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粘连形成是肌腱外科获得良好结果的最大障碍之一 ,我们在肌腱创伤修复过程中采用热预处理后 ,通过观察肌腱粘连程度、进行组织学检测及在肌腱愈合时行负荷加载试验检测其强度 ,为临床预防肌腱粘连提供实验依据。一、材料与方法1.对象 :实验用纯种中国大耳白兔2 4只 ,研究开始前 1周适应新环境 ,平均体重 2 .1kg ,随机选择 12只兔子行热预处理 ,另 12只作无热预处理对照。所有兔常规麻醉 ,用标准病人电热毯将兔子完全包裹好 ,露出口腔 ,预热组兔使用肛门体温计监测 ,每只兔子体内温度上升从 3 8.0℃~ 41.5℃维持 2 0min ,对照组采用上述包括… 相似文献
2.
同种异体肌腱移植的研究进展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自体肌腱移植,虽然腱再生都能获得成功,但是供腱来源有限.又会给供区带来不同程度的损伤和功能障碍,人工肌腱虽已有临床应用的报道,但其材料和与受体肌腱愈合等问题,尚未完全解决。由此近十几年来.人们在同种异体肌腱移植方面进行了诸多研究工作.不断取得新的进展。目前依然多在降低异体肌腱移植后的免疫排斥和解决腱再生发生粘连这两个问题上进行研究中。现将其研究进展综述如下。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深低温冷冻同种异体肌腱替代自体肌腱进行移植治疗肌腱缺损的可行性及移植后异体肌腱的形态学和生物力学性能的动态变化.[方法]采用兔跟腱缺损修复模型,经深低温冷冻的同种异体跟腱为实验组.自体跟腱移植为对照组,分别在术前及术后2、4、8周时对实验组同种异体跟腱及对照组自体跟腱进行大体观察、组织学检查和生物力学测试.[结果]同种异体跟腱与自体跟腱在移植前和移植后2、4、8周时其大体观察、组织学检查和生物力学测试等各项指标均无明显差异,显示同种异体跟腱和自体跟腱有相类似的结构及愈合过程.另外,同种异体跟腱在移植后其力学性能(除衰竭应变外)均比移植前明显降低.随时间推进有上升的趋势,但8周时仍明显低于移植前水平.[结论]深低温冷冻同种异体肌腱可替代自体肌腱应用于移植修复肌腱缺损.同时,由于移植后肌腱力学性能明显下降,需给予适当保护,防止过度牵拉而导致衰竭. 相似文献
4.
兔自体骨膜包裹同种异体肌腱移植对腱-骨愈合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探讨兔同种异体肌腱表面包裹自体骨膜植入骨隧道对移植肌腱与骨隧道之间界面愈合的影响. 方法 健康4~5月龄新西兰白兔20只,体重2.5~3.0 kg,随机取一侧后肢作为实验组,另一侧后肢作为对照组.以同种异体肌腱在兔胫骨干骺端建立腱-骨固定模型,实验组骨隧道肌腱表面包裹自体骨膜,骨膜生发层朝向骨隧道;对照组骨隧道肌腱表面不包裹自体骨膜.分别于术后4、8周取标本作腱.骨界面的组织学检查(n=2),并进行最大拔出负荷的生物力学测试(n=8). 结果 术后4、8周标本大体观察,实验组骨隧道口周围新生骨较多;对照组新生骨少或不明显.组织学观察:术后4周实验组骨膜生发层内有大量间充质细胞增生,出现明显的膜内成骨,沿新生骨小梁周围可见大量骨母细胞呈栅形排列,新生骨小梁与骨膜延续:对照组腱-骨界面间无明显新生骨形成,有疏松结缔组织填充,腱-骨间连接较疏松.术后8周实验组新生骨和肌腱与骨隧道连接紧密,无间隙,新生骨量多,新生骨排列比较规则、整齐,腱-骨界面可见潮线形成,类似于正常腱-骨附着结构,骨膜内成纤维细胞增殖活跃,骨膜与肌腱间有较多纤维连接;对照组腱-骨界面局部有新生骨形成,排列紊乱,腱-骨间可见较多胶原纤维连接.术后4、8周,实验组最大拉出或拉断强度分别为(35.03±1.21)N/cm和(42.36±1.31)N/cm,对照组分别为(26.14 ±6.13)N/cm和(31.63±6.87)N/cm,两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 结论 兔自体骨膜包裹同种异体肌腱移植可缩短腱-骨间成骨时间,提高愈合强度,加速腱-骨间愈合. 相似文献
5.
