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18 毫秒
1.
目的 电灼损伤胆管致胆管瘢痕狭窄动物模型,观察大网膜脂肪组织对胆管瘢痕狭窄的作用.方法 25只日本大耳兔随机分为A、B、C3组,胆管电灼损伤处未用大网膜包裹A组、大网膜包裹B组及假手术C组,术后30 d通过观察胆管瘢痕大体形态和HE染色光镜下大网膜脂肪对胆管瘢痕狭窄的作用.结果 AB2组胆管在大体形态上均可见损伤处形成狭窄,狭窄以上胆管扩张,而C组胆管无改变;AB2组在HE染色光镜下观察均见胆管壁增厚,胶原纤维明显增生,纤维排列紊乱,其中B组还可见数个脂肪细胞进入致密的胆管瘢痕胶原纤维组织中并被其包绕,且脂肪组织和胆管瘢痕组织能很好的相互融合在一起.结论 大网膜脂肪组织对胆管瘢痕狭窄有融合、封堵的作用,为大网膜脂肪组织防治胆管瘢痕狭窄提供了实验依据.  相似文献   

2.
目的建立一种简单、稳定的兔瘢痕性喉气管狭窄模型。方法将20只新西兰白兔分为实验组(n=10)和对照组(n=10)。实验组横向切开兔气管,用尼龙刷进行气管黏膜刮擦后闭合气管;对照组切开兔气管后不进行任何处理,直接闭合气管。两组分别在第4、9、14和19天内窥镜观察气管瘢痕形成情况,并计算狭窄度;3周后处死动物,取喉部标本,HE染色后进行组织学观察。结果经内窥镜观察,对照组动物气管未发现瘢痕组织增生;实验组动物气管均出现瘢痕组织增生,气管狭窄度随着时间延长而逐渐增加,刮擦后第19天气管狭窄度明显大于刮擦后第4天(P〈0.05)。组织学观察显示,实验组动物气管狭窄部位成纤维细胞增生,胶原纤维增厚。结论兔瘢痕性喉气管狭窄模型制作方法简单易行,可用于喉气管狭窄治疗方法的研究。 更多还原  相似文献   

