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经胸超声心动图监测介入封堵治疗缺损性先天性心脏病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评价经胸超声心动图在缺损性先天性心脏病(先心病)封堵术中的应用价值及观察封堵术后的近期疗效。方法本组选择各种缺损性先心病患者30例,男11例,女19例。其中房间隔缺损6 例,室间隔缺损16例,动脉导管未闭6例,左室右房通道1例,室间隔膜部瘤破裂1例。超声心动图封堵术前观察各种缺损类型、大小、形态,术中封堵器的释放监测,术后观察封堵术疗效。结果房间隔缺损 8.0-18.0mm,平均约12.8mm;室间隔缺损2.5-8.0mm,平均约4.6mm;动脉导管未闭3.0-7.0mm,平均约 3.5mm;室间隔膜部瘤破裂口约2.7mm,室间隔缺损口距主动脉的距离>2.0mm;各种缺损选择的封堵器号, 房间隔缺损6.0-30.0mm;室间隔缺损4.0-12.0mm;动脉导管未闭4.0mm;三者平均11.2mm。室间隔缺损口距瓣膜距离过小者应用偏心型封堵器。30例封堵术成功率达100%。其中2例封堵后出现少量返流,均为室缺。1个月后1例呈微量残余分流,1例残存分流消失。术中出现相应心律失常,多以早博及传导阻滞出现,术后逐渐消失。结论经胸超声心动图可准确观测各种缺损性先心病的缺损大小、形态及与周边的结构关系,用以指导封堵器大小的选择和释放观测,评价封堵术后疗效。  相似文献   

2.
万金香 《现代医药卫生》2009,25(8):1154-1155
目的:探讨经胸超声心动图(TTE)在先心病房间隔缺损(ASD)、室间隔缺损(VSD)、动脉导管未闭(PDA)介入封堵术前、术中、术后的应用价值。方法:对ASD4例、VSD14例、PDA7例TTE检查条件符合而行Amplatzer封堵器封堵治疗。结果:24例封堵成功,1例VSD封堵失败。结论:TTE在先心病介入封堵术中对术前病例的选择、术中指导监测、封堵器型号的选择和术后随访疗效评价都有重要的价值。  相似文献   

3.
1病例分析 临床中先心病介入封堵术已经是治疗部分先心病的首选,心律失常作为术后并发症,在房间隔缺损和室间隔缺损介入封堵术中并不罕见,但是动脉导管未闭介入封堵出现束支传导阻滞并发症少见,而且从理论上不易讲清。在2006~2008年,完成196例动脉导管未闭介入封堵。其中出现3例右束支传导阻滞,报道并分析如下。  相似文献   

4.
目的 评价经导管室间隔缺损封堵术介入治疗膜周部室间隔缺损术后早期心律失常及其危险因素.方法 2004年6月-2006年6月,50例膜周部室间隔损患者接受了经导管应用Amplatzer装置进行堵塞.男27例,妇23例;平均年龄(13.5±4.0)岁(5~20岁).其中1例合并主动脉窦窦瘤,1例为外科修补术后残余漏.经胸超声心动图(TTE)提示.VSD的平均直径(5.2±0.9)mm(3~lOmm).所有患儿在X线透视及超声监测下通过建立股动脉轨道,经右心系统释放封堵器.结果 50例惠儿封堵器置入成功,技术成功率为100%.9例术后7d内发生了不同类型的传导阻滞,发生率为18.8%,分别为Ⅰ°房室传导阻滞1例,Ⅲ°房室传导阻滞1例.左前分支阻滞4例,不完全性右束支传导阻滞3例,完全性右束支传导阻滞3例,其中3例并发两种传导阻滞.分析本组心律失常的影响因素,发现:①室间隔缺损上缘距主动脉右冠瓣距离<2mm;②室间隔缺损直径≥7mm,封堵器直径≥9mm等与心律失常密切相关.结论 心律失常是膜周部室间隔缺损封堵术后早期严重的并发症;严格选择手术适应证是降低膜周部室间隔缺损介入封堵术后心律失常发生率的有效措施.  相似文献   