血运对移植肌腱愈合的影响实验研究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报道用犬的带筋膜蒂的桡侧屈腕肌腱修复屈趾浅肌腱缺损的实验研究,并与不带蒂的游离腱移植进行了比较。术中进行了筋膜和腱的氧分压测定,术后进行了大体、组织学和超微结构的观察。结果表明:①带有血液供应的肌腱移植,将传统的肌腱移植愈合过程转化为单纯的肌腱断端愈合过程,缩短了移植肌腱的愈合时间;②用筋膜组织包绕肌腱缝合处可以防止粘连的形成,筋膜组织可发生滑膜样变,形成光滑面,以减少肌腱滑动的阻力,且带血运的筋膜组织滑膜样变发生早。 相似文献
6.
微孔聚已内酯膜对异体肌腱移植后粘连的预防作用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目的研究微孔聚己内酯(PCL)薄膜对同种异体肌腱移植后粘连的预防作用,并探讨其对肌腱愈合的影响。方法选用在-84℃冰箱冻存10d的兔同种异体肌腱移植于30只受体兔右下肢肌腱缺损处,随机分为2组,A组在腱移植处包裹微孔PCL薄膜作为实验组,B组在腱移植处不包裹薄膜作为对照组。术后不同时间,切取腱移植部位,进行大体观察,常规制成光、电镜标本,镜下观察;对移植腱段、吻合口进行羟脯氨酸(HyP)含量及腱周粘连定量测定。结果镜下微孔PCL包膜组腱移植段内部的成纤维细胞数和胶原纤维量与不包膜组无明显差别,但不包膜组腱周组织成纤维细胞数和胶原纤维量明显较微孔PCL包膜组多;HyP含量不包膜组与微孔PCL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移植腱段和吻合口的羟脯氨酸含量,微孔PCL组分别为(27.3±3.5)mg/g体重,(19.2±3.8)mg/g体重;未包膜组为(28.4±3.6)mg/g体重,(20.1±3.2)mg/g体重;不包膜组比微孔PCL组粘连程度重(P<0.05)。结论微孔PCL膜有预防肌腱粘连的作用,对肌腱愈合无影响,临床可作为一种预防肌腱粘连措施。 相似文献
7.
放射辐照对异体神经移植组织学改变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 探索放射辐照对异体神经移植组织学改变的影响。方法 将18只SD大白鼠随机均分为三组:自体对照组、异体对照组、辐射处理组。应用放射辐照方法处理异体神经后进行移植。术后12周移植神经和胫前肌HE染色,移植神经S-100蛋白及波形蛋白免疫组化和甲苯胺蓝染色,观察其组织学变化和计数单位面积内阳性轴突数和再生的有髓神经纤维数量。结果 放射性照处理后的移植神经,纤维组织增生和炎性细胞浸润较少,胫前肌生长良好,再生有髓神经纤维增多(与异体对照组比较,P〈0.05),单位面积内的阳性轴突数明显增多(P〈0.05)。结论 放射辐照处理可降低异体神经的抗原性。 相似文献
8.
