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61 毫秒
1.
目的观察臀部不同部位肌内注射疼痛的发生情况。方法选择肌内注射患者100例,将同体左侧臀大肌、臀中肌及臀小肌两个部位作为肌内注射部位,份2d进行肌内注射,每天采用不同肌内注射部位,比较2d疼痛发生情况。结果选择臀中肌及臀小肌为肌内注射的疼痛程度与选择臀大肌为肌内注射的疼痛程度比较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对短期肌内注射的患者,选择臀中肌及臀小肌为注射部位,可以减轻注射给患者带来的疼痛,从而减少患者的痛苦。  相似文献   

2.
目的观察马应龙麝香痔疮膏预防肌内注射部位硬结效果。方法将140例患者分成两组,观察组72例应用马应龙麝香痔疮膏外涂按摩肌内注射部位防硬结。对照组68例应用热敷按摩肌内注射部位防硬结,两组患者每次使用后观察效果,分别于肌内注射后第4、8、14天为时间点观察、统计预防效果。结果在观察统计时间点内,观察组72例患者显效率分别为100%、100%、97.2%,仅有2例出现皮肤红肿,对照组68例患者显效率分别为70.6%、29.4%、29.4%并且随肌内注射时间的增加红肿硬结增加,共发生硬结16例。结论马应龙麝香痔疮膏预防肌内注射部位硬结效果显著,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3.
FDA近期通知医务人员,接受纳曲酮(naltrexone)治疗的患者有可能出现注射部位不良反应,包括注射部位疼痛、肿胀、压痛、硬结、青肿、瘙痒或充血等。  相似文献   

4.
区准珠 《北方药学》2021,18(6):96-97
目的:探析不重复部位注射阿扎胞苷在治疗中高危骨髓增生异常综合征患者中减轻给药部位疼痛的临床应用研究.方法:随机选取60例以阿扎胞苷注射治疗的中高危骨髓增生异常综合征患者,所有患者以药物注射部位差异分为参照组(30例,常规上臂注射治疗)和研究组(30例、不重复部位注射治疗),收集分析两组患者的注射部位疼痛情况及患者对治疗服务的满意度.结果:两组患者注射前和首次注射后注射部位疼痛情况无明显差异(P>0.05),但随着治疗持续开展,研究组患者注射部位疼痛显著低于参照组,且研究组患者对治疗服务的满意度为93.33%,明显高于参照组80%(P<0.05).结论:对阿扎胞苷注射治疗的中高危骨髓增生异常综合征患者以不重复部位注射治疗,可有效减轻给药部位疼痛,提高患者对治疗服务的满意度.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护理干预对糖尿病患者自行注射诺和灵30R笔芯进行治疗的影响。方法对68例糖尿病患者自行注射诺和灵30R笔蕊进行在胰岛素气泡、储存、注射部位吸收、回血、还有注射后还会出现什么样的反应的问题上进行护理干预。结果糖尿病患者都能掌握如何自行注射诺和笔方面都取得了满意的效果,使血糖控制的更加理想。结论护理干预有利于糖尿病患者掌握自行注射胰岛素的使用方法,使血糖控制更加理想,增加了治疗护理效果。  相似文献   

6.
胡艳艳  黄勤 《家庭用药》2011,(11):28-29
最新公布的相关调查结果显示,全球范围内很多医护人员和注射胰岛素的糖友常常忽视注射技术本身对血糖控制的影响。如注射部位出现硬结,就会影响胰岛素的吸收,甚至导致血糖高低波动,从而影响治疗效果。为避免或尽量减少注射部位出现硬结,实际操作中应注意.  相似文献   

7.
注射剂临床使用有关事宜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赵永新  徐乃焕 《中南药学》2004,2(6):374-376
注射用药作为一种常规的治疗手段,在临床诊疗中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注射用药时应考虑药物的理化、药理特性和患者的疾病状态,采取不同的注射途径,选择适当的溶媒、药物的剂量、药液的浓度、注射的速度、药物之间的配伍、注射部位并发症的处理等内容,对于保证药物疗效,减少药源性疾病和药害的发生,保障患者用药安全,从而减少相关的医疗事故及医患纠纷至关重要.笔者参考有关文献综述如下.  相似文献   

8.
目的:了解老年患者胰岛素注射部位的轮换状况,找出问题,发现临床工作薄弱环节,帮助老年患者规范胰岛素注射部位.方法:采用自行设计的胰岛素注射部位轮换现状调查问卷,对70例患者的胰岛素注射部位的轮换现状进行调查分析.结论:目前老年患者胰岛素注射部位的规范轮换情况欠佳,建议医务人员加强教育,同时通过新的胰岛素注射部位轮换图,让患者掌握轮换知识,保证用药安全和治疗效果.  相似文献   

