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71 毫秒
1.
异丙酚病人自控镇静与靶控镇静的对比研究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目的 比较异丙酚病人自控镇静术(PCS)与靶控镇静术(TCI)在硬膜外麻醉中的应用价值。方法 32例行下肢或下腹部手术的成年患者,硬膜外麻醉满意后,随机分成两组,PCS组行病人自控镇静,单次剂量0.3mg/kg,锁定时间2min;TCI组行靶控输注,术中维持镇静深度于OAA/S镇静评分3分。监测不同时点的镇静评分、双频谱指数(BIS)、边缘频率(95%SEF)、异丙酚靶浓度(CP)及血药浓度(Cm)、术中遗忘及镇静满意程度,并比较BIS、95%SEF及Cm与镇静评分的相关性。结果 所有患者均对镇静效果满意,PCS组镇静深度较浅,异丙酚用药量较TCI组少(分别为 2.5mg·kg-1·h-1与 3.8mg·kg-1·h-1,P<0.01),且个体差异明显。TCI组血药浓度平稳,并与靶浓度基本相符,术中及术后遗忘率较自控镇静组高(分别为31%与69%,P<0.01)。BIS与镇静评分的相关性(γ=0.73)较95%SEF及Cm高。结论 两种方法镇静效果均满意,但又各具特点。自控镇静体现了个体化给药原则,用药量较少,其合理的设置至关重要。靶控镇静的深度平稳且易于调控,遗忘良好,但由于其治疗窗较窄,需要有良好的监测。BIS是监测硬膜外麻醉中镇静深度的较敏感指标。  相似文献   

2.
目的评价非肌松、深麻醉状态下,双频谱指数(BIS)反映麻醉深度的准确性。方法选择ASAⅢ级的冠脉搭桥术患者59例,麻醉诱导:静脉注射异丙酚2 mg/kg、舒芬太尼1μg/kg、罗库溴铵0.6 mg/kg,术中麻醉维持采用静脉持续输注异丙酚3-4 mg·kg-1·h-1、舒芬太尼1μg·kg-1·h-1。于麻醉诱导前、麻醉诱导开始后1、2、3、4 min、气管插管后即刻、气管插管后1 min、切皮后即刻和劈胸骨后即刻记录BIS、状态熵(SE)和反映熵(RE)。结果与麻醉诱导前相比,麻醉诱导开始后1、2、3、4 min和气管插管后即刻、气管插管后1 min、切皮后即刻及劈胸骨后即刻BIS、SE和RE均下降(P<0.05)。与SE相比,RE在各观察点均升高(P<0.01)。麻醉诱导期间BIS与SE和RE各时间点观察值之间呈明显正相关,r分别为0.898、0.908(P<0.01)。结论在非肌松、深麻醉状态下,BIS对舒芬太尼复合异丙酚静脉麻醉深度的监测不受肌电活动的影响。  相似文献   

3.
目的 在小儿整形外科手术中寻找异丙酚与氯胺酮复合静脉麻醉最佳搭配方案。方法 选择 36例外耳再造术患儿 ,随机分为四组 ,各组均用异丙酚和氯胺酮不同搭配比例维持麻醉。观察各组病人的麻醉过程中的血流动力学变化情况和麻醉恢复情况 ,同时记录异丙酚与氯胺酮的平均用量。结果 与第二、三、四组相比 ,第一组的异丙酚与氯胺酮用量多、麻醉恢复拔管时间较长、同时麻醉后出现头晕、复视等并发症发生率也较高 (P <0 0 5 )。第二、三组异丙酚用量无统计学差异 (P >0 0 5 ) ,而氯胺酮用量则有统计学差异 (P <0 0 5 )。第三组血流动力学不稳定 (P <0 0 5 )。结论 在小儿整形外科手术中选用适当搭配比例的异丙酚与氯胺酮 (手术前期用异丙酚 6mg·kg-1·h-1、氯胺酮 1 2mg·kg-1·h-1麻醉维持 ;手术中后期用异丙酚 6mg·kg-1·h-1、氯胺酮 0 8mg·kg-1·h-1维持 ;手术后期用异丙酚 6mg·kg-1·h-1维持并根据病人具体情况逐步减少异丙酚的输注速率 )复合静脉麻醉是一理想而且经济的麻醉方案。  相似文献   

