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43 毫秒
1.
胃平滑肌瘤系来源于中胚叶组织,可位于胃壁内、粘膜下或浆膜下,在消化道平滑肌瘤并不少见[1-3].本病没有应用CF前,诊断主要依靠X线检查,因手术切除效果良好,即使平滑肌肉瘤,其恶性程度也较低,为此转移率很低[2-4].1对象和方法1.1对象本组10例中胃平滑肌瘤7例,平滑肌肉瘤3例,经手术病理证实.年龄44岁~65岁,平均54岁.男6例,女4例.临床主要表现为消化道出血,中上腹疼痛,8例患者上腹部扪及包块.1.2方法采用SomatomCRF型全身CT扫描机.患者空腹,扫描前po1%~2%泛影葡胺1000mL.上始横膈开始扫描至肿瘤结束止,必要时薄…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索CT和胃肠领餐检查在胃的平滑肌肉瘤诊断方面的价值。方法对48例经过手术、手术探查及病理证实的胃平滑肌肉瘤患者的CT和胃肠领餐检查结果对照分析。结果①CT检查示48例均见左上腹包块,其中42例边缘不规则,呈分叶状.46例肿块内部密度不均,其内有低密度灶,造影后低密度区不强化,肿瘤实质部分有强化,CT值提高15Hu~25HU不等。另外因肿瘤较大可对周围脏器有压迫及推移征象,还有周围脏器的侵及和远处转移,常见有胰腺的侵及,肝脏、肾上腺的转移.另外,少数病例肿瘤内有钙化、出血等.②胃肠钡餐检查,腔内型示胃内近心端球形软组织肿块,似“土豆”样外观,肿瘤表面粘膜被展平,肿瘤的游离侧顶部可有大而不规划龛影.腔外型示胃外的软组织肿块压迫,胃的一侧内陷,粘膜靠拢、集聚;肿瘤与胃壁不可分割,呈锐角相交.腔内外型表现介于腔内型、腔外型两者之间.结论CT检查对肿瘤的大小、位置、形态及内部结构观察,邻近脏器推挤受压,直接浸润和转移判定优于胃肠钡餐检查.但胃肠领餐检查对肿瘤的定位,病理分型更准确,故两者互相配合,对术前确诊、指导手术,更为准确.  相似文献   

3.
目的为提高对十二指肠肿瘤的正确诊断率,本文进行影像诊断与内镜的对比分析.方法本组19例,分析了其X线表现,B超,CT表现与内镜所见及手术病理的情况.结果本组19例十二指肠肿瘤分良性4例,恶性15例,腺癌13例,息肉2例,炎性肿块1例,平滑肌肉瘤1例,脉瘤样增生1例,胃窦癌侵及十二指肠球部1例.肿瘤分类:且息肉型,2.溃疡型,3.浸润型.结论对十二指肠肿瘤采用多影像检查,综合分析诊断,能提高诊断率.  相似文献   

4.
上消化道平滑肌肿瘤内镜诊治   总被引:4,自引:3,他引:4  
目的总结上消化道平滑肌肿瘤发病情况及其内镜特点,探讨其良、恶性病变的诊治方法。方法对25年间经手术和病理证实的156例上消化道平滑肌肿瘤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156例上消化道平滑肌肿瘤中平滑肌瘤126例,平滑肌肉瘤30例,内镜确诊率81.4%。食管平滑肌瘤较多见,且多为≤2 cm的小平滑肌瘤(78.2%);73.3%的平滑肌肉瘤表面有溃疡形成,而平滑肌瘤表面溃疡仅为14.3%,两者差异显著(P<0.01);肿瘤长径≤2 cm者75.4%为平滑肌瘤,> 5 cm者76.7%为平滑肌肉瘤。95例直径≤ 2 cm的平滑肌瘤经内镜推顶圈套法切除,无严重并发症发生。结论食管小平滑肌瘤较多见;肿瘤大小及表面溃疡为内镜下鉴别平滑肌瘤与肉瘤的重要依据;内镜下推顶圈套法切除直径≤ 2 cm的平滑肌瘤安全、有效。  相似文献   

