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吴红梅 《中医杂志》2014,(23):2000-2002
探讨了中医体质因素在幽门螺杆菌(Hp)感染相关性胃肠病的发病及疾病演变过程中的重要作用,提出不同的体质类型人群感受Hp病邪后可以出现不同的表现和证候,患者体质差异可能是导致感染Hp后的临床转归差异的主要因素;并认为对Hp感染的中医药治疗,应在辨证的同时结合体质因素来辨体论治。  相似文献   

2.
关丽华  常少琼 《光明中医》2014,(9):1836-1837
目的幽门螺杆菌为消化系疾病的主要诱因,从中医体质入手探讨Hp的易感体质及与消化系疾病的相关性。方法对894人的基本资料、病史、Hp检测、中医体质及各项体检结果进行分析。结果 Hp感染在性别间不具有显著性差异(P〉0.05),Hp感染在年龄、中医体质类型间具有显著性差异(P〈0.05),Hp阳性者以气虚质及其兼夹体质多见。结论我们应对中年、属于气虚质或其兼夹体质人群,运用中医预防措施防治Hp感染从而预防Hp相关疾病的发生。  相似文献   

3.
常少琼 《中医药导报》2011,17(12):105-106
运用中医体质学说对其进行深入研究,探讨幽门螺杆菌、体质、常见病三者之间的联系,从治病向防病转变,从而体现中医治未病的思想.  相似文献   

4.
《陕西中医》2017,(10):1380-1381
目的:探讨幽门螺杆菌相关性胃炎患者中医证型及其与中医体质的相关性。方法:选取462例幽门螺杆菌相关性胃炎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分析中医证型与中医体质的相关性。结果:幽门螺杆菌相关性胃炎患者中以脾胃湿热证最多,占36.26%,其次为脾胃虚弱证及肝胃不和证,而胃络瘀血证最少。幽门螺杆菌相关性胃炎患者中医体质中以湿热质最多,占19.88%,其次是气郁质,占18.71%,特禀质最少。气虚质、阳虚质患者以脾胃虚弱证为多,平和质、湿热质、痰湿质、血瘀质患者以脾胃湿热证为多,气郁质患者以肝胃不和证为多,阴虚质则以脾胃虚弱证、脾胃湿热证较多,比较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脾胃虚弱证患者中阳虚质较多,脾胃湿热证患者中湿热质较多,胃阴不足证患者中气虚质较多,肝胃不和证患者中气郁质较多,差异比较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治疗幽门螺杆菌相关性胃炎时,应辨体、辨病及辨证相结合,通过对患者体质干预及调节,进而提高疗效。  相似文献   

5.
目的:观察分析幽门螺杆菌试纸口腔幽门螺杆菌的临床应用。方法:选取我院从2011年3月到2012年3月收治的口腔扁平苔藓患者共530例。入选患者均需要进行幽门螺旋杆菌快速检验试纸进行口腔幽门螺旋杆菌的检查以及传统的氮素呼气试验对胃部的幽门螺旋杆菌进行检查。结果:胃部试验幽门螺旋杆菌的阳性率为76.4%,口腔试验中幽门螺旋杆菌的阳性率为87.0%,两组对比有显著性差异(P<0.01);另外采用幽门螺旋杆菌快速试纸对口腔幽门螺旋杆菌的检测阳性率为87.0%,其检测率相对较高。结论:幽门螺旋杆菌能够有效检测出口腔内部的幽门螺旋杆菌,并且口腔中幽门螺旋杆菌的阳性率要高于胃部的阳性率。因此需要注重口腔幽门螺旋杆菌的感染,其有可能是诱发胃部感染的一个主要的细菌存储位置。  相似文献   

6.
概括总结了近些年来中医治疗幽门螺杆菌相关病证的实验及临床研究进展,形成病因是"邪毒内犯",病机为"本虚标实,升降失调"的幽门螺杆菌相关病证的病因病机认识。建立"邪毒"(幽门螺杆菌)的存在及强度,病理损害的类型和程度作为幽门螺杆菌相关病证的客观量化指标及标准,极大地了提高辨证论治的准确性和疗效判断的客观性和可靠性。现代药理实验结果和初步的循证医学证据是中医药治疗幽门螺杆菌相关病证的重要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7.
邓润全 《河北中医》2000,22(4):319-320
1983年澳大利亚学者瓦林和马斯等通过大量的实验研究发现,人体胃腔内部存在一种致病菌,即幽门螺杆菌(HP),其与慢性感染性胃病及消化性溃疡的关系十分密切,受到人们的日益重视.近年来,国内学者应用中医药防HP感染性胃病,取得了可喜的疗效.初步证明中医治疗HP感染有巨大的潜在优势,显示了中医药的广阔前景,为今后进一步深入研究提供了依据.  相似文献   

