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目的探究心脏瓣膜置换术治疗大左心室心脏瓣膜病的临床效果与影响因素。方法随机抽取2015年6月‐2016年12月在该院进行治疗的大左心室心脏瓣膜病的80例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研究,给予所有患者心脏瓣膜置换术治疗,观察患者临床治疗效果,同时采用Logistic回归分析影响治疗效果的因素。结果术后3例患者死亡,46例患者出现并发症,并以室性心律失常为主;手术后患者左室舒张期末内径(LVEDD)、左室射血分数(LVEF)和左房内径(LAD)均较手术前降低(P0.05);年龄50岁、纽约心脏协会(NYHA)分级为III级或IV级、风湿性心脏瓣膜病、术前存在窦心性心律、LVEDD80 mm、LVEF50%、LAD60 mm以及体外循环时间108 min是导致大左心室心脏瓣膜病患者心脏瓣膜置换术后室性心律失常发生的主要因素。结论心脏瓣膜置换术治疗大左心室心脏瓣膜病能够改善患者心功能和形态、降低术后早期死亡率;但由于患者NYHA心功能分级为III级或IV级、术前存窦性心律失常等因素或术后发生室性心律失常的情况较多,因此术前需加强心电图检查,并做好相应的预防措施。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尿毒症合并心脏瓣膜病患者行瓣膜置换术的麻醉及体外循环管理特点。方法对22例尿毒症合并心脏瓣膜病患者,行瓣膜置换术的麻醉及体外循环管理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本组病例麻醉及体外循环管理过程顺利,麻醉时间153~281 min,平均(171±34.26)min,转流时间(101±4.2)min。8例经1~2次电击除颤复跳,其余自动复跳。术后6~8 h拔管14例,10~24 h拔管8例;术后10~14 h行血液透析10例,18~24 h行血液透析6例,1周内行一次血液透析6例。22例尿毒症合并瓣膜病患者全部康复出院,无近期死亡病例。结论尿毒症伴心脏瓣膜病置换术的麻醉只要做到术前有效血液透析,术中维持循环稳定,良好的电解质、血气检测水平,合理用药,并且术中体外循环超滤,术后根据患者肾功能及血钾情况及时再行血液透析,此类手术的麻醉是安全有效的。  相似文献   

3.
目的总结35例老年心脏瓣膜病患者行生物瓣膜置换术治疗的临床经验。方法回顾分析2001~2006年35例60岁以上老年心脏瓣膜病患者行生物瓣膜置换术的临床资料。结果35例均治愈出院,随访1~60个月,无死亡病例,心功能Ⅰ级13人,Ⅱ级17人,Ⅲ级5人。结论60以上老年人行生物瓣膜置换术治疗,效果良好。  相似文献   

4.
目的总结风湿性心脏病患者行瓣膜置换术的麻醉处理体会。方法回顾性分析395例风湿性心脏病患者行瓣膜置换术的麻醉资料。结果所有患者均顺利完成手术,无麻醉并发症和手术死亡,术毕安全转运至重症监护病房。结论心脏瓣膜置换术对麻醉要求较高,处理的关键是维持血流动力学的稳定,良好的麻醉管理为手术提供了安全保障。  相似文献   

5.
宋蕾  余同珍  陈连带 《广东医学》2002,23(10):1109-1109
风湿性心脏瓣膜病是常见的心血管疾病之一 ,随着人造瓣膜研制成功并在临床广泛应用 ,心脏瓣膜病的外科治疗取得重大突破 ,挽救了许多严重瓣膜病患者的生命。心脏瓣膜置换术后的康复护理 ,对于提高患者的手术成功率 ,降低术后并发症 ,缩短住院时间 ,起着重要的作用。现将我院自 2 0 0 0年 3月至 2 0 0 2年3月 ,收治的 12 0例心脏瓣膜置换术患者康复护理 ,报告如下。1 临床资料   12 0例体外循环心脏瓣膜置换术的患者 ,男 5 3例 ,女 6 7例 ;年龄 16~ 6 3岁 ,平均 4 1岁。患者手术情况 :二尖瓣置换术 6 2例 ,主动脉瓣置换术 35例 ,二尖瓣和…  相似文献   