5.
1983年以来,我院共收治胃肠道平滑肌肿瘤25例。现报告如下。 临床资料:本组男16例,女9例。年龄21~70岁。其中平滑肌瘤11例(胃4例,十二指肠2例,小肠5例),平滑肌肉瘤14例(胃7例,十二指肠3例,小肠3例,大肠1例)。 手术方法:25例平滑肌肿瘤中,除1例胃平滑肌肉瘤和1例十二指肠平滑肌肉瘤因肿瘤巨大侵犯周围重要脏器无法手术切除而行活检手术外,其余恶性肿瘤均行根治性手术切除,良性肿瘤行局部切除。 结果:本组病例术后随访5年,11例平滑肌瘤无复发,无转移。14例平滑肌肉瘤中13例复发,1例局部复发;3例发生远处转移;12例术后1~3年死亡,1例生存4年余,1例生存5年后失访。 讨论:消化道平滑肌肿瘤的临床表现不一,多数症状无特异性。平滑肌肉瘤除了发展快、容易复发和转移外,很难和平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CT对食管胃肠道疾病的检查方法,评价其临床应用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临床确诊资料完整的病例83例,食管疾病28例,胃疾病32例,小肠1例,大肠22例.检查前准备:食管po产气粉3g后5min~10min再服用5%碘水溶液10mL~20mL;胃po矿泉水350mL~500mL,并转动体位2~3次;肠采用检查前24,12h两次分别po1%碘水溶液300mL~500mL,必要时对大肠检查加用肛门插管注入空气600mL~900mL,扫描方法:常规平扫、病灶目标扫描、增强扫描.结果83例中癌肿占80例,其余3例分别为胃食管裂孔疝,小肠crohn氏病、胃幽门梗阻.首次发现病灶组20例,提出正确诊断率为90%,误诊2例.癌肿术后复查组33例,发现复发和(或)转移灶15例,其中远处器官转移6例,病变复发率为45.5%,临床确诊再行CT检查组30例,病灶显示率100%,周围结构侵犯10例,远处转移2例.80例肿瘤患者中总转移率为25%.结论在做好检查前准备的情况下,食管胃肠道的CT检查能很好显示癌肿病变;对盲肠其他疾病灶如crohn氏病,胃食管裂孔疝亦有诊断价值.术后复查患者可追踪观察病灶的转归、尽早发现复发或转移,从而修改临床治疗方案.临床确诊病例再行CT检查可明确病灶的大小、范围以及周围侵犯情况,特别是确定有否淋巴结或远处器官转移,从  相似文献   

7.
胃平滑肌肉瘤23例影像学与内镜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探讨胃平滑肌肉瘤的影像学与内镜表现 ,以提高对该病的诊断水平。方法 回顾性分析经手术病理证实的 2 3例胃平滑肌肉瘤的钡餐、CT及内镜资料。结果 钡餐表现为腔内圆形或椭圆形的充盈缺损 ,其内可见不规则龛影 ,或表现为胃受外来压迫。CT表现为密度不均的不规则肿块 ,并可准确的判断邻近脏器的浸润及淋巴、血行转移情况。内镜可显示肿块、胃腔的情况 ,并可取活检 ,明确诊断。结论 钡餐、CT、胃镜密切配合 ,互为补充可提高该病的正确诊断水平并指导治疗。  相似文献   

