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体外循环心脏手术后机械通气的监护王苏华罗凌(南充中心医院心胸外科)体外循环心内直视手术后正确的机械通气是保证手术疗效的关键环节之一。Thung和Tefemine主张:直视手术后常规应用机械呼吸6—12小时,以维持术后良好的通气和氧合[1]。本文通过2...  相似文献   

2.
3.
呼气未正压式机械通气(PEEP),使呼气末时仍保持呼吸道压力高于肺泡临界关闭压,能避免肺泡的早期闭合,增加功能残气量,提高动脉血氧,减少肺分流量,减少肺充血及肺水肿,并使一部分失去通气功能的肺泡扩张,增加氧的交换面积,从而提高氧分压,呼气未正压一般用0.5~1.5kPa。临床资料本组用例,男性12例,女性8例,年龄5~48岁,其中风湿性心脏瓣膜置换8例,法鲁氏四联症2例,室缺及房缺合并肺动脉高压7例,深低温微流量体外循环下闭合动脉导管3例,术后均发生不同程度的呼吸功能衰竭,患者动脉血氧分压均低于人8叭Pa,二氧化碳…  相似文献   

4.
总结了多例心内直视术后机械通气的护理经验。在中低温体外循环条件下实施外科治疗已证实,呼吸系统功能对手术是否能获得最终的成功有绝对的重要作用。术后主要护理措施是保持呼吸道通畅,密切观察气管插管的正确位置及做好心理护理。  相似文献   

5.
机械通气支持治疗 4 6例合并呼吸衰竭的多器官功能障碍综合征 (MODS)患者 ,分为存活组 (2 2例 )与非存活组 (2 4例 ) ,分析影响患者预后的因素。结果 :病死率为 5 2 .2 % ;存活组APACHEⅢ评分及APS评分均明显低于非存活组 (P <0 .0 5 ) ;存活组机械通气时间长于非存活组 (P <0 .0 5 ) ;两组患者年龄及合并慢性器官功能不全和全身性感染无显著性差异 (P <0 .0 5 ) ;2个器官功能衰竭病死率为 10 % (1/ 10 ) ,3个器官功能衰竭病死率为 4 3%(9/ 2 1) ,4个及以上器官功能衰竭病死率为 87% (13/ 15 )。MODS患者下呼吸道细菌分布 :共分离出 4 7株细菌 ,其中G-杆菌 2 4株 ,G+ 球菌 13株 ,真菌 10株。患者下呼吸道细菌阳性者可同时感染 2~ 6种菌。结果表明 ,衰竭器官数目、反映疾病严重程度的APACHEⅢ评分及APS评分、机械通气的合理应用、控制感染及积极治疗基础疾病等措施与预后有关。了解上述影响预后的因素 ,将有助于防止MODS ,以降低其病死率  相似文献   

6.
金岩  缪长虹 《徐州医学院学报》1994,14(3):251-252,254
分析了60例体外循环心内直视手术后心律失常处理的临床经验。结合文献,作者强调了体外循环后心肌缺血/再灌注损伤是术后心律失常发生的根源,并就术后心律失常发生原因和处理进行了讨论。  相似文献   

7.
本文报道体外循环心内直视手术后并发缺氧性脑病44例,占同期手术的7.09%,其主要临床表现为:麻醉清醒延迟,醒后头痛、头晕,反应迟饨、烦躁、谵妄、抽搐、视乳头水肿,肌张力增高,病理反射阳性及昏迷等。作者认为,本并发症重在预防,一旦发生,即应充分给氧,维持血流动力学的稳定,必要时行气管切开,降温、脱水、镇静,并给予脑细胞活化剂及糖皮质激素等。  相似文献   

8.
陈胜阳 《中外医疗》2010,29(21):186-186
目的本文主要对其体外循环心脏手术和体外循环心内直视手术后的临床表现、发病机理以及监测防治措施等有关间题进行阐述。方法体外循环心脏手术的临床表现和体外循环心内直视手术临床表现分析。结果研究表明体外循环术造成的神经损害几乎可影响从大脑皮质至周围神经的任一水平。低温心内直视手术阻断循环后并发心室颤动,持续时间较长以及术中停灌或复苏后心搏无力,心排出量低等,均可导致脑缺血缺氧。讨论体外循环神经系统并发症的诊断根据CPB术中有明确的致病因素以及术后恢复清醒时间延长,有不同程度的意识障碍、肢体瘫痪、抽搐等神经系统症状和体征时即可诊断。  相似文献   

