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于侠 《中国民康医学》2014,(15):103-104
目的:探讨精神分裂症患者冲动行为的预测及针对性护理干预。方法:本次共选择精神分裂症患者80例作研究对象,采用激惹因子评分评估,依据所得分值高低,按冲动组(n=30)与非冲动组(n=50)划分,预测患者冲动行为,并行针对性护理干预。结果:除拒做日常事物激惹因子两组患者评分无明显差异外(P>0.05),相较非冲动组患者,冲动组患者容易发怒、不耐烦、易激动发牢骚、易生气、不如意即烦躁评分均居较高水平,有统计学差异(P<0.05)。冲动组患者冲动行为率为86.7%,明显高于非冲动组的6%,有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预测精神分裂症患者冲动行为,并行针对性护理,可降低冲动事件率,保障临床安全,降低医疗纠纷,具有非常重要的实施价值,值得临床广泛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2.
目的:分析和探讨精神分裂症患者冲动行为预测和针对性护理干预的效果。方法:选择了该院在2014年6月至2015年1月收治的110例精神分裂症患者作为分析对象,对其进行激惹因子测评,根据测评结果分为对照组和实验组,两组患者给予了系统性的护理干预,一段时间后对两组患者的冲动行为及激惹因子评分进行记录和对比。结果:实验组患者中有3例出现冲动行为,发生率为6.67%,而对照组中有25例出现冲动行为,发生率为5.45%,同时实验组患者的激惹因子评分均低于对照组,他们之间的差异具备统计学意义(P <0.05)。结论:在精神分裂症患者临床治疗过程中,首先借助观察量表(NOSIE)对患者的激惹因子进行评测,从而预知患者可能发生的冲动行为,然后根据评测结果为其提供系统性的护理干预,从而有效改善患者的各项指标,提高患者的临床治疗效果。  相似文献   

3.
目的对精神科冲动行为患者要加强组织管理,消除不安全因素;创造良好的住院环境;及时发现冲动的先兆;密切观察治疗及用药的护理、重视心理护理;及时健康教育;提高护理人员的责任心和防范意识.  相似文献   

4.
陈强  黄国光 《微创医学》2004,23(2):153-154
目的分析男性精神分裂症患者新入院时的冲动行为特点,以利于采取防范措施.方法在新入院的147例男性精神分裂症患者中,有冲动行为的31例为研究组,无冲动行为的116例为对照组.结果冲动行为组年龄小、文化程度低、自知力缺乏、有幻觉妄想、脑电图和脑电地形图异常(P<0.01或0.05).冲动行为多受幻觉、妄想支配,与自知力缺乏有关;冲动行为方式以伤人毁物为主;冲动对象主要是病区物品和护理人员.结论应加强精神科监护,采取及时有效的药物治疗和心理疏导,做好男性精神分裂症患者冲动行为的防治工作.  相似文献   

5.
对精神科315例患者冲动护理干预缺陷的分析与对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张玉艳 《中国民康医学》2010,22(19):2545-2545,2547
目的:分析冲动干预护理缺陷原因,为制定护理对策提供依据。方法:对38例冲动干预护理缺陷进行归类分析。结果:38例护理缺陷均与护理措施不当、护理不到位、责任心不强有关。结论:加强护理人员责任心、专科护理知识、沟通技巧的教育,是降低护理缺陷的有效措施。  相似文献   

6.
分析精神分裂症患者的行为冲动.精神分裂症患者的冲动行为方式以毁物及伤人(包括打病友及医务人员),发生的地点多以病室、走廊、餐厅为主.发生时间多以晚间夜班为主.根据不同患者采取相应的护理措施加强护理人员防护意识,对患者进行健康教育,使攻击行为降到最低,以保证护理工作顺利进行.  相似文献   

