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伯氏疏螺旋体与莱姆病研究进展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莱姆病是一种新发虫媒传染病,也是一种重要的人兽共患病,其病原体是伯氏疏螺旋体。莱姆病流行范围广,发病率较高,对人类,特别是林区工作者、野外作业人员、旅游者的健康危害大。本文对近年伯氏疏螺旋体与莱姆病研究的某些进展进行简要介绍。  相似文献   

2.
李静  梁张  宝福凯  柳爱华 《中国热带医学》2013,13(8):1035-1038,1042
莱姆病是由伯氏疏螺旋体感染引起的自然疫源性人兽共患传染病.临床表现复杂多样,可引起多系统、多器官的损害.莱姆病在全世界范围内广泛流行,对人类的健康造成严重危害,而且近年来呈上升趋势.因此,对莱姆病流行病学的深入研究可以有效预防和控制该病的流行蔓延.本文主要从莱姆病的病原体、传染源和传播途径、流行特征等方面对该病的流行病学进展进行较为系统的介绍.  相似文献   

3.
莱姆病的诊断现状及进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姜素华   《农垦医学》2008,30(3):227-229
莱姆病是20世纪70年代发现的以硬蜱作为传播媒介、由伯氏疏螺旋体感染所致的人兽共患传染病.此病以北半球温带地区为主.临床分为多个阶段,可造成多个器官损害,初发症状常以皮肤损害为主要表现.1992年世界卫生组织将莱姆病列为重点防治对象.要做好该病的防治工作,及时准确的诊断是必不可少的一环.本文主要就莱姆病的诊断现状及进展进行探讨.  相似文献   

4.
莱姆病(Lyme disease)世界范围内广泛流行,发病率仍呈上升趋势。其病原体是伯氏疏螺旋体,生物媒介为硬碑。该文作者就近年来伯氏疏螺旋体的基因种研究和实验诊断(显微镜检、免疫学和分子生物学方法)结果判断以及疫苗研制进展作一综述。  相似文献   

5.
莱姆病由媒介昆虫蜱(俗称草爬子)叮咬传播所致疾病.病原体为伯氏疏螺旋体.  相似文献   

6.
莱姆病概论     
莱姆病概论西宁市卫生防疫站刘光润莱姆病(Lymedisease)是1977年Steere医师在美国康涅狄格州莱姆镇首次发现的一种蟀传动物源性疾病 ̄[1],病原体为伯氏疏螺旋体。该病蔓延迅速,临床表现错综复杂,可累及多器官系统,与其他疾病不易鉴别,严重...  相似文献   

7.
中国莱姆病研究的新进展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莱姆病(Lyme disease)是一种新发现的蜱传螺旋体感染性人兽共患病。主要经蜱叮咬人、兽而传染。其病原体莱姆病螺旋体(Borrelia burgdorferi)可引起人体多系统、器官的损害,严重者终生致残甚至死亡。该病分布甚广,现已有30多个国家报告发现有  相似文献   

8.
目的了解天津地区莱姆病螺旋体的宿主动物的感染情况。方法采用间接免疫荧光抗体法(IFA)对野鼠、野兔、牛、羊、狗进行了莱姆病螺旋体感染的血清学检测;用病原分离培养方法和PCR方法对野鼠进行了病原学检测。并通过基因测序方法确定基因型。结果野鼠的血清莱姆病感染阳性率最高为32.00%(32/100);并从大林姬鼠、社鼠、小林姬鼠的脾脏和/或肾脏中检查到莱姆病螺旋体的特异片断。通过序列同源性分析确定为Borreliagarinii基因型。结论首次从病原学证实天津林区鼠类为莱姆病螺旋体的重要储存宿主。  相似文献   

9.
目的:调查承德地区林区动物莱姆病以及当地居民感染莱姆病螺旋体的情况.方法:血清流行病学检测承德林区牛、羊血清IgG抗体和当地居民血清IgG抗体,PCR法检测莱姆病螺旋体.结果:血清流行病学检测结果显示,在承德林区至少有牛、羊两种动物中有莱姆病的感染, 其感染率分别为 23.3%、30%;当地居民也存在莱姆病的感染,感染率为13.3%;PCR检测未查到阳性结果.结论:此次调查证实了牛、羊是承德林区莱姆病的重要贮存宿主;当地居民存在莱姆病的感染.  相似文献   

10.
莱姆病研究进展RESEARCHADVANCESOFLYMEDISEASE李林村,郭万申,王文周综述(河南省卫生防疫站郑州450003)莱姆病(Lymedisease)是一种由蜱传播的动物源性螺旋体病。最早在美国的康涅狭格州莱姆镇发现。该病的病原体是疏...  相似文献   

11.
莱姆病研究进展马宏伟,马佳毓中华人民共和国绥芬河卫生检疫局哈尔滨医科大学微生物学教研室关键词莱姆病;蜱;螺旋体中图法分类号R377莱姆病(Lymedisease)是70年代末被发现的蜱传播螺旋体性自然疫源性疾病[1],表现为皮肤、神经、关节、心脏等多...  相似文献   