9.
目的观察体外循环心内直视手术患者术后的护理。方法全组150例患者,分别行心脏室缺、房缺修补,心瓣膜置换、法洛四联症、冠脉旁路移植术和左房粘液瘤摘除术,35例(23.3%)行体外循环下停跳心内直视手术和115例(76.7%)行停跳心内直视手术,术中转机时间16-120min,主动脉阻断时间11-86min,心脏自动复跳102例,电击复跳48例。结果本组病例机械通气时间最短1h,最长72h,平均6h,术后入住监护室监护护理时间1-11d,除1例病情危重瓣膜置换患者死亡外余均于术后10-20d痊愈出院,心功能较术前显著改善p〈0.01(x^2=98.796)。结论体外循环下心内直视手术术后的护理也是保证手术成功重要的一环。  相似文献   

10.
长期机械通气患者的预后因素分析   总被引:8,自引:1,他引:8  
目的 了解重症监护病房 (ICU)长期机械通气 (≥ 7d ,LTMV)患者的预后影响因素。方法 根据出院结果将 2 0 0 1年 4月~ 2 0 0 3年 6月进入ICU的 4 6例长期机械通气患者分为死亡组和生存组 ,对入院时年龄、血气以及急性生理与慢性健康评分 (APACHEⅡ )等指标进行回顾性分析 ,对各项指标进行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  2 2例 ( 4 7 8% )患者死亡 ,2 4例患者 ( 5 2 2 % )生存。生存组的中心静脉压、部分凝血活酶时间、白蛋白水平 (ALB)、血钠等理化指标以及APACHEⅡ评分显著优于死亡组 (P <0 0 5 ) ;败血症发生率较低 ,气管切开比例显著高于死亡组 (P <0 0 5 ) ,Logistic回归显示ALB(P =0 0 0 9,OR =0 793,95 %可信区间 :0 6 7~ 0 95 )和气管切开 (P =0 0 33,OR =0 2 1,95 %可信区间 :0 0 5~ 0 88)对LTMV的预后有积极影响。结论 长期机械通气患者死亡率较高 ,在机械通气前应对上述影响因素进行评估  相似文献   

11.
目的运用Tei指数评估双水平正压通气(bilevelpositiveairwaypressure,BIPAP)通气对急性心源性肺水肿患者心脏整体功能的影响。方法31例急性心源性肺水肿患者入院后予BIPAP呼吸机治疗,以经口鼻面罩压力支持通气,以后逐渐减低压力水平直至脱离呼吸机。动态观察患者的心率、收缩压、呼吸频率、PaO2、PaCO2、PH等指标的变化。所有患者在机械通气前后均行心超检查,运用脉冲多普勒记录二尖瓣血流图以及左室流出道血流图,并计算Tei指数。结果经BIPAP呼吸机治疗后,心率、PaO2、患者症状有显著改善,机械通气前后Tei指数有显著性差异(0.74±0.07vs0.62±0.06,P<0.05)。结论BIPAP通气可明显改善急性心源性肺水肿患者心脏整体功能。  相似文献   

12.
目的观察二尖瓣置换术(MVR)患者心肺转流术(CPB)前后左右心室收缩功能的变化,评价不同人工瓣膜对血流动力学的影响。方法选择2013年4~6月南京医科大学附属南京医院胸心血管外科择期在CPB下行MVR或者同期行主动脉瓣置换术(DVR)的患者25例,年龄25~78岁,ASA分级Ⅱ或Ⅲ级,术前NYHA心功能分级Ⅱ或Ⅲ级,左室射血分数(LVEF)≥45%。术中麻醉维持均采用静吸复合麻醉。按置换人工二尖瓣瓣膜的类型将患者分为机械瓣膜组(M组,16例)和生物瓣膜组(B组,9例)。分别于麻醉诱导后(T1),CPB停机后30 min(T2),关胸后(T3)记录心率(HR)、平均动脉压(MAP)、中心静脉压(CVP)、肺动脉堵塞压(PAOP)、心脏指数(CI)、左室射血分数(LVEF)、右室射血分数(RVEF)。结果各监测指标(MAP、CVP、PAOP、LVEF、RVEF、CI)M组与B组相同时间点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M组患者CPB后,T2、T3时CI值[(2.5±0.4)L/(min·m^2)、(2.5±0.5)L/(min·m^2)]较T1[(1.6±0.4)L/(min·m^2)]明显增高,差异有高度统计学意义(P〈0.01);B组患者CPB后,T2、T3时CI值[(2.6±0.4)L/(min·m^2)、(2.5±0.5)L/(min·m^2)]较T1[(1.8±0.5)L/(min·m^2)]明显增高,差异有高度统计学意义(P〈0.01)。M组与B组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CPB下行MVR的患者停机后左右心室收缩功能无变化。停机后心脏指数值增高,但与置换人工瓣膜的类型无关。  相似文献   

