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目的 探讨冠状动脉造影时心肌桥的检出率及临床特点.方法 回顾性分析326例冠状动脉造影中检出的27例心肌桥患者的临床资料.结果 心肌桥捡出牟为8.3%.分布在左前降支26例、孤立性心肌桥志者23例、合并桥前冠状动脉粥样硬化者3例、合并肥厚性心肌病者1例.结论 冠状动脉心肌桥多发生于左前降支,多数患者需要药物治疗以缓解心绞痛症状.  相似文献   

2.
目的观察冠状动脉造影对冠状动脉心肌桥的检出率、冠状动脉心肌桥的特点及其与冠状动脉硬化的关系。方法回顾性分析我院601例行选择性冠状动脉造影术的可疑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患者,对其中81例心肌桥患者的造影及临床特点进行分析。结果经冠状动脉造影证实,524例患者有冠状动脉硬化,81例为心肌桥患者;心肌桥与冠状动脉硬化之间无明显相关性(χ2=0.0076,P>0.05),且心肌桥并不是冠状动脉硬化的显著危险因素(OR=0.93)。11例孤立性肌桥患者中,常规心电图ST-T改变者6(54.4%)例,有心绞痛症状者4(36.4%)例。结论心肌桥并不是冠状动脉硬化的显著危险因素,但可继发冠状动脉硬化的形成;心肌桥可引起心肌缺血及心电图ST-T改变;心肌桥多发生在前降支。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双源CT(DSCT)对心肌桥的临床诊断价值及心肌桥合并冠状动脉粥样斑块与年龄的相关性。方法:应用双源CT对417例有心绞痛或类似心绞痛症状的可疑冠心病者行CT冠状动脉血管成像;并按患者年龄不同分为青年、中年和老年组,分析组间合并冠状动脉斑块及斑块性质的差异。结果:青年、中年和老年组分别为137例、197例和83例,所有患者检出心肌桥病变者76例(28.1%),其中合并有冠状动脉斑块者41例(53.9%)。青年组心肌桥10例(13.2%),合并冠状动脉斑块者2例(20.0%);中年组心肌桥36例(47.4%),合并冠状动脉斑块者17例(47.2%);老年组心肌桥30例(39.5%),合并冠状动脉斑块者22例(73.3%)。组间心肌桥冠状动脉斑块发生率及斑块性质差异有显著性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双源CT对心肌桥病变检出率高。心肌桥合并冠状动脉粥样斑块与年龄增长有关,不同年龄组合并冠状动脉斑块的性质有显著差异。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64排螺旋CT冠状动脉成像对心肌桥的诊断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行64排螺旋CT冠状动脉成像患者200例,统计心肌桥的检出率、部位、长度、厚度、壁冠状动脉近段和远段血管的形态学变化。结果:200例CT冠状动脉成像患者中发现心肌桥者53例,共计57处。对心肌桥检出率为26.5%(53/200)。发生于左前降支者52处,占91.2%(52/57),其它部位占8.8%(5/57)。重复心肌桥者4例,占7.5%。壁冠状动脉长度1.6 cm~4.7 cm,平均2.3 cm。心肌桥厚度为0 mm~6.1 mm,平均1.7 mm。心肌桥致管腔狭窄者6处,占10.5%(6/57)。34处(59.6%)出现远段单独或与近段同时成角。结论:64排螺旋CT冠状动脉成像对心肌桥的检出率高,并可以显示壁冠状动脉管腔和管壁情况及心肌桥的部位、长度、厚度,是一种无创、准确诊断心肌桥的重要手段。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冠状动脉心肌桥的临床意义及冠脉造影特点.方法和结果对309例冠状动脉造影中检出的7例心肌桥患者进行回顾性分析,其中合并冠状动脉粥样硬化者1例,合并高血压性心脏病2例.孤立性心肌桥4例,其中1例合并持续性房颤.7例患者中,6例表现有胸闷痛症状,症状出现时间1周~7年,此6例病人仅2例ECG提示有心肌缺血.7例患者中冠脉造影提示属Ⅰ级心肌桥4例,属Ⅱ级心肌桥3例.结论冠状动脉心肌桥可引起心肌缺血,有症状者,多数静息状态下其收缩期狭窄≥50%~75%.  相似文献   