4.
目的 :研究异氟醚和异丙酚维持神经外科手术中低碳酸和高碳酸血症对颈静脉球血氧饱和度 (SjvO2 )影响的年龄差异。方法 :2 0例以异丙酚 2mg/kg、芬太尼 2 μg/kg和阿曲库铵 0 5mg/kg诱导麻醉 ,维持麻醉异丙酚 6~10mg·kg-1·h-1。并选择 2 0例相似病人用硫喷妥钠诱导和异氟醚 1~ 1 3MAC维持麻醉进行配对研究。测定动脉压和SjvO2 。结果 :异丙酚组低碳酸性SjvO2 反应 (≥ 5 0岁 )显著低于其他各组 ;<5 0岁组则显著高于其他各组 (P <0 0 5 )。结论 :异丙酚维持神经外科手术在≥ 5 0岁病人低CO2 的应用需慎重  相似文献   

5.
双频指数和听觉诱发电位在监测麻醉深度中的价值   总被引:18,自引:2,他引:16  
目的 评估脑电双频指数 (BIS)和中潜伏期听觉诱发电位 (MLAEP)在监测麻醉深度中的价值。方法  2 1例择期手术患者随机分为Ⅰ组 (对照组 ,n =11)和Ⅱ组 (咪唑安定组 ,n =10 ) ,输入复方乳酸钠液 10ml/kg后 ,以 0 4mg·kg-1·min-1的速度静脉推注丙泊酚 2mg/kg ,在诱导第 4分钟注入维库溴铵 0 1mg/kg、芬太尼 2 μg/kg ,Ⅱ组同时注入咪唑安定 0 0 4mg/kg。记录OAA/S镇静评分、收缩压、舒张压、心率、BIS和反映MLAEP的ARX指数 (ARX Index ,AAI)的基础值 ,以及诱导插管时每分钟的数值。结果  (1)AAI反应时间较BIS显著缩短 (P <0 0 5 ) ;(2 )OAA/S镇静评分与BIS、AAI显著相关 (r =0 86 0 2、0 85 5 0 ,P <0 0 1) ;(3)Ⅱ组注入咪唑安定后 1分钟 ,AAI较Ⅰ组显著下降 (P <0 0 5 ) ;2分钟后 ,BIS较Ⅰ组显著下降 (P =0 0 0 1) ;(4)Ⅰ组的插管反应大于Ⅱ组 ,插管即刻AAI差异显著 (P =0 0 1) ,插管后 1分钟BIS差异显著 (P <0 0 5 ) ;Ⅱ组在插管前后AAI和BIS均无显著差异。结论  (1)AAI和BIS均能反映镇静程度和插管反应 ,但AAI反应更快 ,趋于实时监测 ;(2 )联合应用咪唑安定诱导可以抑制插管反应  相似文献   

6.
目的 探讨老年人硬膜外复合丙泊酚静脉麻醉中脑电双频谱指数 (BIS)和心率变异性(HRV)的改变。方法 择期腹部手术病人 4 0例 ,按年龄分成年轻组和老年组。诱导前T8~ 1 1 穿刺置管 ,咪唑安定 0 1mg/kg、丙泊酚 1mg/kg、维库溴铵 0 1mg/kg、芬太尼 3μg/kg诱导后插管 ,丙泊酚4mg·kg 1 ·h 1 恒速泵入维持麻醉 ,术中每 4 5~ 6 0min硬膜外追加局麻药 3~ 5ml,静注芬太尼 1~2 μg/kg、维库溴铵 0 0 5mg/kg。记录入室后、诱导后、插管后、术中及清醒睁眼时的BIS、低频与高频比值 (LF/HF) ;记录手术时间、术中用药情况、术中发生低血压和心动过缓次数。结果 两组平均年龄分别为 (31 4 4± 6 6 9)岁和 (71 0 0± 5 1 5 )岁 ,P <0 0 1。手术时间分别为 (1 96 1 1± 36 94 )和(2 0 8 34± 2 4 0 0 )min ,P >0 0 5。用药情况及各时点BIS值未见显著性差异 ;组间诱导和插管后的LF/HF有显著性差异 (P <0 0 1 ) ;两组低血压发生率分别是 2 0 %和 5 5 % ,P <0 0 5 ;心动过缓发生率分别是 1 0 %和 2 0 % ,P >0 0 5。结论 BIS可较好地反映硬膜外复合丙泊酚静脉全麻的镇静深度 ,且不受年龄影响 ,心率变异的LF/HF可较好地反映老年人围麻醉期间自主神经功能的均衡性 ,为老年人围术期的管理提供有益的指  相似文献   