8.
目的调查分析慢性胃炎的中医证型分布及幽门螺杆菌感染情况。方法收集412例慢性胃炎患者的相关资料,统计分析中医证型分布情况及幽门螺杆菌感染情况。结果 (1)412例慢性胃炎患者中,幽门螺杆菌阳性者321例(77.9%),幽门螺杆菌阴性者91例(22.1%)。(2)慢性胃炎患者证型以脾胃湿热(30.1%)和脾胃气虚(29.4%)最为常见,约占60%;其余依次为湿浊中阻(16.3%)、肝胃不和(8.7%)、肝胃郁热(8.5%)、胃阴虚(4.3%)、胃络瘀血(2.7%)。(3)在幽门螺杆菌阳性患者中,中医证型占比最高者为脾胃湿热型(32.7%),而阴性患者中医证型占比最高者为脾胃气虚型(45.1%)。结论慢性胃炎患者最常见的中医证型是脾胃湿热和脾胃气虚;慢性胃炎的发病与幽门螺杆菌感染密切相关。  相似文献   

9.
目的 探讨H.pylori感染与慢性胃炎的中医证候特征,为临床科研、证候规范化及指导临床用药提供参考.方法 收集2013年5月-2014年6月北京永外地区有慢性胃炎病史并有上消化道症状的202例慢性胃炎患者,入组前2周内未服用过H2受体拮抗剂、铬剂及硫糖铝者,经胃镜诊断为慢性胃炎.采用13C尿素呼气试验检测患者H.pylori感染情况,根据胃镜结果 对受检者进行病情分级及中医辨证分型,分析H.pylori感染的分布特点及相关规律.结果 北京永外地区202例慢性胃炎患者中,萎缩性胃炎H.pylori阳性率为81.2%;其中胃窦部位H.pylori阳性率为80.7%;慢性胃炎兼H.pylori阳性时多见脾胃湿热证和胃络瘀阻证,H.pylori阳性率分别为83.6%(46/55)和86.9%(53/61);脾胃湿热和胃络瘀阻证型的肠化生及不典型增生检出率也高于其他证型.结论 H.pylori感染为慢性胃炎最为常见和主要病因,H.pylori感染患者以胃络瘀阻证和脾胃湿热证为多.  相似文献   

10.
何云 《亚太传统医药》2014,10(20):59-60
目的:观察中医治疗幽门螺杆菌感染性胃病的临床效果.方法:选取54例幽门螺杆菌感染性胃病患者作为研究对象,随机分为对照组与观察组各27例,对照组患者采用常规西药治疗,观察组患者采用中药治疗,比较两组患者治疗效果.结果:经治疗,观察组治疗总有效率为92.6%,明显高于对照组的59.3%,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1).观察组患者中仅出现1例胃肠道反应,不良反应发生率为3.7%;对照组患者中出现2例皮疹、3例失眠以及5例胃肠道反应,不良反应发生率为37.0%.观察组不良反应发生率明显低于对照组,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采用中医治疗幽门螺杆菌感染性胃病疗效确切,能有效缓解患者临床症状,减轻患者痛苦,降低不良反应发生率,安全有效,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11.
中医药治疗幽门螺旋杆菌感染疗效显著,副作用少,经济实用,应用前景广泛。  相似文献   