9.
链霉素是治疗结核病不可缺少的用药,此药治疗效果好,但疗程长(3个月),在用药过程中因操作不当使个别患者肌内注射部位出现疼痛肿胀。本科自2009年以来应用1%聚维酮碘治疗肌内注射链霉素引起局部疼痛肿胀患者20余例,收到了良好的效果。现报道如下。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腹部胰岛素注射轮换指引装置在临床工作中的应用效果。方法成立胰岛素注射质量改进小组,分析胰岛素注射的轮换现状,提出相应改进方案,期间由护士长对床位护士不定期督查,确保护士在胰岛素注射部位的正确轮换,比较改进前后护士的胰岛素注射腹部轮换率及患者对轮换知识的知晓率。结果两组比较,改进后护士对腹部胰岛素注射部位轮换率达97.8%及患者知晓率达96.7%,高于改进前(P <0.05)。结论使用腹部胰岛素注射轮换指引装置,可显著提高护士执行胰岛素注射部位的正确轮换及患者对轮换的知晓率  相似文献   

11.
1病例患者:男性,16岁,因右手背皮肤裂伤15min就诊。既往有青霉素、头孢类及磺胺类抗生素过敏史,未曾注射过破伤风抗毒素。清创缝合后常规行破伤风抗毒素过敏试验,皮试试验阳性。遂予破伤风抗毒素[卫制(82)汉(5)02号]1500u脱敏治疗预防破伤风感染。患者注射第1针无任何特殊不适。于注射第2针1min后突然出现双眼上下眼睑潮红随即在潮红部位出现黄豆大小泡疹。考虑破伤风过敏即予地塞米松5mg肌内注射无效,随即出现恶心、胸闷、心悸、憋喘、呼吸急促、呼吸困难,BP∶100/70mm Hg,P∶105次/min,面部肿胀,胸背部散在大点状红色斑疹,听诊双肺布满…  相似文献   

12.
患者,女,49岁,发现梅毒7个月。期间于当地诊所规律肌注苄星青霉素治疗(240万U,华北制药股份有限公司,批号:(1204103),每周1次。当注射至第13次时(未行皮试)照例交叉行右侧臀肌注射(经鉴定注射部位无误),出现双下肢麻木,30min后出现双下肢无力、不能抬起,腹部及后腰部出现紫斑。  相似文献   

13.
1病历摘要患者男,38岁。因全身多处皮肤挫裂伤来我院就诊,按医嘱肌肉注射破伤风抗毒素(TAT)1500单位。在注射TAT前按操作规程皮试,20分钟后观察皮试部位无红肿,患者无身体上其它不适,皮试结果为阴性,肌内注射TAT1500单位,注射后观察半小时,患者无任何不适。嘱患者回家并定期到门诊换药。第8天,患者换药时见皮试部位出现红色湿疹,直径4.5mm,臂部肌注部位红肿,直径9cm。患者的精神状态良好,体温正常,身体无任何不适。诊断为肌注TAT所引起的迟发性变态反应。按医嘱立即给予肌内注射地塞米松10mg和扑尔敏10mg,口服开瑞坦10mg。1天后皮试和…  相似文献   

14.
目的 分析2型糖尿病患者在选择胰岛素注射治疗时,不同的注射部位对血糖影响的具体情况,以此来确定最佳的胰岛素注射部位达到最好的降血糖效果.方法 筛选从2015年1月至10月收治的149例本地户籍的2型糖尿病患者,按照患者的入院顺序前75例患者注射胰岛素部位为早上腹部、晚上臀部,注射剂量以患者血糖水平为参考,该75例患者定为规律组.后入院的74例患者早晨和晚上均没有固定的注射部位,随机选择,该74例患者定为随机组,随后由医生统计两组患者血糖达标所用的天数.结果 规律组患者治疗后96h空腹血糖水平为(6.98±2.15) mmol/L,餐后2h血糖(9.72±3.04)mmol/L,而血糖达标所用时间为(4.97±2.44)d;随机组患者治疗后96h空腹血糖水平为(8.13±2.27)mmol/L,餐后2h血糖(11.35±4.36) mmol/L,而血糖达标所用时间为(7.98±2.16)d,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胰岛素治疗2型糖尿病的疗效是众所周知的,然后选择合适的注射部位并维持这种规律能够更快的将患者血糖稳定在正常范围内,因此需要制定一套规范的注射方案,帮助患者得到更优质的治疗服务.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自体脂肪颗粒注射移植在面部美容中的效果。方法根据几何计算方法预先测定面部缺损的组织量.利用一次性注射器抽取白体皮下脂肪颗粒,注射移植在面部需要填充的部位:结果106例120个部位,其中98例接受1次脂肪颗粒注射,8例接受2次脂肪颗粒注射,每次注射量为3-60ml,经6个月以上的随访.效果较满意,仅2例出现并发症。结论白体脂肪颗粒注射移植在面部美容中的效果湿著.是一种易操作、损伤小、简便安全而又有效的方法。  相似文献   