8.
良恶性胸腺瘤的CT诊断及鉴别诊断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陈更瑞 《临床肺科杂志》2010,15(8):1181-1181
目的提高CT评价术前胸腺瘤的准确性。方法分析27例经手术、病理证实胸腺瘤的CT征象。结果良性胸腺瘤9例,肿瘤平均直径4.1cm,肿块呈类圆形7例,分叶状1例,不规则形1例,边缘清晰,脂肪间隙存在9例。恶性胸腺瘤18例,肿块平均直径9.2cm,肿块呈不规则17例,分叶状12例,13例肿块邻近脂肪间隙模糊、消失。10例包绕大血管,7例侵犯前胸壁,肺内浸润4例,心包积液4例,胸腔积液5例。结论 CT对良恶性胸腺瘤的诊断及鉴别诊断具有较高价值。  相似文献   

9.
林光武  嵇鸣 《老年医学与保健》2010,16(2):103-105,115
目的探讨老年性胃间质瘤的螺旋CT表现,以提高对该病的认识。方法收集资料完整的老年性胃间质瘤47例,分析其螺旋CT表现及病理基础。结果良性11例,交界性9例,恶性27例;腔内型5例,腔外型30例,腔内外型12例。良性、交界肿瘤CT平扫呈圆形或类圆形均匀密度软组织肿块,肿瘤直径常小于5cm,增强扫描病灶呈中度以上的较均匀强化;恶性病变CT平扫为较大的不规则或分叶状肿块,其内有出血、坏死、囊变及钙化,增强扫描肿物呈不均匀强化,其内坏死、囊变区无强化,动脉期瘤体旁可见排列成簇状或线状增强的细小血管,静脉期病变强化程度高于动脉期。结合手术病理,CT对病变定位准确率为100%,定性准确率达91%。结论螺旋CT能很好反映老年性胃间质瘤的生长方式及病理基础,存肿瘤的检出、判断肿瘤与周围器官的关系、有无转移及良恶性鉴别等方面均有重要价值。  相似文献   

10.
<正>消化道管壁由内向外依次共分为五层:黏膜层、黏膜肌层、黏膜下层、固有肌层及浆膜(食管无浆膜层,固有肌层外仅有一层薄如蝉翼的外膜)。消化道固有肌层肿物属于间叶性肿瘤,主要包括:平滑肌瘤、间质瘤、神经鞘瘤、平滑肌肉瘤及恶性间质瘤等~([1]),其中平滑肌瘤为良性病变,间质瘤和神经鞘瘤为良性,但具有潜在恶变可能~([2]),平滑肌肉瘤和恶性间质瘤为恶性病变。虽然病变大多数为间质瘤和平滑肌瘤~([3]),但定期的胃镜复查给患者带来很大的心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β-联蛋白(β-catenin)和WT1在子宫间叶性肿瘤中的表达及其临床意义。方法采用免疫组织化学EnVision染色法对25例子宫内膜间质肉瘤、9例平滑肌肉瘤、16例平滑肌瘤(包括7例高度富于细胞平滑肌瘤)、8例正常子宫肌壁和6例正常子宫内膜中的β-catenin和WT1的蛋白表达水平进行检测。结果β-cate—nin在子宫内膜间质肉瘤细胞核表达的阳性率高于平滑肌肉瘤(P=0.004)和平滑肌瘤(P〈0.001)。正常子宫肌壁平滑肌细胞细胞核中无β-catenin表达。WT1阳性表达见于正常子宫内膜的间质细胞、子宫肌壁的平滑肌细胞和平滑肌瘤细胞。可旧1在平滑肌肉瘤和子宫内膜间质肉瘤的肿瘤细胞中的表达强度较平滑肌瘤细胞减弱(P分别为0.007和0.002)。结论β-catenln和WTI表达可能与子宫恶性间叶性肿瘤,尤其是子宫内膜间质肉瘤的发生和发展有关。细胞核的β-catenin蛋白表达有助于子宫内膜间质肉瘤与平滑肌肿瘤的鉴别诊断。  相似文献   