13.
王世波 《医学综述》2010,16(15):2394-2395
目的探讨无创机械通气治疗慢性阻塞性肺疾病合并呼吸衰竭的临床疗效,评价无创通气在治疗严重呼吸衰竭中的作用。方法我科收治的78例慢性阻塞性肺疾病合并呼吸衰竭患者均采用BIBAP呼吸机经口鼻面罩机械通气,记录通气治疗前后的pH值、动脉血氧分压、动脉血二氧化碳分压、呼吸频率、心率变化。结果 78例患者无创通气3~7d后,意识状态均有不同程度的改善;患者pH值、动脉血氧分压、动脉血二氧化碳分压、心率、呼吸频率与治疗前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无创机械通气治疗慢性阻塞性肺疾病合并呼吸衰竭是一种切实有效的措施,患者和家属易于接受,同时减少插管,降低医疗费用。  相似文献   

14.
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患者机械通气早期营养支持的临床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张黔  卫波  余猛进  陈晓宏  石正蒙  杨瑛 《医学综述》2011,17(7):1089-1091
目的探讨慢性阻塞性肺疾病(COPD)患者机械通气早期合适的营养支持方式。方法 56例COPD机械通气患者随机分为肠内营养组(27例)、肠内外联合营养组(29例),分别给予肠内营养(EN)及肠内外联合营养。观察机械通气7 d内高血糖、电解质紊乱、EN不耐受发生率及脱机成功率,并检测患者血浆白蛋白、前白蛋白、转铁蛋白、D-乳酸、二胺氧化酶水平的变化。结果肠内外联合营养组患者治疗7 d内的脱机率和EN不耐受率明显低于肠内营养组(P<0.05);高血糖、电解质紊乱发生率两组差异不明显(P>0.05),肠内外联合营养组患者的前白蛋白、转铁蛋白、D-乳酸、二胺氧化酶水平改善优于肠内营养组(P<0.05)。结论肠内外营养联合治疗能较快改善COPD机械通气患者早期营养水平,保护肠道屏障功能,提高早期撤机成功率,是一种较为合适的营养支持方法。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重度慢性阻塞性肺疾病(COPD)患者的生存期影响因素,指导临床评估病情并制定相应的干预措施。方法采用前瞻性研究方法,于1993年5月起对符合重度COPD稳定期的老年患者178例逐一入选,2010年12月为观察终点时间。分别对入选患者进行基线调查,对生存状况、是否应用无创呼吸机、死亡原因进行随访。对入选者进行生存分析,并进一步按肺功能分层进行生存分析。有意义影响因素进一步进行生存率的比较。结果 COPD队列中5年生存率为49%,10年生存率为12%,年龄(RR=1.043,95%CI为1.010~1.050)、第1秒用力呼气容积(FEV1,RR=0.019,95%CI为0.007~0.052)、FEV1占预计值百分比(FEV1%pred,RR=1.045,95%CI为1.012~1.079)、肺功能分级(RR=2.542,95%CI为1.310~4.931)、体重指数(BMI,RR=0.945,95%CI为0.895~0.952)、肺心病(RR=1.872,95%CI为1.188~2.959)均为影响生存期的因素。在重度肺功能分级患者中,影响生存时间的独立预测因素有呼吸机(RR=1.167,95%CI为0.041~1.674)、肺心病(RR=3.805,95%CI为1.336~10.836)、FEV1(RR=0.081,95%CI为1.001~1.168)及PaO2(RR=0.956,95%CI为0.920~0.993)。在重度COPD患者中,应用呼吸机患者生存期较未应用呼吸机患者长,应用呼吸机患者的5年和10年生存率分别为78%和50%,均高于未应用呼吸机患者的30%和25%。在极重度肺功能患者中,影响生存时间的独立预测因素有FEV1(RR=1.059,95%CI为1.015~1.105)、PaCO2(RR=1.037,95%CI为1.001~1.074)、年龄(RR=1.054,95%CI为1.013~1.096)及肺心病(RR=1.892,95%CI为1.125~3.181)。结论年龄、BMI、FEV1、PaO2、PaCO2、肺心病、呼吸机的应用是预测老年重度COPD患者预后的重要因素。重度和极重度COPD患者预后影响因素不完全相同。对于重度COPD患者应给予早期干预,积极营养支持,长期家庭氧疗联合无创机械通气,改善氧合状况,缓解呼吸肌疲劳,改善患者生活质量,提高长期生存率。  相似文献   