6.
小儿心脏瓣膜病主要为先天性病变合并瓣膜病变和风湿性心脏瓣膜病。对于小儿心脏瓣膜病首先应考虑瓣膜成形,对于无法修复重建、成形失败或经成形后复发的瓣膜病变应该考虑行瓣膜置换术。我院2008年7月至2010年7月期间完成8例14岁以下小儿心脏瓣膜病瓣膜置换术,本文对相关资料总结如下: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冠状动脉造影在风湿性心瓣膜病患者行心瓣膜置换术中的应用及临床意义。方法选取90例行心瓣膜置换术的风湿性心瓣膜病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均采用冠状动脉造影检查,伴有冠状动脉病变者设为观察组(17例),不伴有冠状动脉病变者设为对照组(73例),对比两组患者的手术效果,并分析引起风湿性心瓣膜病合并冠状动脉病变的原因。结果90例患者中,伴有不同程度冠状动脉病变者17例(18.89%);观察组体外循环与主动脉阻断时间长于对照组( P <0.05);年龄≥55岁、男性、糖尿病者冠状动脉病变发生率高( P <0.05)。结论风湿性心瓣膜病合并冠状动脉病变患者行心瓣膜置换术前,应采用冠状动脉造影检查,并选择适当的手术方式与围术期护理措施,以确保手术效果。  相似文献   

8.
老年心脏瓣膜置换术117例临床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笔者医院自1999年1月-2005年12月共收治117例60岁以上的心脏瓣膜病患者行瓣膜置换术,效果满意,报告如下. 1 临床资料 1.1 一般资料 117例中,男性74例,女性43例.年龄中位数66岁,其中60~69岁102例,>70岁14例,80岁1例.  相似文献   

9.
目的:总结重症心脏瓣膜病患者行瓣膜置换术麻醉处理经验。方法:26例重症心脏瓣膜病患者,麻醉诱导采用咪达唑仑0.05~0.1 mg/kg、依托咪酯0.1~0.3 mg/kg、哌库溴铵0.1 mg/kg、芬太尼5~10μg/kg,麻醉维持用芬太尼、哌库溴铵间断静脉注射,并以异氟烷0.5%~1.5%吸入、丙泊酚0.5~2.0μg/ml静脉靶控输注维持麻醉深度,术中加强心肌保护,术中、术后给予适量心血管活性药物支持循环功能。结果:麻醉诱导后3 min、转机前和术毕血压均低于麻醉前(P<0.05~P<0.01),而对心率均无明显影响(P>0.05)。开放主动脉后自动复跳16例,自动复跳率61.5%。全组均安全转至重症监护治疗病房。结论:重症心脏瓣膜病瓣膜置换术麻醉处理的关键是在围术期尽量保护各种代偿机制,以维持有效的心输出量,术中加强心肌保护,术中、术后给予适量心血管活性药物支持循环功能。  相似文献   

10.
目的总结心脏瓣膜病患者行生物瓣膜置换术后的临床经验。方法回顾我院2006年到2010年60岁以上老年人心脏瓣膜病患者行生物瓣置换术后临床资料。结果 10例患者均治愈出院,随访1~55月,无死亡病例。结论生物瓣膜置换术具有较高的手术安全性,术后患者心功能恢复良好,比机械瓣膜置有效的减低了术后出血、栓塞、瓣膜毁损和感染性心内膜炎、再次瓣膜手术等并发症,具有良好的疗效,提高了患者的生活质量。  相似文献   

11.
目的总结心脏瓣膜病患者行生物瓣膜置换术后的临床经验。方法回顾我院2006年到2010年60岁以上老年人心脏瓣膜病患者行生物瓣置换术后临床资料。结果 10例患者均治愈出院,随访1~55月,无死亡病例。结论生物瓣膜置换术具有较高的手术安全性,术后患者心功能恢复良好,比机械瓣膜置有效的减低了术后出血、栓塞、瓣膜毁损和感染性心内膜炎、再次瓣膜手术等并发症,具有良好的疗效,提高了患者的生活质量。  相似文献   

12.
陈立军 《现代实用医学》2014,26(12):1498-1499
目的 比较机械瓣膜置换术与生物瓣膜置换术治疗老年心脏瓣膜病的临床效果.方法 选择64例老年心脏瓣膜病患者为研究对象,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将患者分为A组和B组.A组采用机械瓣膜置换术治疗,B组采用生物瓣膜置换术治疗.比较两组患者生存情况、心功能改善情况及不良反应发生情况.结果 两组患者平均住院时间、治愈率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 0.05).两组治疗后心脏彩超各指标显著优于治疗前(均P<0.05),但两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根据影响心脏瓣膜病患者远期预后危险因素的特点,针对患者疾病特点选择相应的心脏瓣膜置换术,可获得良好预后.  相似文献   

13.
目的:总结老年心脏瓣膜病患者瓣膜置换术国术期死亡的危险因素,为临床治疗提供依据。方法:回顾分析2001年1月-2010年12月我院110例老年心脏瓣膜置换患者的临床资料,统计患者病变类型、手术方式、体外循环及主动脉阻断时间等因素对周术期死亡的影响。结果:110例患者治愈出院99例。共有19例(17.27%)出现并发症;死亡11例(10.00%)。术前心功能差、肺动脉高压,术中行双瓣置换,体外循环转流时间长、呼吸机辅助时间长等因素增加老年瓣膜置换术围术期死亡危险。结论:老年心脏瓣膜病患者术前心功能差、双瓣膜置换术、体外循环转流时间长、左室内径过大、肺动脉高压等因素增加瓣膜置换术围术期死亡的风险。  相似文献   

