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53 毫秒
1.
特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Idiopathic thrombocytopenic purpura,ITP)是小儿最常见的出血性疾病,特点是自发性出血,血小板减少,出血时问延长和血块收缩不良,骨髓中巨核细胞增多或正常,巨核细胞的发育受到抑制。部分病人可以查到血小板抗体,据北京儿童医院1980-1995年因出血性疾病住院病儿4000例统计,其中血小板减少性紫癜为1044例,占25.1%。  相似文献   

2.
本文对107例小儿特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简称ITP)病例进行临床观察和实验室检查发现,多数ITP患者存在不同程度的出血和前驱感染史,伴有肝、脾、淋巴结肿大,循环血中存在抗血小板抗体,血小板计数低下、贫血,骨髓巨核细胞增多或正常,显示成熟障碍。结合临床和实验室资料对ITP做出早期诊断是ITP治疗的关键,对避免因大出血造成死亡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3.
于涓 《中国妇幼保健》2011,26(16):2526-2527
<正>特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idiopathic thrombocytopenic purpura,ITP)是临床较为常见的出血性疾病,表现为皮肤、黏膜出血,血小板数量减少及其寿命缩短,骨髓内巨核细胞数量正常或增多,但伴有发育及成熟障碍,患者血清或血小板表面常存在抗血小板抗体,因此又称为免疫性血小板减少  相似文献   

4.
特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ITP)是临床上常见的一种出血性疾病,因患者循环血液中存在针对血小板膜的抗体,引起免疫性血小板破坏而发病.急性ITP与病毒急性感染后免疫反应有关,抗原多为与血小板膜有黏附能力的循环分子,如病毒等.慢性ITP则为一种自身免疫性疾病,主要为程度不同的出血,轻者表现为全身性出血点淤斑:重者伴有牙龈出血、鼻衄、呕血和颅内出血;末梢血中血小板数量减少、形态异常.现将我院2005-2007年收治的96例特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应用丙种球蛋白治疗后的总结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5.
特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idiopathic throm-bocytopenic purpuffi,ITP)是一种最常见的血小板减少性紫癜。由于外周血的血小板免疫性破坏,使其寿命缩短,造成血小板减少的出血性疾病。临床主要表现为皮肤、粘膜、内脏出血,血小板减少;骨髓巨核细胞成熟障碍,血液中出现抗血小板自身抗体等特点。  相似文献   

6.
目的 分析影响特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ITP)患儿预后的影响因素。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8年5月至2020年5月在我院接受重组人血小板生成素治疗的96例ITP患儿的临床资料,根据患儿的预后情况进行分组。采用单因素和Logistic回归分析探讨预后的影响因素。结果 96例ITP患儿中,预后良好71例(73.96%),预后不良25例(26.04%)。预后不良组的发病年龄、病程、骨髓巨核细胞计数减少比例均高于预后良好组,丙种球蛋白使用比例低于预后良好组(P <0.05)。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发病年龄、病程、骨髓巨核细胞计数、丙种球蛋白使用情况是ITP患儿预后的独立影响因素(OR>1, P <0.05)。结论 ITP患儿预后情况与其发病年龄、病程、骨髓巨核细胞计数、丙种球蛋白使用情况密切相关,临床需对上述影响因素重点关注。  相似文献   

7.
目的 探讨特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idiopathic thrombocytopenic purpura,ITP)与幽门螺杆菌(Helicobacter pylori,HP)感染的关系及治疗措施.方法 选取2006年8月至2010年4月在本院血液科经临床及骨髓检查确诊为特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患儿123例为研究对象,采用幽门螺杆菌免疫印迹试剂盒检测血清中各幽门螺杆菌抗体及可溶性幽门螺杆菌(soluble-helicobacter pylori,S-HP)抗原.(本研究遵循的程序符合本院人体试验委员会所制定的伦理学标准,得到该委员会批准,征得受试对象监护人的知情同意,并与之签署临床研究知情同意书).结果 123例特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患儿中,50例(40.7%)合并幽门螺杆菌感染.幽门螺杆菌感染抗体类型主要为UreB抗体、VacA抗体和CagA抗体,三者均合并S-HP抗原为主;其中部分特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合并幽门螺杆菌感染患儿采用激素联合抗幽门螺杆菌治疗有效.结论特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发病与幽门螺杆菌感染可能有一定关系.  相似文献   