7.
曲马多在全麻中持续输注镇痛对麻醉后恢复及清醒的影响   总被引:8,自引:1,他引:7  
目的 观察全身麻醉中持续输注曲马多镇痛对麻醉后恢复及清醒的影响。方法 随机将ASAⅠ~Ⅱ级病人 30例分为Ⅰ、Ⅱ组 ,全麻诱导后Ⅰ组地氟醚持续吸入维持全麻 ,Ⅱ组地氟醚持续吸入加上曲马多负荷剂量 3mg/kg +持续泵注 0 5mg·kg-1·h-1直至清醒 ,持续观察麻醉期间双频谱指数 (BIS)、谱边界频率 (SEF)等指标的变化 ,以及术中维持BIS为 5 0左右时的呼气末地氟醚浓度和麻醉苏醒期完成指令性动作 (抬上臂 )时间及拔除气管导管的时间。结果 拔管时Ⅰ组心率增加、抬上臂时Ⅰ组的BIS较高 ,与Ⅱ组相比均有显著性差异 (P <0 0 5 )。HF在术中、LF/HF在拔管时Ⅰ组高于Ⅱ组 ,且差异有显著性意义 (P <0 0 5 )。在其他时间点MAP、心率、BIS、SEF、低频 (LF)、高频 (HF)、LF/HF和总功率 (LF +HF)的变化无统计学意义 (P >0 0 5 )。两组在完成指令性动作、拔管时间上 ,Ⅱ组略小于Ⅰ组 ,但无显著性差异。术中和手术结束时 ,Ⅱ组的呼气末地氟醚浓度均低于Ⅰ组 ,差异有非常显著性意义 (P <0 0 1)。结论 地氟醚麻醉中持续泵注曲马多镇痛不影响麻醉后恢复及清醒 ,在推荐剂量下曲马多可以作为复合麻醉中长时间持续泵注的麻醉性镇痛药  相似文献   

8.
异丙酚对成年大鼠血脑屏障通透性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 观察静脉输注不同剂量异丙酚对大鼠血脑屏障 (BBB)通透性的影响。方法  30只成年大鼠随机分为三组 :对照组 (C组 ,不用全麻药 ,n =6 ) ,异丙酚 70mg·kg-1·h-1组 (P1组 ,静脉注射异丙酚 2 0mg/kg继以静脉输注 5 0mg·kg-1·h-11小时 ,n =12 ) ,异丙酚 12 0mg·kg-1·h-1组 (P2组 ,静脉输注异丙酚 12 0mg·kg-1·h-11小时 ,n =12 )。取脑做EB染色观察、镧醛灌注后电镜观察及HE染色光镜观察。结果 P1、P2组EB染色、HE染色及电镜观察结果与C组相比均无明显差别。结论 本实验结果提示 ,静脉输注产生脑电图爆发抑制剂量的异丙酚 (70mg·kg-1·h-1)及更大剂量(12 0mg·kg-1·h-1) 1小时 ,虽然后者产生明显的循环抑制 ,但两者均未增加大鼠BBB对大分子 (EB 白蛋白 )和小分子 (镧离子 )的通透性 ,对中枢神经系统形态也无明显影响。  相似文献   

