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3 毫秒
1.
慢性特发性荨麻疹患者自体血清皮肤试验结果分析   总被引:11,自引:1,他引:11  
目的:探讨慢性特发性荨麻疹(CIU)患者自体血清皮肤试验临床应用的意义。方法:对30例CIU患者及lO名正常对照者做自体血清皮肤试验,并对结果进行比较分析。结果:30例CIU患者自体血清皮肤试验阳性率为30%(9/30),而对照组全部阴性。结论:部分CIU患者血清中有功能性的循环自身抗体存在,自体血清皮肤试验可作为CIU自身抗体的过筛试验。  相似文献   

2.
本文用放射免疫测定方法测定了32例慢性荨麻疹患者和30例正常人血中TGA和TMA的含量,结果表明,患者组中TGA和TMA的阳性率均为18.75%(6/32),而正常对照组为零。提示慢性荨麻疹与甲状腺自身免疫性之间存在一定的联系。  相似文献   

3.
慢性特发性荨麻疹免疫机制研究进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慢性特发性荨麻疹的病因目前尚不明确。研究表明,慢性特发性荨麻疹发病大多有自身免疫机制参与,现已发现了数种与慢性特发性荨麻疹有关的自身抗体,其中抗FcεRI抗体、抗IgE抗体在慢性特发性荨麻疹发病中的地位尤为重要。B淋巴细胞刺激因子可能参与慢性特发性荨麻疹自身抗体的形成。另外,部分慢性特发性荨麻疹患者HLA-Ⅱ类抗原的等位基因DRB1 04频率增加,提示该病发病具有自身免疫遗传基础。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慢性特发性荨麻疹患者血清甲状腺过氧化物酶抗体(TPOAb)、甲状腺球蛋白抗体(TGAb)及甲状腺功能的改变及其意义。方法:采用体外放射免疫法测定44例慢性特发性荨麻疹和40例正常人血清TPOAb、TGAb及游离三碘甲状腺原氨酸(FT3)、游离甲状腺素(FF4)、超敏促甲状腺素(S—TSH)水平。结果:慢性特发性荨麻疹患者的TPOAb、TGAb的阳性率分别为27.27%和19.91%,均显著高于正常对照组(P〈0.05);FT3、FT4水平分别为(4.63±2.51)pmol/L和(14.61±3.85)pmoL/L,与正常对照组比较无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对于原因不明的慢性特发性荨麻疹患者,进行甲状腺功能及自身抗体检测有助于明确病因,指导治疗。  相似文献   

5.
荨麻疹患者特异性IgE及过敏原检测与分析   总被引:16,自引:4,他引:16  
目的为进一步了解荨麻疹的致病因素及各种因素之间的相互关系。方法采用过敏原体外检测试剂盒、自体血清皮肤试验及斑贴试验等方法对不同类型荨麻疹患者进行血清特异性IgE、自身抗体及接触性过敏原检测。结果116例患者中有84例(72.4%)至少有一项过敏原阳性。至少一项强阳性的16例,强阳性率为13.8%。各种物质的阳性率差异无显著性(P>0.05)。53例自体血清皮肤试验有20例(37.7%)出现阳性反应。有26例同时进行了上述2项试验。14例自体血清皮肤试验阳性的荨麻疹患者血清特异性IgE均无强阳性反应,而12例自体血清皮肤试验阴性的患者中有4例(33.3%)呈强阳性反应(P<0.05)。对21例慢性荨麻疹患者进行斑贴试验,有19例(90.5%)至少对其中一种物质过敏。20种物质中有15项出现阳性,其中重铬酸钾、硫酸镍、橡胶的阳性率达到了38.1%。结论荨麻疹的病因是多方面的,既有可能对外界物质过敏,又有可能存在自身免疫的问题。同一患者可能同时存在2种不同类型的变态反应;接触性过敏原可引起接触性荨麻疹。  相似文献   

