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40 毫秒
1.
目的探讨低预充联合del Nido心肌保护液在成人低体重患者心脏手术中的血液保护效果。方法收集2017年5月至2017年12月成人心脏停跳下手术患者(体重≤45 kg)的病例资料,共53例,均使用袋装心肌保护液灌注装置。分为两组:低预充组(L-DNC组) 24例,采用Terumo-Rx15(40)膜式氧合器+del Nido心肌保护液+微型管路+负压辅助静脉引流装置;常规预充组(N-CTC组) 29例,采用Terumo-Rx25膜式氧合器+1∶4含血心肌保护液+常规管路。记录主动脉阻断时间、体外循环时间、心肌保护液灌注次数及总量、自动复跳率、输血量等。结果两组自动复跳率、呼吸机辅助时间、ICU停留时间、心肌酶学、肌钙蛋白-I及术后乳酸差异均无显著性(P0.05)。L-DNC组心肌保护液灌注次数、体外循环期间输血量及围术期输血量分别为1.00(1.00)次,0.00(2.00) U,2.00(3.62) U,均少于N-CTC组,差异具有显著性(P 0.05)。结论在成人低体重患者心脏手术中,低预充联合del Nido心肌保护液在一定程度上可减少围术期异体血输注。  相似文献   

2.
目的 探讨改良迷你体外循环(MECC)联合微量停搏液在成人低体重患者心脏手术中的安全性及实效性。方法 纳入2020年1月至2021年6月本院心脏大血管中心心肺转流(CPB)下择期行心脏手术的成人低体重患者43例,随机分为常规CPB组(C组,n=22)和改良MECC组(M组,n=21)。C组采用膜式氧合器+1∶4含血心肌保护液+常规管路;M组采用集成动脉微栓滤器膜式氧合器+微量停搏液+负压辅助静脉引流(VAVD)装置。记录一般资料,CPB时间、主动脉阻断时间、自动复跳率、静态预充量、术中心肌保护液灌注次数及总量、平均红细胞压积、心肌损伤标志物等围术期相关指标。结果 两组患者的术前血红蛋白、射血分数、术前诊断、手术方式、CPB时间、主动脉阻断时间、术中心肌保护液灌注次数、自动复跳率、平均红细胞压积、术后24 h心肌损伤标志物、术后12 h引流量、CICU住院时间和总住院时间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M组的静态预充量、术中心肌保护液总量、CPB期间输血量均显著低于C组(P<0.05),机械通气时间亦显著缩短(P<0.001)。结论 相对于传统CPB,改良MECC联...  相似文献   

3.
谢颖  岳济民  张君 《西部医学》2008,20(4):708-709
目的探讨10公斤以下先心病患儿的体外循环管理。方法33例低体重先心病患儿在体外循环下行外科矫治术。采用膜式氧合器,预充量520-730ml,心肌保护采用改良St.Thomas液。21例使用人工肾透析器改良超滤(MUF)。结果主动脉阻断时间(37.5±20.2)min,体外循环时间(64.4±26.3)min。转流过程平稳,全部顺利停机。结论低体重先心病患儿的体外循环管理应尽量减少预充,积极排出体内多余水分,重视心肌保护,良好的体外循环管理是确保体外循环成功的关键。  相似文献   

4.
目的 探讨体外循环心内直视术中升主动脉开放早期短时降低氧流量复灌对心肌肌钙蛋白(cTnⅠ)的影响。方法 选择30例术中应用鼓泡式氧合器的心脏病患者随机分为高氧流量复灌组(组Ⅰ,n=10)、低氧流量复灌组(组Ⅱ,n=10)和低氧、低血流量复灌组(组Ⅲ,n=10)。常规体外循环下进行手术,升主动脉开放时改变各组复灌氧流量,分别于术前(T0)、开放升主动脉后30 min(T1)、术后6 h(T2)、24 h(T3)、48 h(T4)各时间点抽取患者锁骨下静脉血2 ml,采用ELISA酶联免疫法测定血浆cTnⅠ含量。结果 本组资料显示:①组Ⅰ与组Ⅱ血浆cTnⅠ含量术后48 h内有显著性差异(P〈0.05);②组Ⅰ与组Ⅲ血浆cTnⅠ含量术后48 h内有显著性差异(P〈0.05);③组Ⅱ与组Ⅲ血浆cTnⅠ含量无显著性差异;④三组开放升主动脉后30 min、术后6 h、24 h、48h血浆cTnⅠ含量与术前相比有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 ①开放循环早期短时低氧流量灌注能够减少心肌cTnⅠ的释放、降低心肌细胞的损伤;②改变原有体外循环手术中的给氧策略可能是有益的探索。  相似文献   

