拟中药汤剂治疗支气管哮喘的临床疗效。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观察天灸疗法治疗支气管哮喘的临床疗效,总结临床诊疗效果。方法:回顾性分析我院2012年1月-2013年6月收治的100例支气管哮喘患者的临床资料,所有患者均采取天灸疗法进行诊疗,观察患者治疗前后的血清IgE水平变化。坚持治疗3年,观察每年患者治疗的总有效率。结果:100例患者经过天灸疗法治疗后,IgE水平较治疗前均有明显下降;患者治疗3年的治疗疗效逐年递增。结论:天灸疗法具有经穴和药物治疗的双重作用,可有效减轻患者的炎症反应,减少哮喘发作次数。提示治疗时间越长,治疗疗效更显著,可提高治疗疗效。 相似文献
16.
目的:观察中西医结合治疗小儿支气管哮喘的临床疗效。方法:选择2010-2013年我院儿科收治的支气管哮喘患儿61例,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观察组用中西医结合治疗,对照组单用西医治疗,比较两组疗效。结果:观察组患者治疗总有效率为87.5%,对照组治疗总有效率为55.2%,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O.01)。结论:中西医结合治疗小儿支气管哮喘比单用西药疗效更佳,是一种理想的方法。 相似文献
17.
目的:观察中西医结合治疗支气管哮喘发作期的临床疗效。方法:用中西医结合的方法对42例支气管哮喘发作期的患者进行治疗。结果:疗程结束后,临床控制31例,占73.81%,显效9例,占21.42%,总有效率为95.24%。结论:中西医结合治疗支气管哮喘发作期有显著的疗效。 相似文献
18.
目的:观察热咳喘胶囊结合针刺治疗支气管哮喘发作期患者的临床疗效。方法:把符合条件的120例患者,按照初诊顺序随机分为治疗组(热咳喘胶囊加针刺组)、中药治疗组(热咳喘胶囊)、针刺组、西药组,每组30人。治疗组:给予热咳喘胶囊3次/d,每次4~6粒,同时每日结合针刺肺俞(双侧)、定喘(双侧)、足三里(双侧)、丰隆(双侧)、天突穴位1次;针刺组:治疗方法同治疗组的针刺治疗;中药组(热咳喘胶囊):治疗方法同治疗组中药治疗,(注:上述三组治疗期间,停止使用一切西药抗哮喘药物);西药组:沙美特罗替卡松吸入剂50/250ug×60吸,2次/d,每次1吸;疗程结束后,观察疗效,EOS、IgE、PEF、FEV1等指标的变化。结果:①治疗组与西药组疗效明显好于中药组、针刺组,有显著性差异(P<0.05);②西药组疗效最好,治疗组次之,但两者没有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本研究表明针药结合能明显改善哮喘发作期患者的临床疗效,显著改善肺功能的同时,还能降低气道炎性反应,虽治疗结果显示治疗组略逊于西药组,两组之间没有显著性差异。 相似文献
19.
目的:观察中医辨证施护对支气管哮喘的作用及与常规一般护理的比较。方法:60例哮喘在常规一般护理基础上,辨证分为寒证、热证、虚证3个证型,根据不同证型采取不同的护理方案,设60例常规一般护理的对照组。结果:采用辨证施护的各证候之间疗效相当(P0.05),而三组证型均与对照组之间效果有明显差异。结论:对支气管哮喘采用辨证施护,可收到满意效果,且效果优于常规一般护理。 相似文献
20.
目的:观察射干麻黄汤配合西药治疗支气管哮喘发作期的临床效果。方法:对46例支气管哮喘发作期的患者用射干麻黄汤配合西药治疗,并观察效果。结果:总有效率为95.65%。结论:射干麻黄汤配合西药治疗支气管哮喘发作期有很好的疗效。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