3.
目的 建立一种简单、稳定的兔瘢痕性喉气管狭窄模型。方法 将20只新西兰白兔分为实验组(n=10)和对照组(n=10)。实验组横向切开兔气管,用尼龙刷进行气管黏膜刮擦后闭合气管;对照组切开兔气管后不进行任何处理,直接闭合气管。两组分别在第4、9、14和19天内窥镜观察气管瘢痕形成情况,并计算狭窄度;3周后处死动物,取喉部标本,HE染色后进行组织学观察。结果 经内窥镜观察,对照组动物气管未发现瘢痕组织增生;实验组动物气管均出现瘢痕组织增生,气管狭窄度随着时间延长而逐渐增加,刮擦后第19天气管狭窄度明显大于刮擦后第4天(P<0.05)。组织学观察显示,实验组动物气管狭窄部位成纤维细胞增生,胶原纤维增厚。结论 兔瘢痕性喉气管狭窄模型制作方法简单易行,可用于喉气管狭窄治疗方法的研究。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小儿膀胱电切镜直视下尿道黏膜电凝法制作兔尿道狭窄模型的可行性和有效性.方法:随机选取15只成年雄性新西兰大白兔,麻醉后F13号小儿膀胱电切镜在球部尿道电凝一周,电凝长度10mm,深达尿道黏膜下层.另选取6只成年雄性新西兰大白兔,同法麻醉后行尿道镜检,不做尿道黏膜电凝(对照组).30d后逆行尿道造影和尿道镜检观察电凝损伤处尿道狭窄形成情况,HE染色和天狼星红染色观察狭窄段尿道病理形态改变.结果:实验组死亡2只,对照组无死亡.实验组存活13只动物均发生尿道狭窄[管腔缩窄(78.45±7.95)%],造模成功率100%.实验组球部尿道直径较对照组显著减低[(4.08±0.84)mm掷(8.33±1.63)mm].尿道镜检见实验组所有动物球部尿道均发生狭窄,对照组无狭窄发生.实验组狭窄段尿道黏膜下纤维组织增生达肌层伴较多成纤维细胞浸润,胶原染色呈猩红色;对照组无纤维组织增生,胶原染色呈淡红色.结论:内镜直视下尿道黏膜电凝法制作兔尿道狭窄模型,操作简单,造模成功率高,可引起典型的尿道狭窄病理改变,是一种理想的尿道狭窄动物模型制作方法.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重组人血管内皮抑制素作用于兔耳增生性瘢痕后对瘢痕中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和基质金属蛋白酶抑制剂1(TIMP-1)表达的影响。方法新西兰大白兔16只,建立兔耳增生性瘢痕动物模型。模型建立成功后,将其随机分为实验组和对照组,每组8只。实验组瘢痕局部注射0.1 mL 5 mg/mL的重组人血管内皮抑制素,隔日1次,共5次;对照组局部注射0.1 mL生理盐水,隔日1次,共5次。在药物干预30 d后观察瘢痕大体变化并留取标本,用RT-PCR方法检测VEGF和TIMP-1 mRNA表达水平的变化,用免疫组织化学方法检测瘢痕组织中TIMP-1蛋白表达水平的变化。结果药物干预30 d后实验组兔耳瘢痕中VEGF和TIMP-1 mRNA表达量分别为0.279 0±0.030 7、0.244 4±0.057 4,对照组分别为0.657 0±0.161 1、0.730 2±0.103 8,实验组表达水平均低于对照组(P<0.05)。实验组兔耳瘢痕中TIMP-1蛋白阳性表达水平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重组人血管内皮抑制素能抑制兔耳增生性瘢痕组织形成,其机制可能与抑制VEGF和TIMP-1表达有关。  相似文献   

6.
正常大耳白兔,体重1.5~2.5kg,分为对照组(喂饲基础饲料,n=11)、实验组(每兔加喂胆固醇0.7g/d,n=24)。实验组喂饲胆固醇第12周时兔动脉粥样硬化(AS)模型复制成功。观察了高胆固醇饲料致动脉粥样硬化过程中血浆胆固醇代谢库、载脂蛋白A-Ⅰ及B(apoA-I、  相似文献   

7.
庄新所  有传刚  周洪伟 《浙江医学》2015,37(23):1895-1898,1902
目的 建立兔耳创面模型,研究纳米氧化锌(Nano-ZnO)对创面瘢痕增生形成的抑制作用。 方法 8 只新西兰大白兔 随机分成两组,分别在两组兔耳腹侧制作直径约 1.0cm 的创面,实验组在创面喷洒 Nano-ZnO,对照组创面喷洒 0.9%氯化钠溶液,每隔 1d 喷洒 1 次。术后 15d 当创面全部愈合后,继续在两组兔耳创面的愈合瘢痕组织上喷洒 Nano-ZnO 及 0.9%氯化钠溶液。术后 22、39 及 54d 搜集创面的瘢痕组织,利用游标卡尺测量瘢痕厚度,同时行组织形态学观察,并以免疫组化半定量检测Ⅰ型胶原及Ⅲ型胶原的组织沉 积情况。 结果 大体形态学观察,实验组的瘢痕增生明显轻于对照组;组织病理学染色显示,实验组的瘢痕厚度明显薄于对照组,胶原纤 维束走向更接近于正常皮肤。免疫组化染色显示,随时间推移实验组Ⅰ型胶原表达逐渐减弱,对照组表达逐渐增强;实验组Ⅲ型胶原表达 则逐渐增强,对照组则呈减弱趋势;后期实验组Ⅲ型胶原表达高于对照组。术后 22、54d 时各组之间Ⅰ型胶原、Ⅲ型胶原的表达比较均有 统计学差异(均 P<0.05)。 结论 Nano-ZnO 可以促进创面愈合,具有降低兔耳腹侧增生性瘢痕中Ⅰ型胶原表达,促进Ⅲ型胶原表达的 作用,从而能够减轻瘢痕增生,促使已形成的增生性瘢痕软化、吸收。  相似文献   