5.
目的通过比较国产和进口膜式氧合器在心内直视手术中的性能评价指标,为心脏手术中膜式氧合器的选择提供依据。方法40例患者随机分为两组,每组20例,A组术中使用国产膜式氧合器,B组术中使用进口膜式氧合器,两组其他处理条件相同。两组均于体外循环(CPB)开始前(T1)、CPB开始后30min(T2)、CPB结束时(T3)、CPB结束后2h(T4)、CPB结束后24h(T5)五个时点采静脉血,测定白介素-6(IL-6)、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的水平;于T1和T3时点采静脉血及尿液,测定血、尿游离血红蛋白含量;同时测定两组患者T1、T2和T3动脉血pH值、氧分压(PaO2)、二氧化氮分压(PaCO2)、动脉血氧饱和度(SaO2)水平。结果①两组患者血清IL-6、TNF-α的水平均于CPB结束后明显升高(P〈0.05),两组比较差异无显著性(P〉0.05);②两组患者术后血、尿游离血红蛋白含量均明显高于术前(P〈0.05),两组比较无显著性差异(P〉0.05);③两组pH值、PaC02、Sa02比较差异无显著性(P〉0.05),两组Pa02比较B组〈A组(P〈0.05),但数值均在正常范围内,已能满足CPB中机体所需PaO2。结论国产膜式氧合器性能已达到国际同类产品水平,因其质优价廉、性价比高,符合我国国情,值得推广。  相似文献   

6.
目的分析新的节约用血策略对低体重(≤8kg)先天性心脏病患儿实现无血体外循环或减少围术期血液制品用量的可行性及对患儿早期预后的评价。方法自2011年8月至2012年1月共有76名低体重患儿分成两组,对照组(n=38)采用体外循环经典预充血策略,即2个单位悬浮少白红细胞(PRBC)和100ml新鲜冰冻血浆(FFP)完成心脏畸形矫治术;实验组(n=38)低体重患儿实施体外循环无血预充技术并结合新节约用血策略,术中根据患儿血红蛋白浓度的变化再适量补充悬浮红细胞。收集两组患儿围术期的重要监测指标及血液制品(悬浮红细胞、新鲜冰冻血浆)的用量、术后24h胸液量及患儿术后早期恢复的评价指标。结果实验组患儿平均每例输入PRBC和FFP的用量均明显少于对照组(P〈0.01);实验组中有12例患儿实施无血体外循环手术,且术前血红蛋白浓度显著高于另外26例患儿(P〈0.05),另外26例术中每例各加入1单位悬浮红细胞,每例患儿血浆用量为零;两组患儿24h胸液量无显著性差异(P〉0.05);两组患儿的术后机械通气时间和ICU停留时间无显著差异(P〉0.05)。结论合理实施新节约用血策略可显著减少低体重先天性心脏病患儿的血液制品用量,未对患儿术后早期带来不良影响;术前红细胞比容大于0.36者,较易实现无血体外循环管理。  相似文献   

7.
低体重先心病患儿体外循环肺保护65例临床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10kg先心病患儿的体外循环管理中的肺保护情况。方法65例低体重先心病惠儿在体外循环下行外科矫治术。采用膜式氧合器,预充量550-750ml,心肌保护采用改良St.Thomas液。45例使用人工肾透析器改良超滤(MUF)。结果主动脉阻断时间(34.3±21.6)min,体外循环时间(62.2±23.7)min,气管插管机械通气时间(10.1±8.3)h。转流过程平稳,全部顺利停机。结论在低体重先心病患儿的心脏直视手术中,选择适当的手术时机,选用生物相容性好的CPB用品,术中给予良好的液体与呼吸管理,有效的药物保护,对保护肺功能有一定作用,是确保体外循环成功的关键。  相似文献   