12.
阴道肿瘤的诊治(附30例分析)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分析30例阴道肿瘤患者的临床资料,其中良性阴道肿瘤14例,原发恶性阴道肿瘤12例,转移性恶性阴道肿瘤4例,结果显示,良必阴道肿瘤订在表现为阴道肿物,以平滑肌瘤多见,行手术切除即可,阴道恶性肿瘤以阴道黑色素瘤及原发性阴道癌多见,转移瘤多来自邻近器官、其治疗宜行根治术,术后可辅以放疗、化疗及免疫治疗。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子宫平滑肌肿瘤的临床及病理诊断特点。方法对312例平滑肌肿瘤切除标本进行常规病理切片制作,光学显微镜观察,以世界卫生组织(WHO)新分类作为诊断标准,整理数据并进行分析。结果子宫平滑肌肿瘤多发于肌壁间,发病高峰年龄在40~50岁之间,312例中278例(89.10%)为良性平滑肌瘤,3例(0.96%)为平滑肌肉瘤,31例(9.94%)为恶性潜能未定的平滑肌肿瘤。结论平滑肌肿瘤中恶性的子宫肉瘤发生率较低,较多的是良性的平滑肌瘤。通过观察细胞的核分裂像的数目可较为准确区分子宫平滑肌肿瘤和子宫肉瘤。  相似文献   

14.
冒平滑肌肉瘤临床少见,早期症状不明显,无特异性,易误诊.现将病理确诊6例分析.男4例,女2例,年龄48岁~64岁30岁以上占88.3%.4例为上消化道出血,最多出血1000ml以上伴休克2例,余为上腹部肿块和吞咽困难各1例.手术所见瘤体最小2cm,最大8cm,平均6cm未见液化和坏死囊性变.责门部2例,胃体部3例,胃窦部1例,胃外型、胃内型、混合型各2例.发病率约占胃恶性肿瘤的0.3%~5%,平均1.4%.国内为0.31%.本组占同期恶性肿瘤的0.16%,胃肉瘤中平滑肌肉瘤占10%-20%.男性多见,好发年龄与胃癌相仿.各项检查均有局限性.准确率不高.关于良恶性肿瘤的鉴别诊断、若直径超过5cm、形态不规则恶性可能性大,最后确诊依靠病理、免疫组化.本病属低度恶性,主要通过血运转移,较少淋巴结转移.对放疗及化疗不敏感,目前仍以手术治疗为好.  相似文献   

15.
胃平滑肌肿瘤的胃肠钡餐和CT检查的诊断价值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回顾性研究胃平滑肌肿瘤的胃肠道钡餐检查与CT检查的影像学特点。方法对15例胃平滑肌肿瘤病人进行胃肠道钡餐检查与CT检查。结果15例中胃肠道钡餐检查诊断出平滑肌肿瘤6例。CT检查诊断出平滑肌肿瘤11例。结论CT检查对胃平滑肌肿瘤的良恶性鉴别方面价值较大。  相似文献   

16.
胃肠间质瘤诊断及外科治疗分析(附95例报告)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施华  张晓霞  宋旭东 《山东医药》2010,50(14):88-89
目的观察胃肠间质瘤(GIST)的诊断及外科治疗效果。方法回顾性分析1993—2002年收治的59例胃肠道平滑肌肿瘤患者和2003—2007年收治的49例GIST患者的临床资料。结果诊断为胃肠道平滑肌瘤或平滑肌肉瘤的59例中有46例(78.0%)被纠正诊断为GIST。95例GIST患者均行手术治疗,行肿瘤完全切除术78例;术后总体58生存率为79.7%。完全切除术后无病生存率与首诊已有转移和核分裂数有关(P〈0.01)。结论既往(2002年以前)诊断的胃肠平滑肌肿瘤大部分应纠正诊断为GIST。治疗GIST应以手术治疗为主,首诊肿瘤转移和核分裂数是独立的预后因素。  相似文献   

