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目的 探讨人类白细胞抗原G(HLA-G)基因第8外显子14 bp缺失多态性与重度子痫前期发病的关系.方法 选择2008年10月至2009年2月在郑州大学第三附属医院妇产科住院的42例孕晚期重度子痫前期孕妇及其新生儿为重度子痫前期组.另选择同期正常孕晚期孕妇及其新生儿45例为健康晚孕组,两组孕妇均为汉族居民.采用PCR技术对两组孕妇及其新生儿进行HLA-G基因第8外显子14 bp缺失多态性的等位基因分析,分别比较两组孕妇及其新生儿之间等位基因及基因型的频率分布,通过母、儿基因型配伍,比较两组间基因型配伍频率分布的差异.结果 (1)重度子痫前期组中母、儿均为14 bp缺失纯合子(-14 bp/-14 bp)的基因型配伍的频率为14%(6/42),显著低于健康晚孕组的33%(15/45),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38);(2)重度子痫前期组孕妇HIA-G第8外显子14 bp缺失多态性的等位基因频率、基因型频率与健康晚孕组比较,差异均尤统计学意义(P>0.05);(3)重度子痫前期组新生儿HLA-G第8外显子14 bp缺失多态性等位基因+14 bp频率为44%(37/84)、-14 bp为56%(47/84),健康晚孕组新生儿+14 bp为30%(27/90)、-14 bp为70%(63/90),两组比较,差异虽无统计学意义,但存在差异性趋势(P=0.055);重度子痫前期组新生儿(-14 bp/-14 bp)基因型频率为29%(12/42),与健康晚孕组的49%(22/45)相比,存在差异性趋势(P=0.052).结论 中国汉族孕妇中,HIJA-G第8外显子14 bp缺失多态性与重度子痫前期的发病有关;母、儿均为缺失纯合子(-14 bp/-14 bp)基因型配伍者,发生重度子痫前期的风险会降低.  相似文献   

2.
目的 探讨自动听性脑干反应(automated auditory brainstem response,AABR)技术在新生儿听力筛查中的应用价值,分析新生儿听力障碍的高危因素. 方法 对2009年3月1日至2011年10月31日期间,第三军医大学大坪医院野战外科研究所产科出生的活产儿共4961例进行回顾性分析,其中4833例在出生后48~72 h采用Algo3i型AABR听力筛查仪进行初筛,单耳或双耳未通过者于出生后30~42 d进行复筛,复筛仍未通过者进行进一步检查及诊断.记录新生儿的胎龄、性别、出生体重、身长、娩出方式、Apgar评分以及是否进入新生儿重症监护病房(neonatalintensive care unit,NICU)治疗,分析上述因素对听力筛查通过率的影响.组间比较采用x2检验.结果 (1)初筛率97.4%(4833/4961),初筛通过率90.3%(4362/4833).471例初筛未通过(双耳77例,右耳154例,左耳240例),其中33例失访,复筛率93.0%(438/471),复筛通过率91.3%(400/438).(2)38例婴儿复筛未通过,其中18例拒绝进一步检查,12例经过进一步检查未发现异常,8例确诊为听力障碍.初筛的敏感性和假阳性率分别为8/8和8.7%(418/4780),初筛和复筛总体的假阳性率为0.4%(18/4780),听力障碍检出率为1.67‰(8/4788).(3)有窒息史的新生儿初筛通过率低于无窒息史者[79.4%(27/34)与90.3%(4335/4799),x2=4.577,P<0.05],左耳通过率低于右耳[93.4%(4516/4833)与95.2%(4602/4833),x2=14.307,P<0.05],因各种原因进入NICU治疗的患儿通过率低于未进入NICU的新生儿[46.9%(113/241)与92.5%(4249/4592),x2=542.336,P<0.05],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不同出生体重、娩出方式、性别、胎龄、身长的新生儿比较,初筛通过率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 结论 AABR技术是有效的新生儿听力筛查手段.新生儿窒息和进入NICU治疗是听力障碍的高危因素.  相似文献   

