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2.
苏颂(1019~1101年),字子容,北宋泉州南安人(今福建省泉州市),一生仕官,哲宗时官至丞相,后被封为魏国公。苏氏生平嗜学,于经史、诸子百家、图纬、律品、星宫、算法、山经、本草无所不通。他颇为重视医药事业,尝曰“医乃丞相应知之事”。嘉祐五年(1060年),他与掌禹锡、林亿等辑成《嘉祐补注神农本草经》(简称《嘉祐本草》),  相似文献   

3.
<正> 在浩瀚的我国古代本草典籍中,北宋初期苏颂编著的《本草图经》,以图文对照,考证详明取胜,对后世本草著作的编著影响较大。兹简介如下。苏颂的生平及著作简介苏颂(1019——1101年),字子容.泉州南安(今福建同安)人。其父绅,因官署润州丹阳(今江苏丹阳),全家徙居,故有些文献又称他为丹阳人。庆历二年(1042年),考取进士,从此登上宦途。他办事精明强干,待人宽宏大度,深得欧阳修等人器重,在仁宗、英宗、神宗、哲宗四朝担任过多种中央和地方主官,元祐四年(1069年)又擢任尚书左丞兼枢密院事,右仆射中书侍郎(李时珍则称:“哲宗朝位至丞相,封魏国公”),是北宋初期著名的官吏。苏颂自幼勤勉好学,于经史子集、医卜星算,无不探究,后又以太常博士身份两度出任集贤院校理,有机会博览群书和从事学术研究,写出了《新仪象法要》、《华戎鲁卫信录》等古代天文学和外交礼仪方面的专著。他在医药方面的成就尤其显著,不仅与掌禹锡、林亿等共同校刊过《神农本草经》、《备急千  相似文献   

4.
苏颂字子容,北宋时泉州南安(今福建南安)人,为北宋天文学家.天禧四年(公元1017年)出生于同安,其故宅即在县城内西北隅之葫芦山,俗称五芦山,宋代南安吕惠卿曾尊之云:"子容吾乡里先进"!苏家自光诲以下,五世仕宦,社会地位优越,所以享受文化教育,比普通民众的条件为优,使苏颂造就为"经、史、九流、百家以至于图纬、律吕、星、宫、算法、山经、本草无所不通"的人才.仁宗(赵祯)庆历间(一说广历二年,公元1042年)举进士,皇祐五年(公元1053年)任大理寺丞,编定集贤院书籍,连续九年.《本草图经》的编著,可能在这个时期,以后虽曾外放,历知颖、扬、杭、婺、开封、河南等州郡事.  相似文献   

5.
一、苏颂的生平苏颂字子容,泉州同安人,其先祖益。于五代时随王潮入闽(益墓在今同安锄山蔗下乡),生光诲,为漳州刺史,眷居同安,遂为同安人,光诲会孙  相似文献   

6.
《本草图经》为宋代本草学家苏颂所著。本文从纲目分类、载药全面、图文并茂、医药结合、博采众方以及对后世影响等方面阐述了《本草图经》对中医药学的重要贡献,归纳了《本草图经》的研究特色,评价了苏颂及其《本草图经》在世界药物学领域的重要地位,认为研究其特色与方法、挖掘其中医药学精华,对中医药学的深入研究能起到积极的促进作用。  相似文献   

7.
目的:了解分析苏颂及《本草图经》研究的进展及热点.方法:基于CNKI数据库,搜集与苏颂及《本草图经》相关的文献(从建库至2020年12月31日)为数据源,统计分析年发文量、发文期刊、研究内容等计量对象.结果:从统计的117篇相关性文献人手,年发文量受相关学术会议或活动的开展而增长,但总体发文量较少.研究单位主要集中在长...  相似文献   

8.
赵典  沈贤娟  黄泽豪 《河南中医》2020,(9):1336-1339
苏颂遵古不泥,理性传承,在发现中药有众多同名异物,一物多源的情况后,"参用古今之说,互相发明",对古今互为争议者并存其说,解决了不少宋朝本草产地考证问题,有助于更好地梳理本草源流。其《本草图经》增新药100余种,另立"本经外草类""本经外本蔓类"两篇,对原有药物缺失的信息进行了补充。若仍有疑惑,便"两存其说""未知孰是",不作主观臆断,留待后人解决;其切合实际,注重实践,通过实践得知中药的产地、采收时辰及药用部位,结合全国药物调查成果,以图相辅,使辨药更加直观。  相似文献   

9.
 《本草图经》在编纂方法与体例、药图归类,产地记载、形态描述、药性.方剂、科技史资料、文献引用等各个方面,都取得了科学的成就,使该书能反映出北宋时期药学发展最髙峰的特点。由于该书总结了北宋时药物普査成就,内容广泛,使该书具有药材学和博物学的特点。而且收载资料多.又本书收载古代方书,科技史料、医药史料很多,因而本书对文献资料等起到了保存作用。  相似文献   