12.
从莱姆病螺旋体染色体编码83kd抗原蛋白(P83)基因序列中选择编码近C端159个氨基酸的基因序列作为扩增的靶序列,自行设计并合成一对寡核苷酸引物,以莱姆病螺旋体B31株基因组DNA为模板,通过PCR扩增得到约477bp的扩增片段,再把该片段与质粒载体pBK-CMV进行重组,经鉴定得到重组质粒pBX1。重组质粒pBX1可同时在真核和原核细胞中表达,其表达产物可用来制备莱姆病血清学诊断用的标准抗原;该重组质粒也可用来制备用于对莱姆病螺旋体进行分类鉴定的核酸探针。  相似文献   

13.
检测莱姆病螺旋体聚合酶链反应方法的建立田红,阎小君,肖乐义,张字撰,李春英,孙朝霞,崔红,李秋瑾(全军基因诊断技术应用研究所西安710033)关键词莱姆病;伯氏疏螺旋体;聚合酶链式反应中图号R939.2莱姆病是一种由伯氏疏螺旋体引起的一种自然疫源性疾...  相似文献   

14.
何凡  徐建华 《安徽医学》2012,33(5):583-584
正莱姆病(Lyme disease)系全身性感染症,造成人体多系统、多脏器的损害,其病原体为伯氏疏螺旋体(Borrelia burgdorferi)。蜱为传播媒介,故称为蜱媒螺旋体病。全年均可发病,但6~10月呈季节高峰,以6月最为明显。临床上,本病可分为三期,出现游走性红斑为第一期;发生神经和(或)心脏症状为第二期;累及关节时为第三期[1]。莱姆关节炎(Lyme arthrius)是伴发或后发于莱姆病的一种关节炎。本文仅报告既往有肺结核病史,  相似文献   

15.
莱姆病研究进展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莱姆病是通过蜱叮咬传播的一种自然疫源性疾病,亦是一种人兽共患病,病原体为伯氏疏螺旋体,该病可致使多器官、多系统受损.目前该病已分布于30多个国家,估计年发病人30万左右,仍有不断增多的趋势.1992年,世界卫生组织(WHO)将此病列为重点防治研究对象[1].我国于1986年首次在黑龙江省海林县林区发现了该病,到目前,我国已有20多个省、市、区发现有此病的分布.  相似文献   

16.
莱姆病也称莱姆螺旋体病(Lymeborreliosis)。该病于70年代中期在美国康涅狄格州老莱姆镇首次发现并命名。莱姆病是一种由硬蜱传播伯氏疏螺旋体引起的自然疫源性疾病。据调查,目前已有20多个国家和地区报道有本病流行和病原体存在。国内已近20个省市自治区已有病例报告或查到病原体。由于该病晚期致残致畸率高,严重危害人体健康,已引起越来越多的专家学者们的重视,为了提高广大医防工作者对莱姆病的认识和重视,现将其流行与传播、临床表现、诊断与治疗综述如下。  相似文献   

17.
目的莱姆病是由蜱传伯氏疏螺旋体引起的自然疫源性疾病,也是人兽共患病。其病原体可引起人兽多器官系统损害,甚至死亡,临床上呈反复发作性疾病。该病在世界范围内流行,并呈上升趋势。本文对此病的流行病学和预防进行系统介绍。  相似文献   

18.
<正> 莱姆病是一种全球性的蜱传螺旋体病。自1977年Steere首次报告该病,特别是1982年病原体——伯氏疏螺旋体分离成功以来,人们对其病原、媒介、宿主以及病原体和人免疫系统的相互作用等方面已有深入的了解。该病的传播媒介主要是蓖子硬蜱复合属的几种硬蜱,此外,其它的吸血昆虫也可能传播  相似文献   

19.
梅毒是一种由梅毒螺旋体(苍白螺旋体,Treponema pallidum,TP)引起的性传播疾病,梅毒的广泛流行和传播已成为世界各国严重的公共卫生问题。目前梅毒的实验室诊断方法主要包括梅毒螺旋体检查和梅毒血清学试验。血清学试验是诊断梅毒的主要方法,但因其自身的局限性而在某些情况下可能影响诊断的可靠性。梅毒螺旋体直接检测法由于检测条件要求较高、需要时间长、费用高等缺点而限制了其在梅毒诊断中的应用。PCR技术是一种诊断梅毒重要的实验室方法,可用于检测各种临床样本中的梅毒螺旋体,具有很高的敏感性和特异性,并可以对梅毒螺旋体进行基因分型,而梅毒螺旋体的基因分型对梅毒的流行病学研究以及在区分梅毒的复发与再感染方面具有重要意义。本文主要对PCR技术在梅毒诊断、梅毒螺旋体基因分型方面的应用及近年的研究进展进行综述。  相似文献   

20.
莱姆病病原学研究进展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莱姆病是一种由蜱传伯氏螺旋体 ( Borreliaburgdorferi)感染引起的自然疫源性疾病 ,经蜱传播 ,以某些小型哺乳动物为宿主 ,该病自从 1 975年被发现以后[1] ,其流行范围已扩大到五大洲[2 ] ,而且新的疫源地不断被发现。近年来分子生物学技术不断发展 ,莱姆病的病原学研究也在逐步深入。1 莱姆病螺旋体的病原学伯氏螺旋体是一种单细胞的革兰氏阴性螺旋体 ,微嗜氧。由表层、外膜、鞭毛、原生质四部分组成 ,在含发酵糖、酵母 ,矿盐和还原剂的培养基内生长良好 ,常用 BSK培养基培养传代 ,最适温度32℃~ 35℃ ,Norris等的研究表明用 BSK— H…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