3.
目的 探讨血管紧张素转化酶(angiotensin converting enzyme,ACE)基因插入/缺失(insertion/deletion,I/D)多态性及胰岛素受体亚单位-1(insulin receptor substrate-1,IRS-1)基因Gly972Arg突变对出生体重的影响.方法 将入选296例新生儿分为两组,适于胎龄儿组222例,小于胎龄儿组74例,于生后3 d哺乳前检测血糖、胰岛素,计算HOMA-IR值比较两组的胰岛素敏感性;应用PCR-RFLP方法分析IRS-1基因Gly972Arg突变及ACE基因I/D多态性,比较各基因型组间出生体重、出生体重百分位.结果 小于胎龄儿组HOMA-IR值(Ln对数转换后)为0.217±0.367,高于适于胎龄儿组0.001±0.378(P<0.01).IRS-1基因突变组与野生型相比,出生体重较轻,分别为(2270.00±638.97)g及(2655.53±774.78)g,出生体重百分位较低,分别为(13.12±10.76)%及(39.87±30.18)%,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ACE基因DD基因型出生体重百分位为(27.05±24.70)%,低于ID基因型(39.21±29.37)%及Ⅱ基因型(44.69±27.91)%,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同时具有ACE基因DD基因型及IRS-1基因突变者出生体重最低(2516.00±230.28)g,低于正常组(2919.87±717.04)g及具有一种基因多态性组(2572.44±724.20)g;其出生体重百分位也最低(18.00±14.89)%,低于正常组(44.97±27.07)%及具有一种基因多态性组(26.95±20.70)%,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IRS-1基因Gly972Arg突变及ACE基因I/D多态性可能对胎儿宫内发育和出生体重具有影响.  相似文献   

4.
胰岛素样生长因子1和胰岛素促胎儿生长作用探讨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胰岛素等是调节胎儿生长的重要激素 ,近来胰岛素样生长因子对胎儿的促生长作用愈来愈受到重视 [1 ,2 ] 。本研究通过对 6 4例新生儿脐血清胰岛素样生长因子 1(IGF- 1)和胰岛素的检测 ,探讨 IGF-1和胰岛素在胎儿生长中的作用 ,分析影响 IGF- 1水平的相关因素。一、对象和方法1.研究对象 :6 4例新生儿 ,男 2 5例 ,女 39例 ,胎龄 2 9~ 42周 ,体重 130 0~410 0 g。适于胎龄 (AGA)儿 43例 ,小于胎龄 (SGA)儿 15例 ,大于胎龄 (L GA)儿 6例。2 .方法 :新生儿出生时采集脐血 4ml,测量胎盘重量、新生儿体重 ,身长和孕母身高。采用放免法测…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孕妇和新生儿血清胰岛素、胰岛素样生长因子Ⅰ(IGF-Ⅰ)、IGF-Ⅱ、胰岛素样生长因子结合蛋白1(IGFBP-1)、IGFBP-3与胎儿出生体质量的关系,探究胎儿生长发育的影响因子。方法:选择2012年1月—2013年2月杭州市第一人民医院住院分娩的孕妇230例,根据胎儿出生体质量与胎龄关系的分类诊断标准将胎儿出生体质量水平分为3组:小于胎龄儿(SGA)组15例,适于胎龄儿(AGA)组162例,大于胎龄儿(LGA)组53例。采用酶联免疫吸附法集中测定孕妇血清、新生儿脐血血清胰岛素、IGF-Ⅰ、IGF-Ⅱ、IGFBP-1和IGFBP-3水平。结果:3组孕妇血清和新生儿脐血血清胰岛素、IGF-Ⅰ、IGF-Ⅱ、IGFBP-3水平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均P0.001),LGA组大于AGA组,AGA组大于SGA组(均P0.01),母血血清IGF-Ⅱ和脐血血清胰岛素、IGF-Ⅰ、IGF-Ⅱ水平为胎儿出生体质量水平的影响因素。结论:母血血清IGF-Ⅱ和脐血血清胰岛素、IGF-Ⅰ、IGF-Ⅱ可能是影响胎儿生长发育的关键因子。  相似文献   

