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扩大额下硬膜外入路切除巨型斜坡脊索瘤(附13例报告)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目的 探讨巨型斜坡中线区脊索瘤的手术治疗方法。方法 采用经扩大额下硬膜外入路切除 13例巨型斜坡脊索瘤 (直径大于 4cm)。介绍入路方法、肿瘤切除程度和疗效随访 ,探讨肿瘤残留的原因和处理 ,并与其它入路比较适用范围。结果 本组巨型斜坡脊索瘤全切除 3例 ,次全或大部切除 7例 ,部分切除 3例 ,无手术死亡 ,无严重并发症。随访2~ 7年 ,3例肿瘤全切除者未见复发 ,其余 10例中 2例死亡 ,1例失访 ,3例病情稳定 ,另 4例因斜坡中线区以外肿瘤复发经其它入路再次手术 ,生存至今。结论 采用扩大额下硬膜外入路 ,切除主要沿颅底中线方向生长的巨型斜坡脊索瘤 ,疗效满意。对偏离中线方向生长的较大肿瘤 ,须采用联合入路手术。  相似文献   

2.
根据我科15例颅内脊索瘤的临床病理研究,提出以下几点看法:(1)本病发生率国内较国外为高;(2)临床分型以分五型较为适宜。即鼻咽型、鞍区型、鞍旁型、斜坡型和小脑桥脑角型。各型均有其特殊的症状及适宜的手术入路,便于临床诊断和手术切除;(3)据根我们的病理所见和临床观察,见此瘤具有浸润性,间变性,以及没有包膜和炎细胞浸润等不同于良性肿瘤的特点,加之多于发病后数年内死亡,认为临床所见的脊索瘤并非良性肿瘤;(4)发生于斜坡部中线的脊索瘤以经颅底手术切除较为合理。本组即有1例经口腔颅底入路切除大部肿瘤,术后3个月即开始工作至今已6年半。  相似文献   

3.
目的 探讨颅底及颈椎脊索瘤手术治疗方法及疗效。方法 回顾性分析2009年3月至2013年10月收治的13例颅底及颈椎脊索瘤患者临床资料。根据肿瘤生长部位及特点,包括原发及复发病例,颅底脊索瘤分别采用经鼻蝶入路7次、经鼻蝶联合经口入路2次、翼点入路1次和乙状窦后入路2次;颈椎脊索瘤采用颈椎后路切除及内固定术4次。结果 13例病人术后随访2~60个月,平均随访21个月。首次手术后全切除7例(53.8%),次全切除4例(30.8%),部分切除2例(15.4%)。术后行放射治疗7例。术后复发4例,3例再次行手术治疗,1例行放射治疗。结论 依据肿瘤的生长部位和特点选择合适的手术入路是颅底和颈椎脊索瘤手术成功的关键,经鼻蝶入路鼻内镜辅助下手术为颅底脊索瘤提供了一种更加安全和有效的全切除肿瘤的方法,术后给予放射治疗可以延缓肿瘤的复发。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经鼻蝶入路切除鞍区斜坡肿瘤的优缺点。方法:经鼻蝶显微手术。结果:对118例鞍区斜坡肿瘤采用鼻蝶入路手术切除,效果满意,107例垂体腺瘤行全切或次全切除。3例囊性颅咽管瘤行永久性引流,6例脊索瘤行次全切除。结论:合理应用本手术入路,对某些颅底肿瘤的切除是一有效的途径。  相似文献   

5.
经蝶切除蝶骨斜坡区脊索瘤   总被引:10,自引:3,他引:7  
目的 探讨颅底脊索瘤的手术入路和治疗方法,以提高肿瘤的全切率和治疗效果。方法 经蝶入路切除蝶骨斜坡区脊索瘤。结果 肿瘤次全切除14例(73.7%),大部分切除5例(26.3%)。14例大部分切除无死亡。5年生存率58%。结论 经蝶入路是一种安全,有效,创伤小,省时的手术入路;适宜切除大多数蝶骨斜坡区脊索瘤;积极切除肿瘤术后结合放疗可提高生存质量并能明显延长生存率。  相似文献   

