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李嫚  刘洁云  秦雷 《中原医刊》2014,(24):71-73
目的:对慢性肺源性心脏病并发心律失常的临床特征、发作类型和病因进行观察分析。方法收集开封市中心医院2009年5月至2013年5月收治的慢性肺源性心脏病患者193例进行24 h 心电监护或反复常规12导联心电图检查。发现并发心律失常120例,未并发心律失常73例,对所有患者进行常规治疗,观察心律失常类型和并发症发生情况。结果在193例慢性肺源性心脏病患者中有120例并发心律失常,其中窦性心动过速52例,房室早搏26例,房性心动过速11例,心房颤动10例,室性早搏 6例,右束支传导阻滞4例,左束支传导阻滞3例,房室传导阻滞3例,心房扑动5例;心律失常患者并发肺部感染、心力衰竭、低氧血症、电解质紊乱及酸碱平衡失调发生率均高于未并发心律失常患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5)。结论慢性肺源性心脏病并发心律失常比例较高,以窦性心律过速和房室早搏较多,其常见诱因为肺部感染、低氧血症、心力衰竭、电解质紊乱等,给予相应治疗可有效降低慢性肺源性心脏病并发心率失常发生率。  相似文献   

2.
薛雨松 《中国医疗前沿》2012,(17):21+15-21,15
目的对慢性肺源性心脏病并发心律失常的诊治特征进行分析。方法选取149例慢性肺源性心脏病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根据病情的不同严重程度分别给予相关检查。结果本组发现有96例慢性肺源性心脏病患者合并有心律失常,发生率为64.43%。主要心律失常类型为窦性心动过速,占38.47%,室性心律失常和房性心律失常也易出现。而房室传导阻滞、多源室性早搏、室上性心动过速、房扑等一些严重的心律失常也时常出现,且心律失常的发生与很多因素密切相关,如年龄、肺部感染、心功能不全、低氧血症、电解质紊乱等。结论慢性肺源性心脏病并发心律失常的治疗关键是及时针对病因和诱因综合治疗,而纠正失常的心率为次要治疗方式。  相似文献   

3.
徐桂华  夏辉 《河北医学》2012,18(10):1397-1399
目的:分析慢性肺源性心脏病并发心律失常的临床特征.方法:将我院治疗的慢性肺心病患者158例,其中心律失常组97例,非心律失常组61例,给予常规治疗,观察心律失常的类型,比较两组并发症状发生情况.结果:肺源性心脏病并发心律失常最常见的类型主要为窦性心动过速(42.27%)及房性早搏(32.99%);心律失常组并发肺部感染、心力衰竭、缺氧、电解质紊乱分别为100%、44.33%、60.82%、73.20%,与非心律失常组85.25%、18.03%、36.07%、52.46%比较,有统计学差异,P<0.01.结论:肺源性心脏病并发心律失常的发生与年龄、感染、缺氧、电解质紊乱、心力衰竭等因素有关,及时给予相应的治疗能够有效地降低病死率.  相似文献   

4.
目的:分析对慢性肺源性心脏病合并心律失常患者进行诊断时应用动态心电图的临床效果。方法:选择30例进入我院检查被确诊为慢性肺源性心脏病合并心律失常的患者为研究对象,对其动态心电图检查的过程与结果进行回顾,分析其心律失常出现的具体情况。结果:30例患者中,动态心电图检出心律失常的几率是96.7%,其中,10.3%为窦性心动过缓,6.9%为窦性心动过速,34.5%为房性早搏,13.8%为短阵性房性心动过速,27.6%为室性早搏,6.9%为心房纤颤。结论:对慢性肺源性心脏病患者行动态心电图检查,可明确检出心律失常,并明确心律失常的具体类型,以便于针对性干预的及时实施。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并发心律失常的慢性肺源性心脏病患者的临床特征。方法选取67例于2015年1月至2016年8月期间高州市人民医院收治的慢性肺源性心脏病患者67例,均符合相关诊断标准,其中40例合并心律失常作为观察组,其余27例未合并心律失常作为对照组。观察两组并发症发生及临床特征情况。结果在心律失常类型中,以窦性心动过速及房性早搏居多;观察组患者伴发心力衰竭、肺部感染、缺氧、电解质紊乱率较对照组高(P<0.05)。结论肺源性心脏病并发心律失常主要以房性早搏、窦性心动过速多见,与缺氧、肺部感染、心力衰竭、缺氧、年龄为等有关,给予针对性治疗,可取得较好临床效果。  相似文献   

6.
慢性肺源性心脏病并发心律失常98例临床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慢性肺源性心脏病并发心律失常的临床特点。方法对157例肺源性心脏病患者入院后,全部给予24h心电监护或反复常规12导联心电图检查及24h动态心电图检查,及时地发现心律失常类型并加以分析。结果并发心律失常98例,发生率62.4%,其心律失常类型以窦性心动过速为最多,占42.86%,其次为房性心律失常及室性心律失常。结论肺源性心脏病心律失常发生率较高,而心律失常的发生与心力衰竭、年龄、缺氧、感染、电解质紊乱及酸碱平衡失调等因素有关。  相似文献   