5.
目的 分析假性膜部瘤与真性膜部瘤室间隔缺损介入封堵术心律失常的发生率,并探讨其防治措施.方法 将227例成功进行介入封堵治疗室间隔缺损患者分为假性膜部瘤组(n=160)与真性膜部瘤组(n=67),每例患者术前均经临床体检、心电图、胸部X线、超声心动图检查确诊,对其围术期持续心电监测数据进行比较与分析.结果 真性膜部瘤组术后各种心律失常发生率较假性膜部瘤组明显增加(P<0.01),其中以传导阻滞发生尤为明显.结论 真性膜部瘤室间隔缺损介入封堵术后心律失常发生率显著增加,与其解剖结构有关.因此,术中操作轻柔,选择合适的封堵器,术后严密观察,积极治疗,绝大多数患者均可恢复.  相似文献   

6.
目的研究小儿膜周部室间隔缺损介入封堵术后心律失常发生情况以及危险因素。方法总结2008年至2013年200例膜周部室间隔缺损患者资料,监测患者心电图变化并分析心律失常发生的影响因素。结果术中几乎所有患儿均发生了室性期前收缩和短阵室性心律失常,调整导管位置后心律失常可消失。而对于心律失常的影响因素,VSD直径与膜部瘤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封堵器种类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小儿膜周部室间隔缺损介入封堵术后心律失常发生较少,主要的危险因素为VSD直径与膜部瘤。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经导管介入治疗室问隔膜部缺损的临床效果。方法选择我院2009年3月至2012年3月室间隔膜部缺损患者共32例,本组患者均实施封堵器介入治疗。结果本组32例患者中,其中30例患者采用封堵器经导管介入治疗顺利完成,均治疗成功。其余2例患者中,1例患者两处室间隔缺损同时合并有膜部膨胀瘤,转为心脏外科手术治疗;1例患者因合并有膜部膨胀瘤实施封堵后出现显著分流现象,超声显示封堵器和室间隔缺损处贴合效果不佳,可能为室间隔缺损周围发生间隔瘤样膨出而出现了成角畸形导致封堵器与缺损处贴合不佳。介入治疗成功的30例患者中,术后对上述患者进行随访,随访最短时间12个月,最长48个月,随访过程中听诊无心脏杂音,超声心动图显示无明显分流,对周围解剖结构无影响。结论经导管介入治疗室问隔膜部缺损临床效果显著,此项操作较传统手术安全,创伤小且术后恢复快,但是术者要操作熟练,要严格选择合适病例。  相似文献   

8.
涂洪强  陈苏江  张盛  明腾  段君凯  邹勇 《江西医药》2021,56(11):1917-1919,1954
目的 探讨经胸微创封堵治疗室间隔缺损的经验、与传统体外循环手术优缺点.方法 选取本院600例心脏彩超确诊为单纯室间隔缺损患儿,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纳入标准为经胸心脏彩超示缺损直径不大于10mm.所有患者不合并其他心脏畸形、肺动脉高压、急性感染或其他脏器病变.无肝肾功能、凝血功能障碍等手术禁忌.两组均在全麻、气管插管下手术,观察组经胸部小切口,在经食管超声的引导下送入封堵器,闭合室间隔缺损.对照组常规开胸建立体外循环,切开心脏行直视下修补室间隔缺损.记录并比较二组患儿年龄,体重,体外循环时间、主动脉阻断时间,ICU时间,术后住院时间,输注红细胞等情况.结果 两组患儿全部得到有效治疗,均无死亡和严重并发症.两组患儿年龄,体重无差异;观察组ICU时间、住院时间明显较对照组短,有统计学差异;观察组用血明显较对照组少;观察组封堵成功284例,术中13例因导丝通过困难、残余分流较大、位置欠佳、瓣膜返流等中转体外循环;术后3例转体外循环,1例术后出现完全性左束支阻滞1周后行封堵器取出+室间隔缺损修补;2例术后1d发现封堵器移位,导致残余分流明显,手术取出封堵器+室间隔缺损修补;对照组无二次手术.随访6月~5年,两组均无心律失常,感染性心内膜炎、溶血、残余分流等并发症.结论 经胸微创封堵治疗室间隔缺损安全,可行,创伤小,恢复快,节约血源,但须严格把握其适应症,出现封堵器移位,严重心律失常等并发症尽早处理,结果良好.  相似文献   