6.
目的:通过双源CT冠状动脉成像,研究孤立性心肌桥-壁冠状动脉的特性。方法:收集2013年1月-2017年1月在本院进行冠状动脉CT检查,仅检出心肌桥-壁冠状动脉且无冠状动脉粥样硬化症、冠心病等其他心脏相关疾病的患者数据,根据肌桥的位置、患者性别分组比较,研究分析孤立性心肌桥-壁冠状动脉的特性。结果:324例检出孤立性心肌桥-壁冠状动脉的患者中,男146例,女178例,平均年龄(57.94±10.50)岁。共检出心肌桥-壁冠状动脉350处,其中左前降支346处,右冠状动脉2处,对角支及中间支各1处。患者心肌桥-壁冠状动脉的发病年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检出肌桥位置以左前降支中段好发,不同肌桥位置的患者性别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其中近段心肌桥-壁冠状动脉以男性患者多见(P0.05),而中、远段肌桥患者性别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此外不同位置的肌桥长度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男性患者中、远段肌桥要长于女性(P0.05)。心肌桥-壁冠状动脉类型以表浅型多见,与位置无相关性(P0.05)。结论:双源CT冠状动脉成像对孤立性心肌桥-壁冠状动脉的位置、长度、壁冠状动脉类型的诊断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7.
陆英  陈燕  曹慧英 《医学综述》2008,14(18):2875-2877
目的探讨冠状动脉心肌桥与冠状动脉粥样硬化之间的关系。方法回顾性分析接受冠状动脉造影的47例症状性心肌桥患者,其中27例为心肌桥近段动脉粥样硬化者,20例为单纯性心肌桥患者。结果肌桥的检出率3.67%,全部患者均有心绞痛症状,其收缩期狭窄在20%~60%,均发生在左前降支的中、远段。合并动脉硬化的肌桥组收缩期狭窄程度明显重于单纯肌桥组,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心肌桥有促进其近段冠状动脉发生粥样硬化病变的倾向,且与心肌桥的狭窄程度有关。β受体阻滞剂可缓解心肌桥所致的心绞痛。  相似文献   

8.
目的观察64排螺旋CT对心肌桥形态特征的显示情况,探讨其临床价值。方法选择2014年1月至2015年10月于陕西省榆林市星元医院影像中心接受CT冠状动脉造影检查并确诊为心肌桥的患者199例,均接受64排螺旋CT冠状动脉成像检查。观察心肌桥的64排螺旋CT特征,载心肌桥冠状动脉发生动脉硬化的情况。结果 199例患者共显示218处心肌桥,其中左前降支(LAD)中段发生率最高,为63.3%(138/218)。心肌桥长度及厚度均以LAD中段最大,分别为(18.4±3.9)mm和(2.9±0.8)mm。218处载心肌桥冠状动脉中124处冠状动脉发生动脉硬化,发生率为56.9%(124/218)。完全型心肌桥发生载心肌桥冠状动脉硬化的比例显著高于不完全型心肌桥[64.4%(85/132)比45.3%(39/86)](P<0.05)。心肌桥前段冠状动脉发生载心肌桥冠状动脉硬化124处,发生率为56.9%(124/218),高于心肌桥后段的9.2%(20/218)(P<0.05)。载心肌桥冠状动脉迂曲成角者冠状动脉发生率为62.8%(137/218),显著高于走行正常者的37.2%(81/218),迂曲成角冠状动脉狭窄程度高于正常者[(26.5±7.5)%比(19.5±5.3)%](P<0.05)。结论 64排螺旋CT可以清晰显示心肌桥及壁冠状动脉的特征,是良好的影像学评价方法。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40层螺旋CT诊断心肌桥和壁冠状动脉的价值及临床意义.方法:应用40层螺旋CT对298例无症状患者体检、可疑冠心病患者及确诊冠心病患者行冠状动脉成像检查.由两名CT诊断医师独立判断是否为心肌桥-壁冠状动脉.结果一致判定为心肌桥-壁冠状动脉疾病.并测量心肌桥厚度,壁冠状动脉长度,分析心肌桥-壁冠状动脉的血管特点与临床关系.结果 298例患者检出80例心肌桥-壁冠状动脉122处,检出率26.8%.前降支近段、中段心肌桥比例最高(51.6%)心肌桥厚度1~2 mm组比例占61.2%.壁冠状动脉100 mm以下长度组为53.3%.疑有冠心病组检出单纯心肌桥(不合并有血管动脉硬化)多发生在前降支近段及中段且心肌桥厚度>10mm以上.结论:40层螺旋CT可以较准确判断出心肌桥-壁冠状动脉.检出率高.壁冠状动脉发生的部位、长度及心肌桥厚度可能与患者的临床症状负相关.  相似文献   