VEGF抗体对兔同种异体肌腱移植作用的实验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 探讨VEGF抗体在异体肌腱移植愈合过程中的作用.方法 将深低温冷冻的同种异体肌腱移植修复新西兰大白兔跟腱缺损,实验组腱周局部滴加VEGF多克隆抗体,对照组滴加生理盐水.术后1、2、4、8周四个时相点处死动物,标本进行大体观察、组织学观察、胶原含量测定及生物力学测试.结果 实验组肌腱粘连等级评分较对照组明显改善,组织学观察可见术后早期实验组较对照组炎性细胞及新生毛细血管数量少,胶原含量差异不明显,但术后8周实验组胶原纤维排列更规则.生物力学测试显示实验组同对照组断裂载荷无显著差异.结论 局部应用VEGF抗体,可以减轻移植肌腱粘连,而对移植肌腱的愈合无明显影响. 相似文献
9.
自体和异体肌腱移植重建前十字韧带后止点转归的组织学研究 总被引:16,自引:1,他引:16
目的:比较自体和异体肌腱移植重建前十字韧带后韧带止点的组织学转归。方法:取12只健康成年杂种犬,切除双膝前十字韧带,切取伸趾肌腱,对折成双股后移植重建前十字韧带,韧带的两端分别通过胫骨和股骨骨隧道后用缝线和螺钉固定.将每条犬的左右侧膝关节随机建成自体或异体的腱-骨愈合模型,采用HE染色,观察比较韧带重建后其止点在6周、12周、6个月时的组织学表现。结果:正常犬的前十字韧带止点具有四层移行结构,即致密结缔组织、纤维软骨、钙化纤维软骨和骨组织,在纤维软骨和钙化纤维软骨之间可见清晰连续的“潮线”。术后6周,自体和异体肌腱重建韧带止点均可见韧带与骨隧道之间充满疏松结缔组织。12周时.自体韧带与骨隧道之间胶原纤维排列有序.并已形成明显的“潮线”.但不连续.四层结构不清;异体韧带与骨隧道之间胶原纤维排列无序,无明显的“潮线”形成,6个月时,自体韧带与骨隧道之间形成明显的“潮线”.且连续,四层结构清晰;异体韧带与骨隧道之间也已形成“潮线”,但“潮线”的起伏性、连续性及结构均较自体韧带差,结论:无论是自体肌腱还是异体肌腱移植重建前十字韧带.6个月后均可初步形成韧带-软骨止点:但在相同时间点.自体肌腱止点的组织学形态优于异体肌腱。 相似文献
10.
供体神经雷公藤预处理对异体移植后神经再生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雷公藤多甙(雷公藤提取物)或MEM预处理的供体坐骨神经对异体周围神经缺损修复的影响.[方法]用新鲜异体坐骨神经移植(A组)或雷公藤多甙(B、C组)/MEM(D、E组)预处理的Wistar大鼠坐骨神经,桥接SD大鼠10 mm坐骨神经缺损,术后以雷公藤多甙治疗5周:A、C、E组5 mg/(kg·d),B、D组2.5 mg/(kg·d).术后2周观察移植物炎症反应情况,12周电生理检测和组织学观察神经再生,16周观察靶肌肉运动终板.[结果]术后早期炎症反应D组比其它组严重;运动神经传导速度、动作电位潜伏期,再生有髓神经纤维数量和轴突直径、髓鞘厚度,C组优于A、B、E组(P<0.05),A、B、E组则优于D组(P<0.05);运动终板染色着色和数量,D组明显比其它组差.[结论]供体神经经雷公藤多甙预处理可能降低了神经组织免疫原性,异体移植后能促进神经再生,减少移植后受体免疫抑制剂用量.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索放射辐照对异体神经移植组织学改变的影响.方法将18只SD大白鼠随机均分为三组:自体对照组、异体对照组、辐照处理组.应用放射辐照方法处理异体神经后进行移植.术后12周移植神经和胫前肌HE染色,移植神经S-100蛋白及波形蛋白免疫组化和甲苯胺蓝染色,观察其组织学变化和计数单位面积内阳性轴突数和再生的有髓神经纤维数量.结果放射辐照处理后的移植神经,纤维组织增生和炎性细胞浸润较少,胫前肌生长良好,再生有髓神经纤维增多(与异体对照组比较,P<0.05),单位面积内的阳性轴突数明显增多(P<0.05).结论放射辐照处理可降低异体神经的抗原性. 相似文献
12.