8.
目的 比较观察犬胆管损伤修复早期应用丹参后胆管修复过程中转化生长因子β1(Transforming growth factor-β1,TGF-β1)表达强度的变化,探讨丹参对胆道损伤修复过程中TGF-β1表达的影响及其生物学意义。方法 本地杂交犬70只,随机分为正常组(n=6)、损伤组(n=30)、实验组(n=30),实验中死亡补充4只。建立动物模型:正常组将犬直接处死后取出胆管标本;损伤组将犬制造胆管损伤模型后正常饲养;实验组在犬制造胆管损伤模型术后早期腹腔注射参丹溶液;后二组分别于术后3d,1、2周,1、3个月各时间点将各组内犬随机处死6只,取出胆管标本。检测TGF-β1的表达强度,定量分析3组中的阳性细胞数,并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 TGF-β1在正常对照组中少量表达,在实验组和损伤组各时期均强于正常组,且有显著性差异;实验组术后3d、1w强于损伤组,术后1m、3m弱于损伤组。结论 丹参在胆管损伤早期应用后,在3d-2w时具有促进TGF-β1阳性表达的作用,在1m-3m时调节TGF-β1低水平表达;可能有促进胆管损伤愈合并有利于抑制胆管瘢痕的过度增生。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内皮抑素局部注射对兔耳增生性瘢痕的影响及其机制。方法建立兔耳增生性瘢痕模型,于建模后第4周,右侧兔耳瘢痕组织内注射内皮抑素(实验组,n=10),左侧兔耳瘢痕组织内注射生理盐水(对照组,n=10),每周注射1次,连续注射3次;于建模后第7周,分别采集实验组和对照组兔耳瘢痕组织,苏木精-伊红染色观察瘢痕组织形态学改变,免疫组织化学法检测微血管标志物CD34表达,TUNEL法检测成纤维细胞凋亡。体外培养脐静脉内皮细胞,分别将不同浓度的内皮抑素加入Martrigel培养体系中,观察内皮细胞在Martrigel上形成微血管管腔数目的变化。结果与对照组比较,实验组增生性瘢痕缩小明显,紫红色逐渐减退,瘢痕组织内成纤维细胞数量减少,胶原疏松。实验组兔耳瘢痕组织内CD34阳性细胞百分比显著少于对照组,分别为(2.21±0.39)%和(6.11±1.32)%(P〈0.05),凋亡细胞百分比明显高于对照组,分别为(9.06±1.54)%和(5.21±1.11)%(P〈0.05)。体外实验观察发现:在未加入内皮抑素的Martrigel培养体系中,内皮细胞形成较多微血管分支,随着内皮抑素质量浓度的提高,微血管形成管腔的数目逐渐减少。结论内皮抑素局部注射具有抑制增生性瘢痕形成并促进其成熟消退的作用,其机制可能与抑制微血管形成有关。  相似文献   

10.
目的 利用可吸收缝线缝扎部分胆总管建立兔损伤性胆管狭窄动物模型.方法 24只新西兰兔按完全随机方法分为3组:正常对照组、假手术对照组和手术组.手术组用6-0可吸收缝线缝扎1/2胆总管,手术当天和术后15、30 d检验血清肝功能指标,取狭窄段胆总管行HE染色、Masson三色染色检测胶原纤维和肌纤维的表达,免疫组化DAB法检测狭窄段胆管组织Ⅰ、Ⅲ型胶原的表达.结果 手术组动物直接胆红素、间接胆红素、丙氨酸氨基转移酶和天门冬氨酸氨基转移酶在30 d均高于术前(P<0.01).术中观察胆总管损伤处明显狭窄,手术组病理切片中,胶原纤维大量增生形成瘢痕组织,Ⅰ、Ⅲ型胶原随着时间推移表达强度逐渐增强.结论 可吸收缝线缝扎法可有效建立兔胆总管良性狭窄模型.  相似文献   