10.
汪蓉 《吉林医学》2013,34(18):3616-3618
目的:探讨128层螺旋CT冠状动脉成像在心肌桥诊断中的应用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108例CT冠状动脉血管成像患者的资料,评估心肌桥的检出率、发生部位分布及其他相关的特点。结果:108例患者中,冠状动脉CT血管成像共发现62例心肌桥患者(57.4%),62例患者心肌桥平均长度(14.6±3.9)mm,平均宽度(2.8±1.4)mm。发生冠状动脉粥样者46例,其中前降支36例(78%)。结论:128层螺旋CT冠状动脉成像是一种无创性、准确诊断心肌桥的重要检查方法。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急性心肌梗死(AMI)与陈旧性心肌梗死(OMI)心肌存活状态的差异。方法应用SPECT对63例Q波MI患者行常规99mTc-MIBI心肌显像(静息显像),隔日舌下含服NTG(1.0mg)后5分钟静注99mTc-MIBI,再行心肌显像(介入显像),其中4例患者行冠脉搭桥术(CABG),3例于CABG术后3月再行心肌显像。结果静息显像中239个节段灌注异常,NTG介入后有97个节段得到不同程度的改善,改善率为40.59%,静息显像平均得分为9.65±4.31,介入显像平均得分为7.75±4.66,两者比较差别有统计学意义(P<0.001)。3例CABG术前检测有改善的6个节段,术后均得到不同程度的改善。AMI组与OMI组1月-6月组,6月-3年组相比较,存活心肌的检出率分别为43.10%,42.80%,35.15%,虽呈逐渐下降,但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NTG介入99mTc-MIBI心肌显像可明显提高存活心肌的检出率,且该方法简便易行,安全可靠。OMI患者亦有存活心肌,也可从血运重建中获益。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跨壁速度梯度(MVG)在诊断心肌缺血中的应用价值。方法:检测38例冠心病患者(病例组)和28例健康志愿者(对照组)心尖四腔观、两腔观各节段心肌收缩期跨壁速度梯度(MVG-L+)、舒张期跨壁速度梯度(MVG—L-)。结果:对照组MVG—L+和MVG—L-由基底段、中间段至心尖段差异无显著性意义。病例组缺血节段的MVG-L+和MVG—L-较对照组相应节段明显降低。结论:MVG可定量评价局部心肌运动状态,为临床心功能评价提供有效指标。  相似文献   