7.
目的了解慢性肺源性心脏病合并心律失常患者的临床诊断标准及对症治疗手段,通过归纳,为以后此类患者诊治提供可靠数据参考。方法分析对象来自本院2016年3月至2018年3月收治的慢性肺源性心脏病并发心律失常患者48例,对患者进行24h心电监护、反复常规12导联心电图以及动态心电图监测,对患者心律失常类型进行判断,并给予对症临床治疗干预。结果所有患者中主要心律失常类型为窦性心动过速,其次为房性心律失常、室性心律失常;收治患者中存在年龄偏高、存在低氧血症、电解质紊乱、心功能不全等情况;经对症治疗后患者病情改善总有效率为87.5%(42/48)。结论临床收治慢性肺源性心脏病患者时应对其病史以及各项体征进行密切检查,重点关注存在诱发心律失常高危因素患者群体,诊断并确认病情后及时治疗可保障患者预后效果。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肺源性心脏病心律失常的类型及其发生的相关因素。方法:对46例肺源性心脏病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32例(69.6%)发生心律失常,房性早搏(25.0%)、右束支阻滞(19.8%)、窦性心动过速(16.7%)发生率居前三位;心律失常发生率与患者年龄、心衰程度、肺部感染、电质紊乱和酸碱失衡等密切相关,不同年龄组、不同心衰组间患者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肺心病患者心律失常类型多样,患者年龄越大、病情越严重,心律失常的发生率越高。  相似文献   

9.
目的 对肺源性心脏病患者心律失常发生的原因进行分析,有针对性地采取治疗措施,从而减少心律失常发生率,降低肺源性心脏病患者的死亡率.方法 对120例肺源性心脏病患者的动脉血PaO2,心功能分级,电解质与心律失常发生率之间的关系进行分析.结果 动脉血pH<7.35,PaO2﹤8.0kPa,心功能Ⅲ-Ⅳ级,血钾﹤3.5mmol∕L组患者心律失常发生率高于对照组( P<0.05).结论 在临床工作中对肺源性心脏病患者进行密切监测,及时纠正低氧血症,酸中毒,电解质紊乱和改善心功,防止心律失常,降低死亡率.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慢性肺源性心脏病并发心律失常的临床特点及治疗。方法:选择72例慢性肺源性心脏病伴心律失常的临床资料进行分析。结果:肺源性心脏病合并心律失常类型以房性早搏为主,其余为右束支传导阻滞、室上性心动过速、心房颤动、室性早搏等。其中66例有明显好转或好转,4例转院或自动出院,仅2例因多种器官功能衰竭或其他原因死亡。结论:慢性肺源性心脏病并发心律失常的发生率较高,与感染、低氧血症、心力衰竭和电解质紊乱密切相关,在治疗上应通过积极病因和合并症治疗,及早发现并恰当地处理心律失常,对提高成功率、改善预后、降低病死率极为重要。  相似文献   

11.
张炜平  周长钰 《医学综述》2011,17(6):950-951
目的探讨慢性肺源性心脏病(以下简称肺心病)心律失常的临床特征及治疗原则。方法本组患者共389例,全部于入院后48 h内通过24 h心电监护或多次常规12导联心电图检查,及时发现心律失常类型并加以分析。结果本组肺心病患者合并心律失常率达68.89%(268例),其心律失常类型以窦性心动过速、窦性心律不齐及房性期前收缩为主,严重心律失常如室上性心动过速、室性期前收缩、房室传导阻滞、心房颤动、左右束支传导阻滞等也常出现。心律失常的出现及严重程度与心力衰竭程度、肺部感染、低氧血症、水电解质紊乱等密切相关。结论肺心病心律失常发生率较高,且与肺心病患者病情严重程度密切相关,而心律失常治疗应通过积极的病因及并发症治疗,使用抗心律失常药物不是最佳办法。  相似文献   

12.
目的 探索慢性肺源性心脏病患者并发急性心肌梗死的临床特征.方法 将笔者所在科室2007年3月~2010年9月期间收治的54例慢性肺源性心脏病伴发AMI患者与48例单纯AMI患者的临床诊疗资料进行回顾性对照分析.结果 在室性早搏及传导阻滞方面,慢性肺源性心脏病组较非慢性肺源性心脏病组有着较高的发生率,均P<0.05;在并发心律失常及心力衰竭方面,慢性肺源性心脏病组的发生率显著高于非慢性肺源性心脏病组,P<0.05;两组患者在其他并发症的发生率方面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慢性肺源性心脏病患者突发心律失常、急性左心衰或心源性休克时,应高度重视伴发AMI的可能性.  相似文献   