11.
以记录胆总管内压力为指标,观察激光照射期门穴区对胆道系统的影响,在激光照射免期门穴区后15分钟,胆总管内压力升高,60分钟达高峰,持续达2小时。压力升高可能增加了胆道排泄的动力,故本实验可为激光照射期门穴区,促进胆道结石排出提供初步实验依据。  相似文献   

12.
目的 :通过检测胆管结石病人胆汁中内毒素、内皮素 (ET - 1)和降钙素基因相关肽 (CGRP)的浓度及血浆ALT、AST、TB含量 ,探讨ET - 1、CGRP含量变化在胆管结石胆道感染病人肝脏损伤中的作用。方法 :选择胆管结石病人 5 0例 ,按临床感染症状轻重和手术时机分成择期手术组 (Ⅰ组 )和急症手术组 (Ⅱ组 )。另选择单纯性胆囊结石病人 2 0例为对照组 (control组 )。术中采取胆总管胆汁 ,检测胆汁内毒素、ET - 1、CGRP和血浆ALT、AST、TB的含量。结果 :检测发现胆管结石病人术中胆汁中内毒素、ET - 1、CGRP含量和血浆ALT、AST、TB的含量明显高于对照组。伴随胆道感染程度加重 ,胆汁中内毒素含量升高 ,胆汁中ET - 1、CGRP含量也显著升高 ,ET - 1含量Ⅱ组显著高于Ⅰ组 ,但CGRP含量Ⅰ组显著高于Ⅱ组。术中胆汁中内毒素含量分别与ET - 1、CGRP含量呈正相关。结论 :胆管结石病人胆道感染时 ,胆汁中内毒素对肝胆系统合成和释放ET - 1、CGRP有强烈的刺激作用。胆汁中ET - 1与CGRP的生理平衡失调 ,在胆管结石胆道感染病人肝脏损伤中可能起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索“移行吻合术”治疗肝门部胆管良性狭窄的新术式,探讨肝门部胆管良性狭窄进行“移行吻合术”的理论基础与实际应用可行性.方法小型猪30头随机分为:A、B、C3组.A组(对照组)于十二指肠上缘分离出一段长约2cm的胆总管;B组分离胆总管同A组,然后以钳夹、电热等方法制造胆管组织物理损伤;C组制造胆管损伤同B组,术后监测小型猪的饮食二便,ALT,AST和胆红素等指标,待狭窄形成后再次开腹行移行吻合术.术后观察饮食、精神状态及尿液颜色,术前和术后1d及术后每7d测ALT、AST、T—BIL、D—BIL,全部手术完成3个月后处死,取部分肝组织,并用液氮保存,待做病理检查.结果从术前到术后30d,A组ALT、AST、T—BIL、D—BIL等指标无明显变化,B组、C组相关指标均有明显变化(P〈0.05).B组术后21d的ALT、AST、T—BIL、D—BIL较术前及术后14d明显升高(P〈0.05).C组行移行吻合术后,各项指标在移行吻合术后14、21d较移行吻合前明显减低(P〈0.05).结论“移行吻合术”治疗小型猪肝门部胆管良性狭窄是切实可行的,为临床以“移行吻合术”治疗肝门部胆管狭窄提供了实验基础.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TGF -β1在梗阻性黄疸大鼠胆总管中的表达.方法:监测对照组(假手术组)、梗阻性黄疸大鼠1天、7天、15天、23天、30天共计5个时间点取大鼠梗阻段胆管壁的炎症水肿程度及转化生长因子β1(TGF-β1)在胆道损伤后不同时期的表达强度.结果:胆总管完全梗阻的情况下,随着时间的增加,胆管壁炎症水肿程度在术后初期逐渐增加,23天达到高峰,后逐渐下降.胆管壁的TGF -β1表达量在30天内逐渐增加.结论:胆道损伤后,7天内胆道炎性水肿程度迅速增加,如不行手术干预,胆道狭窄程度会逐渐加重,直至23天后才有所缓解,但随着瘢痕的增生胆管壁会逐渐加厚,导致胆道壁永久性狭窄.  相似文献   