6.
目的 : 探讨慢性荨麻疹患者甲状腺自身抗体及自体血清皮肤试验的意义。方法 : 采用放射免疫法 ,对 6 0例慢性荨麻疹患者的甲状腺激素自身抗体及功能进行检测 ;对甲状腺自身抗体阳性的慢性荨麻疹患者进行自体血清皮肤试验。结果 :  6 0例慢性荨麻疹患者中甲状腺过氧化物酶抗体及促甲状腺受体自身抗体的阳性率分别为 2 1.7% (13 6 0 )和 15 % (9 6 0 ) ,均显著高于正常对照组 (P均 <0 .0 1)。 13例甲状腺自身抗体阳性的慢性荨麻疹患者自体血清皮肤试验 7例 (5 3.8% )阳性 ,显著高于自身抗体阴性对照组 (P <0 .0 1)。结论 : 甲状腺自身抗体的测定及自体血清皮肤试验对自身免疫性慢性荨麻疹有一定的诊断意义  相似文献   

7.
目的:比较慢性自发性荨麻疹(CSU)患者血清特异性IgE抗体检测结果与自体血清皮肤试验(ASST)的关系,探讨ASST的临床意义。方法:对305例慢性自发性荨麻疹患者同时进行血清特异性IgE抗体检测及自体血清皮肤试验(ASST),对两组的阳性率进行统计分析。结果:305例CSU患者螨虫组合(屋尘螨/粉尘螨)血清特异性IgE抗体与ASST总阳性率分别为47.87%和58.03%,ASST阳性组和阴性组中螨虫组合血清特异性IgE抗体阳性率分别为34.46%和66.41%,两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ASST阳性程度与对应螨虫、屋尘、狗、大豆、虾血清特异性IgE抗体检测水平呈负相关性(P<0.05)。结论:CSU患者部分常见变应原血清特异性IgE抗体与自体血清皮肤试验结果呈负相关,建议将ASST纳入常规CSU临床检测,ASST阳性的患者可以不进行血清特异性IgE抗体检测。  相似文献   

8.
慢性特发性荨麻疹的发病机理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慢性特发性荨麻疹发病机理目前尚不清楚,但主要的效应细胞是肥大细胞。大约1/3的患者具有循环功能性组胺释放自身抗体,此抗体与高亲合力IgE受体或IgE相结合。该病的治疗主要用抗组胺治疗,血浆去除法等对重症难治患者可能有效。对免疫调节起反应以及最近发现与HLA-DR4有关均为某些患者的慢性特发性荨麻疹自身免疫基础提供了进一步支持。  相似文献   

9.
目的 探讨慢性特发性荨麻疹(CIU)与瘦素水平的相关性。方法 对45例CIU患者做了自体血清皮肤试验(ASST),根据结果分为ASST阳性组及ASST阴性组,对CIU各组与32例正常对照组之间,采用放射免疫技术检测其血清瘦素水平,并进行比较。结果 (1)45例CIU患者中ASST阳性率为37.78%。(2)CIU患者血清瘦素水平(12.51士4.29ng/ml)较正常对照(15.57士4.38ng/ml)显著降低(P<0.01)。(3)与正常对照(15.57士4.38ng/ml)比较,ASST阳性组(11.30士4.41ng/ml)及ASST阴性组(13.23士4.13ng/ml)血清瘦素水平分别显著降低(P值分别为0.002,0.039);而ASST阳性组与ASST阴性组间瘦素水平无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 CIU患者瘦素水平下降,瘦素可能在CIU的发生发展中起作用。  相似文献   

10.
慢性特发性荨麻疹的发病机理   总被引:13,自引:0,他引:13  
慢性特发性荨麻疹发病机理目前尚不清楚,但主要的效应细胞是肥大细胞。大约1/3的患者具有循环功能性组胺释放自身抗体,此抗体与高亲合力IgE相结合。该病的治疗主要用抗组胺治疗,血浆去除法等对重症难治患者可能有效。对免疫调节起反应以最近发现与HLA-DR4有关均为某些患者的慢性荨麻疹自身免疫基础提供了一步支持。  相似文献   

11.
目的 探讨自体血清的自身反应和粉尘螨诱发的变态反应在慢性荨麻疹(CU)发病中的作用和相关性。方法 对831例CU患者同时进行自体血清皮肤试验(ASST)及粉尘螨皮肤点刺实验(SPT),对ASST与粉尘螨变应原阳性之间的相关性进行分析。结果 831例CU患者ASST和粉尘螨的总阳性率分别为51.74%和64.62%,ASST阳性组和阴性组粉尘螨SPT阳性率分别为56.52%和73.86%,两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 0.05)。ASST阳性组中ASST阳性程度和粉尘螨SPT阳性程度呈负相关性(P < 0.05)。结论 自体血清皮肤反应和粉尘螨变应原诱发的变态反应均在慢性荨麻疹的发病机制中呈负相关,对CU患者同时进行变应原和ASST检测有助于临床分型和治疗。  相似文献   