16.
潘莲 《现代医药卫生》2011,27(23):3629-3629
目的:探讨注射用低分子肝素皮下注射导致皮下出血的原因及预防措施.方法:采取患者自身对照法,每12h注射1次,采取对时注射,9:00 am~21:00 pm,早晚选择不同的注射部位,不同的注射方法,连续7d,每次注射后观察注射部位并记录患者疼痛程度及出血情况.结果:通过比较,改良方法注射后疼痛程度、出血肿胀范围明显低于传统的注射方法,差异有显著性.结论:正确的操作和规律轮换间隔注射、每次观察并记录注射部位情况等是避免皮下出血的可行措施.  相似文献   

17.
患者男,22岁。因右脚内踝关节处磕碰在铁制床上造成皮外伤来医院就诊,在外科常规处置伤口后,来注射室注射TAT(武汉生物制品研究所生产的每支含1500IU国药准字S10820040)。按常规用氯化钠注射液将抗毒素稀释10倍,在息者的右前掌侧皮内注射0.05ml,观察30min,注射部位出现皮丘红肿,直径2cm,红晕3cm,无伪足,稍痒,无胸闷憋气等症状。给予脱敏治疗,TAT第一次取稀释液的0.2ml,在右臂三角肌下缘外侧皮下注射,20min后发现注射部位出现与皮试部位相同症状,直径大约3cm,明显高出皮肤,用TAT注射,留院观察,测血压110/80mmHg(1mmHg=0.133kPa),脉搏90次/min。呼吸20次/min,  相似文献   

18.
仝晓 《中国实用医药》2010,5(21):146-147
目的探讨A型肉毒毒素联合应用祛除面部皱纹临床价值;资料:将33例患者根据除皱部位不同分为5组,其中鱼尾纹13例,额纹10例,皱眉纹4例,鼻背纹3例,下睑纹3例;方法激光、透明质酸等联合TX-A每瓶100U,一般用生理盐水2~3ml溶解,达到终末浓度40U/ml,一般在配药后4h内使用,多为2个部位以上同时注射。结果多数患者在注射后皱纹即可变浅,4~10d后效果最佳,1周左右显示面部光洁、额部光亮,原有皱纹明显变浅或消失,尤其是表情运动时无皱纹出现,3~6个月内患者面部皱纹消失,效果满意。  相似文献   

19.
目的探讨自体脂肪颗粒注射移植面部塑形美容的临床效果。方法选取我院自2008年12月至2010年11月收治的65例面部塑形美容患者为研究对象。术前对患者面部缺损的组织量进行观察计算,吸取大腿脂肪颗粒后进行纯化,之后在颊区、耳垂、额颞部、鼻唇沟、面部皱纹深处等部位注射所得脂肪颗粒,将患者术前、术后不同角度照片进行比较,观察术后局部是否出现囊肿、硬块、表情是否自然及患者感觉舒适度等情况,并根据所得结果观察是否需要再次进行手术。结果 65例患者术后均未出现严重并发症,所有患者3年随访期内仅有5例患者需要进行二次注射治疗,60例患者均经一次性注射治疗后效果满意,满意率为92.3%。结论自体脂肪颗粒注射移植面部塑形美容效果明显,可有效改善面部老化症状,提高皮肤年轻化程度,同时与面部软组织特性基本一致。  相似文献   

20.
沈婕 《中国医药指南》2012,10(21):600-601
目的探究微量注射泵使用过程中预防静脉回血的方法,减少微量注射泵静脉回血现象。方法 120例应用微量注射泵的患者均分为A、B、C 3组,这3组患者分别使用微量注射器的方法不同,观察比较3种方法预防静脉回血的效果。结果 A组患者选择微量注射泵的实施方案无回血现象,B和C两种方法均出现静脉回血现象,B组有3例发生回血,C组有2例。3种方法比较,A种方法预防静脉回血的效果最好。结论使用微量注射泵的过程中将肝素帽固定点的选择在穿刺点下方或水平处,使注射泵与穿刺部位处于水平位置,同时在同一通路缓慢滴入液体,加上患者及其家属在使用微量注射泵过程中的配合与安全意识,对预防静脉回血具有较好的作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