9.
涂洪强  陈苏江  张盛  明腾  段君凯  邹勇 《江西医药》2021,56(11):1917-1919,1954
目的 探讨经胸微创封堵治疗室间隔缺损的经验、与传统体外循环手术优缺点.方法 选取本院600例心脏彩超确诊为单纯室间隔缺损患儿,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纳入标准为经胸心脏彩超示缺损直径不大于10mm.所有患者不合并其他心脏畸形、肺动脉高压、急性感染或其他脏器病变.无肝肾功能、凝血功能障碍等手术禁忌.两组均在全麻、气管插管下手术,观察组经胸部小切口,在经食管超声的引导下送入封堵器,闭合室间隔缺损.对照组常规开胸建立体外循环,切开心脏行直视下修补室间隔缺损.记录并比较二组患儿年龄,体重,体外循环时间、主动脉阻断时间,ICU时间,术后住院时间,输注红细胞等情况.结果 两组患儿全部得到有效治疗,均无死亡和严重并发症.两组患儿年龄,体重无差异;观察组ICU时间、住院时间明显较对照组短,有统计学差异;观察组用血明显较对照组少;观察组封堵成功284例,术中13例因导丝通过困难、残余分流较大、位置欠佳、瓣膜返流等中转体外循环;术后3例转体外循环,1例术后出现完全性左束支阻滞1周后行封堵器取出+室间隔缺损修补;2例术后1d发现封堵器移位,导致残余分流明显,手术取出封堵器+室间隔缺损修补;对照组无二次手术.随访6月~5年,两组均无心律失常,感染性心内膜炎、溶血、残余分流等并发症.结论 经胸微创封堵治疗室间隔缺损安全,可行,创伤小,恢复快,节约血源,但须严格把握其适应症,出现封堵器移位,严重心律失常等并发症尽早处理,结果良好.  相似文献   

10.
目的 评价国产Amplatzer偏心性封堵器治疗膜部室间隔缺损(perimembrane ventricular septal defect,PMVSD)的效果。方法 我们于2003年9月起对12例膜部室间隔缺损进行了封堵;经左心系统、室间隔缺损处、右心系统建立导丝轨迹.沿导丝经传送鞘管送直径6~12mm(平均8mm)的Amplatzer封堵器至缺损处行封堵。结果 全组技术成功率100%,术中未发生任何重要并发症。全部患者封堵后无一例存在残余分流.术后即刻完全封堵率100%。结论经导管置人国产Amplatzer偏心性膜部室间隔缺损封堵器治疗PMVSE)是一种成功率高、近期疗效可靠的介入方法。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经导管封堵术治疗室间隔缺损前后动态心电图特点及临床意义。方法选择在广西壮族自治区人民医院成功施行经导管室间隔缺损介入封堵术(TCVSD)患者89例,分别于术前1d及术后1、30d描记24h动态心电图。结果①TCVSD术后1d总心搏、室上性、室性早搏、(非)阵发性室速发生率明显高于术前1d(P〈0.05);TCVSD术后30d各种心律失常发生率与术前1d对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②TCVSD前1d与术后7d内传导阻滞发生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术后30d随访传导阻滞发生率与术前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③QT间期、QTd术前1d与术后1、30d比较逐渐延长(P〈0.05);电轴术后1d与术前1d比较左偏幅度增大(P〈0.01);术后30d与术前1d比较无明显变化(P〉0.05)。结论TCVSD术后多种因素可影响心律失常的发生类型及发生率,但这种改变多为暂时性可恢复正常,故经导管封堵术治疗室间隔缺损是一种安全有效的方法。近期疗效肯定,中远期疗效尚需进一步观察。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保留导丝技术应用于膜部室间隔缺损(VSD)介入治疗的可行性及安全性。方法:5例先心病膜部瘤形室间隔缺损的患者行室间隔缺损(VSD)的保留导丝技术介入治疗,术前所有病例经胸超声心动图初次筛选,左室造影最终筛选确定。术中所有病例均使用经胸超声心动图及左心室造影,观察封堵即刻效果,术后随访1年,行胸超声心动图、心电图检查观察疗效。结果:5例封堵手术成功,即刻手术成功率100%,封堵伞位置良好,无房室传导阻滞、无异常分流。结论:保留导丝技术应用于膜部室间隔缺损(VSD)介入治疗成功率高,安全可靠,同时减少患者的治疗费用。  相似文献   

