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09 毫秒
1.
目的分析新的节约用血策略对低体重(≤8kg)先天性心脏病患儿实现无血体外循环或减少围术期血液制品用量的可行性及对患儿早期预后的评价。方法自2011年8月至2012年1月共有76名低体重患儿分成两组,对照组(n=38)采用体外循环经典预充血策略,即2个单位悬浮少白红细胞(PRBC)和100ml新鲜冰冻血浆(FFP)完成心脏畸形矫治术;实验组(n=38)低体重患儿实施体外循环无血预充技术并结合新节约用血策略,术中根据患儿血红蛋白浓度的变化再适量补充悬浮红细胞。收集两组患儿围术期的重要监测指标及血液制品(悬浮红细胞、新鲜冰冻血浆)的用量、术后24h胸液量及患儿术后早期恢复的评价指标。结果实验组患儿平均每例输入PRBC和FFP的用量均明显少于对照组(P〈0.01);实验组中有12例患儿实施无血体外循环手术,且术前血红蛋白浓度显著高于另外26例患儿(P〈0.05),另外26例术中每例各加入1单位悬浮红细胞,每例患儿血浆用量为零;两组患儿24h胸液量无显著性差异(P〉0.05);两组患儿的术后机械通气时间和ICU停留时间无显著差异(P〉0.05)。结论合理实施新节约用血策略可显著减少低体重先天性心脏病患儿的血液制品用量,未对患儿术后早期带来不良影响;术前红细胞比容大于0.36者,较易实现无血体外循环管理。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索改良节约用血策略对体重≤15 kg先天性心脏病患儿的安全性,并分析体外循环中传统与改良库血预充策略对患儿围术期血制品输注情况及近期临床预后。方法自2011年2月至2013年10月,按入选标准先后纳入531例先天性心脏病患儿。传统组(C组,n=248例)患儿采用库血预充方案,改良组(M组,n=283例)患儿实施改良节约用血策略即无库血预充方案,所有患儿行体外循环下心脏手术,收集转前及转中、转后不同时点的血气指标及围术期的资料。结果两组患儿初步分析表明,改良组患儿围术期红细胞用量明显少于传统组(P<0.001);改良组患儿术后机械通气时间、ICU停留时间及24 h胸液引流量明显低于传统组(P=0.028,P=0.034,P=0.012);两组患儿住院时间、再次气管插管、术后腹透及死亡率等均无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在体重≤15 kg先天性心脏病患儿体外循环期间实施改良节约用血策略是安全可行的,该策略有助于减少围术期的血制品用量,改善患儿近期预后。  相似文献   

3.
传统体外循环下的心脏直视手术用血量大 ,尽管手术获得成功 ,但大量库血的使用 ,所引发血液传播性疾病时有发生。据北京阜外心血管病医院一组统计[1] ,心血管病手术后 ,肝炎发病率高达 2 0 %~ 3 0 % ,威胁更大的还有HIV ,而对此 ,目前还没有有效治疗方法。为了缓解我国的血源紧张 ,减低血液传播疾病发生 ,减轻患者经济负担 ,以及因输血引发的医疗纠纷 ,节约用血的问题 ,亟待解决。为此 ,我们从 1 995年开始采用心脏外科手术中体外循环 (CPB)节约用血 ,到 2 0 0 0年有 40 0余例 ,现总结报道如下。1 资料与方法1 1 术前自体采血择期…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应用综合策略实施婴幼儿无血体外循环的可行性并对其围术期的安全性进行评价。方法自2013年11月至2014年5月共选择6~14 kg先天性心脏病患儿80名,随机分为2组,对照组(n=40)采用传统体外循环方式,实验组(n=40)实施无血体外循环策略。结果实验组患儿全部成功实施了无血体外循环,其中有33例实现了全程无血心脏手术,无严重并发症发生。围术期实验组血红蛋白浓度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但均在安全范围;体外循环20 min时乳酸值实验组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术后呼吸机辅助时间实验组显著短于对照组(P0.05);24 h引流量实验组显著少于对照组(P0.05),ICU停留时间无明显差异。结论对于体重和血红蛋白浓度合适的患儿实施无血体外循环是安全的,对患儿围术期无不良影响,且可以节约用血,可以避免库血对患儿的不良影响,更有利于患儿的康复。  相似文献   