13.
目的通过分析140例肺源性心脏病(肺心病)患者24h动态心电图(DCG),研究肺心病心律失常的昼夜规律并指导临床治疗。方法 140例患者全部于入院48h内进行12导联动态心电图及常规12导联心电图(ECG)检查,观察昼夜心律失常类型并加以分析。结果①DCG对140例肺源性心脏病合并心律失常检出率为74%;ECG检出率为18%,两者有显著性差异(P〈0.001)。②白天清醒期平均心率87±11.38次/min,夜间睡眠期平均心率73±10.73次/min,两者有显著性差异(P〈0.001),夜间睡眠期平均心率明显慢于白天清醒期;③检出心律失常类型以室上性心律失常(窦性、房性、交界性)最多,其次为室性心律失常,窦缓、传导阻滞多发生在夜间;房性和室性早搏夜间睡眠期明显减轻(P〈0.05);④肺心病所致的心律失常以早搏为例,均有一定的昼夜规律,多以日间优势型及日夜均等型为主。结论肺心病的心律失常发生率较高,昼夜心律失常的分布也有一定的规律,与肺心病患者病情严重程度密切相关;可根据心律失常的昼夜规律进行病因及合并症治疗,而抗心律失常药物并非首选治疗手段。  相似文献   

14.
202例慢性肺源性心脏病与心律失常临床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心律失常是慢性肺源性心脏病的常见并发症之一,在急性期更易发生,有的是严重的.本文对我院2005年~2006年202例慢性肺源性心脏病患者的心电图进行回顾分析,现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15.
为了进一步提高对肺源性心脏病急性发作期心律失常的认识,将我院近两年来149例住院诊疗的肺源性心脏病患者急性发作期动态心电图检查分析如下:  相似文献   

16.
程玉臻 《基层医学论坛》2016,(35):5053-5054
目的:探讨慢性肺源性心脏病并发心律失常患者的发病情况,为临床诊疗提供参考。方法选取我院2014年1月—2015年12月间接收的260例慢性肺源性心脏病患者,对其中160例并发心律失常患者资料进行详细分析,观察其发病情况。结果260例患者中有160例出现心律失常,占总数比例的61.53%,其中窦性心动过速占比最高为41.87%,房性早搏占比例为35.62%。患者发生心律失常与肺部感染、年龄和电解质紊乱均存在显著关系。结论通过心电图对患者进行观察,并结合临床资料进行分析,可以明确患者发病情况,再对症进行感染控制,电解质内环境改善,以便改善患者临床情况。  相似文献   

17.
王英 《吉林医学》2022,(3):735-737
目的:探讨比索洛尔对肺源性心脏病并发心律失常患者肺功能及血气指标的影响.方法:选取收治的77例肺源性心脏病并发心律失常患者,按随机数字表方法分为对照组38例和观察组39例,两组均予以常规治疗,对照组在常规治疗的基础上使用盐酸地尔硫卓治疗,观察组在对照组的基础上采用比索洛尔治疗;两组均治疗1年,比较两组治疗后的临床效果及...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慢性肺源性心脏病并发心律失常的临床特征及病因。方法选择我院于2015年5月至2016年5月间诊治的55例慢性肺心病并发心律失常患者。根据患者的实际病情采用不同的监护方法。严密检测患者心律失常的情况。保持呼吸道通畅,治疗肺部感染,纠正呼吸衰竭、电解质紊乱,并采用抗心律失常药物进行综合治疗。结果本次研究中心律失常的类型的发生率前三位依次为室性期前收缩(20.00%)、房性期前收缩(18.18%)、窦性心律不齐(16.36%)。肺心病与心律失常的相关因素有:心力衰竭、缺氧、肺部出现感染、电解质紊乱、酸碱失衡。结论导致肺心病并发心律失常的因素较多,通过对患者的症状及心电图进行分析,对防治肺心病并发心律失常具有重要价值。  相似文献   

19.
目的探讨慢性肺源性心脏病并发心律失常的诊断与治疗方法。方法选取我院收治的116例慢性肺源性心脏病并发心律失常患者的临床资料,病例收集时间在2012年3月至2015年5月间,将患者随机分为两组,每组各有病例58例。对照组给予常规治疗,观察组在常规治疗基础上经步长稳心颗粒治疗,比较两组患者的治疗效果。结果观察组有52例患者治疗有效,总有效率为89.66%,对照组有41例患者治疗有效,总有效率为70.69%,观察组高于对照组,对比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慢性肺源性心脏病并发心律失常患者经确诊后,需及时采取治疗措施,步长稳心颗粒对改善患者病情具有重要意义,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20.
目的探讨在慢性肺源性心脏病合并心律失常的临床治疗中稳心颗粒的临床疗效。方法选取在2014年1月至2015年1月期间来本院就诊的84例慢性肺源性心脏病合并心律失常患者,用随机数字表法将全部患者分成实验组与对照组,为对照组患者采取常规对症临床治疗,为实验组患者在常规治疗的基础上加用稳心颗粒,然后对两组患者的治疗效果进行分析比较。结果经过系统的治疗,实验组患者的治疗总有效率为93.33%,对照组患者的治疗总有效率为90.00%,实验组显著优于对照组(P0.05)。实验组患者使用稳心颗粒治疗过程中未出现不良反应。结论在慢性肺源性心脏病合并心律失常的临床治疗中辅以稳心颗粒疗效显著,无不良反应,值得推广使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