6.
目的 探讨影响新生儿脑梗死的危险因素,为预防新生儿脑梗死的发生提供理论根据.方法 以2002年1月至2010年12月在北京大学第一医院新生儿科住院的8840例患儿中经影像学检查诊断的44例新生儿脑梗死患儿为研究对象,以1∶4配比关系,随机选择出生年月、胎龄与脑梗死患儿相配对的175例本院出生的新生儿作为对照组,采用单因素及二分类Logistic回归方法分析新生儿脑梗死的危险因素.结果 本院住院新生儿的疾病构成比,新生儿脑梗死占5.0‰(44/8840);同期活产婴儿27 352例,有21例患儿发生新生儿脑梗死,新生儿脑梗死发生率为0.7‰,即1/1302(21/27 352).44例脑梗死患儿中,足月儿36例,早产儿8例.单因素分析发现,脑梗死组胎儿/新生儿缺氧和红细胞增多症的发生率分别为50.0%(22/44)和11.4%(5/44),高于对照组患儿[分别为27.4%(48/175)和2.9% (5/17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x2=8.237,OR=2.646,95%CI:1.343~5.211,P=0.004;x2=5.838,OR=4.359,95%CI:1.203~15.796,P=0.030).纳入所有危险因素进行的二分类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胎儿/新生儿缺氧(OR=2.860,95%CI:1.415~5.782,P=0.003)、红细胞增多症(OR=4.319,95%%CI:1.136~16.427,P=0.032)、孕母妊娠期高血压疾病(OR=3.388,95 %CI:1.174~9.778,P=0.024)是新生儿脑梗死的危险因素,差异有统计学意义.进一步将这3个高危因素的严重程度与新生儿脑梗死发生的关系进行具体分析,发现孕母妊娠期高血压疾病(x2=-2.074,P=0.038)、胎儿/新生儿缺氧程度(x2=-3.470,P=0.001)与新生儿脑梗死的发生正相关.结论 孕母妊娠期高血压疾病,新生儿红细胞增多症、胎儿/新生儿缺氧是导致新生儿脑梗死发生的重要危险因素,尤其是当孕母出现子痫前期、患儿出现重度缺氧时,更易导致脑梗死的发生.  相似文献   

7.
目的 了解支气管肺发育不良(bronchopulmonary dysplasia,BPD)患儿肺表面活性蛋白-B(surfactant protein-B,SP-B)基因9306 (A/G)位点多态性的分布情况. 方法 研究对象为2008年1月1日至2012年6月30日华中科技大学同济医学院附属同济医院新生儿重症监护病房收治的86例BPD患儿与156例无相关疾病的患儿(对照组),采用限制性片段长度多态性-聚合酶链反应技术检测SP-B基因9306 (A/G)位点基因型,样本的群体代表性进行Hardy-Weinberg平衡检验;2组病例基因型频率比较采用Armitage's趋势检验. 结果 BPD组AA基因型频率为67.4%(58/86),AG基因型频率为23.3%(20/86),GG基因型频率为9.3%(8/86),对照组各基因型频率分别为63.5%(99/156)、30.8%(48/156)和5.8%(9/156),2组差异没有统计学意义(x2=0.003,p=0.957).BPD组A等位基因频率为79.1%(136/172),G等位基因频率为20.9%(36/172),对照组A、G等位基因频率分别为78.8%(246/312)和21.2%(66/312),2组差异没有统计学意义(x2=0.003,P=0.954). 结论 汉族婴儿SP-B基因9306 (A/G)位点的基因多态性与BPD发病无直接相关性.  相似文献   