6.
内镜经鼻蝶手术治疗颅底脊索瘤   总被引:3,自引:1,他引:3  
目的探讨内镜下经鼻蝶治疗颅底脊索瘤的技术、方法和手术指征。方法自2000年6月至2006年6月,应用神经内镜经鼻蝶入路手术治疗颅底脊索瘤30例。29例应用30°,70°硬性神经内镜,经鼻中隔和中鼻甲间入路,用高速磨钻磨除相应的骨性结构,显露肿瘤并分块切除。1例在显微外科下开颅切除颅内部分肿瘤,然后在神经内镜引导下,经鼻蝶切除斜坡、鞍区蝶筛窦、上颌窦、颞下窝的肿瘤。18例在术后6-12个月获得随访。结果肿瘤近全切除7例,次全切除16例,部分切除7例。24例术后获得一定程度上的临床症状和体征的改善,6例无变化。所有病人在术后7- 10d可恢复日常生活。1例在出院后20d因脑脊液漏再次入院做修补手术。随访的18例中,有4例在术后10-18个月复发,这4例均为广泛性生长的病例。结论内镜经鼻蝶手术治疗颅底脊索瘤有明显的优势。其操作简便安全;术中视野清楚,有利于显露;术后严重并发症少,病人恢复快,住院时间短。  相似文献   

7.
目的总结扩大经口入路显微手术切除颅底中线部位肿瘤的手术经验。方法回顾性分析2004年3月~2006年12月我院采用扩大经口入路切除的12例颅底中线部位肿瘤病人的临床资料。结果8例脊索瘤中5例全切除,3例近全切除;2例转移癌中1例全切除,1例大部切除;1例鼻咽癌及1例咽后壁鳞状上皮癌全切除。术后并发脑脊液鼻漏1例。无死亡、偏瘫等病例。随访6~24个月,脊索瘤分别于术后1.5年、2年局部复发2例,转移癌死于肺部原发性疾病1例,保持正常生活9例。结论扩大经口入路切除颅底中线部位肿瘤具有暴露充分、手术创伤小、并发症少等优点。  相似文献   

8.
经鼻内镜斜坡脊索瘤和脊索肉瘤的外科治疗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经鼻内镜外科技术在斜坡脊索瘤和脊索肉瘤治疗中的应用、方法2002年11月~2006年2月对7例脊索瘤和2例脊索肉瘤行经鼻内镜手术,其中3例是复发病例、所有病例均有头痛,复视4例.视力障碍或失明3例,鼻塞、嗅觉减退或失嗅4例,面部麻木1例。肿瘤同时侵犯海绵窦和颈内动脉4例。岩尖区5例.寰枢椎2例.随访时间3~39个月。结果6例脊索瘤和1例脊索肉瘤术中内镜下及术后影像学证实完全切除,1例脊索瘤和1例脊索肉瘤次全切除.1例术后出现蛛网膜下腔出血。至随访期结束.7例病人无复发。1例带瘤生存。1例行脊索瘤次全切除的病人5个月后复发。结论经鼻内镜治疗斜坡脊索瘤和脊索肉瘤可以更好地辨认深部结构.视觉效果好,可以大范围切除病变。同时,可以简单迅速地到达斜坡区域。对斜坡脊索瘤和脊索肉瘤是一种较好的手术入路。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以脑脊液鼻漏为首发症状的斜坡脊索瘤的诊断及内镜外科治疗。方法回顾性分析2例以脑脊液鼻漏为首发症状的斜坡脊索瘤病人的临床资料,均在内镜下确诊,并行内镜经鼻入路肿瘤切除术及脑脊液鼻漏修补术。结果肿瘤全切除2例,脑脊液鼻漏均修补成功。随防17~22个月,无肿瘤及脑脊液鼻漏复发。结论对于斜坡脑脊液鼻漏应高度警惕脊索瘤的存在,内镜下经鼻入路既是术中发现病变的手段,又是切除斜坡病变及行脑脊液鼻漏修补的治疗方式。  相似文献   

10.
目的 确定内镜下采用经鼻入路至颅底中线区的显露范围,确定相关手术标志.方法 选用福尔马林固定灌注的成人尸头标本5具,在内镜下采用经鼻入路进行显露.结果 内镜下采用经鼻入路至颅底中线区,可显露从鸡冠至C2椎体上缘的广泛区域,显露双侧12对脑神经,颈内动脉和椎-基底动脉系统.结论 内镜下采用经鼻入路显露颅底中线区是安全可行的.采用内镜经鼻入路,可处理颅底中线区病变.  相似文献   

11.
内镜经鼻颅内外联合入路切除前中颅底沟通瘤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目的 探讨内镜绛鼻颅内外联合入路切除前中颅底沟通瘤的手术方法.方法 对13例患者在扩大经额下入路显微切除肿瘤颅腔内部分的基础上,采用经鼻内镜下切除肿瘤颅外部分并重建颅底缺损.结果 手术全切除11例,次全切除2例,无手术死亡和新神经功能废损、脑脊液漏、脑膜腩膨出及颅内感染等并发症发生.术后病理爪神经鞘瘤4例,鼻咽纤维血管瘤3例,脑膜瘤2例,垂体瘤、内翻性乳头状瘤、鳞状细胞痛和嗅神经母细胞瘤符1例.结论 采用内镜经鼻颅内外联合入路切除前中颅底沟通瘤创伤小且深部视野良好,能安全且完全切除良性肿瘤.  相似文献   