15.
医源性肝外胆管结扎时间对胆管损伤程度的实验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医源性肝外胆管结扎时间对胆管损伤后狭窄程度的影响。方法选取家兔46只,空白对照组10只(A组);建立家兔肝外胆管结扎动物模型36只,随机分为结扎1天组(B组)、3天组(C组)、7天组(D组),每组12只,结扎期满后每组处死半数,剩余半数行结扎线松解,松解后3个月处死。全部实验动物不同时期取血观察其肝功能的变化;胆管、肝脏取材光镜下观察病理变化及胆管胶原含量的变化。结果结扎7天组2例二期手术松解后肝功能无好转,持续黄疸死亡,1例松解后3个月取材时发现胆管结扎线处有硬化狭窄存在;存活结扎组二期手术松解后肝功能都得以恢复,未发生梗阻;随着结扎时间的延长,胆管逐渐扩张、增厚,炎症水肿加重,胆管壁胶原含量增加,结扎1天肝脏即出现坏死灶,结扎7天可出现肝纤维化。结论胆管结扎7天可引起远期胆管狭窄硬化、胆道梗阻;应尽早行手术治疗。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Roux—en-y胆肠吻合术后胆汁成分的改变与吻合口癌变间的关系。方法将24只兔子分为单纯开腹手术组(SL组,6只)和Roux—en—y胆肠吻合术组(GJ组,18只)。单纯开腹手术组术中及术后3、6、9个月取胆汁,Roux—en—y胆肠吻合术组于术中和术后3,6、9个月分别取胆汁和胆肠吻合口处胆囊和肠管组织做胆汁生物化学和病理切片检查。分析对比假手术组及手术组吻合前后胆汁成分变化的改变。结果SL组和CJ组两组间术后3、6、9个月胆汁总胆红素(T—BIL)、游离胆红素(UCB)和胆汁酸(TAB)水平有显著差异。CJ组术后9个月发现有吻合口非典型性增生发生,发生率11.1%。CJ组胆管炎发生率为50.0%。结论Roux—en—y胆肠吻合术后胆汁成分的改变对吻合口癌变发生起一定作用,胆管炎的发生与吻合口癌变发生间存在密切联系。  相似文献   

17.
目的:通过观察小檗碱对球囊损伤后兔颈动脉内膜增生与血管重塑的影响,为血管成形术后再狭窄的防治寻找新的治疗策略。方法:日本大耳白兔40只,随机分为假手术组、模型组、小檗碱组和辛伐他汀组,除假手术组外各组均以球囊导管扩张损伤颈动脉内膜,并分别给予生理盐水、小檗碱和辛伐他汀各2.5 mg/(kg.d)腹腔注射,假手术组仅普食喂养。术后15 d取损伤颈动脉段切片,作形态学观察,利用图像分析系统测量血管新生内膜厚度(IT)、管腔面积(LA)、新生内膜面积(IA)、内弹力板围绕面积(IEL)、中膜面积(MA)、外弹力板围绕面积(EEL)。结果:血管球囊损伤后,小檗碱组和辛伐他汀组IT、IA、IA/MA均显著小于模型组(P<0.01)。与模型组相比,小檗碱组和辛伐他汀组LA、IEL、EEL均显著增大(P<0.01),MA则无显著性差异。结论:小檗碱可通过抑制兔颈动脉新生内膜增生与不良的血管重塑,从而为小檗碱防治血管成形术后再狭窄提供了实验基础。  相似文献   