14.
目的:总结我院在全凭静脉低温体外循环下行双瓣膜置换术的麻醉处理要点。方法:选择40例心功能Ⅱ~Ⅲ级且合并各种夹杂症的联合瓣膜病的患者,在全凭静脉低温体外循环麻醉下完成手术。结果:大多数患者在麻醉期间心率血压维持满意,全组平均转流时间90~180min,30例患者心脏自动复跳,10例需电击除颤复跳。1例术后死于脑梗死,其余均治愈出院。结论:麻醉管理原则为在围术期避免加重已经异常的容量和(或)压力负荷,利用和保护机体的各种代偿机制,尽量维持有效的前向心输出量,尽可能减少麻醉并发症的发生。妥善的麻醉处理、体外循环及心肌保护、合理的术后支持是双瓣膜置换术成功的关键。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析房颤双极射频消融术联合人工瓣膜置换术治疗重症心脏瓣膜病患者的效果。方法选择80例于我院进行诊治的重症心脏瓣膜病患者,根据患者自身意愿分为参照组与联合组,每组40例。参照组接受人工瓣膜置换术治疗,联合组接受人工瓣膜置换手术并同期采用双极射频消融术进行治疗,比较两组方案的治疗效果及其安全性。结果联合组患者的ICU停留时间、LVEF、LVD与LVDd指数均优于参照组;联合组患者出院前及出院后2年内的窦性心律转复率均高于参照组,差异具统计学意义(P0.05)。联合组与参照组患者的术后并发症发生率分别为20.00%、15.00%,死亡率均为2.5%,其组间差异较小,无统计学意义(P 0.05)。结论人工瓣膜置换术同期联合房颤双击射频消融术治疗重症心脏瓣膜病的效果确切,可促进患者心脏功能恢复,手术安全性较高,值得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16.
目的分析瓣膜置换术治疗重症风湿性心脏瓣膜病的临床效果及应用价值。方法选取我院2012年3月-2017年3月期间收治的96例重症风湿性心脏瓣膜病患者,分为观察组与对照组。对照组采用二尖瓣分离术治疗;观察组采用瓣膜置换术治疗。观察两组患者治疗效果。结果观察组主动脉阻断时间、体外循环时间明显少于对照组,组间差异显著(P0.05)。两组患者在治疗过程中均无死亡情况发生。结论对重症风湿性瓣膜病使用瓣膜置换术治疗能有效改善患者临床症状,缩短主动脉阻断时间,改善患者体外循环情况,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究心脏瓣膜病患者瓣膜置换术远期预后的危险性因素分析。方法选取2015年1月至2017年6月我院收治的108例心脏瓣膜病患者,分析其临床资料筛选其中危险因素。结果本组108例患者随访平均时间(41.67±3.20)月,其中死亡44例,占40.74%。分析结果显示,手术复杂程度、原发病有器质性病变、术前合并症、术后严重并发症、心功能差、舒张末期左室内径大、左心室射血量低、体外循环时间较长等均为患者手术治疗后潜在危险因素。结论心脏瓣膜病患者经瓣膜置换术后存在较多危险性因素对预后造成影响,因此手术治疗后需结合患者临床特征及危险因素,给予有效防治措施。  相似文献   

18.
目的:总结老年患者心脏瓣膜病的临床外科治疗经验。方法回顾性总结142例65岁以上老年患者体外循环直视心瓣膜置换术的临床资料。结果住院死亡12例,病死率为8.45%。出院随访130例,随访时间3-36个月,无死亡患者。结论提高手术技巧和完善围术期处理,老年患者行心瓣膜置换术是安全并能达到满意效果的。  相似文献   

19.
重症心脏瓣膜病患者因病程长、心功能差、术中转流时间长、术后并发症多,故对其体外循环(CPB)的管理要求较高。2007年5月至2011年10月我院共对45例重症心脏瓣膜病患者实施了心脏瓣膜置换术,现将CPB管理措施总结如下。1资料与方法1.1临床资料本组45例,男20例、女25例,年龄34~68  相似文献   

20.
目的:为进一步了解瓣膜置换术的麻醉特点,总结了22例心脏瓣膜置换术的麻醉体会,方法:在低温、体外循环(CPB)心内直视下22例心脏瓣膜置换术,全部采用静脉芬太尼复合吸入氨氟醚麻醉。结果:诱导前3例发生心动过速,CPB前,后超过半数病人需用血管活性药,术后护送途中,1例出现严重低血压,全组无严重麻醉并发症,结论:瓣膜病麻醉处理的关键在合理应用麻醉药及血管活性药,在围术期,尤其CPB前尽保护各种代偿机制,维持有效的心输出量(CO),同时,加强围术期监护。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