12.
颅底中线和旁中线部肿瘤的显微外科治疗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探索改良手术入路和显微外科手术技巧,以提高颅底中线和旁中线部肿瘤的手术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1991年1月-2001年12月施行手术治疗的168例颅底中线和旁中线部肿瘤患者的临床资料,其中肿瘤位于前颅底者64例、中颅底23例以及后颅底81例;中型(2~4cm)91例、大型(>4cm)77例。采用扩大前颅底入路、单侧额下入路、额下眶上匙孔入路、翼点入路、眶颧入路、眶颧颞极入路、岩骨联合入路、远外侧枕下入路及口-咽入路等9种不同手术入路方法施行手术。结果168例颅底部肿瘤患者,138例(82.1%)全切除,其中脑膜瘤全切除率为88.8%(79/89)、神经鞘瘤83.3%(35/42)、脊索瘤31.3%(5/16)、斜坡胆脂瘤93.3%(14/15)以及其他肿瘤83.3%(5/6)。手术后恢复良好者153例(91.1%),中度致残包括手术后失明或持久性精神症状者11例,重残3例,死亡1例(0.6%)。手术后新产生脑神经功能障碍25例(14.9%),与入路有关的并发症4例(2.4%)。结论合适的颅底手术入路、精良的手术技巧和正确的手术策略可以改善手术显露,扩大手术适应证,提高肿瘤全切除率,降低手术死亡率,减少手术并发症,提高患者的生存质量。  相似文献   

13.
前中颅底沟通瘤的解剖学分类及手术治疗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探讨前中颅底沟通瘤的临床分类方法 及手术治疗,提高临床治疗水平. 方法 根据肿瘤主体位置和生长方向将29例前中颅底沟通瘤患者划分为额鼻眶区(16例)、中颅窝一侧颅底区(8例)、颅底中央区-中间颅底区(4例)及岩骨颈静脉孔区(1例)4类,据此并结合病理资料等分别选择扩大经额下人路(13例)、眶上-翼点入路(9例)、额颞眶颧入路(3例)、额颞人路(3例)及岩骨切除入路(1例)进行肿瘤切除和颅底缺损重建,其中采用经鼻内镜等颅内外联合入路11例.结果 肿瘤全切除24例.次全切除5例,无手术死亡发生;术后早期出现动眼神经麻痹2例,余未有新的神经功能缺损及脑脊液漏、颅内感染、脑膜脑膨出等严重并发症发生. 结论 该分类方法 具有界限清楚、部位和范围明确的优点,有利于选择合理手术人路进行肿瘤切除和颅底缺损修复及临床手术治疗效果的提高.  相似文献   

14.
内镜经鼻前颅底肿瘤的外科治疗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目的总结内镜经鼻入路切除前颅底肿瘤的经验。方法回顾性分析2003年11月~2006年5月18例肿瘤侵犯前颅底的临床资料.其中14例单独采用内镜经鼻手术入路.4例采用颅鼻联合入路进行了治疗。病理类型包括:脑膜瘤2例,脊索瘤1例,视神经鞘瘤1例.骨纤维异常增殖症1例.鳞状细胞癌3例,嗅神经母细胞瘤3例,腺样囊性癌1例,恶性骨巨细胞瘤1例,脊索肉瘤1例.神经内分泌小细胞癌1例,透明细胞癌1例,甲状腺癌颅底转移1例,腮腺癌颅底转移1例。结果经术中镜下及术后影像学检查证实17例肿瘤被全部切除.1例大部分切除。2例术后出现脑脊液鼻漏,经保守治疗后痊愈。无颅内出血、感染及死亡病例。结论内镜经鼻入路能够充分显露和切除前颅底肿瘤.且大多数病例无需处理硬脑膜及进行颅底重建。  相似文献   

15.
目的 探讨内镜经鼻入路切除侵及海绵窦肿瘤的方法.方法 回顾性分析本中心2011年1月至2011年8月收治的35例内镜经鼻腔-蝶窦、筛窦入路切除侵及海绵窦肿瘤的病例资料,其中垂体瘤24例,脊索瘤6例,脑膜瘤3例,鼻咽癌2例.结果 无手术死亡病例,肿瘤全切20例(57.1%),次全切10例(28.6%),部分切除5例(14.3%).所有病例均经3-9个月随访.结论 内镜经鼻入路处理海绵窦肿瘤创伤小、恢复快,但对术者的要求很高,应严格掌握适应证.  相似文献   