13.
王洪  洪浪  陆林祥  陈章强  胡耀 《江西医药》2011,46(8):689-691
目的评价卡托普利及氯沙坦逆转房间隔缺损(ASD)封堵术后右房右室重构,改善心脏功能的临床疗效。方法 90例成功进行了封堵治疗的ASD患者,男40例,女50例;年龄14-78岁(32.12±10.83)岁。随机分为卡托普利组、氯沙坦组和对照组。术前、术后3d及术后6个月行超声心动图检查(TTE),观察右房室重构数据。结果与术前相比3组右房、右室内径及右室舒张末期容积均有减小,左室内径增大,左右心比例趋于正常;卡托普利组与氯沙坦组右房右室改变均较对照组有明显不同,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两组间改变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卡托普利和氯沙坦均有助于逆转ASD所致的心脏病理变化,逆转右房右室重构,改善心功能。  相似文献   

14.
目的分析对称型和不对称型封堵器介入治疗膜周部室间隔缺损(PMVSD)术后传导阻滞的发生率及其影响因素。方法成功植入106例偏心型室间隔缺损封堵器(AVSDO)和122例对称型室间隔缺损封堵器(SVSDO)的PMVSD患者,于术前、术后1周、1、3、6个月及每年分别行常规ECG和Holter检查。结果术后新发生传导阻滞33例,AVSDO组与SVSDO组发生率无统计学差异(14.2%vs.14.8%)(P>0.05)。33例中以右束支传导阻滞(RBBB)最常见(19例),其次为左束支传导阻滞(LBBB)(8例)和房室传导阻滞(AVB)(6例);1例Ⅱ度Ⅱ型AVB和3例Ⅲ度AVB均经临时起搏、激素治疗后恢复为正常窦性心律;出院前21例传导阻滞消失。发生传导阻滞者较未发生者的PMVSD距主动脉瓣距离(DDRAV)长,PMVSD距三尖瓣隔瓣的距离(DDSTV)短,封堵器直径与PMVSD直径的差值(DDOV)大(P<0.05)。新发生传导阻滞出现时间越早越难恢复。结论应用AVSDO和SVSDO介入治疗PMVSD术后传导阻滞发生率相似,且多数能恢复正常。DDSTV、DDRAV和DDOV可作为术后新发传导阻滞较好的预测指标。  相似文献   

15.
党群  潘利  金喆  高陆  贾国英 《天津医药》2005,33(1):15-16
目的:探讨膜周部室间隔缺损(VSD)介入封堵治疗的安全性与有效性。方法:经股静脉和股动脉入路对16例VSD患者进行封堵治疗。结果:15例成功置入封堵器,1例失败,无严重并发症发生。9例缺损即刻完全封闭,6例术后残留雾状分流,于术后2d-2周随访时杂音和分流均消失。结论:经导管对膜周部室间隔缺损进行封堵治疗安全有效,但远期效果尚待验证。  相似文献   