8.
成人慢性特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临床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血小板计数(Plt)、血小板平均体积(MPV)和血小板分布宽度(PDW)在成人慢性特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ITP)皮质激素疗效判定中的临床意义,以及初始骨髓巨核细胞总数与疗效关系。方法:分析35例治疗前后的d3、d5、d10的Plt、MPV和PDW变化,以及初始骨髓巨核细胞总数。结果:治疗后d3的Plt与治疗前比较无显著性差异(P〉0.05),d5、d10与治疗前有显著性差异(P〈0.05)。而MPV、PDW在治疗后d3、d5、d10与治疗前比较,以及d5与d10比较差异均有显著性(P〈0.05),初始骨髓巨核细胞总数增多患者疗效优于骨髓巨核细胞总数正常和减少患者(P〈0.05)。结论:MPV和PDW有助于诊断和早期疗效判定;初始骨髓巨核细胞数可作为慢性ITP疗效评价指标。  相似文献   

9.
特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ITP)是一种常见的因免疫机制使血小板破坏增多,外周血小板减少的出血性疾病.临床主要表现为自发性广泛性皮肤、黏膜及内脏出血.我科于2012年11月22日收治了1例特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的患者,经大剂量静脉注射丙种球蛋白治疗和精心护理,已痊愈出院.现总结如下.  相似文献   

10.
难治性特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的治疗新进展浙江省绍兴市人民医院(312000)狄黎明特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ITP)是以出血及外周血小板减少,骨髓巨核细胞正常或增多伴有成熟障碍为主要表现的一种自身免疫性疾病。大约15%~30%患者对肾上腺皮质激素、切脾...  相似文献   

11.
目的 :研究新生儿肺炎的病原和临床表现。方法 :采用酶联免疫吸附 (EL ISA)法检测了血清呼吸道病毒抗体 :合胞病毒抗体、腺病毒抗体、柯萨其病毒抗体、巨细胞病毒抗体、鼻咽病毒抗体 ,用颗粒凝集试验检测咽试子肺炎支原体抗体 ,使用金标法检测沙眼衣原体抗原 ,咽试子解脲支原体培养以及痰培养。部分病例同时检测 10种病原体 ,即除上述病毒外 ,尚有流感病毒 ,副流感病毒 ,检测内容包括抗原、抗体。结果 :大部分病例 (简称大组 )只检测病毒抗体 Ig M或 Ig A,检出率只有 6 .2 5 % ,MP- Ig M阳性率 4 .71% ,UU培养阳性率 4 1.6 7% ,CT(抗原 )阳性率 16 .6 7% ,痰培养 4 4 .94 % ;另有 2 5例 (简称小组 )进行了 10种肺炎病原学调查 ,病毒抗原有 2 3例次阳性 ,在 15例患婴中测出 ,病毒抗体阳性 4例次 ,在 2例患婴中测出 ,下呼吸道痰培养阳性率 92 .0 0 %。结论 :新生儿肺炎的病原学研究提示 ,病毒抗体检出率较低 ,有条件应做抗原检测。支原体感染以 UU为主 ,CT感染并不少见 ,应引起足够重视。痰培养仍应作为重要的检查手段。新生儿肺炎临床表现仍以气促、发绀、咳嗽等呼吸道症状为主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婴幼儿肺炎支原体感染的临床特征、诊断及治疗。方法:回顾性分析经临床及病原学检查确诊的肺炎支原体感染45例住院婴幼儿。结果:婴幼儿支原体肺炎多以下呼吸道感染为主,肺外并发症以消化系统、循环系统为主,其他如神经、皮肤、泌尿系统亦多受累,临床症状和病原学检查可对其确诊。治疗首选阿奇霉素、红霉素,亦应注意综合治疗及肾上腺皮质激素的使用。结论:婴幼儿肺炎支原体肺炎临床表现多种多样、病情重、并发症多,病原学对婴幼儿肺炎支原体感染诊断有重要意义。对以呼吸道外症状为主要表现的病例要注意早发现、早诊断,及时给予足量阿奇霉素、红霉素治疗,预后较好。  相似文献   