9.
目的研究气管内硬膜外联合麻醉下,硬膜外给药时间不同、全麻诱导药物不同对术后镇痛产生的影响。方法开腹行切除肝癌、胃癌的病人120例,随机分为A、B、C、D4组,每组30例。A组:在T8-9经硬膜外注入1%利多卡因和0.25%布比卡因混合液6~8ml,再经硬膜外注入含吗啡2mg、氟哌利多2.5mg的生理盐水10ml;全身麻醉诱导药物为芬太尼3μg·kg-1,异丙酚1~1.5mg·kg-1,琥珀胆碱2mg·kg-1。B组:诱导药物中不使用芬太尼,用利多卡因1~1.5mg·kg-1代替,术中也不使用芬太尼,其余条件同A组。C组:在T8-9行硬膜外穿刺,之后行全身麻醉诱导,诱导药物为芬太尼3μg·kg-1,异丙酚2~2.5mg·kg-1,琥珀胆碱2mg·kg-1,必要时可加芬太尼2~3μg·kg-1。切皮后90min,经硬膜外注入1%利多卡因和0.25%布比卡因6~8ml,再经硬膜外注入含吗啡2mg、氟哌利多2.5mg的生理盐水10ml。D组:诱导药物中不使用芬太尼,用利多卡因1~1.5mg·kg-1代替,术中也不使用芬太尼,其余条件同C组。分别于术毕后4、8、24、48h观测VAS、镇痛药消耗量、恶心、呕吐、骚痒等指标。结果A组的药物消耗量最少、镇痛效果最好;B组和C组次之;D组的药物消耗量最大,镇痛效果最差。结论硬膜外复合气管内麻醉时,硬膜外麻醉与芬太尼同时使用,术后镇痛效果最好。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腹部手术患者麻醉中持续静脉输注ATP对靶控输注异丙酚效应室浓度的影响。方法择期下腹部手术患者60例,ASAⅠ级或Ⅱ级,年龄44~64岁,体重49~87kg,随机分为3组(n=20):异丙酚组(P组)单纯靶控输注异丙酚维持麻醉;ATP1组和ARP2,组在靶控输注异丙酚的同时,分别以微量泵持续静脉输注ATP 0.4 mg·kg^-1·h^-1和0.6mg·kg^-1·h^-1。术中根据BIS、MAP、HR调整异丙酚血浆靶浓度。当BIS>55或BIS<40时则以0.2μg/ml幅度增加或降低异丙酚靶浓度。术中静脉输注芬太尼,并根据需要使用血管活性药物。于麻醉诱导前即刻(T0)、气管插管前即刻(T1)、气管插管后即刻(T2)、切皮前即刻(T3)、切皮后10 min(T4)和60 min(L5)、术毕(T5)、呼之睁眼(L7)以及气管拔管后即刻(L8)记录HR、MAP、SpO2、BIS。记录麻醉全程异丙酚效应室浓度及停止靶控输注后TCI泵所显示的效应室浓度。结果3组一般资料、麻醉时间、芬太尼用量及苏醒时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3组MAP、HR及SpO2维持在正常范围。术中异丙酚效应室浓度:与P组比较, ATP1组在T4至T8时降低,ATP2组在T1至T8时降低(p<0.05或0.01);与ATP1组比较,ATP2组T5至T7时降低(P<0.05)。结论腹部手术患者麻醉中,BIS维持40~55时,ATP 0.4~0.6 mg·kg^-1·h^-1持续静脉输注可降低靶控输注异丙酚效应室浓度,且随ATP用药量的增加,异丙酚用药量相应减少,且不影响苏醒时间。  相似文献   

11.
目的:观察地氟醚对上腹手术患者血浆中内皮素(ET)、6酮-前列腺素1a(6-keto-PGF1a)和血栓素B2(TXB2)的影响。方法:随机选取ASAI-II级择期上腹部手术患者10例,全麻诱导气管插管后吸入1MAC的地氟醚维持麻醉。于麻醉前、诱导后、吸入地氟醚10分钟、吸入地氟醚50分钟及手术结束时抽取静脉血,采用放免法测定血浆中ET、6-keto-PGF1a和TXB2的含量。结论:术中ET虽有升高,但无统计学意义。6-keto-PGF1a在诱导后显著降低(P<0.01),吸入地氟醚后开始升高(P<0.01)直至术毕。TXB2在诱导后显著降低(P<0.01),吸和地氟醚后逐渐恢复,但仍显著低于术前水平(P<0.05)。6-keto-PGF1a与TXB2的比值在诱导后及吸入地氟醚后显著增大(P<0.05及P<0.01)。结论:吸入1MAC地氟醚时,血浆前列腺素水平增加,血栓素降低,二者比值增加有助于保护心血管功能。  相似文献   