放射辐照对异体神经移植组织学改变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 探索放射辐照对异体神经移植组织学改变的影响。方法 将 18只SD大白鼠随机均分为三组 :自体对照组、异体对照组、辐照处理组。应用放射辐照方法处理异体神经后进行移植。术后 12周移植神经和胫前肌HE染色 ,移植神经S - 10 0蛋白及波形蛋白免疫组化和甲苯胺蓝染色 ,观察其组织学变化和计数单位面积内阳性轴突数和再生的有髓神经纤维数量。结果 放射辐照处理后的移植神经 ,纤维组织增生和炎性细胞浸润较少 ,胫前肌生长良好 ,再生有髓神经纤维增多 (与异体对照组比较 ,P <0 .0 5 ) ,单位面积内的阳性轴突数明显增多 (P <0 .0 5 )。结论 放射辐照处理可降低异体神经的抗原性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γ射线消毒对不同保存方法牛颈静脉管道机械性能的影响,寻求牛颈静脉管道合适的灭菌和保存方法。方法:将采集、制作好的牛颈静脉拉力条按不同保存方法分为6组:新鲜对照组(A组),冷冻干燥组(B组),溶剂干燥组(C组),深冻组(D组),PBS缓冲液保存组(E组),60%乙醇保存组(F组)。各组经25 kGyγ射线消毒(A组不进行γ射线消毒)后分别行单轴拉伸试验、细菌培养及组织形态学观察。结果上述5种方法保存的牛颈静脉管道经γ射线消毒后,其最大负荷与极限抗张强度分别为(25.23±15.95)N、(4.6±2.53)Mpa(B组),(35.28±14.66) N、(7.10±2.08)Mpa(C组),(25.44±7.97)N、(5.20±1.43)Mpa(D组),(31.55±12.32)N、(6.20±2.72)Mpa(E组),(32.02±18.44)N、(6.80±2.03)Mpa(F组)。与对照组[(23.43±11.21)N、(5.12±3.06)Mpa]相比,P>0.05。断裂延伸率分别为(86.08±31.21)%(B组)、(137.99±38-80)%(C组)、(133.39±42.19)%(D组)、(153.23±55.00)%(E组)和(142.09±54.03)%(F组),与对照组(193.80±37.53)%相比,P<0.05。细菌培养结果全部为阴性。组织切片显示B组和D组组织呈空腔空泡状改变。结论经25 kGyγ射线消毒后,上述五种保存方法处理牛颈静脉管道其最大负荷与极限抗张强度变化不明显,但其断裂延伸率均下降,尤以冷冻干燥保存组为甚。 相似文献
14.
目的:研究内固定对异体骨段移植愈合影响的实验与临床观察,方法:采用新西兰大白兔股骨中段切除1.5cm骨干和骨膜实验动物模型,将36只兔随机分成圆形髓内针内固定组和三棱形髓内针内固定组,于术后第12,3,个月行ECT检查,HE染色组织学观察异体骨愈合过程,比较普通非交锁髓内针和特制交锁针固定对异体骨修复骨肿瘤保肢术中瘤段切除大段骨缺损的治疗情况。结果:圆形髓内针内固定组和三棱形髓内针内固定组异体骨移植愈合组织学过程相似,但三棱形髓内针对固定组在第1,2个月时骨代谢活跃(P<0.05),57例异体骨段移植随访7个-6\5上,平均2.6年,结果异体骨愈合52例,不愈合5例,其中普通非交锁髓内针12例,骨不连3例(25%),特制交锁髓内针47例,骨不连2例(4.3%),普通非交锁形髓内针易发生异体骨移植不愈合(P<0.05),结论:稳固的髓内针固定有利于异体骨愈合。 相似文献
15.