5.
异体输血挽救了大量患者的生命,但是,婴幼儿心脏手术过程中大量异体输血的弊端也越来越明显。输注库血除了可能导致血液传染病的传播,还会引起炎症反应,增加术后脏器功能不全的风险,  相似文献   

6.
低体重先心病患儿体外循环预充的对比研究   总被引:11,自引:0,他引:11  
目的在超滤技术的保障下探讨低体重先心病婴幼儿体外循环(CPB)常规预充和全血预充对患儿术后水潴留的影响.方法 25例低体重(≤7kg)先心病婴幼儿依CPB预充方案的不同随机分两组常规组(12例)和全血组(13例),联合使用CUF和MUF者23例,仅行CUF或MUF者各1例.结果全血组的晶体预充量和晶/胶比均明显低于常规组;术后24小时尿量较常规组明显增加(P<0.05);血红蛋白值(Hb值)除转流中明显高于常规组外,各期Hb值的组间比较均无显著性差异.两组各阶段的异体血使用量、液体净入量和机械通气时间无明显区别(P>0.05),术后均无明显组织水肿表现,无死亡.结论在联合应用超滤及动态管理血液稀释度等综合措施的基础上,适当预充较多的胶体液是减少低体重先心病婴幼儿CPB后水潴留的有效措施;全血预充法对术后排出体内水分更有积极作用.  相似文献   

7.
《黑龙江医学》2017,(1):13-14
目的分析围手术期限制性输血的节约用血效果及成本效益。方法抽取粤北人民医院2015-04—2016-04间围手术期86例患者进行本次研究,将患者按数字表法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每组43例患者。对照组患者围手术期给予开放性输血;观察组患者围手术期则针对用血节约性及成本效益给予限制性输血。对比两组患者的节约用血效果及成本效益。结果观察组患者的输血量(2.11±1.19)U及不良反应发生率明显低于对照组患者的输血量(3.13±1.45)U及不良反应发生率(9.30%),观察组患者的住院天数(20.09±6.24)d及输血成本(7124.56±365.13)元明显少于对照组患者的住院天数(28.57±6.43)d及输血成本(8743.25±375.23)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围手术期患者限制性输血有效节约血资源的同时不良反应少,明显减少了住院天数,收到良好的效果,有效降低了输血成本,具有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8.
1942例围术期患者用血合理性调查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 了解普洱市医院围术期临床用血合理性情况.方法 对普洱市医院2007-01~2010-01间,1942例围术期患者的输血合理性进行分析评估.结果 红细胞、血浆合理性输注比例分别为66.40%、27.06%,"少量血"和"搭配血"比例分别为46.04%、51.14%.结论 普洱市医院围术期输血患者存在较严重的不合理...  相似文献   

9.
不同体外循环预充方法对儿童围术期恢复的影响   总被引:3,自引:2,他引:1  
目的 探讨儿童心脏手术中不同预充方法对围术期恢复的影响。方法 复合预充组 30例 ,使用山莨菪碱、地塞米松、甘露醇及减少晶体预充 ,对照组 30例未使用上述药物、不控制晶体预充。应用体外循环质量评价体系定量分析体外循环质量 ,X线胸片软组织比值反映全身含水量的变化 ,X线胸片肺野密度相对值反映肺内含水量的变化。结果 复合预充组体外循环质量评价系统记分、ICU停留时间、呼吸机使用时间、住院时间、总住院费、全身和肺含水量均优于对照组。体外循环质量管理控制项目得分和住院天数呈负相关 ,R =- 0 .4 2 4 ,P =0 .0 2 ;与住院费用呈负相关 ,R =- 0 .4 4 6 ,P =0 .0 0 1 ;体外循环质量管理控制项目得分与尿量呈正相关 ,R =0 .4 6 6 ,P<0 .0 0 1。呼吸机使用时间与住院费用呈正相关 ,R =0 .76 5 ,P <0 .0 0 1。结论 使用山莨菪碱、地塞米松、甘露醇及减少晶体预充的复合预充方法 ,与对照组相比明显改善围术期的恢复。  相似文献   

10.
11.
目的探讨体外循环(ECC)手术用血状况。方法回顾性分析近三年9196例ECC相关手术过程中血制品使用情况。结果平均每例手术ECC过程中浓缩红细胞(PRBC)和新鲜冰冻血浆(FFP)用量分别为(167.7±187.8)ml和(123.9±164.1)ml;手术种类不同将明显影响血制品用量;患者年龄和体重对血制品用量有明显影响;成人病例中,女性患者红细胞用量显著高于男性患者;ECC残余血量与ECC血制品使用总量接近。结论ECC装置的个体化或微型化是目前减少ECC术中血制品用量的重要方法。  相似文献   