17.
胃镜对胃间质瘤诊断价值的探讨   总被引:4,自引:1,他引:3  
胃间质瘤(gastric stromal tumors,GSTs)是近年来提出的一个病理学诊断新概念,一直以来常被误诊为平滑肌瘤、平滑肌肉瘤。我们回顾性分析1995年1月至2002年6月经手术、病理证实的GSTs 36例,以探讨胃镜对胃间质瘤的诊断价值,提高对此疾病的认识。  相似文献   

18.
目的 探讨胃平滑肌肿瘤的临床和病理特点。方法 1990年~2002年经我院治疗的胃平滑肌肿瘤41例,对其临床及病理资料等进行分析。随访时间为1~5年。结果 平滑肌肿瘤的主要临床表现为腹痛、体重减轻及上消化道出血,好发部位是胃底和胃体部。内镜下表现为隆起型、溃疡型、浸润型。内镜活检与术后病理符合率为9.8%。平均25个月的随访中,12例死于转移,6例有局部复发。结论 胃平滑肌瘤由于其发病率低临床表现特殊,易造成误诊和漏诊,内镜为诊断GSMT的有效手段,但确诊仍靠病理。肿瘤组织学的恶性程度与局部复发和远处转移明显相关。  相似文献   

19.
目的 探讨18氟-脱氧葡萄糖正电子发射计算机断层摄影(18F-FDG PET/CT)判断胃恶性肿瘤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 2007年5至7月对24例临床疑诊胃恶性肿瘤患者进行18F-FDGPET/CT显像检查,根据初次胃镜及病理活检结果将患者分为确诊组(胃镜和病理检查均提示恶性,9例)和未确诊组(胃镜下疑似恶性但病理检查提示良性,15例).确诊组行PET/CT以助术前评估,之后行手术治疗.未确诊组行PET/CT以判断病灶良恶性,之后再行胃镜和活检病理复查,符合手术指征者行手术治疗,无手术指征者临床随访.最终诊断以手术病理或临床随访结果为准.分析18F-FDG PET/CT对胃恶性肿瘤的诊断灵敏度、特异度、阳性预测值、阴性预测值及对腺癌患者l临床分期的作用.结果 18F-FDG PET/CT检出胃恶性肿瘤患者16例(确诊组9例、未确诊组7例),胃部原发灶16处,腔外增殖性病灶1处侵犯肝脏、胰腺及腹膜,肝转移1处,肺转移1处,空回肠病变3处,累及淋巴结13处,均获术后病理确诊.另有1例未确诊组患者PET/CT疑似恶性病变,术后病理确诊为良性间质瘤;1例未确诊组腺癌患者PET/CT漏诊.PET/CT诊断胃恶性肿瘤的灵敏度为16/17,特异度为6/7,阳性预测值16/17,阴性预测值6/7.对Ⅲ、Ⅳ期胃癌患者的分期正确率为6/6.结论 18F-FDG PET/CT为简单易行、安全、无创及有前景的检查方法,对胃恶性肿瘤的检出及良恶性肿瘤的鉴别有较高的临床应用价值,可作为胃镜检查的补充手段和制定手术方案的辅助工具.  相似文献   

20.
目的探讨CT在恶性间皮瘤诊断中的价值。方法回顾分析9年来我院经手术或/和病理证实的42例恶性胸膜间皮瘤的CT表现,并与12例手术所见作了比较。结果结节状或肿块状胸膜增厚(97.6%)是胸膜间皮瘤最常见的CT表现,有诊断性的表现为胸膜增厚〉1cm(59.5%),环状胸膜增厚(41.5%),病变累及纵隔胸膜(92.9%)或叶间裂(69.0%),病变侵犯周围胸壁或/和肋骨、纵隔、心包、膈肌等邻近组织或器官(65.9%),1例呈胸内巨大肿块,42.9%病例可见纵隔或,和肺门淋巴结肿大。在CT和手术所见的比较中,CT正确检出了65%的对周围组织或器官的侵犯,漏诊的有35%。结论CT在恶性胸膜间皮瘤的诊断、分期上有重要价值,是治疗前的标准诊断方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