随着内固定装置和更加精确的隧道技术的发展,自体腘绳肌肌腱和同种异体胫前肌肌腱移植重建前交叉韧带(anterior cruciate ligament,ACL)开始普遍应用于关节外科。尽管自体组织移植具有很高的成功率,但一些外科医师还是倾向于采用同种异体移植物,以避免供区并发症;但同种异体移植物的有效性目前仍存在争议。本研究旨在通过前瞻性多中心随机对照实验研究,比较自体腘绳肌肌腱与新鲜冷冻同种异体胫前肌肌腱移植重建ACL在临床疗效和膝关节稳定性方面的差异。 相似文献
16.
关节镜下LARS人工韧带与γ射线照射的同种异体肌腱重建前交叉韧带早期临床疗效比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比较研究LARS人工韧带和γ射线照射的同种异体肌腱重建前交叉韧带的早期临床疗效。[方法]自2006年1月~2008年1月,前瞻性选择了55例前交叉韧带损伤病例,经医生介绍LARS(ligament advanced reinforcement system,LARS)人工韧带和γ射线照射的同种异体肌腱的使用指征,患者自主选择其中一种韧带作为移植物。其中LARS组25例,保留自身韧带残端不予清创,韧带两端以钛挤压螺钉固定;异体腱组30例,股骨端En-dobutton悬吊固定,胫骨端可吸收挤压螺钉固定。术后均行积极的功能康复训练。两组均于术前及术后3、6、9、12、15、18个月进行Lysholm-Tegner膝关节功能评分及KT-2000测定。[结果]术后52例病人得到完整随访,3例失访(LARS组1例,异体腱组2例)。在术后第3、6、9个月Lysholm-Tegner膝关节功能评分LARS组显著高于异体腱组(P0.01),同期比较两组间差异有逐渐减小的趋势,自术后第12个月起两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在术后18个月的随访期内LRAS组KT-2000检测结果优于异体腱组(P0.05),随着时间的延长两组同期KT-2000检测结果差异有增大的趋势。[结论]应用LARS人工韧带重建前交叉韧带的患者较使用γ射线照射的同种异体肌腱重建前交叉韧带的患者术后膝关节前后稳定性好,早期膝关节功能恢复快,但远期效果两者相差不大,还需进一步观察。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γ射线照射处理异体椎间盘的可行性,同时进一步评估去细胞化椎间盘作为自然支架辅助生物学治疗椎间盘退变的性能。方法手术获取6例成熟比格犬的椎间盘,逐级冷冻保存,随机分为对照组及18kGy、25kGy、50kGy γ射线照射组(n=8),处理各组椎间盘后进行细胞活性及生物力学检测并进行对比分析。结果椎间盘细胞活性与照射剂量成负相关,对照组纤维环及髓核细胞活性分别为92.6%、90.7%,18kGy照射组为76.5%、70.6%,25kGy照射组为52.7%、46.9%,50kGy照射组为18.3%、10.1%,各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不同组间椎间盘生物力学性能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其中压缩、拉伸轴向力及左/右旋转扭力矩均维持在正常水平。结论优化γ射线照射可以作为异体椎间盘消毒灭菌的手段,但其确切效果有待体内实验进一步验证。去细胞化椎间盘具有较为理想的生物学及机械性能,有望作为自然支架用于椎间盘疾病的相关研究。 相似文献
18.