16.
目的总结经蝶入路治疗颅底脊索瘤的手术经验。方法回顾性分析15例颅底脊索瘤病人的病例资料。肿瘤位于鞍区和中上斜坡13例,其中累及鞍内、鞍旁、蝶窦3例;呈侵袭性生长,累及中上斜坡和多组鼻窦2例。均采用经蝶窦入路手术。结果肿瘤全切除4例,次全切除8例,部分切除3例。术后临床症状得到不同程度改善11例,无明显缓解4例;无术后脑脊液漏、颅内感染等手术并发症发生,无死亡病例。部分切除病例中,术后12个月复发2例,术后2年复发伴远隔部位转移1例。结论对于局限于鞍区或中上斜坡及向鼻旁窦方向侵袭生长的颅底脊索瘤,经蝶窦入路可以很好地显露病变。该入路切除病变操作安全、省时,术后并发症少,病人恢复良好。  相似文献   

17.
目的 探讨采用扩大经蝶入路手术切除蝶斜脊索瘤的方法.方法 12例患者采用标准经鼻中隔蝶窦入路,先行切除经蝶入路视野内的肿瘤,然后调整Hardy扩张器方向指向斜坡方向,进行手术入路的扩大.根据术前影像学资料、术中"C"型臂监测、神经导航、神经内镜以及术者的经验决定斜坡骨质磨除或咬除的范围,直至显露正常骨质和硬脑膜,显微镜下切除肿瘤.结果 全切8例(67%),次全切3例(25%),部分切除1例(8%).结论 采用扩大经蝶入路手术治疗蝶斜区脊索瘤,显露满意、全切率高,无明显手术并发症.而神经导航、神经内镜的应用,使得该入路更为安全有效.  相似文献   

18.
目的 研究扩大的内镜下经鼻至斜坡腹侧区入路手术的显露范围、解剖标志点及相关结构的距离.方法 取甲醛固定后成人头颅湿标本20例,显微镜下解剖观察经鼻至斜坡腹侧区手术入路的解剖标志点,测量相关解剖结构的距离;取新鲜成人头颅标本5例,完全模拟内镜下经鼻至斜坡腹侧区入路手术.在内镜下扩展显露斜坡区的主要解剖标志点,并研究其相互位置关系.结果扩大的内镜下经鼻至斜坡腹侧区入路手术的标志点包括中鼻甲、后鼻孔、咽鼓管咽口、鼻咽部黏膜、双侧蝶窦口、头长肌和颈长肌、咽结节、枕骨大孔前缘中点、颈内动脉、蝶腭动脉等.自鼻前棘至中下斜坡腹侧中线相关结构(咽结节、枕骨大孔前缘中点)的距离分别为(78.23±2.58)mm、(89.60±2.52)mm;经鼻人路完全暴露中下斜坡区,最短距离为(89.60±2.52)mm.颅底骨质磨除范围分别以两侧翼管和破裂孔为界,翼管左、右侧距中线距离为(9.25±0.55)mm、(9.19±0.50)nml,破裂孔左、右侧距中线距离为(10.64±0.83)toni、(10.75±0.84)mm,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相关解剖结构及对脑组织的牵拉、颅底骨质磨除位置和范围是扩大的内镜下经鼻至斜坡腹侧区入路手术需要解决的主要解剖学问题.  相似文献   

19.
1 对象与方法 2001年3月~2009年5月,我科应用神经内镜经鼻入路切除加伽玛刀治疗颅底脊索瘤6例,其中男5例,女1例;年龄35~62岁,平均48.2岁.病程2个月~3年,平均1.2年.均为首次手术,术前病理活检为脊索瘤1例.MRI检查显示:斜坡、鞍区骨质破坏;肿瘤累及蝶窦5例,海绵窦2例,鼻腔1例.根据周定标等[11]的分型,本组鞍区型5例,鼻咽型1例.  相似文献   

20.
目的 探讨经额下入路联合鼻内镜切除鼻颅交通型肿瘤的手术方法和临床疗效.方法 12 例鼻颅交通型肿瘤患者中脊索瘤6 例(硬膜外型5 例、硬膜内外型1 例),脑膜瘤5 例(硬膜内外型),内翻性乳头状瘤1 例(硬膜外型),均于耳鼻咽喉头颈外科医师的协助下经额下入路联合鼻内镜切除鼻腔及鼻窦内残余肿瘤.结果 肿瘤完全切除者11 例,大部切除者1 例.手术后并发症主要包括精神症状(1 例)、脑脊液鼻漏(2 例)、嗅觉减退或丧失(3 例),其中5 例患者经对症治疗痊愈;无一例发生手术后感染或死亡.随访3 个月~ 7 年,1 例脊索瘤和1 例内翻性乳头状瘤患者复发.结论 额下入路联合鼻内镜手术切除鼻颅交通型肿瘤安全、有效.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