16.
目的 探讨无创正压通气(NPPV)治疗心脏术后急性呼吸衰竭(ARF)的疗效.方法 将笔者医院收治的147例心脏术后ARF的患者依据治疗方式差异予以分组,其中对照组73例给予常规治疗,观察组74例在常规治疗基础上进行NPPV治疗,对比两组疗效.结果 经治疗后两组SBP、HR、RR、pH值、PaCO2、PaO2、SV、EF及CVP差异均较为明显,且观察组各项均较对照组优(P<0.01);观察组治疗总有效率为90.54%,较对照组76.71%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有选择地给予心脏术后ARF患者行NPPV治疗,疗效显著且预后理想,该法值得临床采纳.  相似文献   

17.
目的 探讨机械通气在肺间质纤维化疾病中的应用价值。方法 本文从回顾性分析肺间质纤维化疾病临床表现、治疗、肺活检的病理类型等过程中,主要讨论机械通气在本病患者中的治疗作用。受实验者为10例实施机械通气的肺纤维化患者和10例非机械通气的肺纤维化患者,均在同一时期符合中华结核和呼吸杂志制订的诊断标准。结果 10例接受机械通气的患者,多因呼吸衰竭而采用CPAP或Bi PAP正压通气治疗,可使呼吸频率减慢,呼吸困难减轻。没有接受机械通气的10例患者,呼吸困难的症状多无明显改善。结论 机械通气治疗对改善病人生活质量有积极意义,但对肺间质性疾病的生存或死亡无明显的影响。部分病人早期使用足量的糖皮质激素治疗和机械通气氧疗,可能有望获得缓解。  相似文献   

18.
目的:观察心肌肌钙蛋白T水平与急性心源性肺水肿患者短期和长期预后关系。方法:84例急性心源性肺水肿患者,排除急性心肌梗塞,如患者cTNT<0.1ng/ml则进入实验1组,cTNT≥0.1ng/ml分入2组,分别于入院后6及12h采血测cTNT。结果:46例(55%)患者cTNT≥0.1ng/ml。32例(38%)在随访期间死亡。2组患者既往有冠心病史的占72%,1组占50%,(P=0.04),2组患者年龄较1组大,(平均68岁vs61岁;P=0.021),1组患者3年存活率76%,2组患者3年死亡率29%。结论:cTNT≥0.1ng/ml与急性心源性肺水肿患者长期生存率低有关,是愈后差的预测因素。  相似文献   

19.
目的分析危重孕产妇剖官产术后机械通气的临床特点,探讨机械通气时间延长(≥12h)的危险因素。方法回顾2009年6月至2012年6月在南京大学医学院附属鼓楼医院重症医学科(ICU)住院的剖宫产术后行机械通气治疗的危重孕产妇。记录包括患者一般情况、治疗干预措施、机械通气的原因和最终结局。采用单因素比较和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寻找与危重孕产妇剖宫产术后机械通气时间延长有关的危险因素。结果3年问共收集61例危重孕产妇,其中21例(34.43%)患者机械通气时间延长。单因素分析显示机械通气时间延长与孕次、孕周、转入ICU时的血压、心率、体温、白蛋白水平、是否使用血管活性药物、APACHEⅡ评分、是否存在肺部感染有关(P〈0.05)。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转入ICU时的体温(OR=16.387,95%CI3.710—72.374,P=0.000)、APACHEⅡ评分(OR=1.564,95%CI 1.023~2.458,P=0.043)、白蛋白水平(OR=0.437,95%CI 0.296—0.787,P=0.034)和孕周(OR=0.763,95%CI 0.620—0.939,P=0.011)是危重孕产妇剖宫产术后机械通气时间延长的独立危险因素。结论入ICU时的体温、APACHEⅡ评分、白蛋白水平和孕周是导致危重孕产妇机械通气时间延长的独立危险因素。  相似文献   

20.
无创机械通气在COPD合并早期Ⅱ型呼吸衰竭救治中的价值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探讨无创机械通气在COPD合并早期II型呼吸衰竭救治中的价值。方法:收集我院66例COPD合并早期Ⅱ型呼吸衰竭患者临床资料,分为药物组(42例)与经鼻/面罩双水平气道正压通气(BiPAP)组(24例),χ2与t检验分析各种相关因素对治疗效果和预后的影响。结果:药物组与BiPAP组比较,两组治疗前年龄、意识障碍程度、动脉血气分析差别无显著性(P>0.05),两组平均住院天数差别无显著性(P>0.05),两组治疗后7天PaO2较治疗前明显升高(P<0.01),PaCO2较治疗前明显降低(P<0.01),但BiPAP组较药物组更为显著(P<0.01)。BiPAP组气管插管发生率明显少于药物组(P<0.05),死亡率少于药物组(P<0.05)。结论:无创机械通气是救治COPD合并早期II型呼吸衰竭患者的有效方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