12.
目的总结改装密闭式体外循环套包在复杂先天性心脏病手术中应用的经验。方法 2009年3月至2014年8月,将改装的密闭式体外循环套包用于体外循环转流14例。主要病种包括左心发育不良综合征4例、左冠状动脉起源于肺动脉3例、主动脉缩窄合并主动脉弓发育不良3例、大血管转位合并室间隔完整3例以及1例法洛四联症术后低氧再次手术。密闭式体外循环套包内的管道及膜肺均有肝素涂层材料。在套包的静脉回路上安装一个储血罐,利用套包内的小儿离心泵为主泵,驱动静脉血从储血罐到膜肺,氧合后灌注到体内。如需要转为体外膜肺氧合(ECMO)支持,只需将体外循环中的储血罐去除,离心泵泵头直接连接静脉回路,恢复密闭式转流方式。结果平均转流时间(164.4±71.9)min,平均主动脉阻断时间(71.4±21.9)min,有6例患儿采用深低温停循环。术后脱离体外循环12例,存活10例,死亡2例(均为NorwoodⅠ期手术患儿)。转ECMO支持2例,其中死亡1例。总体死亡率21.4%。结论将密闭式体外循环套包中的离心泵、肝素涂层管道和膜肺用于复杂先心病手术,改装技术可行,术中转换成ECMO支持简便,在本组复杂先天性心脏病矫治中发挥了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13.
目的总结在胸外科手术中应用体外循环(ECC)配合完成手术的方法及经验。方法 2005年2月至2010年2月共15例胸外科患者应用ECC配合完成手术,气管肿瘤8例,纵隔巨大肿瘤3例,肺癌侵及血管4例。ECC方式:股动脉/股静脉插管5例,股动脉/右心房插管7例,升主动脉/右心房(或腔静脉)插管3例。结果死亡2例(13.3%):肺癌侵及血管行右全肺切除+上腔静脉置换术1例;纵隔巨大肿瘤压迫上腔静脉行肿瘤切除+上腔静脉置换术1例,术后均因广泛渗血、多器官衰竭死亡。术中股动脉/股静脉建立ECC失败1例。其余12例均在ECC配合下顺利完成疾病根治手术,获得成功,无1例ECC相关并发症发生,均康复出院。随访5年生存率达83.3%。结论 ECC是一种安全有效的治疗支持技术,不仅能够广泛应用于心脏大血管手术,也可应用于胸外科的气管肿瘤、纵隔巨大肿瘤、肺癌侵及血管等危重患者手术中。  相似文献   

14.
目的通过测量围术期先天性心脏病患儿重复内皮祖细胞(EPCs)数量,明确体外循环(ECC)对循环EPCs的影响。方法 2010年7月到2010年12月外科治疗先天性心脏病伴肺动脉高压患儿40例,分为非ECC组和ECC组,每组20例。非ECC组在非ECC下行胸部小切口直视封堵和动脉导管未闭结扎术;ECC组在经典ECC下行各种心脏畸形矫正手术。两组患者分别于麻醉前(T1)、手术后即刻(T2)、术后4 h(T3)、24 h(T4)、72 h(T5)抽取患儿桡动脉血,通过流式细胞仪测定外周血中EPCs数量。分析ECC对循环EPCs的影响。结果两组患儿T1时间EPCs无显著差异(P〉0.05);在T3时间点ECC组患儿循环EPCs数高于非ECC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术后T2、T4、T5时间点ECC组循环EPCs数均低于非ECC组和T1时间EPCs数,结果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 ECC可以导致术后循环EPCs水平的降低。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库血(库存悬浮红细胞)预处理对婴幼儿体外循环(ECC)各项血气指标的影响。方法 40例体重10~15 kg、预充液需加入库血、拟在ECC下行简单先天性心脏病矫治手术的患儿,随机分为库血预处理组(P组)和对照组(C组),每组各20例。P组于ECC预充、排气后将库血1 U、肝素1 250 U加入储血罐,水箱38℃保温、血流通气比1∶0.5下行零平衡超滤[以复方电解质注射液(勃脉力A)为洗脱液],超滤出液体300 ml。C组仅在排气结束后将库血加入、混匀不予其它处理。分别于麻醉诱导后(T1)、ECC前(T2)、升主动脉阻断5 min后(T3)、停止ECC前(T4)、转入ICU前(T5)五个时点抽取动脉血气,记录各项血气指标:pH、二氧化碳分压(PaCO2)、氧分压(PO2)、碱剩余(BE)、乳酸(Lac)、血糖(Glu)、血钾(K+)。结果 T1、T3、T4、T5各时点两组患者各项血气指标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T2时点P组PaCO2、K+、Lac、Glu浓度均降低,与C组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T2时点P组的pH、PO2、BE均升高,与C组的差异亦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①库血预处理对降低库血的有害成份,使其各项指标趋近生理化有意义。②库血预处理对改善短时间ECC患儿的酸碱平衡、内环境稳定没有影响。  相似文献   