8.
目的通过体外循环心内直视术患儿预充6%羟乙基淀粉(HEL)130/0.4对血流动力学及凝血功能的影响,探讨其临床应用的价值。方法 80例体外循环低温全麻心脏手术患儿,随机分为6%HEL130/0.4组(A组)和对照组(B组),每组40例,A组在体外循环中预充6%HEL130/0.4400ml,B组在体外循环中预充血浆400ml,体外循环前后监测心率(HR)、平均动脉压(MAP)、中心静脉压(CVP)。体外循环前后分别抽取静脉血测定:(1)红细胞比容(HCT),血沉(BSR);(2)血小板计数(PLC),凝血酶原时间(PT),激活全血凝固时间(ACT)。观察术前、心肺转流15min、回ICU、术后24h上述指标的变化。结果两组HCT、PLC在体外循环后均显著降低(P〈0.05),BSR均显著加快(P〈0.05),两组HR、MAP、CVP、PLC、ACT、PT体外循环前后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6%HEL130/0.4作为小儿体外循环稀释液用于小儿心内直视手术效果确切、安全性高。  相似文献   

9.
体重10kg以下婴幼儿体外循环管理体会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回顾性总结92例体重为10kg以下婴幼儿的体外循环(CPB)管理体会。方法对我院92例体重10kg以下婴幼儿先心病手术的临床资料(年龄、性别、体重、手术类型)及CPB方法(CPB设备、预充液成分、CPB时间、升主动脉阻断时间等)做回顾性分析。结果全组病例CPB时间16—223min,升主动脉阻断时间0—108min。92例均顺利脱机,5例术后死亡。结论婴幼儿CPB需性能稳定的心肺机及膜式氧合器,尽可能减少预充量,合理的预充,良好的心肺保护,结合超滤技术,可提高手术成功率。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索改良节约用血策略对体重≤15 kg先天性心脏病患儿的安全性,并分析体外循环中传统与改良库血预充策略对患儿围术期血制品输注情况及近期临床预后。方法自2011年2月至2013年10月,按入选标准先后纳入531例先天性心脏病患儿。传统组(C组,n=248例)患儿采用库血预充方案,改良组(M组,n=283例)患儿实施改良节约用血策略即无库血预充方案,所有患儿行体外循环下心脏手术,收集转前及转中、转后不同时点的血气指标及围术期的资料。结果两组患儿初步分析表明,改良组患儿围术期红细胞用量明显少于传统组(P<0.001);改良组患儿术后机械通气时间、ICU停留时间及24 h胸液引流量明显低于传统组(P=0.028,P=0.034,P=0.012);两组患儿住院时间、再次气管插管、术后腹透及死亡率等均无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在体重≤15 kg先天性心脏病患儿体外循环期间实施改良节约用血策略是安全可行的,该策略有助于减少围术期的血制品用量,改善患儿近期预后。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应用综合策略实施婴幼儿无血体外循环的可行性并对其围术期的安全性进行评价。方法自2013年11月至2014年5月共选择6~14 kg先天性心脏病患儿80名,随机分为2组,对照组(n=40)采用传统体外循环方式,实验组(n=40)实施无血体外循环策略。结果实验组患儿全部成功实施了无血体外循环,其中有33例实现了全程无血心脏手术,无严重并发症发生。围术期实验组血红蛋白浓度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但均在安全范围;体外循环20 min时乳酸值实验组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术后呼吸机辅助时间实验组显著短于对照组(P0.05);24 h引流量实验组显著少于对照组(P0.05),ICU停留时间无明显差异。结论对于体重和血红蛋白浓度合适的患儿实施无血体外循环是安全的,对患儿围术期无不良影响,且可以节约用血,可以避免库血对患儿的不良影响,更有利于患儿的康复。  相似文献   