12.
胆石症的病因至今尚未完全明晰,手术治疗该病带来了很多未知的风险和并发症,在此情况下运用中医体质理论研究胆石症的病因与治疗成为一项新的课题。中医体质辨识目前虽不能肯定是胆石症防治的一项有效手段,但是作为一项辅助手段,应用中医体质理论未病先防和指导该病患者的日常调理都将有深远的意义。以下笔者对中医体质与胆石症的关系作一浅显分析以供同道参考。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幽门螺杆菌(Hp)根除效果与中医证型的相关性,为提高中医临床Hp根除率提供依据。方法对922例Hp感染阳性患者进行中医辨证分型,统一经过四联疗法治疗后,分析不同中医证型Hp感染者的根除效果。结果在922例Hp感染者中,不同中医证型者Hp根除效果依次为脾胃虚寒证〈寒热夹杂证〈胃阴亏虚证〈胃络瘀血证〈肝气犯胃证〈肝胃郁热证〈脾胃湿热证,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实证(包括脾胃湿热证、肝胃郁热证、肝气犯胃证及胃络瘀血证)者623例,根除率为82.5%;虚证(脾胃虚寒证、胃阴亏虚证)者244例,根除率为58.6%。二者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实证各证型间Hp根除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虚证两证型间Hp根除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不同证型Hp感染者根除效果不同,虚证明显低于实证。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IgA肾病患者的中医体质类型及其临床特征。方法:将152例IgA肾病进行体质分类,并记录其临床分型及检测相关指标。结果:IgA肾病中医体质类型分布差异较大,从高到低依次为气虚质(31.58%)、阴虚质(26.32%)、湿热质(19.08%)、血瘀质(7.9%)、阳虚质(5.9%)、气郁质(5.3%)、痰湿质(2.0%)、平和质(1.3%)及特禀质(0.6%);气虚质、阴虚质、湿热质、血瘀质、气郁质以无症状尿检异常型和镜下血尿型为主,阳虚质以大量蛋白尿型为主,痰湿质以高血压型为主,血瘀质可表现为血管炎型;气虚质、阴虚质、阳虚质各项指标呈逐渐加重的趋势,痰湿质体质指数和平均动脉压最高,湿热质表现为中等量蛋白尿,血瘀质和气郁质各项指标均处于"中间型"。结论:IgA肾病中医体质以气虚质、阴虚质和湿热质多见,体质类型与发病形式及客观指标密切相关。  相似文献   

15.
目的:旨在了解太仓地区绝经女性自然绝经女性中医体质与雌二醇之间的关系。方法:用随机整群法抽取由太仓市某社区管理的自然绝经女性130人,经统一问卷评定中医体质后用电化学发光法测定血清雌二醇和卵泡刺激素,分析其关系。结果:①体质类型分别为平和型95例(73.1%),气虚型9例(6.9%),气郁型5例(3.8%),血瘀型5例(3.8%),阳虚型4例(3.1%),阴虚型12例(9.2);②KMI分值在6种体质组间有统计学意义(x2=23.150,P〈0.01);③不同绝经年限组间有统计学意义(x2=13.063,P=0.005);④雌二醇在6类体质组间有统计学意义(x2=11.458,P=0.043)。结论:本地区自然绝经女性偏颇体质以阴虚、气虚为主;高水平的雌二醇可能加重有偏颇体质女性的经断前后诸症症状。  相似文献   

16.
目的:观察慢性荨麻疹患者的中医体质类型分布特点,初步探讨影响其发病的体质相关因素。方法:收集200例患者,对其进行体质分型和体质相关因素的调查。结果:七种体质类型中,慢性荨麻疹患者以气虚质最为多见,各型的分布比率分别为:正常质占9.5%,阴虚质占19.5%,阳虚质占6.5%,痰湿质占2.0%,湿热质占8.0%,气虚质占46.5%,瘀血质占7.5%。结论:慢性荨麻疹的发病与性别、饮食、睡眠、性格等因素关系均较密切。将中医体质学说应用于慢性荨麻疹病因病机探讨,为慢性荨麻疹的治疗开创了新思路。  相似文献   

17.
通过对社区居民中医体质分析系统的描述和特点介绍,指出该系统适用于社区卫生服务实际需求,可与《居民健康档案》实现数据共享,可提供个体或群体的中医体质类型判定结果和定量研究的转化分数汇总数据,可提供个体化、动态化的中医干预信息记录。  相似文献   

18.
结合文献报道,从证的形成、传变及转归等方面,阐释体质与证型间的关系;认为"辨体论治"对于临床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19.
子宫腺肌病是指子宫内膜腺体及间质侵入子宫内膜和肌层交界的深度大于2.5 mm,并向其内弥漫性生长而引起的疾病,给广大妇女的日常生活带来诸多不便.中医将子宫腺肌病归属于"经行腹痛""月经过多""癥瘕""不孕症"等范畴,病机为瘀血内阻.中医体质学说是中医药领域研究特色之一,体质与疾病的发生、发展和预后密切相关.从症状是体质...  相似文献   

20.
溯源中医体质学说及其在中医学中应用   总被引:2,自引:2,他引:0       下载免费PDF全文
辨别体质是在中医辨证治疗过程中不可缺少的手段之一。对目前比较公认的中医体质学说的溯源、分型及应用研究的成果进行了简述。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