8.
目的 探讨新生儿重症监护病房患儿耐亚胺培南铜绿假单胞菌(imipenem-resistant Pseudomonas aeruginosa,IRPA)感染的危险因素. 方法 收集广东省妇幼保健院新生儿重症监护病房2008年1月1日至2011年12月31日188例经病原学检查确认铜绿假单胞菌感染患儿的临床资料,将患儿分为耐亚胺培南铜绿假单胞菌感染组(IRPA组)73例和亚胺培南敏感铜绿假单胞菌(imipenem-sensitive Pseudomonas aeruginosa,ISPA)感染组(ISPA组)115例.统计分析采用t检验或非参数检验、x2检验、单因素及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等方法. 结果 单因素分析发现,IRPA 组与ISPA组比较,胎龄较小[(34.0±3.5)周与(35.6±2.8)周,t=3.413,P<0.01],出生体重较低[(1848.1±276.4)g与(2110.7±345.6)g,t=5.472,P<0.01)];胎龄≤32周、出生体重<1500 g、小于胎龄儿、分离出铜绿假单胞菌前2周内应用过亚胺培南、三代头孢菌素类抗菌药物治疗以及接受过机械通气、深部动静脉置管的比例高[67.1%(49/73)与45.2%(52/115)、73.9%(54/73)与33.0%(38/115)、68.5%(50/73)与29.6%(34/115)、72.6%(53/73)与27.0%(31/115)、65.8%(48/73)与33.0%(38/115)、78.1%(57/73)与61.7%(71/115)、83.6%(61/73)与65.2%(75/115)],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均<0.05或0.01).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发现分离出铜绿假单胞菌前2周内应用过亚胺培南治疗是IRPA感染的独立危险因素(OR=6.409,95%CI:1.926~21.333,P=0.002).结论 新生儿重症监护病房患儿发生IRPA感染与其胎龄及出生体重相关,曾经使用亚胺培南治疗为独立危险因素.  相似文献   

9.
目的 分析极低出生体重儿(very low birth weight infant,VLBWI)及超低出生体重儿(extremely low birth weight infant,ELBWI)的早产原因,为如何降低ELBWI和VLBWI的发生率提供参考. 方法 回顾性收集广东地区9家医院新生儿科2010年7月至2011年6月出院的早产ELBWI或VLBWI住院期间的病历资料及其母亲住院分娩期间的病历资料.卡方检验比较ELBWI与VLBWI,及不同胎龄早产儿的早产原因的差异. 结果 研究期间共纳入ELBWI48例、VLBWI441例.胎龄为25.1~36.9周,平均(30.6±2.2)周.出生体重为500~1495 g,平均(1246.6±179.0)g.除了不明原因的自发性早产102例(20.9%)外,可明确的早产原因中位居前5位的分别为双/多胎妊娠(31.9%,156/489)、胎膜早破(26.2%,128/489)、孕母妊娠期高血压疾病(25.4%,124/489)、胎儿窘迫(12.1%,59/489)、胎盘因素(11.0%,54/489).在发生率超过10%的早产原因中,ELBWI组孕母妊娠期高血压疾病发生率高于VLBWI组[41.7% (20/48)与23.6%(104/441),x2 =7.479,P<0.01].对发生率超过10%的早产原因根据胎龄分组进行分析,妊娠期高血压疾病和胎儿窘迫发生率由高到低为≥32周[45.1%(55/122)和24.6% (30/122)]、~32周[22.8%(38/167)和11.4%(19/167)]、<30周[15.5%(31/200)和5.0% (10/200)](x2=35.942和27.523,P<0.01),自发性早产的发生率由高到低为< 30周(26.0%,52/200)、~32周(22.8%,38/167)和≥32周(9.8%,12/122)(x2=12.545,P<0.01). 结论 早产的原因是多方面的,其病因谱排序已发生变化,积极防治已知的各种危险因素,并根据新的病因谱做好防治重点,可望降低早产ELBWI和VLBWI的发生率.  相似文献   

10.
目的 比较鼻塞持续气道正压通气(nasal continuous positive airway pressure,nCPAP)与气管插管接呼吸机通气在早产极低出生体重儿生后早期应用的临床效果. 方法 选择生后60 min内出现呼吸窘迫症状的早产极低出生体重儿共123例纳入本前瞻性随机对照研究,nCPAP组63例,气管插管接呼吸机通气组(对照组)60例.采用卡方检验和t检验比较2组患儿支气管肺发育不良发生率、病死率、用氧、辅助通气使用和临床并发症情况. 结果 nCPAP组与对照组比较,支气管肺发育不良发生率[4.8%(3/63)与3.3%(2/60)]和病死率[7.9%(5/63)与6.6%(4/60)]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x2 =0.16和0.07,P>0.05).nCPAP组肺表面活性物质使用率(27.0%,17/63)低于对照组(83.3%,50/6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x2=39.34,OR=0.3,90% CI:0.2~0.6,P<0.05).生后28 d时,nCPAP组辅助通气的比例(17.5%,11/63)低于对照组(25.0%,15/60)(OR=0.7,90% CI:0.4~1.4);至纠正胎龄36周时,nCPAP组辅助通气比例(6.3%,4/63)仍低于对照组(8.3%,5/60)(OR=0.8,90% CI:0.2~2.4),但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x2分别为1.05和0.01,P均>0.05).nCPAP组气漏发生率(11.1%,7/63)低于对照组(33.3%,20/6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x2=8.86,OR=0.3,90% CI:0.2~0.7,P<0.05). 结论 与气管插管接呼吸机通气相比,在早产极低出生体重儿中早期使用nCPAP,不能降低病死率或支气管肺发育不良发生率,但可缩短辅助机械通气时间,降低气漏和使用肺表面活性物质的比例.  相似文献   