7.
新入院男性精神分裂症患者的冲动行为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陈强  黄国光 《医学文选》2004,23(2):153-154
目的 分析男性精神分裂症患者新入院时的冲动行为特点 ,以利于采取防范措施。方法 在新入院的 1 47例男性精神分裂症患者中 ,有冲动行为的 3 1例为研究组 ,无冲动行为的 1 1 6例为对照组。结果 冲动行为组年龄小、文化程度低、自知力缺乏、有幻觉妄想、脑电图和脑电地形图异常 ( P <0 .0 1或 0 .0 5 )。冲动行为多受幻觉、妄想支配 ,与自知力缺乏有关 ;冲动行为方式以伤人毁物为主 ;冲动对象主要是病区物品和护理人员。结论 应加强精神科监护 ,采取及时有效的药物治疗和心理疏导 ,做好男性精神分裂症患者冲动行为的防治工作。  相似文献   

8.
9.
付秀华  王丽波 《吉林医学》2008,29(20):1718-1719
目的:探讨如何做好住院精神病患者冲动行为的护理干预。方法:回顾性分析35例有冲动病史住院精神病患者的临床资料。结果:住院精神病患者在家中发生冲动行为30例,其中致死1例,致残1例,咬人1例,纵火2例,毁物13例,给人造成不同伤害12例;住院期间发生冲动行为5例,2例毁物(砸玻璃),1例致右手腕部肌腱割伤,另1例右手轻微划伤,1例右耳部咬伤,1例掐人,1例徒手伤人。结论:住院精神病患者冲动行为的发生及其伤害结果,可以通过护理干预措施有效地进行预防,护理干预可以减轻患者及护理人员的人身安全,从而避免医疗纠纷的发生。  相似文献   

10.
陆红英 《中国民康医学》2011,23(20):2571-2572,2574
目的:分析精神分裂症患者出走行为,制定有效的护理干预措施。方法:采用自设调查表,内容包括患者一般资料、疾病分型、出走时间、出走原因、出走方式及结果等。通过实例调查、收集病案与护理文件中相关资料等方式获得信息。结果:28例有出走行为的精神分裂症患者,以偏执型最多(14例),占50.00%。1个月内出走患者数最多(12例),占42.86%。出走原因中,疾病因素占39.28%,比例最高;心理因素次之(21.42%)。外出治疗途中出走最高,占67.86%。结论:对精神分裂症患者的出走行为采取有效的护理干预措施,可减少出走行为的发生,也是精神科护理工作中的重要内容之一。  相似文献   

11.
目的:了解男性精神分裂症患者冲动行为发生情况及其相关因素。方法:对我院确诊为精神分裂症,首次发生冲动行为的患者逐一登记,了解其一般个人资料及冲动方式、诱因、对象等情况。结果:79例患者中,年轻、文化程度低、住院时间短者较多见,而冲动行为以对人攻击为主,攻击对象多为女性,冲动诱因多见于精神症状支配。结论:冲动的发生与患者年龄、病程、文化程度、住院时间及与医护人员合作程度均有一定相关。  相似文献   

12.
目的:分析积极护理干预对住院精神病患者冲动行为的影响。方法选取122例有冲动行为的精神病患者进行本次研究,将患者按数字表法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每组61例。对照组患者给予常规护理;观察组患者则在常规护理的基础上给予积极的护理干预。对比2组患者护理干预后对冲动行为的影响。结果2组患者护理干预后,观察组患者总的冲动行为发生率(16.39%)明显低于对照组的发生率(80.33%),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积极的护理干预减少了住院精神病患者冲动行为的发生,减少了冲动行为对精神病患者安全的威胁。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护理干预对流浪精神病患者在住院期间冲动行为的影响。方法:分析我院有冲动行为史的流浪精神病患者60例的临床资料。其中因毁物入院28例,因冲动伤人入院17例,因影响公共秩序入院12例,因纵火入院2例,因自残入院1例。随机分成对照组和干预组各30例。结果:住院期间对照组发生冲动行为22例,其中冲门19例,伤人1例,毁物1例,砸玻璃1例。干预组发生冲动行为5例,其中冲门4例,毁物1例。结论:流浪精神病患者住院期间冲动行为可通过护理干预措施提前预防,护理干预措施可以有效减轻患者冲动行为。  相似文献   