13.
婴幼儿病毒性肺炎病原学及免疫功能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婴幼儿病毒性肺炎的病原学及免疫功能变化。方法:采集婴幼儿肺炎组及正常对照组外周血,用ELISA法检测RSV、IFV、ADV、PIV、CMV血清特异性IgM,速率散射比浊法检测IgG、IgA、IgM、CRP,碱性磷酸酶标记链霉卵白素(S-A/AP)法检测T淋巴细胞亚群。结果:104例婴幼儿病毒性肺炎中,单独病毒感染75例,占大部分,其中RSV21例居首位,余依次为IFV18例、ADV15例、PIV11例、CMV10例;混和病毒感染29例,分别是IFV+PIV10例、IFV+RSV6例、ADV+PIV6例、ADV+IFV5例、PIV+RSV2例。病毒性肺炎组CD3↓、CD4↓、CD4/CD8↓、CD8↑,与对照组比较有显著差异(P<0.05),而IgG、IgA、IgM与对照组无显著差异(P>0.05)。结论:病毒感染是婴幼儿肺炎的主要病原,单独病毒感染为主,混和感染为辅,病毒病原谱具有地区性差异。病毒性肺炎患儿存在细胞免疫紊乱。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新生儿吸入性肺炎的临床特点及疗效。方法:将67例新生儿吸入性肺炎患儿随机分为观察组34例和对照组33例,两组患儿在抗感染、常规雾化吸入、吸氧并加强保暖等措施的同时观察组加用盐酸氨溴索,分析其临床特点及疗效。结果:观测组治愈23例、显效8例、无效3例,总有效率91.2%;对照组治愈13例,显效10例、无效10例,总有效率69.7%。结论:提高围生期的工作质量,加强新生儿护理及新生儿吸入性肺炎的早期诊断、早期治疗的能力,将大大降低新生儿吸入性肺炎的发病率和死亡率。  相似文献   

15.
1997-2004年儿科住院病例疾病谱及死亡原因分析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目的 了解儿科疾病谱及死亡原因的年代变化趋势,为做好儿童疾病医疗和预防保健工作提供科学依据,以进一步有针对性地提高儿科医疗质量,降低医院内小儿病死率.方法 回顾性研究及卡方检验.结果 1997-2004年前后4年病死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病死率下降了0.7个百分点;支气管肺炎居疾病谱中第1位,占儿科住院总人数的16%,腹泻病居第2位,支原体感染、病毒性脑炎、新生儿缺氧缺血性脑病、原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支气管哮喘有逐年增加趋势.结论 支气管肺炎、腹泻病、上呼吸道感染、病毒性脑炎、新生儿缺氧缺血性脑病、支原体感染、原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母乳性黄疸、支气管哮喘为近4年疾病谱中主要疾病.先天性心脏病并重症肺炎、新生儿缺氧缺血性脑病、早产儿、新生儿败血症、新生儿颅内出血为主要死亡原因.因此,应了解儿科疾病谱的变化规律,更好的指导儿科治疗.  相似文献   

16.
胡基刚 《现代预防医学》2012,39(2):476-477,479
[目的]探讨支气管肺动脉成形术治疗中心型支气管肺癌的效果。[方法]回顾性分析2001年6月~2009年6月施行支气管肺动脉联合成形肺叶切除治疗的36例中心型支气管肺癌患者的临床资料,其中鳞癌26例,腺癌8例,小细胞未分化癌2例。pTNM分期:Ⅱa期8例,Ⅱb期12例,Ⅲa期16例,行左上支气管肺动脉成形术14例,右上肺动脉支气管成形术22例。[结果]全组无手术死亡病例,术后4例出现肺不张,4例并发肺感染,2例并发心律失常,均经对症、抗感染等处理后治愈,无支气管胸膜瘘、出血等严重并发症发生。术后随访时间5~65个月,平均32个月,全组术后1、3、5年生存率分别为88.9%(32/36)、55.6%(20/36)、44.4%(16/36)。[结论]肺动脉支气管成形术肺叶切除符合最大限度地切除肿瘤又最大限度保留肺功能的基本原则,特别是用于心肺功能储备差、不能耐受全肺切除的局部晚期患者,扩大了手术适应证。  相似文献   