10.
目的:以《本草图经》(辑校本)本经外类为研究对象,通过整理归纳,对产地、采收、鉴别等统计数据进行分析,探究其医药学价值,为民间草药的进一步开发利用提供思路。方法:对本经外类两卷文字与附图等内容进行梳理,利用Excel软件整理成表,再按照异同点等特征进行分类统计。结果:本经外类的药材多数产于“400mm等降水量线”以南地区;采收后的加工成本低、简便易行;描述植物形态时运用大量的类比手法;药材多为“解毒、消肿、治疮”和“祛风”的功效。结论:本经外类的民间草药多分布于中国南方,对水分有一定要求;对采收的记载符合所需采收植物部位的生长特点,加工成本低、简便易行,符合民间百姓生活特点,且适应南方潮湿天气;运用的类比手法为民间草药的发展考证作出了贡献;所记载的药材功效,符合南方地区常见病症,药材的配伍等也体现了中国古代劳动人民的智慧,对现代医药学的发展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1.
《本草图经》水英考证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张树人 《中药材》1998,21(11):587-589
经考证,《本草图经》所载的水英为忍冬科陆英Sambucus chinensis Lindl.(S.javanica Reinw)。  相似文献   

12.
关于《本草图经》的研究进展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本草图经》是我国宋代著名科学家苏颂编撰的一部比较完备的图谱性本草著作。这本书其学术成就主要表现在它集中地保存了北宋中期一次全国性药物普查的丰硕成果,特别是现存的933幅图,基本上都是当时的中医药专业人员根据标本实物绘制的。在文字说明上,对药物的描述细腻,使用的术语  相似文献   

13.
《本草图经》是我国现存最早的版刻本草图谱,载药八百余种,所绘药图九百余幅,学术价值很高。借助网络数据库收集公开发表的关于《本草图经》药物考证研究的72篇论文,并对其进行梳理,发现《本草图经》的药物考证研究大致呈现出“面-点-面”发展趋势,由最初多按药物自然属性进行分类研究,至单味药物的本草考证,再到更细致的药物分类研究和以产地为划分的药物研究,可见对《本草图经》的药物考证研究在逐步深入,趋向多元化与精细化。就药物考证而言,单味药物的微观化研究、药物的产地与品种研究等方面仍值得深入探讨。  相似文献   

14.
今考订《本草图经》之铁线草,即《本草纲目拾遗》之龙须草,为灯芯草科植物拟灯芯草JuncussetchuensisBuchen.var.effu-soidesBuchen.的全草  相似文献   

15.
苏颂《本草图经》,原书久佚。现在国内已出版的《本草图经》辑本有两种:一是1983年皖南医学院油印尚志钧辑本(以下简称“尚本”)。一是1988年福建科技出版社出版胡乃长等辑本(以下简称“闽本”)。比较这两种辑本,除序言外,几乎完全相同。因此在闽本出版发行后,医药界普遍认为闽本与  相似文献   

16.
《本草图经》集前人本草著作之大成,并补充了作者苏颂的新发现及研究心得,是我国药物学史上具有承上启下作用的里程碑式著作。本文通过研读解析该书植物药部分,发现该书具有图文并茂、鉴别有法、注重产地等特点,体现了苏颂注重创新、实事求是的学术思想。  相似文献   

17.
《本草图经》厚朴的品种考证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尚志钧  刘晓龙 《中药材》1994,17(4):42-42
本文对《本草图经》厚朴品种进行了考证,认为该书记载“叶如槲叶,四季不凋,红花而青实”的厚朴,应是现今樟科润楠属植物红楠Machilus thunbergii。此外,本文还对《本草纲目》记载的厚朴品种进行了考订。  相似文献   

18.
陈京  徐攀  姚振生 《中药材》2012,(7):1167-1170
经考证《本草图经》中的蕨类植物,分别为卷柏、兖州卷柏、石韦、瓦韦、狗脊蕨、峨嵋狗脊、阔生复叶耳蕨、东方夹果蕨、贯众、槲蕨、中华槲蕨、骨碎补、知母、海金沙、江南星蕨、水龙骨、木贼、江南卷柏和披针骨牌蕨。  相似文献   

19.
一、书名《本草图经》,是指药图与说明文合一而言.《本草纲目》卷一序例“历代诸家本草”,所列本草书名有42种,其中第23种,即是本书.李时珍题作《图经本草》.但《大观本草》、《政和本草》卷一序例上收载本书序,题作《本草图经序》;卷十狼把草条,有掌禹锡谨按云:“书于《本草图经》外类篇首云”;卷末收载宋代民间药,亦题《本草图经》本经外草类七十五种,《本草图经》本经外木蔓类二十五种.据此可知,苏颂当初编纂此书时,用的书名是《本草图经》,而不是《图经本草》.由于《大观》、《政和》流传远不及《本草纲目》广泛,因此一般文献引用此书皆题《图经本草》.为着恢复苏颂编著此书原始用名.笔者辑校本仍采用《本草图经》为正名. 二、特点 1.内容特点该书内容广泛而充实,科学性强,合辨药与用药于一书,“叙物真滥,使人易知;原诊  相似文献   

20.
苏颂所著《本草图经》,是一部杰出的医药学著作,其在医药学、本草学方面的贡献已被历代医药学家所瞩目,正如长春苏颂学术研究会常务副会长管成学教授评价苏颂所云:"他继承了《神农本草经》、《本草经集注》和唐《新修本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