12.
目的 观察卡介菌多糖核酸对慢性特发性荨麻疹患者皮肤点刺试验(SPT)结果的影响,探讨卡介菌多糖核酸和抗组胺药物联合治疗慢性特发性荨麻疹的临床效应和机理。 方法 采用非随机、开放性临床试验,将慢性特发性荨麻疹患者分为观察组(85例)和对照组(83例),两组治疗前症状积分、SPT阳性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观察组采用卡介菌多糖核酸(2 ml肌内注射隔日1次)联合咪唑斯汀(10 mg/d)治疗,对照组单用咪唑斯汀(10 mg/d)。两组患者均于治疗开始前及治疗12周后对病情进行评价。采用SPSS 10.0软件,用t检验比较治疗前后组内和组间症状积分下降指数(SSRI),用χ2检验比较治疗前后组内和组间SPT阳性率。 结果 治疗后观察组SSRI(0.92 ± 0.33)明显高于对照组(0.74 ± 0.35),两组比较,t = 2.39,P < 0.05。观察组治愈50例,显效28例,总有效率92.0%;对照组治愈32例,显效30例,总有效率74.6%,观察组总有效率高于对照组(χ2 = 5.62,P < 0.05)。观察组85例治疗前户尘螨和粉尘螨阳性率分别为24.7%(21例阳性)和17.6%(15例阳性),治疗后分别为9.4%(8例)和5.9%(5例)。对照组治疗前户尘螨和粉尘螨阳性率分别为24.1%(20例)和16.9%(14例),治疗后分别为24.1%(20例)和15.7%(13例)。SPT阳性率在治疗前两组之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 0.05),治疗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 = 5.82,P < 0.05);治疗前后SPT阳性率观察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 = 4.56,P < 0.05),对照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 卡介菌多糖核酸联合咪唑斯汀治疗慢性特发性荨麻疹较单用咪唑斯汀疗效好,并能降低患者SPT阳性率和对致敏原敏感性。  相似文献   

13.
目的 探讨伴有甲状腺自身抗体阳性的慢性荨麻疹患者临床与血清学特点.方法 2016年1-12月,杭州市第三人民医院皮肤科70例慢性荨麻疹住院患者,依据是否伴有甲状腺自身抗体进行分组.对比两组患者的荨麻疹临床表现、自身皮肤血清试验结果、住院天数、出院转归、血常规、抗体、血清总IgE和IgG.结果 70例慢性荨麻疹患者中有26例(37.1%)伴有甲状腺自身抗体阳性,44例(62.9%)甲状腺自身抗体阴性.甲状腺自身抗体阳性的慢性荨麻疹患者较甲状腺自身抗体阴性组风团更大,瘙痒更剧烈(z=4.399,P<0.001)、持续时间更长(z=4.43,P<0.001)、发作频率更高(z=7.362,P<0.001)、更易伴发系统症状(x2=7.068,P<0.05)、自身皮肤血清试验阳性率更高(x2=6.559,P<0.05)、住院时间更长(t=3.184,P<0.05)、出院时痊愈率更低(x2=5.524,P<0.05)、嗜碱性粒细胞数量更低(t=3.19,P<0.05).结论 伴有甲状腺自身抗体阳性的慢性荨麻疹患者多表现为病情较重的荨麻疹,多伴有自身皮肤血清试验阳性和嗜碱性粒细胞水平降低.  相似文献   