13.
目的研究心肌桥的临床表现及与血管狭窄关系。方法分析8例心肌桥患者的临床资料。结果均有胸痛史,5例(63%)有心肌缺血征象,1例发生急性前壁心肌梗死。心肌缺血与壁冠状动脉狭窄程度有关。血管狭窄多见左前降支中段,其中Ⅰ级狭窄2例,Ⅱ级狭窄4例,Ⅲ级狭窄2例。β-受体阻滞和血管内支架术治疗有效。结论心肌桥的临床症状与收缩期冠脉狭窄程度有关。严重狭窄可致心肌梗死,β-受体阻滞剂治疗有效,狭窄严重者可行血管内支架术。  相似文献   

14.
心肌梗塞后心肌重塑与PDGF-B蛋白表达的相关性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心肌重塑与血小板源性生长因子(PDGF-B)蛋白表达的相关性。方法:建立Wistar大鼠心肌梗死后心肌重塑模型,用免疫组化和图像分析方法研究I型,Ⅲ型胶原含量和PDGF-B表达的变化。结果:心肌I型、Ⅲ型胶原含量和PDGF-B表达均增加,分别与假手术组比较均具有非常显著性差异(P<0.01)。I型、Ⅲ型胶原含量与PDGF-β表达量正相关(P<0.01)。结论:心肌梗死后心肌重塑的机制可能是各种致病因素最终通过调节成纤维细胞PDFG-B表达实现的。  相似文献   

15.
罗以娟  邱秀梅 《河北医学》2003,9(4):339-341
目的:探讨心绞痛和心肌梗死发病年龄的规律及其危险因素,及早预防。方法:对1997年1月至2002年12月期间所有心绞痛和心肌梗死的住院患者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心绞痛和心肌梗死的发病年龄有年青化趋势,男女性别和城乡之间有显著差异,男性多于女性,城市多于农村。心绞痛和心肌梗死的最主要危险因素是高血压。结论:高血压是中青年人群最主要的危险因素,有效的防治高血压,是减少中青年人群发生心绞痛和心肌梗死的最关键环节。  相似文献   

16.
许幼峰  陈立斌  周宏林  王胜煌 《浙江医学》2010,32(10):1483-1485
目的 利用心肌声学造影(MCE)定量评估冠状动脉慢血流(CSF)患者心肌微循环特征.方法 选取CSF(TIM)平均帧数〉30帧)患者23例及冠状动脉血流正常者10例行MCE检查,并采用超声造影分析软件分析评价CSF节段及血流正常节段心肌的灌注信息.结果 最终22例CSF患者及9例对照者纳入相关研究.CSF节段38个,均来自CSF组,其中LAD节段22个,RCA节段16个;血流正常节段20个,其中来自对照组LAD节段9个,RCA节段8个,CSF组LAD节段1个,RCA节段2个.CSF节段与正常节段A值无明显差异(U=-0.855,P〉0.05).而CSF节段心肌微循环再灌注速度(β)与灌注量(A ×β)均明显小于对照节段组(U=-2.181、-2.248,均P〈0,05).此外,40帧可作为TIMI截断点,≥140帧较之〈40帧β和A×β值下降更为显著(U=-4.449、-4.564,均P〈0.01).结论 CSF患者心肌微循环β及A×β值均明显降低,当TIMI帧数≥40帧时β及A×β值降低趋势更显著.  相似文献   

17.
目的观察碎裂QRS波(fQRs)在心肌梗死心肌瘢痕中的诊断价值。方法对心肌梗死患者不同治疗方式开通冠状动脉循环,于发病后4、8周应用同步12导联心电图观察fQRS,结合心脏多普勒超声观察左室射血分数(LVEF),对心肌梗死患者心肌瘢痕及心功能进行对比研究。结果本组患者于发病后4、8周fQRS阳性导联数随梗死相关冠状动脉的有效开通而减少,组间fQRS阳性导联数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fQRS+LVEF对心肌瘢痕的敏感性、特异性和阴性预测值分别为96.5%、92.0%和97.4%。结论fQRS对心肌瘢痕的诊断价值在纽间结果中得到充分肯定,“罪犯”血管开通越早,抗栓治疗越充分,心肌微循环结构和功能损害越轻,则心肌瘢痕形成越局限,fQRS阳性比率越低,以溶栓再通+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术(PCI)及急诊PCI组最理想。  相似文献   