12.
自体血逆行预充在体外循环中应用的探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通过实施自体血液逆行预充(RAP),观察能否有效降低体外循环(CPB)预充量,提高术中Hct,减少术后异体血输入量及改善临床结果。方法患者210例随机分为两组,N1组(RAP组)和N2组(对照组),每组各105例。RAP组在主动脉插管与主动脉管路连接后,开放连接管,使动脉管路中血液缓慢逆行返回,替代出等量的预充液体,存入备用袋中,待膜肺动脉路至主动脉插管处管路完全被血液充满后,钳夹主动脉路。腔静脉插管连接完毕,缓慢开放静脉引流管阻断钳,用静脉血将静脉管路中液体全部替换,同时用泵将等量液体存入备用的袋中。分别监测麻醉后,CPB前(T1)、CPB开始15 min(T2),停CPB后1 h(T3),术后2 h(即返回ICU后2 h,T4)的血红蛋白(Hb)、红细胞比容(Hct)、乳酸(Lac),观察两组患者术中、术后2 h的输血及术后出血量。结果 RAP组通过RAP减少预充液量(795.09±21.6)ml,较对照组明显减少(P0.001)。RAP组在T2、T3时Hb、Hct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Lac结果表明,RAP组在T2、T3、T4时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或P0.001)。术中、术后2 h的输血量RAP组较对照组显著减少(P0.001)。两组间患者术中及术后出血量无明显差异。结论 RAP方法可以有效地降低血液稀释,明显提高术中Hct水平,改善术中灌注条件,有效地减少术中及术后输血量。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库血(库存悬浮红细胞)预处理对婴幼儿体外循环(ECC)各项血气指标的影响。方法 40例体重10~15 kg、预充液需加入库血、拟在ECC下行简单先天性心脏病矫治手术的患儿,随机分为库血预处理组(P组)和对照组(C组),每组各20例。P组于ECC预充、排气后将库血1 U、肝素1 250 U加入储血罐,水箱38℃保温、血流通气比1∶0.5下行零平衡超滤[以复方电解质注射液(勃脉力A)为洗脱液],超滤出液体300 ml。C组仅在排气结束后将库血加入、混匀不予其它处理。分别于麻醉诱导后(T1)、ECC前(T2)、升主动脉阻断5 min后(T3)、停止ECC前(T4)、转入ICU前(T5)五个时点抽取动脉血气,记录各项血气指标:pH、二氧化碳分压(PaCO2)、氧分压(PO2)、碱剩余(BE)、乳酸(Lac)、血糖(Glu)、血钾(K+)。结果 T1、T3、T4、T5各时点两组患者各项血气指标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T2时点P组PaCO2、K+、Lac、Glu浓度均降低,与C组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T2时点P组的pH、PO2、BE均升高,与C组的差异亦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①库血预处理对降低库血的有害成份,使其各项指标趋近生理化有意义。②库血预处理对改善短时间ECC患儿的酸碱平衡、内环境稳定没有影响。  相似文献   

14.
目的通过微小化新生儿及小婴儿(小婴儿定义为年龄小于3个月或体重小于5 kg的婴儿)体外循环(ECC)管路,减少ECC预充量,以期减少术中用血量及炎症反应。方法将40例在ECC下行心内畸形矫治术的新生儿及小婴儿随机分为例数相同的两组,对照组(n=20)采用StockertⅢ型人工心肺机、婴儿型膜肺、1/4英寸管道、改良超滤套包、婴儿型动脉滤器,总预充量约410 ml;实验组(n=20)采用带外挂一大泵头及一组小泵头的StockertⅢ型人工心肺机、婴儿型膜肺、3/16英寸管道、改良超滤套包、不用动脉滤器,总预充量约290 ml。ECC中保持Hct在0.27~0.32。观察:①术中用血量;②ECC前后炎性细胞因子白介素(IL)-6、IL-8及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的变化;③术中混合脑氧饱和度(rSO2)、术后清醒时间及神经系统状况。结果①术中用血量小于等于2 u在实验组为16例(80%),对照组6例(30%),组间比较P0.01。②术毕IL-6实验组(43.3±19.1)ng/ml显著低于对照组(57.8±28.9)ng/ml,P0.05;术后4 h IL-8实验组(72.6±31.3)ng/ml显著低于对照组(94.4±44.7)ng/ml,P0.05。③两组患儿术中rSO2无显著差异,术后清醒时间、神经系统状况无显著差异。结论微小化ECC管路能减少新生儿及小婴儿心脏手术中用血量、减少炎性反应,新生儿及小婴儿ECC管路应尽量微小化。  相似文献   