16.
目的回顾总结和分析老年患者心脏手术体外循环(ECC)的灌注管理经验临床效果。方法从2008年10月至2010年12月,选择60例施行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CABG,n=32),二尖瓣置换(MVR,n=8),主动脉瓣置换(AVR)+CABG(n=3),MVR+CABG(n=3),二尖瓣成形(MVP,n=12),MVP+CABG(n=2)的患者按其年龄分为老年组(50~73岁,n=36)和成年组(33~49岁,n=24)。两组患者的一般情况、手术方式、体外循环方法等基本相同。对老年患者采用了持续冷血逆行灌注心肌保护、高流量灌注、胰岛素输注方案控制血糖、超滤、低温混合肺保护液行肺灌注等。结果两组患者体重、性别以及术前一般情况等差异无统计学意义。60例患者心脏自动复跳51例,占85%;电击复律9例,占15%。老年组与成年组相比,术后住院时间缩短[(12.76±3.04)d vs(16.48±5.43)d,P〈0.05];术后房颤发生率降低(36.7%vs 53.3%,P〈0.05);术后感染发生率降低(6.7%vs 20%,P〈0.05),围手术期死亡1例,其余患者均痊愈出院。结论在术中对老年患者采取胰岛素输注方案控制血糖和乌司他丁与氧合机器血混合配成低温肺保护液进行肺保护等特殊方法,有利于术后恢复。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老年心脏手术体外循环技术。方法分析我院近两年65例70岁以上患者,体外循环中中度血液稀释,应用康斯特保护液(HTK)一次灌注进行心肌保护,部分应用4∶1冷血停搏液顺灌-开放升主动脉前温血灌注心肌。灌注中采用中高流量2.4~2.8 L/(m2.min),维持血流动力学稳定。结果体外循环时间42~406 min,主动脉阻断时间22~186 min,心脏自动复跳43例,自动复跳率66.1%。术后死亡6例,59例患者痊愈出院。结论针对不同的患者选择个性化灌注方案,加强围术期体外循环管理及重要器官保护,及时应用主动脉内球囊反搏及体外膜肺支持技术,可显著减少并发症,提高手术成功率。  相似文献   

18.
目的 对比先天性心脏病术中应用微小化体外循环(ECC)策略和超滤对术后婴儿外周血中性粒细胞/淋巴细胞比值(NLR)和C反应蛋白(CRP)变化的影响.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5年1月至2018年5月于本院在ECC辅助下行先天性心脏病手术的婴儿共637例,按照术中是否应用微小化ECC策略或常规ECC是否使用超滤分为三组:微小...  相似文献   

19.
目的 总结联合应用常规超滤、零平衡超滤与改良超滤在婴幼儿体外循环手术中的经验、方法及临床效果.方法 本组60例,男34例,女26例,年龄4~24个月,体重5~14 kg,体外循环术中根据灌注压、红细胞压积(Hct)行常规超滤+零平衡超滤,停机后行改良超滤.结果 60例患儿均顺利停机,无死亡,未出现超滤并发症.转中Hct 22%~28%,平均(25.2±2.2)%;停机改良超滤后Hct上升至33%~38%,平均(34.8±1.2)%.结论 在婴幼儿体外循环中将常规超滤、零平衡超滤与改良超滤联合应用,零平衡超滤能排除炎性因子,改良超滤能在ECC结束后排出多余的水分,提高红细胞压积,改善心肺功能.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