18.
胆管阻塞性肝纤维化模型在新生幼犬中的尝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尝试采用新生幼犬制作胆管阻塞性肝纤维化动物模型。方法对新生杂种幼犬进行胆总管双重结扎(胆管结扎组,n=22)或双重结扎并加以切断(胆管切断组,n=22),建立胆管阻塞性肝纤维化模型。观察手术后2、4、6周相关指标的变化情况。结果术后次日所有幼犬均出现尿色深黄,排便陶土样。术后2周时病理组织学观察可见汇管区纤维组织轻度增生;随着梗阻时间延长,局部纤维间隔形成,纤维间隔逐渐向小叶内伸展,局部具有特征性的胆栓形成;最终肝小叶结构破坏,假小叶形成。术后2周,胆管结扎组46%(6/13)的动物出现胆管再通现象,而胆管切断组21%(3/14)的动物出现胆管再通现象,两组比较有显著差异(P<0.001)。结论对幼犬进行单纯胆总管结扎或胆总管结扎后切断都可成功制作出胆管阻塞性肝纤维化模型,但后者成功率更高;幼犬胆管阻塞后形成肝纤维化比较快,自发逆转率低。  相似文献   

19.
目的:观察大鼠移植肝的肝外胆道不同部位对缺血再灌注损伤的耐受性,为肝移植术中胆管吻合部位的选择奠定基础。方法:30只SD大鼠随机分为3组:Ⅰ组(假手术组,n=6)、Ⅱ组(胆道缺血1 h再灌注1 h组,n=12)、Ⅲ组(胆道缺血1 h再灌注2 h组,n=12)。对肝门部胆管、胆总管近端及远端的上皮细胞行凋亡(TUNEL法)检测、病理形态学评分和超微结构的定量分析,比较肝外胆道不同部位对缺血再灌注损伤的耐受性。结果:Ⅱ组肝移植大鼠肝门部胆总管上皮细胞凋亡率、病理形态学评分明显高于胆总管近端和胆总管远端(P<0.05),后二者间无统计学差异,提示肝门部损伤较重。肝门部线粒体平均体积(V)高于胆总管远端、近端,胆总管远端高于近端(P<0.05);肝门部微绒毛面积密度(AMV)低于胆总管远端、近端,胆总管远端低于近端(P<0.05),提示肝门部损伤最重,胆总管近端最轻。Ⅲ组肝移植大鼠肝外胆道肝门部损伤最重,胆总管远端次之,胆总管近端最轻(P<0.05)。结论:大鼠肝移植术中肝外胆道不同部位对缺血再灌注损伤的耐受性存在差异,其中胆总管近端耐受性最好,其可能是肝移植术中胆管吻合的合适部位。  相似文献   

20.
杨瑾  蔡秀军 《浙江医学》2014,(5):394-397
目的观察紫杉醇涂层生物可降解支架对猪损伤后胆总管愈合过程中的a平滑肌动蛋白(a-SMA)、转化生长因子B1(TGF-B)表达的影响。方法采用浸泡法制作紫杉醇涂层生物可降解胆道支架。,构建猪肝外胆管损伤修复模型,将紫杉醇生物可降解支架及裸支架分别置入猪胆管中,每组15只(分别为实验组及对照组)。分别于术后1、3、6个月各处死5只并取材,观察吻合13愈合情况,行免疫组化测定吻合口a-SMA和TGF-B1的表达情况。结果自行研制造的全新紫杉醇生物完全可降解胆道支架获得成功。实验组术后1、3、6个月a—SMA及TGF—B1着色强度及面积评分较高的分布均较对照组低,其中术后3、6个月两组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实验组术后6个月与术后1、3个月a—SMA着色强度及面积评分分布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对照组术后6个月仅与术后3个月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实验组术后3、6个月与术后1个月TGF一81着色强度及面积评分分布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而对照组术后6个月仅与术后1个月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紫杉醇涂层生物可降解支架能降低猪损伤后胆管a-SMA、TGF—B1的表达,可在一定程度上抑制胆管狭窄趋势。、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