18.
目的 :采用氟碳微泡声学造影剂及间歇二次谐波技术 ,评价心肌声学造影 (MCE)在缺血、梗死心肌诊断中的价值。方法 :建立开胸犬急性心肌梗塞动物模型 ,左前降支 (LAD)结扎 3h后 ,经静脉注射全氟显进行 MCE。于左室短轴乳头肌水平测定正常灌注区与缺血低灌注区心肌视频密度时间 -强度曲线参数及灌注缺损心肌范围。实验结束后心脏行组织学染色 ,比较两种方法所测的左室梗死心肌占左室心肌总面积百分比。结果 :心肌造影时间 -强度曲线中 ,正常灌注区与低灌注区的峰值强度 (PI)、强度减半时间 (T1/ 2 )、曲线下面积 (AUC)参数差异有显著性(13.5± 1.9vs2 2 .5± 2 .4 ;16 .6± 0 .9vs9.7± 0 .5 ;2 31.6± 14.9vs4 0 5 .6± 12 .3,P≤ 0 .0 1)。MCE所测定的左室梗死心肌占左室心肌总面积百分比与组织学染色所测定的实际百分比呈正相关 (r=0 .89,P=0 .0 1)。结论 :经静脉注射氟碳微泡声学造影剂 ,运用间歇二次谐波 MCE可定量心肌血流灌注 ,诊断心肌缺血 ,准确测定心肌梗死范围。  相似文献   

19.
地尔硫卓对猪急性心肌梗死再灌注后无再流的影响   总被引:5,自引:3,他引:2  
目的评价地尔硫卓防治猪急性心肌梗死(AMI)再灌注后无再流的作用。方法实验动物随机分成对照组、地尔硫卓组(2mg/min冠脉内)和假手术组。前两组行冠状动脉结扎3h,松解1h制备AMI再灌注模型。AMI前、后和再灌注后均行血流动力学测定和心肌声学造影(MCE)检查,最终行病理学分析。结果与AMI前相比,对照组AMI后3h、左室收缩压(LVSP)、心排量(CO)和左心室内压最大收缩和舒张变化速率(±dp/dtmax)均显著下降(均P<0.05,P<0.01),左室舒张末压(LVEDP)显著升高(P<0.01);再灌注后1h仅LVSP显著恢复(P<0.05),然而±dp/dtmax继续显著下降(P<0.05);而地尔硫卓组AMI后3h各项指标变化与对照组相同;但再灌注后1h LVEDP、±dp/dtmax和CO均显著恢复(均P<0.05),且比对照组更显著(均P<0.05)。对照组MCE和病理染色所测的冠脉结扎区心肌范围(LA)高度一致(P>0.05),再灌注后无再流范围(ANR)分别为78.5%和82.3%,心肌坏死范围(NA)占LA的98.5%;而地尔硫卓组两方法所测LA均与对照组相当(均P>0.05),但ANR仅分别为20.6%和19.9%,NA又与对照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对照组再灌注即刻和再灌注后1h冠脉血流量仅占AMI前的45.8%和50.6%(均P<0.01),而地尔硫卓组冠脉血流量分别提高到80.4%和79.3%,比对照组增加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1)。结论  相似文献   

20.
microRNAs(miRNAs)是内源性非编码RNA小分子,主要在转录后水平调控基因表达。近来,miRNAs在心脏疾病中的作用得到了国内外广泛的关注,一些相关机制得以阐明。研究发现miRNAs与心肌损伤相关,参与心肌重构、心律失常、心肌梗死等。循环miRNAs尤其是血清miRNAs可能成为心肌损伤新的标记物和治疗靶点。文中对miRNAs在心肌损伤中作用和机制最新研究进展进行综述。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