16.
目的:对室间隔缺损介入封堵失败患者术后行经胸超声心动图复查,总结失败原因,以提高经胸超声心动图术前应用价值。方法:选取10例膜周部室间隔缺损封堵不成功患者。在分析左室造影主要观察指标后,用美国GE公司ViViD型彩色多普勒诊断仪在不同切面于术后重复测量室间隔缺损大小、观察缺损口形态与周围结构的毗邻关系以及各瓣膜的反流程度。结果:10例室间隔膜周部缺损,8例伴有膜部瘤,仅2例为单出口型,瘤体基底部宽度为6~18mm,基底部残端距主动脉瓣环距离0~5mm,距三尖瓣隔瓣距离2~5mm;均伴不同程度三尖瓣返流,其中,中至重度3例;伴有主动脉瓣反流4例,为微量至轻度。无膜部瘤2例。结论:由于经胸超声心动图受影响因素较多,因而对室间隔缺损的定位和大小的测量,应选择多切面、多方向的连续扫查法,严格标准切面,以筛选室间隔缺损封堵术的适应证及合适封堵器大小,保证室间隔缺损封堵术的成功。  相似文献   

17.
彩色多普勒超声在室间隔缺损封堵介入治疗中的应用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研究经胸彩色多普勒超声在室间隔缺损封堵介入治疗中的应用价值.方法经胸彩色多普勒超声引导下,对2例室间隔缺损患者用Amplatzer封堵器或类似Amplatzer国产双盘式伞状封堵器进行封堵介入治疗.结果2例室间隔缺损封堵完全成功,定期随访一年,均见封堵器位置正常,未见残余分流等并发症.结论经胸彩色多普勒超声在室间隔缺损封堵介入治疗中有重要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18.
钮扣装置治疗左向右分流先天性心脏病临床研究报告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目的 探讨经导管钮扣装置治疗左向右分注先天性心脏病的疗效与安全性。方法 应用Siders钮扣装置,对动脉导管未闭及房间隔缺损共10例施行了关闭术。结果9例成功,无任何操作合并症。术后杂音消失或明显减轻,7例分流完全阻断,2例仅见小量残余分流。随访4 ̄9个月,临床及实验室指标明显改善,仅1例见微量残余分流。结论 钮扣装置关闭术创伤小,安全,疗效肯定,对适应症病例可避免开胸手术而获根治。  相似文献   

19.
目的评价经导管封堵器治疗膜部室间隔缺损(PMVSD)的临床疗效及安全性。方法56例患者术前由经胸超声心动图(TTE)确诊PMVSD,术中经左心室造影明确缺损直径为2.7~11.8(6.45±2.20)mm;经左心系统、室间隔缺损处、右心系统建立导丝轨道,沿导丝经传送鞘管送封堵器至缺损处行封堵;术后72h、1月、3月分别行经胸超声心动图、心电图和X线检查,评价治疗效果。结果除2例患者行左心室造影发现PMVSD合并膜部瘤有2个以上破口,考虑封堵器不能完全封闭而放弃外,全组患者封堵器植入均获成功,技术成功率100%,术中未发生任何严重并发症。全部封堵器病例无残余分流;72 h、1月、3月随访时TTE检查均未发现残余分流和封堵器移位。术后3月测左室舒张末期内径明显缩小(P<0.05);右室收缩压明显下降(P<0.05)。X线检查全部显示肺血减少。2例患者术后出现一过性非阵发性交界性心动过速;1例患者术后第5天出现间歇性III度房室传导阻滞,经治疗3 d后消失;1例患者术后出现“窦速”、I度房室传导阻滞、不完全性右束支传导阻滞,1月随访时消失。结论经导管置入封堵器治疗PMVSD是一种成功率高、并发症轻、近期疗效可靠的介入方法,其远期疗效需进一步观察。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