17.
小儿肺炎支原体感染肺外器官损害210例临床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小儿肺炎支原体(MP)感染肺外器官损害的临床表现,提高诊治水平。方法:回顾分析有肺外器官损害的210例MP感染患儿临床资料。结果:肺炎支原体肺炎(MPP)534例中210例有肺外器官损害(39.3%),累及的主要器官有心血管系统69例(32.9%)、消化系统86例(41.0%)、血液系统48例(22.9%)、泌尿系统46例(21.9%)、神经系统8例(3.8%)、皮肤损害37例(17.6%)、肌肉关节损害18例(8.6%)。结论:MP感染除引起肺部病变外,可同时有1个或1个以上肺外器官受累。对出现肺外表现或以肺外表现为主要临床症状的MPP患儿应及早确诊,及时治疗,预后良好。  相似文献   

18.
目的 探讨儿童特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ITP)合并感染的情况及感染对不同治疗方法疗效的影响.方法 检测初治急性ITP患儿是否伴有特殊病原体感染,根据感染种类,分为特殊感染组、普通感染组及无感染组,依治疗方法的不同分为丙种球蛋白(IVIG)治疗组和IVIG联合激素治疗组;分析感染对儿童急性ITP两种治疗疗效的影响.结果 特殊感染组、普通感染组及无感染组有效率分别为40.6%、78.4%、78.0%;普通感染组和无感染组的治疗有效率显著高于特殊感染组,均P<0.05;而普通感染组与无感染组之间有效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对伴有特殊感染的病例,单用IVIG的治疗有效率优于IVIG联合激素治疗,有效率分别为81.8%及19.5%,P<0.05;而对普通感染组及无感染组病例,上述两种治疗有效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普通感染患者两组有效率分别为85.7%及73.3%,无感染患者两组有效率分别为80.0%及76.9%,均P>0.05,对治疗有效的患者,约87.0%的病例在前3 d显效.结论 初治时伴特殊感染的儿童ITP疗效欠佳;对有特殊感染患者,单用IVIG治疗反而较IVIG联合激素疗效好,可能与激素早期应用不利于感染清除有关.  相似文献   

19.
目的对婴幼儿室间隔缺损合并肺炎的诊治及手术时机的探讨。方法回顾2013年1月—2014年7月我院心脏科收治的室间隔缺损合并肺炎患儿32例,分析其临床诊治及手术资料,探讨合适的手术时机。结果 32例患儿中均易患肺炎,部分反复发生,其中5例室间隔缺损均在1.0 cm以上,年龄在6个月以下,肺炎较重,不易控制,且心功能不全控制不理想,故予早期手术治疗,3例痊愈出院,1例放弃治疗,1例死亡,其余27例患儿经积极抗感染、改善心功能不全及对症、支持治疗后,肺炎治愈,心功能不全控制,行择期手术,全部痊愈出院。结论婴幼儿室间隔缺损合并肺炎,大部分经内科保守治疗可痊愈而择期手术,但部分患儿因年龄小、缺损大、肺炎重,心功能不能控制时,应尽早进行手术治疗,降低死亡率,改善患儿生存质量,减轻家庭负担。  相似文献   

20.
目的:探讨白介素-11联合激素治疗慢性特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的疗效。方法:将35例慢性特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的病人分为激素治疗组及白介素-11联合激素治疗组,观察疗程1~7天血小板变化情况。结果:两组治疗均有效,但起效时间白介素-11联合激素治疗组优于激素组,3天内血小板上升率白介素-11联合激素组为42.8%,激素组为14.2%。经x2检验两组比较差异有显著意义(P〈0.05)。结论:白介素-11联合激素治疗慢性特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有效。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