15.
负平衡超滤在心脏瓣膜置换术体外循环中的应用   总被引:2,自引:1,他引:2  
目的探讨在风湿性心脏病瓣膜置换术体外循环(extracorporeal circulation,ECC)中使用负平衡超滤对患者术后早期恢复的作用。方法110例行ECC瓣膜置换术的患者分为三组:无超滤组(C组,10例)、常规超滤(conventional ultrafiltration,CUF)组(CUF组,50例)和负平衡超滤(subzero-balanced ultrafiltration,SUF)组(SUF组,50例)。分别于ECC开始前、术后1 h、6 h、12 h和24 h五个时间点检测各组氧合指数(OI)、肺泡-动脉血氧分压差(P(A-a)O2),并记录各组患者ECC前后红细胞压积(Hct)、术后呼吸机辅助时间、ICU停留时间、术中及术后24 h内输血量和术后24h内心包纵隔引流量。结果ECC前各组Hct无显著性差异(P〉0.05),ECC后SUF组和CUF组高于C组(P〈0.05);SUF组和CUF组术后1 h、6 h、12 h及24 h OI高于C组(P〈0.05);SUF组术后1 h、6 h、12 h及24 h P(A-a)O2低于C组和CUF组(P〈0.05);SUF组术后呼吸机辅助时间、术中及术后24 h内输血量少于C组和CUF组(P〈0.05);ICU停留时间、术后24 h内心包纵隔引流量各组间无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风湿性心脏病瓣膜置换术体外循环中使用负平衡超滤能较好地改善患者术后肺功能,减少输血量,促进患者术后的早期恢复。  相似文献   

16.
目的观察4%琥珀酰明胶和6%羟乙基淀粉130/0.4用于婴幼儿体外循环(extracorporeal circulation,ECC)预充对术中血乳酸和术后转归的影响。方法30例择期行心内畸形矫治术的婴幼儿患者,随机分为2组,每组15例。分别应用4%琥珀酰明胶(佳乐施)和6%羟乙基淀粉130/0.4(万汶)进行ECC预充。记录两组患儿代血浆用量和库血使用量,检测ECC中15 min、终止ECC 5 min和2 h的血乳酸浓度,检测ECC中15 min和终止ECC 2 h的血红蛋白。记录两组患儿术后24 h引流液量及尿量、苏醒时间、呼吸机使用时间、ICU停留时间、术后并发症发生率、多巴胺/多巴酚丁胺用量以及术毕肌酐、尿素氮含量等。结果两组患儿均痊愈出院,两组间各项指标均无显著性差异。结论佳乐施和万汶用于婴幼儿ECC预充对术中血乳酸和术后转归无影响,不会增加并发症,两种血浆代用品均可安全用于婴幼儿ECC。  相似文献   

17.
目的比较大容量零平衡超滤(ZBUF)应用于体外循环(CPB)下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CABG)与非体外循环下CABG(OPCABG)的炎性反应和临床效果。方法45例接受CABG的患者随机分为常规CPB组(A组),常规CPB+零平衡超滤组(B组)和非体外循环组(C组),每组各15例。ZBUF采用的滤器为滤过面积0.5m^2,孔径允许65-kDa物质通过,B组体外循环全程采用勃脉力(Plasmalyte)等量置换滤出液。观察麻醉诱导前、术中、术后即刻、术后4 h、24 h血浆中白细胞介素(IL)-6、IL-8、肿瘤坏死因子-ɑ(TNF-ɑ)浓度,术后肺泡-动脉氧阶差、呼吸机支持时间及ICU停留时间。结果与麻醉诱导前相比,三组炎性介质术后均显著升高,持续到术后24 h,A组最明显,与另外两组比较有统计学意义。B组平均超滤4015 m l,术后早期炎性介质浓度明显低于另两组。B、C两组术后呼吸机支持时间和ICU停留时间显著少于A组。结论大容量零平衡超滤可有效滤出炎性介质,减轻CPB所致炎性反应,与非体外CABG相比,同样可缩短机械通气和ICU停留时间。  相似文献   