14.
目的 探讨广西地区自体血清皮肤试验阳性慢性荨麻疹与HLA-DRB1等位基因遗传易感性的关系。 方法 对144例广西地区慢性荨麻疹患者进行自体血清皮肤试验,按试验结果分为阳性组62例,阴性组82例。采用聚合酶链反应-序列特异性引物方法,对患者组和199例正常人对照组进行HLA-DRB1等位基因的分型,并分析DRB1基因在3个组中的分布。使用SPSS13.0统计软件分析。结果DRB1*01、*1401、*16等位基因频率在阳性组、阴性组和正常人对照组间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χ2 = 10.92,Pc = 0.03;χ2 = 35.34,Pc < 0.01;χ2 = 12.69,Pc = 0.03)。进一步在各组间进行两两比较,仅DRB1*1401等位基因频率在自体血清皮肤试验阳性组与对照组间(RR = 17.09,Pc < 0.01)及自体血清皮肤试验阳性组与阴性组间(RR = 7.20,Pc < 0.01),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结论 DRB1*1401等位基因可能是广西地区自体血清皮肤试验阳性慢性荨麻疹的易感基因或与其连锁。  相似文献   

15.
目的 探讨慢性荨麻疹自体血清皮肤试验(ASST)的不同红斑风团反应读出结果与患者血清激发嗜碱粒细胞组胺释放和血清IgG型抗高亲和力IgE Fc受体α链(抗Fc?着RI)自身抗体含量的关系。方法 60例患者均符合慢性荨麻疹的诊断标准,ASST试验阳性结果判定参照Sabroe报告的标准,又依据红斑风团反应不同,进一步将Sabroe标准ASST阳性分为风团 + 红斑模式和单纯风团模式,将Sabroe标准ASST阴性分为单纯红斑模式与无反应模式。采用酶联免疫吸附试验(ELISA)对患者血清激发正常人外周血嗜碱粒细胞组胺释放能力和血清中抗Fc?着RI自身抗体含量进行测定。结果 60例慢性荨麻疹患者ASST测试阳性19例(31.7%),其中表现风团 + 红斑模式16例和风团模式3例;ASST阴性41例,其中无反应模式38例和红斑模式3例。慢性荨麻疹患者ASST阳性血清刺激嗜碱粒细胞组胺释放率(33.83% ± 9.83%)较ASST阴性血清(4.06% ± 1.44%)显著升高(t = 5.13,P < 0.01),且几乎是10 μmol/L趋化三肽(18.67% ± 1.77%)的2倍。仅ASST阳性(风团和红斑模式)的血清能检出高滴度的抗Fc?着RI自身抗体(757.64 ± 168.99 ng/L),正常对照血清自身抗体含量仅为43.25 ± 16.63 ng/L。结论 ASST阳性(风团和红斑模式)提示血清中含有高滴度的抗Fc?着RI自身抗体,可考虑自身免疫性慢性荨麻疹的临床诊断。  相似文献   

16.
赵作涛 《中华皮肤科杂志》2021,54(12):1105-1109
【摘要】 慢性荨麻疹病因和发病机制复杂,传统治疗以口服抗组胺药物为主,而随着生物医学领域的不断发展,靶向治疗逐渐成为新的治疗选择。抗IgE单克隆抗体(奥马珠单抗)在慢性荨麻疹的治疗中,可以更快改善患者病情,提高患者生活质量,其临床效果和安全性逐渐得到临床证实。本文总结分析慢性荨麻疹临床诊疗现状和存在的一些常见问题,探讨相应对策,为临床管理这类患者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7.
【摘要】 慢性自发性荨麻疹指不明原因反复发作风团超过6周,伴或不伴血管神经性水肿。其发病的中心环节是肥大细胞和嗜碱性粒细胞激活、脱颗粒。奥马珠单抗是一种人源化、重组单克隆IgG抗体,能选择性结合游离IgE抗体Fc段,阻断IgE?FCεRⅠ轴所引起的肥大细胞、嗜碱性粒细胞激活。已发布评价奥马珠单抗治疗慢性自发性荨麻疹的Ⅲ期临床试验有3项,证实了奥马珠单抗在治疗难治型慢性自发性荨麻疹的有效性和安全性。  相似文献   

18.
难治性慢性特发性荨麻疹是一种常见的皮肤科疾病,病因不明,对常规治疗反应差,困扰着医生和患者。奥马珠单抗(omalizumab)是一种新型生物制剂,能有效抑制过敏反应,现多应用于治疗哮喘,部分应用于治疗难治性慢性特发性荨麻疹,其疗效得到肯定,也逐渐被皮肤科医师关注和应用。该文综述了奥马珠单抗的作用机制、临床应用、治疗效果和不良反应。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