12.
This randomized controlled trial compared Bispectral Index (BIS) values in 40 patients after a modified rapid sequence induction using thiopentone 4 mg/kg or propofol 2 mg/kg with rocuronium 0.6 mg/kg as muscle relaxant. Endotracheal intubation was performed at 60 seconds from induction of anaesthesia and BIS values were recorded for three minutes after induction. At the 120, 150 and 180 second measurements there was a significantly greater proportion of subjects with BIS values < or = 60 ("anaesthetized") in the propofol group compared with the thiopentone group (P values < 0.02, < 0.01 and < 0.01 respectively). All intubations were completed within two minutes. No explicit recall of intubation was detected clinically with either induction agent. The BIS scores we have measured suggest that thiopentone 4 mg/kg is more likely to be associated with lighter planes of anaesthesia and consequent risk of awareness than propofol 2 mg/kg, if intubation is delayed or prolonged.  相似文献   

13.
咪唑安定复合氯胺酮用于小儿基础麻醉的临床研究   总被引:12,自引:0,他引:12  
目的 研究咪唑安定复合氯胺酮肌注或口服用于小儿基础麻醉的可能性。方法  80例 1~ 8岁、ASAⅠ~Ⅱ级的患儿随机等分成四组 :A组 ,肌注氯胺酮 6mg/kg ;B组 ,肌注氯胺酮 4mg/kg +口服咪唑安定 0 2mg/kg ;C组 ,口服氯胺酮 5mg/kg +咪唑安定 0 5mg/kg ;D组 ,口服咪唑安定0 7mg/kg。观察各组麻醉诱导效果、循环呼吸变化及不良反应。 结果  (1)B组与A组相比 ,起效更快 ,术中不良反应发生率更低 (P <0 0 5 ) ,而麻醉诱导效果无明显差异 (P >0 0 5 ) ;(2 )C组与A组相比 ,小儿更为合作 (P <0 0 1) ,HR增加不明显 (P >0 0 5 ) ,但起效更慢 (P <0 0 5 ) ,镇静程度不如后者 (P <0 0 5 ) ,但 80 %的患儿尚能与父母分离。结论 咪唑安定复合氯胺酮肌注用于小儿麻醉诱导要优于单纯肌注氯胺酮 ,而咪唑安定复合氯胺酮口服仍不失为一种可行的诱导方法。  相似文献   

14.
硫酸镁对气管插管时血流动力学和应激激素浓度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以脑电双频指数(BIS)作为麻醉深度监测指标,研究靶控输注丙泊酚时不同剂量的硫酸镁对气管插管时血流动力学和应激激素浓度变化的影响,以及对丙泊酚效应室靶浓度的影响。方法:60例择期手术病人随机分为C组、M1组和M2组,每组20例。以靶控输注丙泊酚行麻醉诱导(初始靶浓度为2μg/mL),M1组和M2组在气管插管前3min分别静脉推注硫酸镁15、25mg/kg;并根据BIS值变化调节3组丙泊酚靶浓度,使BIS值在45~55范围内。结果:C组的SBP、MBP在插管后即刻和1min较基础值明显升高(P0.01),M1、M2组变化不明显(P0.05)。C组血浆Cor浓度在插管后3min时明显上升(P0.05),而M1、M2组呈下降趋势(P0.05)。C组血浆A-Ⅱ浓度在插管后3、10min时明显上升(P0.05),与M1组、M2组相比差异显著(P0.05)。C组在插管后5、10min丙泊酚靶有效浓度显著高于M1组和M2组(P0.01);M2组在同一时点低于M1组(PO.O5)。结论:与15mg/kg硫酸镁组相比,25mg/kg硫酸镁组能更好地减轻气管插管引起的应激反应,并且明显降低丙泊酚TCI效应室靶浓度,减少丙泊酚用量。  相似文献   

15.
目的观察脑电双频指数(bispectral index,BIS)监测对门诊宫腔镜通液术患者麻醉过程及恢复的意义。方法 2010年10月~2011年3月选择我院门诊择期在丙泊酚-舒芬太尼静脉麻醉下行宫腔镜通液术120例,按随机数字表随机分为BIS监测组(n=60)与常规监测组(n=60)。静脉给予舒芬太尼5μg、丙泊酚1.0 mg/kg负荷量后,丙泊酚维持量BIS监测组根据BIS(40~55)调节,常规监测组仅根据患者临床体征调节。比较2组丙泊酚用量、术中反应、手术时间及留院观察时间等。结果 BIS监测组丙泊酚用量(84.1±10.7)mg,显著少于常规监测组(108.7±15.3)mg(t=-10.206,P=0.000)。扩宫口时肢动,BIS监测组2例,常规监测组7例,2组发生率无统计学差异(χ2=1.922,P=0.166)。常规监测组平均动脉压(MAP)在麻醉诱导入睡后(t=-4.379,P=0.000)、扩张宫颈时(t=-5.863,P=0.000)、通液时(t=-3.073,P=0.003),显著低于BIS监测组。术中知晓BIS监测组无发生,常规监测组3例,2组发生率无统计学差异(Fisher’s检验,P=0.244)。结论 BIS监测用于门诊宫腔镜通液术麻醉,预防麻醉药用量不足或逾量,减轻血流动力学改变,有利于提高麻醉安全,减少并发症的发生。  相似文献   