18.
自体血逆行预充对体外循环期间血液有形成分影响的观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观察自体血逆行预充(RAP)技术应用在体外循环(CPB)心脏手术中对血液有形成分的影响。方法选取单瓣膜置换术患者40例,随机分为RAP组20例;常规预充组(CP组)20例。RAP组于CPB开始前用患者自体血置换出部分预充液。对比两组患者肝素化10 min(T1)、CPB 30 min(T2)、鱼精蛋白中和后10 min(T3)、CPB终止1 h(T4)患者静脉血标本的红细胞(RBC)、白细胞(WBC)、血红蛋白(Hb)、血浆游离血红蛋白(FHb)、血小板(Plt)和纤维蛋白原(Fib)等含量以及红细胞比容(Hct)和D-二聚体(D-dimer)等指标的变化,并记录术中库存红细胞(悬红)用量。结果 RAP组平均置换预充液量为(663.2±167.4)ml。术中悬红用量RAP组少于CP组(P0.05)。RAP组患者T2、T3的Hct水平高于CP组(P0.05)。RAP组RBC计数和Hb含量在T2、T3比CP组高(P0.01,P0.05)。Plt计数、FHb含量、Fib和D-dimer水平在各时间点测定值两组间比较均无统计学差异。结论在CPB中采用RAP可减少CPB预充量,降低血液稀释度,减少异体血用量,对血液有形成分无显著损伤性改变。  相似文献   

19.
目的探讨术前急性自体血小板(Plt)分离回输在体外循环心脏手术中的血液保护效果。方法 36名择期体外循环心脏手术患者,ASAⅡ~Ⅲ级,年龄24~60岁,体重53~71 kg。将患者随机分为两组(n=18):对照组(A组)和急性Plt分离组(B组)。A组行单纯术中自体血回收,B组行急性等容血液稀释(ANH)联合自体富血小板血浆(PRP)回输及术中自体血回收,整个Plt分离过程在肝素化之前完成。于麻醉诱导前(T1)、肝素化前(T2)、术后1 h、24 h和48 h(T3、T4、T5)各时点记录相关血液凝血功能各项指标。记录ECC时间、主动脉阻断时间、术后1 h、24 h引流量和异体输血量。结果 B组急性Plt分离处理的全血容量为(1150±168)ml,采集富Plt血浆(177±32)ml,其中Plt计数(1 060±255)×109/L,占全身血容量Plt总数(25±4)%,Plt分离时间(38±11)min。与A组比较,B组术后1 h时Plt计数明显升高,术后1 h、24 h引流量、异体红细胞、Plt输注量和异体Plt输注率降低(P<0.05或0.01),其余指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术前自体血小板分离回输联合术中自体血回收可改善心脏手术患者的凝血功能,并降低术后出血量和异体血的输注。  相似文献   

20.
目的:观察参附注射液对失血性休克患者减少红细胞(RBC)输注量以及输血相关并发症的影响。方法选取APACHEⅡ评分≥15分并且≤25分的急性失血性休克患者60例,随机分为治疗组与对照1组、对照2组,每组20例。三组均予常规止血早期液体复苏等治疗,对照1组设定血红蛋白(Hb)〈60g/L为输血指征;对照2组Hb〈80g/L为输血指征;治疗组应用参附注射液,同时设定以Hb〈60g/L为输血指征。观察各组血管活性药物维持时间、ICU治疗天数、RBC输注量,6、24h动脉血乳酸清除率,24、72h凝血酶原时间(PT)。结果治疗组血管活性药物维持时间、ICU治疗时间、RBC输注量,6、24h乳酸清除率及24、72h PT指标均明显优于对照1组(P〈0.05或P〈0.01);治疗组血管活性药物维持时间、6h乳酸清除率与对照2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ICU治疗天数、RBC输注量、24h乳酸清除率、24、72h PT等指标明显优于对照2组(P〈0.05或P〈0.01)。结论参附注射液能显著改善失血性休克患者的血流动力学状态,增加组织氧供,有效改善细胞氧代谢,从而减少失血性休克患者RBC输注量,改善凝血功能。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