11.
12.
13.
目的:观察聚羟基丙烯酸(环保固定液)与10%中性缓冲福尔马林(传统固定液)在免疫组化法检测宫颈组织P16蛋白表达的结果,探讨其替代10%中性缓冲福尔马林的可行性。方法:收集2015年3月-2017年11月于南方医科大学附属中山博爱医院门诊及妇科住院部送检的宫颈组织标本245例,其中包括正常及慢性宫颈炎组52例,低级别鳞状上皮内病变(LSIL)组87例,高级别鳞状上皮内病变(HSIL)组61例,宫颈癌组45例。同一病变部位取材2块,随机分2组,命名为A、B组。A组采用10%中性缓冲福尔马林固定制作切片245张;B组采用聚羟基丙烯酸固定制作切片245张。采用免疫组化法检测宫颈组织P16蛋白表达情况。结果:①生物显微镜下,A、B组切片均背景清晰、阳性着色定位准确、阳性强度可靠、呈色鲜明,无非特异性染色产生、阴性和阳性对照染色结果可靠。②慢性宫颈炎组、LSIL组、HSIL组及宫颈癌组的A组P16蛋白阳性率分别为5.77%、35.63%、80.33%和100.00%,慢性宫颈炎组、LSIL组、HSIL组及宫颈癌组的B组P16蛋白阳性率分别为5.77%、33.33%、81.97%和100.00%。A、B组间对应的各级宫颈病变,P16蛋白表达阳性率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结论:用聚羟基丙烯酸替代10%中性缓冲福尔马林对免疫组化法检测宫颈组织P16蛋白表达阳性率无明显影响,聚羟基丙烯酸作为固定液在免疫组化法检测宫颈组织P16蛋白表达中有一定的使用价值。  相似文献   

14.
15.
16.
17.
18.
妊娠期糖尿病(GDM)是产科常见并发症,会增加妊娠风险。由于生活方式和饮食结构的改变,GDM发病率逐年上升。大部分GDM患者产后短期内血糖会恢复正常,但生活中远期发生2型糖尿病(T2DM)的风险并未降低,GDM妇女已经成为日后发生糖尿病、代谢综合征的潜在危险人群。GDM发展为T2DM的相关危险因素很多,如高龄、肥胖和糖尿病家族史,另外空腹血糖水平、孕期胰岛素治疗、早发型GDM也逐渐被重视。通过认识GDM发展为T2DM的相关危险因素和包括临床特征、生化指标、基因等多种早期预测标志物,预测T2DM发生的风险,以利于提高公众风险意识及GDM妇女产后随访,可以提前进行生活方式干预或药物治疗,预防和延缓T2DM的发生,改善健康结局。  相似文献   

19.
子宫瘢痕妊娠是指既往有剖宫产史或宫腔操作史的女性,再次妊娠时胚胎组织种植于子宫瘢痕处,发病率呈逐年升高的趋势,对母婴两者的危害程度相对较高。随着子宫动脉栓塞术(uterine artery embolism,UAE)在治疗子宫瘢痕妊娠方面的广泛应用,展现出减少出血、保留子宫、降低死亡率等显著优势的同时,逐渐显露出一些严重不良的并发症,如疼痛、闭经、宫腔粘连和生殖功能降低等。目前的治疗效果仍不理想,通过阐明UAE在子宫瘢痕妊娠治疗过程中的利弊,以期通过改善UAE技术达到更好的治疗效果。  相似文献   

20.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