16.
目的观察新型肾上腺素受体激动剂右美托咪定(dexmedetomi(iine,Dex)预注对瓣膜置换术患者麻醉诱导期血流动力学和脑电双频指数(bispectralindex,BIS)值的影响。方法选择择期瓣膜置换术患者30例,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两组:Dex组(D组)和对照组(C组),每组15例。D组于麻醉诱导前静脉微量泵预注用生理盐水稀释成50ml的Dex(浓度为4mg/L)0.5μg/kg,输注时间为10min,C组以同样方式输注等体积生理盐水。均以依托咪脂、芬太尼、哌库溴铵、咪达唑仑复合诱导麻醉。记录入室后输注Dex前即刻基础值(T1)、输注Dex后5min(T2)、输注Dex后10min麻醉诱导前时刻(T3)、麻醉诱导后1min(T4)、麻醉诱导后3min(T5)、插管前OPN(T6)、插管即刻(T7)、插管后1min(T8)、插管后3min(Tq)、插管后5min(T10)各时点的心率(heartrate,HR)、有创血压值(artefial blood pressure,ABP)[收缩压(systolic blood pressure,SBP)、舒张压(diastolic blood pressure,DBP)、平均动脉压mean artery pressure,MAP)]和BIS变化。结果全麻诱导前,与T1(92.6±2.5)比较,D组BIS在T2(73.2±1.9)、T3(70.1±2.3)时显著下降(P〈0.05或P〈0.01),C组没有明显变化;全麻诱导期,与T3比较,两组BIS明显下降;气管插管期间,与T6比较,C组在T7时BIS(34.8±2.2)显著增高(P〈0.05或P〈0.01),而D组BIS无明显变化。与C组比较,D组BIS在T2~T5、T7明显降低(P〈0.05或P〈0.01)。全麻诱导前,与T1比较,D组在T2、T3时ABP略有增高,HR显著降低(P〈0.05或P〈0.01);全麻诱导期,与T1比较,两组ABP、HR均下降;气管插管期间,与T6比较,D组DBP、MAP、HR在T7、T8略有升高,T9、T10无明显变化(P〉0.05),C组ABP、HR在B~T10显著增高(P〈0.05或P〈0.01)。与C组比较,D组SBP、MAP在T4-T10和DBP在T3-T10显著增高、HR在T2~T10显著降低(P〈0.05或P〈0.01)。结论静脉预注Dex能明显加深麻醉,BIS降低,减少瓣膜置换术患者气管内插管期心血管反应,血流动力学更加平稳,适合在临床中应用。  相似文献   

17.
神经元型一氧化氮合酶抑制药增强氯胺酮的麻醉作用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目的 应用神经元型一氧化氮合酶 (nNOS)抑制药 7 硝基吲唑 (7 NI) ,探讨一氧化氮(NO)在氯胺酮麻醉作用机制中的意义。方法  70只雄性昆明小鼠随机分七组 ,每组 10只。Ⅰ组 :生理盐水 10ml/kg ;Ⅱ组 :花生油 10ml/kg ;Ⅲ组 :7 NI 10mg/kg ;Ⅳ组 :7 NI 30mg/kg ;Ⅴ组 :7 NI6 0mg/kg ;Ⅵ组 :L 精氨酸 (L Arg) 5 0 0mg/kg ;Ⅶ组 :7 NI 6 0mg/kg +L Arg5 0 0mg/kg。均经腹腔注射 ,30分钟后再腹腔注射氯胺酮 10 0mg/kg。观察每只小鼠翻正反射消失 (LRR)开始和持续时间。 结果  10mg/kg7 NI对LRR持续时间无明显影响 (P >0 0 5 )。 30mg/kg、6 0mg/kg7 NI可使LRR持续时间显著延长 ,L Arg5 0 0mg/kg显著缩短LRR持续时间 (P <0 0 1)。同时给予 5 0 0mg/kgL Arg和6 0mg/kg7 NI能逆转 7 NI对LRR的影响。结论 抑制nNOS活性能增强氯胺酮的麻醉作用 ,提示中枢NO信息途径可能在氯胺酮麻醉的分子机理中起作用。  相似文献   