[目的]研究2.87 Mrad剂量γ射线照射后,肌腱组织形态学及羟脯氨酸含量的变化.[方法]选取40根人新鲜上肢掌深屈肌腱,-80℃深低温冷冻6周,等分为二:实验组(A组),对照组(B组).A组肌腱在干冰低温保存条件下行γ射线照射,检测肌腱最终吸收剂量为2.87 Mrad.分别行HE、VG染色,在普通光镜和透射电镜下观察其组织形态学变化.用柱前衍生高效液相色谱分析法检测肌腱胶原蛋白水解液中羟脯氨酸含量.[结果]①形态学观察发现,同非照射组肌腱相比,照射组肌腱胶原纤维束间隙较大,纤维排列卷曲紊乱,并可见部分纤维发生断裂.电镜下胶原纤维横纹模糊消失,腱细胞膜溶解消失,核崩解,细胞器减少.②在同等水解条件下,胶原蛋白水解液中照射组羟脯氨酸含量与非照射组相比,有显著差异(P<0.05).[结论]2.87 Mrad剂量γ射线照射可引起肌腱组织形态结构发生显著改变.在同等水解条件处理下,照射组肌腱胶原蛋白水解液中羟脯氨酸含量显著高于非照射组. 相似文献
19.
不同厚度异体皮制备的微粒皮混合自体微粒皮移植对创面愈合的影响 总被引:6,自引:5,他引:6
目的 观察不同厚度异体皮制备的微粒皮混合自体微粒皮移植于大鼠背部全层皮肤缺损后对创面愈合的影响。 方法 制作大鼠全层皮肤缺损创面模型。以移植面积扩张比为 5∶1的自体微粒皮为对照组 ( 10只 ) ,两种不同厚度异体皮制备的微粒皮与同样扩张比的自体微粒皮混合移植为实验组 ,其中实验 1组异体微粒皮厚度为 0 .3mm(10只 ) ,实验 2组 0 .6mm(6只 )。比较移植后 2、3、4周 3组大鼠创面愈合率、收缩率及组织学差异。 结果 创面愈合率 :移植后 2周实验 1组大鼠( 94 .5 8± 3.99) %和实验 2组 ( 95 .2 8± 1.93) %均高于对照组 ( 88.2 8± 6 .85 ) % (P <0.0 5 ),移植后 3周实验 2组 ( 94 .5 5± 3.4 7) %高于实验 1组 ( 89.5 1± 4 70 ) %及对照组 ( 88.5 1± 5 .5 9) % (P <0.0 5),移植后 4周 3组比较 ,差异无显著性意义 (P >0 0 5 )。创面收缩率 :实验 1组大鼠与对照组比较 ,差异无显著性意义 (P >0.0 5),实验 2组各时相点均低于实验 1组及对照组 (P <0.0 5)。组织学检查 :移植后 2周实验组大鼠有明显的淋巴细胞灶性浸润 ,移植后 4周 3组之间比较 ,差异无显著性意义 ( P>0.0 5 )。结论 适量的异体微粒皮混合自体微粒皮移植 ,可以促进创面愈合 ;混合移植等量异体微粒皮时增加其真皮厚度 ,能够减 相似文献
20.
目的 探讨自体微粒皮与异体脱细胞微粒真皮混合移植对创面愈合的影响,并对有关机制做进一步研究.方法 Wistar大鼠作为供体,SD大鼠为受体,在SD大鼠背部建立全层皮肤损伤模型.90只SD大鼠分为5组,每组18只,第1组为自体微粒皮组;第2组为异体脱细胞微粒真皮移植组;第3、4、5组为混合移植组.混合移植组中自异体微粒皮的面积比例分别为:1∶1、1∶0.5、1∶0.25.术后第2、3、4周分别测量每组创面的愈合率,采集创面标本,做HE染色,检测纤维连接蛋白(FN)和层粘连蛋白(LN)、进行组间比较.结果 混合移植组与自体微粒皮移植组比较,混合移植组创面愈合率及FN、LN均高于自体微粒皮组,其中1∶0.25混合移植组最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或P<0.01).结论 混合移植创面愈合率高于自体微粒皮移植,且自体微粒皮与异体脱细胞微粒真皮混合移植的面积比例按1∶0.25效果最佳,这可能与创面纤维连接蛋白和层粘连蛋白升高有关.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