14.
蒋凤丽 《中国民康医学》2009,21(5):550-550,552
目的:探讨精神分裂症患者产生危险行为的主要原因及如何进行护理。方法:患者人院时由责任护士与医生一起采集病史,或详细听取医生病情介绍,根据每个患者的具体情况提出护理诊断,制定护理措施。结果:精神分裂症患者产生危险行为的主要因素是患者的精神症状,占64.9%;其次是患者拒绝住院及治疗,占32.4%。早期实施护理干预和心理护理有助于患者角色的转变,减少危险行为的发生。当危险行为发生时,使用语言或药物治疗,若患者仍不能平静,则用保护性约束。结论:针对精神分裂症患者的危险行为采取相应的护理干预方法,可减少精神分裂患者危险行为的发生。  相似文献   

15.
目的 研究心理护理干预对双相情感障碍患者冲动行为的临床效果.方法 选取2015年3月—2016年1月间在我院收治的双相情感障碍患者86例,随机分为试验组和对照组,对照组患者实施常规护理,试验组患者在常规护理的基础上加以心理护理干预,比较2组患者的冲动行为发生情况.结果 经过护理后,试验组患者的外显冲动行为量表(MOAS)评分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 心理护理干预可以显著减少双相情感障碍患者的冲动行为.  相似文献   

16.
通过了解住院精神分裂症患者吸烟行为的危害,分析归纳吸烟行为的相关因素及护理措施,阐述针对住院精神分裂症患者吸烟行为的主要护理干预进展,为临床护理实践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7.
目的 分析行为认知和放松疗法对精神分裂症患者暴力冲动行为的改善效果。方法 选取2019年8月—2021年8月间收治的的精神分裂症患者98例作为研究对象,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各49例。观察组采取行为认知和放松疗法,对照组给予精神科传统护理,比较2组患者治疗前、治疗后8周后外显攻击行为量表(MOAS)和阳性/阴性症状量表(PANSS)评分。结果 2组患者治疗前MOAS评分、PANSS评分无统计学差异(P>0.05);观察组治疗后8周两量表的各因子分及总评分均低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对精神分裂症患者实施行为认知和放松疗法有助于缓解暴力冲动行为,促进科室和患者安全管理。  相似文献   

18.
住院男精神病人冲动行为预测及护理干预观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对住院精神病人寻找简易的冲动行为预测方法,降低病房管理风险。方法对本科2005年度198例和2004年度181例住院男性精神病人分“观察组”和“对照组”两组。观察组病人采用“护士用观察量表(NOSIE)”进行“激惹因子”项目评分,预测其冲动行为危险性,对于分值≥10分者采取重点护理干预。结果观察组病人入院时具有冲动行为者共114例(57.5%),经采取护理干预措施后共发生暴力行为者6例(其中5例NORIE≥10分),发生率为3.0%(6/198);对照组发生暴力行为19例,发生率为10.5%(19/181);两组比较有显著性差异(x^2=8.5,P〈0.05)。结论对新入院病人进行冲动行为预测并进行护理干预后,能降低病房内暴力行为的发生率,保障医护人员及其他住院病人的人身安全。  相似文献   

19.
<正> 精神病人具危险性是强制住院的一个标准,危险性的辨认和预测越来越受到重视,护士更需有评估和处理暴力的能力。我们对本院1996年1月—12月份首次住院精神分裂症病人的危险行为进行分析,并提出护理干预措施。 1.临床资料与分析 1·1 一般资料 本年度首次住院精神分裂症病人  相似文献   

20.
目的 探讨精神病患者冲动行为的诱因及特点,提出相应的护理对策。方法 对58例住院精神病患者出现冲动行为的发生率、攻击对象、常见疾病、诱因等因素进行了统计分析。结果 精神病患者冲动行为的发生率为5,34%,攻击对象以医护人员为主,常见于精神分裂症29例(50%),情感性精神病10例(17,24%),癫痫所致精神障碍8例(13.73%)等疾病,诱因主要为受精神症状支配(55.17%)、被激惹者(24.14%)、意识障碍(13.73%)等。结论 冲动行为给病房管理增加了困难,也影响着患者及工作人员的安全。在临床护理过程中,要注意全面了解病情,掌握接触患者的技巧,注意服务态度,能够预见患者的行为,改善病房环境,遵守规章制度,开展文体活动,可以有效预防和减少冲动行为的发生。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