18.
七氟烷全凭吸入麻醉用于小儿腭裂手术的临床观察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目的:观察七氟烷复合氧化亚氮全凭吸入麻醉用于小儿腭裂手术的临床效果。方法:选40例按美国麻醉医师学会(American Society of Anesthesiologiests,ASA)身体分级为I~II级的腭裂手术患儿,年龄1.5~4岁,随机分为两组。K组:给予氯胺酮5~8mg/kg+丙泊酚1.5mg/kg+维库溴铵0.1~0.15mg/kg诱导插管,术中丙泊酚5~10mg/(kg·h)麻醉维持。S组:给予七氟烷8%面罩吸入+维库溴铵0.1~0.15mg/kg缓慢静注诱导,术中吸入七氟烷及氧化亚氮和氧气,氧化亚氮1L/min、氧气1L/min,七氟烷1.2~1.5MAC(3%~4%)维持麻醉。根据术中血流动力学状况和手术刺激程度,适当调控麻醉深度。采用SPSS11.0软件包进行统计。结果:两组诱导插管均顺利。K组诱导后患儿心率显著增快(P〈0.01)、血压下降(P〈0.05),插管及术中剥离腭瓣时仍保持较快心率(P〈0.01),与S组比较有显著差异(P〈0.01)。S组在诱导后患儿心率、血压有所下降(P〈0.05),但插管和术中心率血压基本保持平稳。术后S组患儿自主睁眼和拔管的时间显著早于K组(P〈0.05)。结论:七氟烷复合氧化亚氮麻醉能较舒适、平稳地满足小儿腭裂手术要求。  相似文献   

19.
目的比较不同方法快诱导全麻对减轻舒芬太尼诱发咳嗽反应的影响。方法 200例ASAI或Ⅱ级患者随机均分为4组,麻醉诱导方法分别为:Ⅰ组(对照组)依次静脉注射咪达唑仑0.05mg/kg、舒芬太尼0.4μg/kg、异丙酚1.5mg/kg、罗库溴胺1mg/kg;Ⅱ组(预注组)依次静脉注射咪达唑仑0.05mg/kg、舒芬太尼0.1μg/kg、异丙酚1.5mg/kg、罗库溴胺1mg/kg、舒芬太尼0.3μg/kg,Ⅲ组(稀释组)依次静脉注射咪达唑仑0.05mg/kg、舒芬太尼0.4μg/kg(2.5μg/mL)、异丙酚1.5mg/kg、罗库溴胺1mg/kg;Ⅳ组(后注射组)依次静脉注射咪达唑仑0.05mg/kg、异丙酚1.5mg/kg、罗库溴胺1mg/kg、舒芬太尼0.4μg/kg;除组Ⅲ外其余3组舒芬太尼浓度为10μg/mL。4组患者于诱导后2min进行气管插管,观察插管前咳嗽反应的发生率及严重程度,记录诱导前、诱导后、咳嗽时、插管时的SpO2、ABP和HR。结果 4组患者咳嗽的发生率Ⅱ组为8%(4/50),Ⅲ组为10%(5/50),Ⅳ组为2%(1/50),Ⅱ、Ⅲ、Ⅳ组明显低于Ⅰ组的38%(19/50)(P〈0.01),Ⅱ、Ⅲ组低于Ⅳ组(P〈0.05);4组患者T1、T2、T3、T4时间点的SBP和HR差异无统计学意义;T3的SBP、HR均较T1、T2明显升高(P〈0.01)。结论快速诱导全身麻醉时舒芬太尼最后给药、稀释给药或给予预注剂量均可以明显降低舒芬太尼诱发咳嗽反应的发生率,其中以最后给药效果最佳。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